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發生變化 華創太平洋和平分手 盤點這些年券業失敗的併購案例

2020-12-14 金融界

來源:券商中國

作者:閆晶瀅

雖然開局轟轟烈烈,但華創證券與太平洋證券最終還是「有緣無分」。

6月3日晚間,華創證券母公司華創陽安與太平洋雙雙發布公告稱,華創證券終止收購太平洋證券。對於此次收購失敗的原因,華創證券稱系「交易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經雙方友好協商一致,擬終止本次交易。

2019年11月,華創證券預計牽手太平洋證券的消息被視作券業收購浪潮又一起「後浪」。彼時,華創證券預計從原第一大股東嘉裕投資手中收購太平洋證券5.87%股權,並獲取嘉裕投資5.05%的表決權,從而實現對太平洋證券的有效控制權。然而,這一起聯姻最終告吹。

回顧證券行業的發展歷程,前幾次大規模併購整合成功推動了行業優勝劣汰。在成功案例之外,重組失敗的案例也同樣存在。無論是市場化的「自由戀愛」,還是來自監管和股東方的「包辦婚姻」,兩家券商的最終結合離不開雙方共識的達成。當「強強聯合」變成一廂情願,「小小合併」走向別樣心腸,即便是強行拉郎配,最終仍將難逃失敗的結局。

時間進入2020年,證券行業新一輪併購整合在市場發展和政策支持上獲得雙重機遇。在資本市場改革深化之際,外資的放開更帶來新的競爭態勢。券業後續還將湧現哪些成功和失敗的重組案例,值得市場期待。

華創太平洋聯姻終止

就像是青春期的一場閃電式戀愛,在進入監管審核階段之前,華創證券與太平洋證券的聯姻已自行終止。

6月3日晚間,上市公司華創陽安發布公告稱,該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關於終止收購太平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的議案》,並授權華創證券辦理具體事宜。華創證券已與交易方嘉裕投資籤訂終止交易協議。

對於交易終止的原因,華創陽安公布的內容較為簡單,僅稱「鑑於交易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經雙方友好協商一致,擬終止本次交易。華創陽安表示,終止本次交易不會對公司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產生不利影響,不存在損害公司及全體股東利益的情形。

當晚,太平洋證券方面也發布公告稱,第一大股東終止協議轉讓其股份。太平洋證券表示,該公司在6月3日接到嘉裕投資通知,其與華創證券籤訂終止交易協議。

在終止原因方面,除了與華創證券一致的「經雙方友好協商一致」外,太平洋證券披露信息還稱,因雙方股權轉讓已過約定的三個月,決定終止股權轉讓交易事項。雙方將按照原協議及終止交易協議中相關條款執行保證金退還及解除質押安排。

透視此次交易,可算是攜雷霆之勢而來,悄無聲息而去。2019年11月,華創證券預計牽手太平洋證券的消息被視作券業收購浪潮又一起「後浪」。彼時,華創證券預計從太平洋證券原第一大股東嘉裕投資手中收購太平洋證券5.87%的股權,並獲取嘉裕投資5.05%的表決權,從而實現對太平洋證券的有效控制權。

事實上,在公布收購意向僅十天後,華創證券即宣布與嘉裕投資籤訂了股權轉讓協議,並披露全部交易細節。此後,該筆交易便杳無音訊,直至昨日晚間宣告終止。

在違約責任方面,在此前協議中雙方曾約定,自該協議籤署之日起3個月內,如因華創陽安股東大會未審議通過或因證券監管機構未核准華創證券作為太平洋股東的資格,或證券監管機構未同意表決權委託的原因導致本次表決權委託未能實施,雙方均不承擔相關責任,也無需向對方支付違約金。

為何交易走向失敗?

最近一段時期以來,券業收購整合掀起一個小高潮。前有中金公司收購中投證券收官,接著又有中信證券收購廣州證券告捷,隨後再現天風證券整合恆泰證券順利推進,華創證券謀求太平洋控制權的計劃卻最終告吹,原因究竟為何?

在去年11月推出收購計劃之時,華創陽安即提示此次交易的風險。彼時,華創陽安公告稱,在此次交易後,因華創證券僅持有太平洋證券10.92%的表決權,比例較低,華創證券能否在太平洋證券董事會換屆時獲得其董事會多數席位,以及能否取得證券監管機構的批准等存在不確定性,因此公司後續能否獲得太平洋控制權以及是否構成重大資產重組存在不確定性。

此後,這一頗令行業期待的併購消息就此沉寂,即便是在3個月期滿之時,同樣未有新進展。目前,距離當初華創證券與嘉裕投資籤訂股權轉讓協議時間已近半年,這一終止消息才姍姍出爐。

對此,華創陽安在其2019年年報中已有鋪墊。4月21日晚間,華創陽安發布年報稱,截至目前,由於相關原因,導致中介機構盡調等工作未能如期完成,交易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相關工作仍在推進之中。

