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這三個建議,能讓對方聽懂你說的話,和聽懂對方的「話裡有話」。
有一個經典的場景,相信你也應該經歷過。有一對情侶吵架。
男孩對女孩說:「好了好了,我錯了。」
女孩不依不饒地說:「那你說說,你錯在哪裡?」
相信你有時候也會覺得女孩,咄咄逼人。可是從關係的語言來看,男孩說「我錯了」的時候,其實是在說「我不想跟你說了」。而女孩說「說說你錯在哪裡」,其實是在說「我不想你這麼敷衍我」。這樣看來,女孩並沒有什麼錯。
那既然多說多錯,那選擇沉默行不行?不行。從內容的溝通上看,沉默是沒有內容的。可是從關係的溝通上看,沉默可以表達很多內容。我們有時的沉默是在表達:「我覺得你不可理喻,所以不想給你說了。」
那選擇岔開話題行不行?還是不行。因為在關係的溝通上。岔開話題其實還是在說:「我不想聽你說了,你說的話不重要。」
決定我們言行舉止的,不是個性,而是我們在關係中的角色。從這個角度來看,所有關係的溝通是一個隱性的角色分配的過程。可是,既然這個分配的過程是隱性的,我們怎麼知道別人對我們的角色期待是什麼的?怎麼從別人的言行中看到他們所扮演的角色呢?如果別人的角色期待和我們自己的角色期待發生了衝突,我們我該怎麼解決呢?
剛才的故事還沒有結束。男孩和女孩婚後,孩子4、5歲在一個炎熱的下午。少年宮大門邊的樹蔭下,一對中年夫婦在爭論,兒子耷拉著腦袋站在媽媽身邊。
媽媽說:「別的孩子都報奧數,我們家孩子當然也要報!」
爸爸說:「孩子這麼小,現在就學奧數,讓孩子這麼累幹嗎?」
媽媽說:「他明明有天賦,認字都比別的孩子早,當然應該報。」
爸爸說:「小孩子,學習抓這麼緊,別到時候學廢了!」
人和人之間的互動,都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表面上,我們在討論很多內容,可是如果我們只顧著對表面的內容信息作出回應,看不到背後真正牽動我們情緒關係信息,就會造成很多誤解。
這段對話表達的關係語言是什麼?從內容上來看,這對父母是在討論孩子要不要報奧數,兩個人的教育理念有分歧。可是從關係上來看,他們其實都在跟對方說:「我比你更懂孩子,所以在這件事上,我比你更有發言權。」
這就是關係的語言一旦關係的問題沒有解決,我們生活中,不只是戀愛期間的溝通,婚後二人世界的溝通,教育孩子的溝通,都會有類似的爭論。
要怎麼做才能改善現狀呢?
我們經常說,要對事不對人。可是關係的語言正好相反,是對人不對事。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如果關係好了,什麼事都可以談;如果關係不好,談什麼事,其實都是在談關係。談論的內容是表,談論雙方的關係是裡。
一些公司努力培養「對事不對人」的氛圍,但這並不能說明關係不重要,反而恰恰說明關係很重要。要讓員工暢所欲言,就要形成這樣的關係:領導和員工之間的平等的、相互配合的。如果沒有這種關係的共識,領導無論說多少次「我希望你們表達真實的想法,希望你們多提意見」,員工都只會配合他演一個開明領導的角色。
而且,關係溝通比內容溝通更加廣泛、普遍。
如果解決角色期待上的矛盾呢?
三個建議:第一,只有直面關係、討論關係,才有解決關係問題的機會。
第二,在了解了關係的語言後,我們要學著從關係的角度理解別人在說什麼,並從關係的角度來回應別人說的話。
第三,在討論事情之前,要先思考怎樣才能在角色上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