導讀:在「明日高校」中尋找「明日之子」,《明日之子樂團季》不逃避、不躲閃,直面校園樂團成長中的「此刻精彩」。
文 | 黎河
從「保持肅靜」到「拒絕肅靜」,需要跨過一個教室的距離。那麼,從「昨日的」到「明日的」又需要走多遠?
《明日之子樂團季》發布了一首特別的主題曲MV《有一群夥伴比啥都浪漫》,定義了這個夏天即將拉開的一場有態度、有熱度的音樂表達。主題曲的作詞來自八三夭樂團,這支成立了十八年、從小舞臺一路唱進萬人體育館的樂團,顯然有資格站在「明日」為即將參加節目的學員們說點什麼。
既有「出醜照樣出彩、跌倒照樣很帥」的鼓勵,也有「有一群夥伴,比啥都浪漫」的分享,這就是正在成長的音樂新生代們的底氣和銳氣。
沒有一個人能許諾一個樂團在明日一定能大獲成功。這些憧憬明日的音樂男孩,與夥伴一起追求「此刻精彩」的見證,恰恰也是成長的過程。在大多數音樂節目都在吃老本時,節目不回溯情懷,只看向未來,進一步擴展了自己對「明日之子」以及音樂新生代的想像。
——「什麼樣的男孩都來了?」
——多樣的、愛音樂的、明日的
這個夏天,將會集結什麼樣的男孩?
從《明日之子》第一季開始,「反定義」就成了這個系列節目的一個重要標籤。無論是毛不易、蔡維澤,還是張鈺琪,他們似乎都游離在傳統的定義之外,卻又定義著另一種新的標準。每一季的賽制雖然不斷變化,但各廠牌之間的碰撞、突破卻有著一貫的氣質。
在《明日之子樂團季》主題曲MV裡,我們看到的是青春熱血的校園男孩群像,熱愛音樂、嚮往夥伴。而在今天釋出的《明日之子樂團季》定檔短片「什麼樣的男孩都來了」中,男孩們的個性和差異也一一展示到大家面前,嚴肅的、生氣的、臭屁的、健身的、吃貨的……都成為答案,獨特且鮮明。
關於明日高校的熱血和青春,遠不止這些。這群身處或者重返校園的男孩們,他們身上中二的青春熱血氣質十足,片中的他們面孔多樣但又都極為真實,沒有人擁有定義他們的權力,只有自己能夠發出自己的聲音。這些有關他們的形容詞,更像他們在音樂上的隱喻,沒有一成不變的音樂類型、也沒有循規蹈矩的音樂風格,「十八歲」這個年齡所涵蓋的一切可能性,也都是即將開始的「明日高校」裡所有鮮活有生命力的律動。
在這個問題的設計中,一方面看到了創作者對青春中男孩的想像有無限包容的想像力,這些略帶童真、不用成人世界標準去定義的描述,其實最為接近少年們最本真的狀態;另一方面也看到了節目對音樂之外更多人格特徵的關注,它並沒有去強調要選出什麼樣的樂團,只是告訴觀眾「明日男孩」可能有一千種,但選擇權交付在你們手中。
多樣的、青春的、愛音樂的年輕人,才能帶來更多真正年輕化的音樂,這也是《明日之子》系列始終能夠引領年輕潮流音樂趨勢的重要原因。從主題曲MV中彰顯的青春校園感、男孩們積極向上的面孔、以及無處不在的多元音樂元素,都讓觀眾對即將到來的多重賽制考核充滿期待。校園樂團的氣質大部分都是青春活力的熱血感,以95後、00後為代表的網絡Z世代消費群體,已經成為音樂上不可忽視的一支生力軍。《明日之子樂團季》回歸校園,重新連接了音樂和用戶,延續年輕人對音樂的熱愛。
40位參賽學員,將經過一整個夏天的成長,最終組建一支五個人的新生代樂團。他們大多數年齡在十八九歲,雖然可能還有一些稚氣,但卻永遠熱血永遠躁動,青春無敵。
他們的身上有共同點,愛音樂的,愛明日的。不同的個性特點、相同的未來追求,男孩們構成了《明日之子樂團季》的一千種樣貌,而由鄧紫棋、郎朗、歐陽娜娜、周震南和梁龍組成「明日教師團」,以及像樸樹這樣的「客座教授」,很多還在校園或剛走出校園,或者因為少年氣質而被觀眾記憶熟識,他們身上的「校園熱血」氣質,共同組成年輕潮流音樂的大版圖。
新生代的成長與未來
「明日高校」的故事剛剛開始
「在學業之餘,湊在一起,聊璀璨星河,聊前輩大師,聊校園生活,聊細碎情緒,一起作曲填詞,在操場彈奏,在晚會表演……」
——有人回憶描摹過校園樂團的美好生活,這似乎是音樂與校園碰撞出最精彩的模樣。
樂團是太多熱愛音樂的年輕人都有過的幻想,每所高校幾乎都有過一批又一批懷有音樂夢想的少年試圖組建校園樂團,哪怕是在最隱秘的地方也要釋放自己最大的聲量。