在此期間,太平洋證券卻厄運連連。在頻繁訴訟、不斷收縮各地營業部之外,5月15日,太平洋證券內蒙古分公司被內蒙古證監局採取責令改正並暫停新開證券帳戶1年行政監管處罰,分公司負責人也被認定為不適當人選。此後,雲南證監局也因內蒙古分公司對太平洋證券採取限期改正、增加內部合規檢查次數的行政監管措施。

除分支機構違規外,今年3月,因未履行公開承諾、延期後仍未完成增持計劃,太平洋證券第一大股東嘉裕投資被上交所予以通報批評。5月,雲南證監局也因此次增持的食言,對嘉裕投資開出警示函。

在收購計劃剛推出之時,該筆方案即遭到華創陽安三名董事的反對,理由為收購價格過高,交易風險敞口大;標的公司經營業績不佳,歷史遺留問題複雜,經營風險高。此外,也有董事認為收購方案準備不足,風險不可控,並對標的公司管理水平表示質疑。在「內憂外患」之際,這筆交易最終走向失敗似乎也早已有伏筆。

雖然此次交易未能成行,但作為一家行業排名居中的區域性券商,華創證券的發展思路並未因此而改變。據華創證券內部人士向券商中國記者介紹,併購整合是擴大競爭優勢的有效手段,未來公司仍將多方關注包括併購在內的市場機會,爭取儘快做大做強。

而對於太平洋證券來說,由於其股權分散、業績水平長期低迷,雖迫切需要摘下「明天系」的標籤,但管理層的推動力明顯不足。此前,中國人壽也曾傳出重組太平洋證券的消息,但同樣是「雷聲大雨點小」。太平洋證券的下一位求親者會是誰?市場將保持高度關注。

券商併購失敗之路

無論是打造「航母級券商」,還是「扶優限劣做大做強」,各種口號都預示著券業新一輪併購重組即將到來。

2019年11月,證監會回復政協提案時介紹,為推動打造航母級證券公司,在服務實體經濟、完善基礎功能、防控金融風險總體原則下,其將多渠道充實證券公司資本,鼓勵市場化併購重組,支持行業做優做強。證監會支持行業內市場化的併購重組活動,促進行業結構優化及整合。

實際上,回顧證券行業的發展歷程,前幾次大規模併購整合成功推動了行業優勝劣汰。在監管強調「扶優限劣」的背景下,無論是強強聯合、強弱併購還是中小券商間的重組,乃至跨業務、跨境併購,都將是券業重塑的手段和方向。

就近期來看,從中信證券收購廣州證券、中金公司與中投證券的合併整合到天風證券收購恆泰證券,成功案例正在不斷疊加。然而,不容忽視的是,業內仍有不少求而不得的失敗案例,頗令人惋惜。

案例一:中信證券VS廣發證券

回顧如今的券業龍頭中信證券的發家史,說是一部券業併購史並不為過。在陸續收購萬通證券、金通證券、廣州證券、中信裡昂的過程中,中信證券也從一家行業排名靠前的券商逐步奠定行業頭把交椅的地位。

然而,行業龍頭的併購史也非一帆風順。在2004年,中信證券意圖與廣發證券「強強聯合」的計劃卻遭遇了滑鐵盧。在中信證券提出收購股權意向後,廣發內部視其為惡意收購,這一收購計劃也遭到了廣發方面的強烈抵制,展開一場反收購的阻擊戰。

最終,遼寧成大、吉林敖東和廣發證券員工持股的吉富公司組成反收購聯盟並獲取勝利。中信證券在2004年10月公告稱,要約收購廣發證券股權未達到51%的預期目標,要約收購解除。

案例二:西南證券VS國都證券

在2012年8月,西南證券併購國都證券的計劃最終流產,頗令業內唏噓。在2011年提出這一併購計劃之時,該次併購被認為是行業內市場化併購的典型案例。如該次併購能順利完成,西南證券將實現市場規模的突飛猛進,也將給行業帶來新的突破。

然而,在歷時一年半的溝通談判之下,由於雙方對證券公司的價值判斷產生分歧,交易價格也開始「談不攏」。此外,也有行業人士稱,雙方在人事安排上也有分歧,尤其是中層幹部的人事安排引發大量內部矛盾。最終,這起市場曾報有高度期待的併購最終告吹,兩家券商整體實力也都基本維持在併購前的行業水平。

案例三:金元證券VS民族證券

這一筆未能成行的合併交易歷史更為遙遠。早在2009年3月,註冊地在北京的民族證券和辦公總部在深圳的金元證券傳出合併消息。彼時,有權威人士介紹,雙方將通過吸收合併的方式進行整合,合併完成後的目標將瞄準公開上市。這不僅是首都機場集團金融戰略發展的重要舉措,更是解決「一參一控」問題的重要途徑。

