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厄裡斯(鬩神星;Eris)最初看起來比冥王星還大。這引發了科學界的一場辯論,導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在2006年決定明確行星的定義。冥王星、厄裡斯和其他類似的天體現在被歸類為矮行星。
厄裡斯最初被命名為2003 UB313(並被其發現小組稱為電視勇士齊娜),厄裡斯是以古希臘不和諧和衝突女神的名字命名的。這個名字很合適,因為厄裡斯仍然是關於行星定義的科學爭論的中心。
發現
厄裡斯於2003年10月21日被M.E.布朗(Mike Brown)、C.A.特魯希略(Chad Trujillo)和D.拉比諾維茨(David Rabinowitz)在帕洛馬天文臺發現。
帕洛馬天文臺 來源:enterdesk
大小和距離
厄裡斯的半徑約為722英裡(1163公裡),約為地球半徑的1/5。厄裡斯和冥王星一樣,比地球的月亮小一點。如果地球只有五分錢那麼大,那麼厄裡斯的個頭就和爆米花一樣大。
厄裡斯距太陽的平均距離為6289000000英裡(10125000000公裡),約為68個天文單位。一個天文單位(簡稱AU)是從太陽到地球的距離。這段距離光速走完全程需要5小時15分鐘。
一部分的已知矮行星 來源:chuansong.me
軌道和旋轉
厄裡斯繞太陽旋轉一周需要557個地球年。厄裡斯軌道的平面遠離太陽系行星的軌道平面,而且軌道也遠遠超出了柯伊伯帶。柯伊伯帶是海王星軌道之外的一個天體密集的中空圓盤狀區域。
當厄裡斯繞太陽運行時,它每25.9小時完成一次自轉,使它的日長與我們的相似。
形成
矮行星厄裡斯是一組天體的一員,它們在海王星軌道之外的一個圓盤狀區域內運行,這個圓盤狀區域被稱為柯伊伯帶。這個遙遠的領域存在著數千個微型冰世界,它們形成於太陽系大約45億年前的歷史早期。這些冰冷的巖石體被稱為柯伊伯帶天體、跨海王星和冥王星。
柯伊伯帶示意圖 來源:nationalgeographic
結構
我們對埃裡斯的內部結構知之甚少。
表面
厄裡斯很可能有一個類似冥王星的巖石表面。科學家認為,地表溫度變化範圍約為-359華氏度(-217攝氏度)至-405華氏度(-243攝氏度)。
冥王星 來源:weimeiba
大氣
這顆矮行星經常離太陽很遠,以至於它的大氣層瓦解並結冰,像雪一樣落到地表。當它在近日點(軌道距離太陽最近)時,大氣就會解凍。
生命潛能
厄裡斯的表面非常寒冷,因此那裡似乎不太可能存在生命。
衛星
厄裡斯有一個非常小的衛星,叫做「戴絲諾米婭」( 鬩衛一;Dysnomia)。它有一個近圓形的軌道,旋轉一周約16天。這個衛星是以厄裡斯的女兒命名的,她是無法無天的惡魔女神。
鬩神星和鬩衛一的效果圖 來源:ximalaya
行星和矮行星周圍的戴絲諾米婭和其他小衛星使天文學家能夠計算出行星或矮行星的質量。戴絲諾米婭在確定冥王星和厄裡斯之間的可比性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星環
埃裡斯沒有已知的星環。
磁圈
我們對厄裡斯的磁圈一無所知。
探索
2003年,加州理工學院行星天文學教授邁克·布朗(Mike Brown)、雙子座天文臺的查德·特魯希略(Chad Trujillo)和耶魯大學的大衛·拉比諾維茨(David Rabinowitz)在帕洛馬天文臺對太陽系外部的觀測中首次發現了厄裡斯。
重要日期
2005年1月8日:科學家利用地面望遠鏡的拍攝的圖像宣布,他們在海王星軌道以外數十億英裡處發現了一個和冥王星大小相當的世界。他們用一個虛構的電視角色給這個小世界取名為齊娜。這一發現再次引發了一場關於行星定義的爭論。
2005年9月:科學家宣布,齊娜有一個小衛星,他們在一個關於勇士公主的電視節目中,以齊娜的同伴的名字給它起了個綽號加布裡埃拉。
2006年8月26日:經過數月關於如何對厄裡斯進行分類的辯論,國際天文聯合會投票決定改變行星的定義。新的裁決將冥王星重新歸類為矮行星,並將太陽系中的行星數量減少到8個。厄裡斯和穀神星小行星也被歸類為矮行星。
2006年9月1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天文學聯合會)宣布,在希臘不和女神之後,被稱為齊娜(Xena)的矮行星將被稱為厄裡斯(Eris)。厄裡斯的衛星名叫戴斯諾米婭,是無法無天的惡魔女神,也是厄裡斯的女兒。這個命名是合適的,因為厄裡斯的發現導致了冥王星從一個行星降級為一個矮行星,這在科學界和公眾中的被持續爭論。
作者: nasa
FY: -SpaceTraveler(高一民)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