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年前的手術有多可怕,我們今天的醫學就有多偉大

2020-12-18 亞峰醫生說

在兩百年前,人們對於人體解剖的認知和了解都是來源於大量的屍體解剖實踐。

人類手術近兩百年以來的進步,是建立在無數的無數無辜人的生命的基礎上的,其中這些生命很大一部分來源於犯人或者是流浪漢。

在德國,英國,義大利很多的解剖博物館裡,盛放著許許多多的人體標本,這些人體標本就是兩百年前的解剖學家做出的傑作。

兩百年前醫生對於麻醉和無菌操作的掌控能力都不是很強,因此,在手術過程中突發各種意外情況以及術後由於感染而無辜喪命的人們數不勝數。

在一位叫做維薩裡的解剖學家出現之前,人們對於手術解剖的了解都是源於大量的動物屍體解剖, 維薩裡開創了人體解剖的先河,他通過大量的屍體解剖,總結了許多的人體構造經驗,出版了許多的解剖學著作。

下面給大家舉幾個兩百年前手術的真實案例。

案例一

在一場戰爭中一個士兵腿部受傷,外科醫生在給他截肢之後,為了防止這位士兵由於出血過多死亡,就用燒紅的鐵塊按在他的腿上來給這位士兵止血。

由於當初手術中止血藥品的使用和麻醉藥品的使用還沒有普及,因此很多的外科醫生不得不採用這種方式來儘可能地保留士兵的性命,然而還是有很多士兵在做手術的過程中,因為疼痛難忍而死去。

案例二

在兩百年前,人類對於血型的認知還不夠,為了挽救哪些在手術中失血過多的病人,醫生會使用其他人的血來輸給這位這些病人,然而由於血型的不匹配,導致很多人在手術中就不幸喪命。

案例三

在手術麻醉藥物出現之前,為了讓病人更好地配合醫生的操作,很多醫生會選擇在在手術之前拿棍棒將病人敲暈,趁病人暈倒的間隙,趕緊把手術完成。

在兩百年後的今天,手術室裡醫生可以採用各種各樣的止血抗凝劑、抗生素,來幫助病人更好的癒合傷口。

人類對於血型的了解也使得輸血成功率大大降低,手術臺上的輸血事故也幾乎沒有發生。

隨著乙醚、杜冷丁等等一系列麻醉藥品的問世,再也沒有醫生要把病人敲暈來完成手術的情況。

除此之外,無菌術的發展也極大程度的提升了手術成功的質量,洗手刷手、穿脫手術衣、消毒鋪巾等等手術流程的規範化普及使得手術室裡的衛生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病人的預後情況也越來越好。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這短短的兩百年內,人類的手術技能從過去的粗暴、簡單、死亡率高到現在的精密、溫和、成功率高,離不開大量的醫護人員的不懈努力和鑽研,也離不開無數的大體老師的貢獻,正是由於人類的拼搏與探索精神,手術室裡的手術才越來越成功。