對於兩家體量不大的中小券商來說,合併整合的確是1+1>;2的好方法。兩家公司的營業網點布局一北一南,正可實現優勢互補。在2009年,行業馬太效應尚未有今日如此顯著,合併後的新公司可直接邁入行業前列。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首都機場提出以金元證券為主體吸收合併民族證券的方案後,遭到了民族證券董事會的否決。兩家券商背後各自的股東也各懷心思,合併阻力重重。最終,在合併無果之下,首都機場無奈將民族證券轉讓,這一起案例也最終未給行業帶來成功借鑑意義。

透視上述三起失敗案例來看,無論是市場化的「自由戀愛」,還是來自監管和股東方的「包辦婚姻」,兩家券商的最終結合離不開雙方共識的達成。當「強強聯合」變成一廂情願,「小小合併」走向別樣心腸,即便是強行拉郎配,最終仍將難逃失敗的結局。

時間進入2020年,證券行業新一輪併購整合在市場發展和政策支持上獲得雙重機遇。在資本市場改革深化之際,外資的放開更帶來新的競爭態勢。券業後續還將湧現哪些成功和失敗的重組案例,值得市場期待。

相關焦點

  • 終止收購:華創太平洋和平分手 盤點這些年券業失敗的併購案例
    來源:券商中國雖然開局轟轟烈烈,但華創證券與太平洋證券最終還是「有緣無分」。6月3日晚間,華創證券母公司華創陽安與太平洋雙雙發布公告稱,華創證券終止收購太平洋證券。對於此次收購失敗的原因,華創證券稱系「交易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經雙方友好協商一致,擬終止本次交易。
  • 國聯國金剛「分手」 公司副總就辭職!夭折真相撲朔迷離 市場繼續...
    併購重組向來微妙,復盤過往券業併購故事,既有西南併購國都因價錢沒有談攏而宣告失敗,也有民族與金元內部整合未果,最終委身方正……不管怎樣,券業併購的潮頭已經滾滾而來,未來故事永遠有人續寫。  分手原因眾說紛紜  對於這段僅發酵了短短10來天,卻在資本市場攪動風雲的併購計劃,不少券業人士私下表示,其終止原因很可能是涉嫌內幕交易。  回顧前情,9月20日,兩家上市券商正式發布併購意向公告,但就在前一天的9月19日,相關消息甚至公告截圖已在網絡上流傳。
  • 國聯國金剛"分手",公司副總就辭職,背後有何關聯?夭折真相撲朔迷離,市場繼續"嗑CP"?
    併購重組向來微妙,復盤過往券業併購故事,既有西南併購國都因價錢沒有談攏而宣告失敗,也有民族與金元內部整合未果,最終委身方正……不管怎樣,券業併購的潮頭已經滾滾而來,未來故事永遠有人續寫。復盤過往的券業併購故事,既有中信證券一路收購快馬揚鞭,奠定龍頭基礎;也有西南證券併購國都失敗,千億金融帝國夢碎……市場並不缺少失敗的故事。除此次的國金國聯外,距離最近的券商併購失敗案例,還要數今年6月,華創證券宣布放棄收購太平洋。
  • 券業合併加速?來回顧證券業十年整合...
    東方財富——西藏同信:2015年,東方財富發行股份收購西藏同信證券獲證監會併購重組委無條件通過,由此,東方財富將獲得境內證券業務牌照。 中信證券——廣州證券:2019年10月,經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審核委員會2019年第53次併購重組委工作會議審核,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暨關聯交易事項獲無條件通過。同年12月,中信證券發行股份購買廣州證券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權的事項獲得證監會核准。
  • 鼓勵券業併購重組政策刺激,券商股拉升,方正長江等領漲,中資投行看...
    監管鼓勵券業併購重組、支持實施股權激勵,做強做大券業周末最大的市場利好消息,莫過於監管鼓勵券業併購重組。周五晚間,監管層發文鼓勵證券公司併購重組、支持員工持股與股權激勵計劃。從變動幅度來看,2020年上半年營收增速最快的3家券商分別為中信建投、東方證券和國元證券,同比分別增長61.57%、54.87%和49.01%35家券商中,2020年上半年淨利潤排在首位的是中信證券,累計實現淨利潤61.80億元。其次是申萬宏源、中信建投、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分別實現淨利48.32億元、42.48億元、42.01億元和41.25億元。
  • 追尋券商併購之路:歷史的機遇與自我的機會
    ,如天風證券收購恆泰證券、華創證券收購太平洋證券;同時2010年後,頭部券商紛紛開始尋求海外業務擴張,再度掀起了對境外標的併購浪潮,2012年中信證券收購裡昂證券開始布局海外業務,2013年、2014年海通先後收購恆信金融集團、葡萄牙聖靈銀行、日本吉亞投資銀行,2015年光大收購新鴻基金融集團,2016年華泰併購Assetmark。