這也不難理解,《明日之子樂團季》為什麼能呼之欲出一部如此特別的「校園熱血漫」。節目直接回到這個能見證「明日故事」開始的地方,把鏡頭對準這個夢想誕生以及實現的過程,讓這一季的「成長」敘事邏輯既區別於其他同題材節目的競演,又與大多數音樂節目中關注音樂老炮的視角迥異。對於觀眾而言,這些新面孔雖然稚嫩但卻會帶來新的音樂表達與音樂力量。
由是,定位於新生代樂團成長真人秀的《明日之子樂團季》便有了自己獨特的意義註腳,因為它描摹的是無數種可能的少年成長路徑,也是無數種關於明日的音樂樣貌,這對於打造未來年輕化音樂榜樣的立意、價值觀起到了重要作用。
主題曲裡唱,「期待一個完美將來,不如一起玩個樂團。」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將來,只有連續構成的現在,以及一刻都不停歇的成長。
除此之外,這一季的slogan「有一群夥伴,比啥都浪漫」,音樂同好間的共鳴感被放大。不躲閃、不搖擺,如果一個人的成長還略帶有一絲苦澀,那麼一群人的成長便讓這種力量倍增。這樣的聚焦點關注在「明日高校」中這些少年的具體成長路徑,只要他們做到「明日的我要比今天更『炸』、更燃,要更爽、更痛快」,不斷超越自己,只要他們盡情地享受與夥伴玩音樂的快感,那麼他們便是「明日之子」。
更進一步地,對於行業而言,音綜作為既有節目類型裡非常成熟和垂直的一個分支,要創新和開拓往往很難。《明日之子樂團季》用頂尖的大眾視聽資源賦能以前容易被忽視的樂團,不僅實現了對行業的填補,也成為當下音樂市場獨具特色的著力點,而這樣的意義,也是「明日之子」系列在創作上獲得的成長。一檔老IP做出了未曾見過的模樣,或許對於音綜創新來說,這檔節目的想像力也無限。
回到「青春發生地」
讓「明日之子」廠牌有更多可能
在寬敞的教室裡,所有的桌椅都被移到了邊緣,兩個身背吉他的少年站在中央盡情地彈奏著音樂,其他少年圍了一圈,手舞足蹈著、歡呼雀躍著。這個主題曲MV的場景很熟悉,對於有過校園樂團經歷的人來說,這就是他們表演最開始的地方。
簡單又複雜,熱血又理性,躁動又真切。這種場景不一定在節目中復現,但這種熱血的情緒卻一定是《明日之子樂團季》最核心的表達。
為了更好地讓夢想回到「青春發生地」,節目在場景的打造上直接回到「校園」中,從MV中可以看到教學樓、教室、籃球場、廢棄課桌等標誌性場景物件,以及定檔短片、教師團動畫先導片等物料都指向了這一季獨特的「校園感」,也讓我們期待在節目中不僅能讓在讀學生有親切感、熟悉感,也讓已經畢業的觀眾能夠迅速喚醒記憶中的感動。
更深一層的,在模式設置上強調的「教師團」「客座教授」「學員」等稱呼,強化了這種校園感。完全不同的人物關係也預示著這檔節目最終不在於選出怎樣的人,而側重於像學校裡的共同成長、共同陪伴的功能——他們共同構成的故事某種程度上也具有了浪漫主義色彩,因為在這個世界裡更多的是碰撞與融合,更多是攜手向夢想進發的直白故事。
這些故事背後的書寫,其實就構成了一部真實的「校園音樂熱血漫」,一群男孩在這個「明日高校」為音樂夢想或熱血中二或堅韌勇敢,但都一往無前,釋放青春強大的力量。《明日之子樂團季》描繪出的,是志同道合愛音樂的男孩群像,它深植於中國校園樂團的豐富沃土,從中汲取營養,並伴隨著這些少年不斷成長。因為對這些熱愛音樂少年成長的使命感和對校園樂團傾注的至真情感,節目還未開播,便勾勒出最強的期待。
過去的三季,「少年感」其實都是「明日之子」系列一以貫之重要線索,圍繞此在音樂呈現和概念設計上的創新又延續至今。所以當我們每個夏天與「明日之子」相遇時既會覺得眼前一亮,也會覺得似曾相識。
四年以來,這種一起「玩音樂」去擴展年輕無限音樂性的努力,也讓「明日之子」品牌本身顯示出無限的生命力,這種多維創新對於業內綜藝節目來說顯得至關重要,對於系列IP的深度開發也帶來了更多啟示。
而即將在7月11日起,每周六19點播出的《明日之子樂團季》,也將帶著新變化去回答有關「明日究竟有多少可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