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國民黨建立的叫中華民國。那中華民國為什麼要叫中華民國呢?
其實,一開始並不是叫中華民國,而準備叫中華共和國。為什麼要加個民字呢?
其實最初還是了孫中山先生提出來的。1904年,他在美國搞眾籌時,發表了名為《中國問題之真解決》的演講,是用英文講的,裡面用掉了一個詞,叫「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
兩年後,孫中山再次演講,第一次用漢語提到了「中華民國」這個詞。
而第二年,章太炎專門在民報登文,解釋了什麼叫中華民國。
這一點,連魯迅都認可,說「至於今,唯我們的『中華民國』之稱,尚系發源於先生(章太炎)的《中華民國解》,為巨大的紀念而已,然而知道這一重公案者,恐怕也已經不多了。」
不過,中華民國為什麼要叫中華民國,講得最透的還是蔡東藩。
蔡東藩在他的《民國演義》裡,詳細解釋了為什麼要叫中華民國。
什麼叫作民國呢?民國二字,與帝國二字相對待。從前的中國,是皇帝主政,所有神州大陸,但教屬諸一皇以下,簡直與自己的家私一般,好一代兩代承襲下去。自從夏禹以降,傳到滿清,中間雖幾經革命,幾經易姓,究不脫一個皇帝範圍。小子生長清朝,猶記得十年以前,無論中外,統稱我國為大清帝國。到了革命以後,變更國體,於是將帝字廢去,換了一個民字。帝字是一人的尊號,民字是百姓的統稱。一人當國,人莫敢違,如或賢明公允,所行政令,都愜人心,那時國泰民安,自然至治。怎奈創業的皇帝,或有幾個賢明,幾個公允,傳到子子孫孫,多半昏憒糊塗,暴虐百姓,百姓受苦不堪,遂鋌而走險,相聚為亂,所以歷代相傳,總有興亡。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從古無不滅的帝家。近百年來,中外人士,究心政治,統說皇帝制度,實是不良,欲要一勞永逸,除非推翻帝制,改為民主不可。依理而論,原說得不錯。皇帝專制,流弊甚多,若改為民主,雖未嘗無總統,無政府,但總統由民選出,政府由民組成,當然不把那昏憒糊塗的人物,公舉起來。況且民選的總統,民組的政府,統歸人民監督;一國中的立法權,又屬諸人民,總統與政府,只有一部分的行政權,不能違法自行,倘或違法,便是叛民,民的彈劾質問,並可將他捽去。這種新制度,既叫作民主國體,又叫作共和國體,真所謂大道為公,最好沒有的了。原是無上的政策,可惜是紙上空談,不見實行。
這一段可以說相當牛了,等於把中國的歷史說透了。以前老百姓要過好日子,得靠好皇帝。現在把皇帝推翻了,我們讓人民監督,這種體制,叫民主國體,所以叫中華民國。
國民黨搞的這個,原意是好的,只是沒有落實。
《民國演義》是蔡東藩寫的一套書,你要是想了解民國的歷史,一定要先讀這一本,為什麼呢?因為蔡東藩就是民國時候的人,他寫民國的歷史,當然是最詳盡的,而且他是用演義的手法寫出來,看起來不會枯燥。
而蔡東藩不僅僅寫了民國的演義史,他是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都被他演繹了。
他花了十年時代,寫了七百萬字,寫就一套《中國曆朝通俗演義》,時間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國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其內容跨越時間之長、人物之眾、篇制之巨,堪稱歷史演義之最。被人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評價這本書,他說:「一般歷史通俗演義,在過去也曾出版過不少,可是似乎很少能和蔡東藩先生這一部相提並論的。蔡先生對史料的運用與取捨,採取了相當認真的態度。這部書的重新出版,不但可以作為一般人的讀物,並且也可以作為愛好歷史的人們的參考,因為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歷史專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記,倒不如這部演義,隨意翻覽一下,說不定會有提綱挈領的功效。」
二月河也推薦了這本書,說:「它既不是「純文學」,也不是「雅文學」;它不是純歷史,又沒有虛造歷史……—部好的歷史實錄,何嘗不可當作一部小說和文學作品看?我們的民族歷史要承、要緒,讀蔡先生的書可以導你入門,且是獨此一家,別無分店。從這個意味上說,真的是厥功甚偉了」
可能說,他相當於十個當年明月。
《中國曆朝通俗演義》是一本全中國歷史通俗演義,說是演義,但以「以正史為經,務求確鑿,以軼聞為緯,不尚虛誣」
所以戲說得少,歷史事件都是力求準備,對想說通中國歷史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本子。
這套要讀通了,那絕對是歷史骨灰級愛好者。
這個版本的裝幀最好,除了平時看,還有收藏價值,送朋友也是非常大氣的。
現在做活動,優惠價是165元全6冊,大家可以點下面的橫條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