相關焦點

  • 假期放映室:《手術兩百年》,豆瓣 9.1 的醫學紀錄片
    《手術兩百年》海報圖片來源:豆瓣製作精良,節奏緊湊,央視紀錄片頻道製作播出的八集紀錄片《手術兩百年》,歷時3年,輾轉 12 個國家進行拍攝,紀錄片為我們展現了從古老巫術到手術救治這一人類對同伴的關懷過程
  • 眾院士為紀錄片《手術兩百年》「打call」
    作為一部堪稱高質量、有溫度、令人震撼的「神作」,紀錄片《手術兩百年》「跳出病房,在時間的維度裡,講述人類藉助手術與疾病抗爭的漫長歷史」,讓觀眾們非常直觀地了解到外科作為「人類創造的最偉大的技藝之一」,改變人類自身命運的故事。
  • 《手術兩百年》紀錄片出來了!耗時3年、歷經12國拍攝……
    有數據統計,一個生活在今天的普通人,平均一生中將會經歷7次大大小小的手術。由中央新影集團北京發現紀實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紀錄片《手術兩百年》歷時3年,歷經12國拍攝,是國內第一部全景展現人類與疾病抗爭的科學紀錄片。這部紀錄片於6月22日-29日,每晚20:04分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CCTV-9)播出。
  • 編導手記丨《手術兩百年》總導演: 寫在播出前一天
    我仔細先看了各位分集導演寫的手記,我擔心有什麼知識點、信息點錯誤。沒錯,做醫學科學類節目,任何時刻,我們寫稿子、修解說詞,第一件事就是,別搞錯。這也是這個項目的第一個難題。手術、兩百年,聽起來是個大片,做是個大坑…… 在拍攝前的調研階段,我們拜訪醫學專家、觀摩手術、開研討會,經常被人問到的問題是:你們有醫學背景嗎?
  • 央視《手術兩百年》
    《手術兩百年》(又名:無影燈下)集數:八集(每集40分鐘觀影)觀影渠道:央視頻/B站(會員)豆瓣評分:9.4分集介紹:第一集理性之光,講的是手術和外科最初的誕生,第二集手術基石,介紹了麻醉、消毒和止血三種手術的基礎,它們使手術成為了現代意義上的手術。第三、四、五集分別講的是腹腔、腦顱、心臟手術的起源與發展,每每看到一個個了不起的進步,都稱讚不已。第六集《生死」器"約》是我看的感觸最深的一集,講的是器官移植。
  • 《手術兩百年》是央視歷時3年拍攝的紀錄片,簡直是醫學寶典!
    人類自從進化出了智慧開始,好像就已經誕生醫學了,遠古時期的人知道受傷了之後該在傷口上放些什麼,放的東西多了就發現草藥的不同。這部央視的《手術200年》是歷時三年拍攝出來的紀錄片,為了能夠湊集更多的素材,劇中的內容是全世界50多個醫學專家拼湊起來的,涉及的範圍也非常廣,起碼有12個國家,結合了現代醫學與歷史上的一些記錄,從多個維度來講解我們人類是如何將手術這門技術發展起來的,絕對稱得上是一部醫學寶典。
  • 《手術兩百年》之《手術未來》丨無刀勝有刀的外科手術,不再是科幻
    《手術未來》宣傳片 醫學與最新科技的結合,不斷豐富並刷新著人類想像的極限。無刀勝有刀的外科手術,不再是科幻,而是實實在在延長人類生命的重要方式。技術日新月異,醫生面臨著來自科技理念和智能機器的挑戰,但醫生的角色卻一如既往——治癒、安慰、陪伴,守衛著人類的生死之門。
  • 《手術兩百年》這部豆瓣高分紀錄片,劇透慎入!
    如果說吃貨界有《舌尖上的中國》,那在醫學界,《手術兩百年》的推出則是一塊重要的裡程碑。 看到片名可能大家會問,手術的兩百年到底發生了什麼?手術的終極意義又在哪裡?醫生、患者、醫療科技三者又是如何推動外科的發展?
  • 豆瓣評分9.4紀錄片《手術兩百年》,強烈推薦
    豆瓣評分9.4紀錄片《手術兩百年》】大型紀錄片《手術兩百年》總共8集,主題分別為《理性之光》、《手術基石》、《長驅直入》、《攻入顱腔》、《打開心臟》、《生死「器」約》、《眾病之王》、《手術未來》八個方向來展示200年間手術的發展變化。「醫學實際上是人類善良情感的一種表達,它起源於人類最樸素的救助願望。」
  • 正在播出:《手術兩百年》之《攻入顱腔》丨以人腦研究人腦的手術
    《攻入顱腔》宣傳片 大腦是我們身體最重要的器官,負責支配我們身體的各項活動,儘管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也必須承認,我們對大腦的了解還是一知半解。 詹姆斯· 法隆是一名神經科學家,他正在做一項關於人腦的特殊研究。
  • 心臟外科手術百年傳奇
    現如今,人類已經可以十分從容地靠手術來糾正畸形的心臟,3D列印心臟的技術也漸漸成為現實。出生在醫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你或許很難想像那樣一個時代:一旦心臟出現問題,人類的生存就只能聽天由命。而這樣的事情,僅僅發生在70多年前。