  • 2019併購市場年度盤點,全年交易額下滑20%
    圖1 2019年上市公司併購相關政策中國已完成併購交易總規模約1萬億元,併購交易估值逐漸恢復理性根據清科研究中心數據,中國併購市場共發生交易1,833起,同比下降29.1%;披露金額的交易共涉及10,129.30億元,同比下降20.0%;平均交易規模6.70億元,同比上升13.4%
  • 「冰點」之年的變與不變:A股2020併購盤點
    02新變化與過往年度相比,2020年併購重組交易總體規模下降的同時,還發生了一些新變化。變化一:平均交易金額偏小,大型交易規模減少。2020年平均每筆交易金額約4.6億元,較2019年的6.1億元減少約25%。與此同時,2020年100億元以上的交易數量僅有6起,遠低於2019年的16起(表1)。
  • 併購核心條款未達成一致 國聯證券國金證券閃電分手
    方案出爐之時,昨日晚間國聯證券與國金證券卻釋放重磅消息:「分手」。  更多分手細節  引市場猜測  10月12日晚間,國聯證券與其中一名深耕併購重組領域的券商投行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分析,該項目可能面臨要麼自己停,要麼被調查的兩難局面,「現在圍繞內幕交易的監管很嚴,已入刑法。」  據了解。
  • 《連線》:亞馬遜五大失敗案例盤點
    本周,亞馬遜宣布專為50歲以上人群開設的「老年用品專賣店」上線。如果「50+專區」成功,我們將看到亞馬遜為更多特定人群開設的專區,而如果它失敗了,我們很可能不會再聽到任何後續消息。對於像亞馬遜這樣增長迅速的大公司,成功的策劃點子俯拾皆是,而像Google Wave 這樣的失敗案例,便逐漸消失在我們的眼前了。梳理亞馬遜的失誤並不是在幸災樂禍。
  • 被疑內幕交易的千億國金、國聯併購案官宣終止
    「分手」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 )和江蘇省無錫市國資委控股的國聯證券(601456.SH)官宣了2020年業內首例併購案——國聯證券預吸收合併國金證券,合併完成後,國內券業或將又多一家千億級券商。
  • 《環太平洋》《環太平洋》獵人機甲盤點!
    環太宇宙的時間範圍目前設定在恐龍時期的三疊紀到未來的2035年之間,《環1》的故事發生時間是從2013年第一頭開菊獸入侵舊金山開始,到2025年封鎖海底蟲洞結束,期間一共經歷了
  • 券業更名浪潮再度...
    此時,距離華興資本拿下國內券商牌照已經過去了4年,更名意義不言而喻。在券業動蕩的年份,業內吸收合併、股權變更屢見不鮮,不少券商的名字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即便是在最近兩年,也有中投證券、民族證券等多家券商宣布更名。在新一輪券業更名潮背後,到底有何緣故?
  • 券業...
    此時,距離華興資本拿下國內券商牌照已經過去了4年,更名意義不言而喻。在券業動蕩的年份,業內吸收合併、股權變更屢見不鮮,不少券商的名字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即便是在最近兩年,也有中投證券、民族證券等多家券商宣布更名。在新一輪券業更名潮背後,到底有何緣故?
  • 中國資本遊獵海外半導體:十二大經典併購和五次敗北
    中資迄今唯一一筆成功完成跨境收購國際半導體設備公司的案例在2016年5月完成交割。亦莊國投以3億美元,將美國晶圓加工設備公司Mattson Technology收入麾下,此後Mattson設備快速融入中國市場,中國業務連年增長,2017年成為國產半導體設備的龍頭。
  • 看完這些赴韓整形失敗的案例,看看她們的經歷,真是讓人後怕不已
    下面講述一些真實的失敗案例,讓大家了解一下,整形失敗帶來的痛苦。30歲的張雨在上海一家外貿公司擔任業務經理。張雨喜歡看韓國的美容節目《Let美人》,能把長相難看的女人,整成非常漂亮。為此張雨來到韓國的一家整形醫院原辰醫院。張雨原來準備做雙眼皮手術和下巴奧美定取出手術。但是,卻被醫院的整形顧問反覆勸說再做一個顴骨縮小手術。
  • 券業整合第一彈來了!國聯「蛇吞象」國金,躍居江蘇第二大券商
    沒有多少人能料到,開啟券業整合大幕的,既不是風傳已久的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也不是同一大股東旗下的第一創業和首創證券,而是遠離鎂光燈的國聯證券和國金證券。9月20日,兩家券商雙雙公告稱,國聯證券擬受讓長沙湧金持有的國金證券部分股份,同時國聯證券擬換股合併國金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