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海軍節海上閱兵式。|新華社
根據俄羅斯總統普京16日籤署的相關文件,俄羅斯將在蘇丹境內建立一個俄海軍物資保障點。有分析指出,這將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首次在非洲建立海軍後勤基地。
可同時停泊4艘俄軍艦船
據塔斯社報導,本月11日,俄羅斯總理米舒斯京在政府法律信息網站發布的行政命令顯示,俄政府批准在蘇丹建立海軍後勤基地的協議草案,並將草案呈交普京總統籤署。
根據該網站16日發布的公告,普京在文件中同意米舒斯京提交的關於在蘇丹境內建立俄海軍物資保障點的方案。文件說,該物資保障點的建立有利於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具有防禦性質,不針對任何其他國家。
據悉,協議的有效期為25年,到期後可選擇延長10年。
據俄媒報導,俄政府在提交這一方案前已與蘇丹方面進行了溝通。根據這一方案,該保障點主要負責艦船維修、物資補給、船員休息等工作;駐紮的俄軍人數不能超過300人,同一時間停泊的俄軍艦船不能超過4艘。
俄羅斯《消息報》稱,和平時期,這個保障點通常由一個漂浮的車間、一艘救援拖船和3-4艘低級船隻組成。如果需要,也可在那裡部署大型船隻,包括核動力潛艇和飛彈巡洋艦。
俄方文件草案寫道,蘇丹政府將免費提供土地供俄方使用,俄方有權使用蘇丹多個機場和港口運送後勤基地所需武器、彈藥和其他裝備。蘇丹方面則有權在與俄方授權機構達成協議後使用停泊區。
▲ 2019年10月24日,在俄羅斯索契,俄總統普京(中)與南非總統拉馬福薩握手。| 新華社
俄羅斯正在重返非洲,重返印度洋
蘇丹位於非洲東北部、紅海沿岸,國土面積188.6萬平方公裡,為非洲面積第3大國,佔據了非常重要的軍事地理位置。俄羅斯此番建立的海軍物資保障點位於紅海沿岸,紅海是連接地中海和阿拉伯海的重要通道,並通往印度洋。
塔斯社稱,2017年11月,時任蘇丹總統奧馬爾·巴希爾訪問莫斯科期間,雙方就俄羅斯協助蘇丹武裝部隊現代化達成協議。巴希爾當時還表示,有興趣與莫斯科討論使用紅海基地的問題。
2019年5月,俄、蘇間一項為期7年的雙邊軍事合作協定生效。協定特別規定,「雙方就軍事和政治問題以及國際安全問題交換意見、加強互信」。同年10月,首屆俄非峰會在索契舉行,俄羅斯與50多位非洲國家政要討論加強在經濟和安全領域的合作。德新社報導稱,會後俄軍方與多個非洲國家達成合作協議,承諾向後者提供武器和技術,並多次向非洲國家派遣軍事專家。
《消息報》稱,這些舉動表明,俄羅斯正在重返非洲,重返印度洋。該報認為,歐洲國家早在19世紀就主導了這一地區,俄羅斯海軍進入印度洋的時間較晚。但二戰改變了這一形勢,當時的蘇聯在成為全球大國後也涉足該地區,但是與大西洋和太平洋不同,印度洋並非美蘇冷戰的前線,雙方競爭的烈度相對較小。
蘇聯解體後,隨著俄羅斯自身實力式微和全球戰略收縮,非洲一度並非俄羅斯外交布局的重點區域。不過俄聯邦國際事務委員會專家伊利亞·克拉姆尼克認為,此次俄羅斯在非洲重獲軍事立足點,可以被看做重返非洲的重要舉措,而且由於其海軍基礎設施發達,他認為俄羅斯能夠在該地區站穩腳跟。
作者:劉暢
責任編輯:宋琤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