  • 正在播出:《手術兩百年》之《手術基石》丨手術發展過程中任何一點...
    他不僅創造了28秒的截肢手術記錄,更創造了醫學史上最高的手術死亡率,300%。一場手術,死了三人。 由於沒有麻醉,對19世紀中期以前的醫生來說,手術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速度,快是唯一的要求。但縮短手術時間,顯然不是解決疼痛問題的方法。
  • 兩百年來,那些手持柳葉刀的人,或者戰士
    比如,3D列印技術專家邁克將患者的醫學影像數據輸入電腦後,經過計算機三維重建,一個真實復原患者的心臟數字模型就做成了,醫生就可以更全面精準了解心臟的組織結構和病變情況,制定精確的手術方案。但在過去,這是難以想像的。幾千年來,在一片蒙昧黑暗、世俗冷眼中,是偉大的醫學先輩們用微光探索自身的軀體,建立起人類在廣闊宇宙的坐標。
  • 《手術兩百年》《蟲瓶》獲2020年「中國龍獎」特等獎
    《手術兩百年》《蟲瓶》榮獲2020年「中國龍獎」特等獎。  國際科教影視與科幻創作發展高端論壇是第11屆中國國際科教影視展評暨製作人年會的開幕活動。來自電影學界、業界50餘名中外專家出席論壇,共同探討國際科教影視與科幻創作的學術熱點和未來發展。  2020年「中國龍獎」頒獎盛典是第11屆中國國際科教影視展評暨製作人年會的閉幕活動。
  • 《百年孤獨》究竟有多偉大?僅僅1句開場白,就影響中國一代作家
    《百年孤獨》這本書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是未必聽過的人都看過。在1982年,加西亞馬爾克斯摘得諾貝爾文學獎,而讓他獲得這樣殊榮的就是《百年孤獨》這本巨著,這本書也讓他奠定了世界文學大師的地位。說到《百年孤獨》,他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呢?
  • 醫學專科亮點多 科技興院有特色
    該專業代表性科研成果有:「多囊卵巢症候群妊娠患者的產科結局及其相關影響因素研究」;「胎盤B肝病毒感染分子生物學超微結構的研究與臨床應用」;「肥胖、骨密度、血脂及其多基因的相關性研究」;「關於OHSS發病機理及預防的研究」;「孕產婦死亡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青少年適宜技術研究」;「子宮肌瘤與性激素替代治療相關問題的研究」;「營養定量、運動指導對更年期婦女體成分的影響」;「更年期婦女性激素個體化定量補充方法研究
  • 豆瓣9.4分神作,一刀百年
    ,作為中國第一部全景展現人類與疾病抗爭的科學紀錄片,《手術兩百年》就這樣將跨度200年的外科手術偉大的發展歷程,以一種極其真實的、具體的、生動的方式描繪出來。為歷史題材尋找現實素材本就不易,更難的是,並非所有案例在此紀錄片中都適用,「我們選案例的一個核心原則,是這個案例能不能承載那個技術點。比如《打開心臟》,一開始的技術是什麼樣子,現在頂級技術能做到什麼程度,案例必須要典型,表現出這種對比。即便現在在搜尋引擎上搜索《手術兩百年》,多翻幾頁,你還能看到團隊在拍攝前調研階段四處拜訪醫學專家、觀摩手術、開研討會的新聞。
  • 世界名著《百年孤獨》有多偉大?凝結成10句話,句句都是人生
    人人都知道《百年孤獨》是一生必須要讀一次的經典好書,但很多人在先開第一頁看到相似而又複雜的外國人名時,被嚇退了,用來「壓箱底」了。但身邊的朋友有總跟你提起《百年孤獨》有多麼經典,寫得有多好,勾起了你的好奇心,但又沒有勇氣去讀,真是「甜蜜的折磨」。
  • 心梗究竟有多可怕?
    有太多話想說,但現在只希望上帝能給他家人堅強和力量,我希望,我們能在天上再次踢球。」足壇傳奇:馬拉度納不管你是否喜歡足球,一定都聽過這個名字——迭戈·馬拉度納。馬拉度納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足球運動員之一。在任何一支球隊,他都是絕對的靈魂。
  • 邁向協和新百年|外科學系、婦產科學系手術團隊亮相博鰲手術直播周
    ▲外科學系手術過程精彩瞬間。北京協和醫院外科學系成立於協和建院之初,歷史上曾湧現出包括黃家駟、吳英愷、曾憲九等在內的眾多醫學大家及多位中國現代外科學的領軍人物,技術力量雄厚,專科優勢突出。本次直播並未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作特別安排,完全是正常工作流程、場景的真實再現,直播的手術都是正常工作中比較有特色的。這樣可以原原本本地展示北京協和醫院外科日常的工作狀態,以及我們標準化的手術流程、制度和質量把控情況。」▲外科學系手術過程精彩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