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手記丨《手術兩百年》總導演: 寫在播出前一天

2020-12-18 騰訊網

《手術兩百年》 宣傳片

在後期機房熬的時候,每天望著窗外樹杈上的鳥巢,我想像過很多次,就像當年高考一般,如果要播出了(如果考完試),我在做什麼。應該在給自己放大假吧?熱浪海灘倒也不用,至少可以橫躺在家裡拍拍肚皮或者泡泡茶吧。三年了,這個項目應該是我做的最長的一個項目。沒想到,呃,還在屁滾尿流。

我仔細先看了各位分集導演寫的手記,我擔心有什麼知識點、信息點錯誤。沒錯,做醫學科學類節目,任何時刻,我們寫稿子、修解說詞,第一件事就是,別搞錯。這也是這個項目的第一個難題。手術、兩百年,聽起來是個大片,做是個大坑……

在拍攝前的調研階段,我們拜訪醫學專家、觀摩手術、開研討會,經常被人問到的問題是:你們有醫學背景嗎?那擔心疑慮的目光啊。兩百年醫學歷史,這麼多紛繁複雜的主幹、支線,你們要怎麼破題,怎麼選取,怎麼講得明白?

所謂無知無畏,年輕氣盛(是的!)。那就做唄。希波克拉底、蓋倫、維薩裡、威廉·哈維、巴累、莫頓、塞麥爾維斯……這些名字,現在熟得像是我家隔壁老王。我能準確地分辨出,這些大鬍子,小鬍子,沒鬍子的牛人。現在想來,當我在哈爾濱第一次見到《心外傳奇》作者李清晨,聽見他的嘴裡蹦出這些名字時,我真的是兩眼發蒙,如聽天書般。不過,也許這就是緣分,在最初的最初,我們很幸運地找到了彼此。

李清晨是《手術兩百年》的第一稿,文學底稿的作者。很快,我們梳理出了8集分集,分別是:第一集《理性之光》(解剖學)、第二集《手術基石》(止血、麻醉、消毒)、第三集《長驅直入》(腹腔)、第四集《攻入顱腔》(大腦)、第五集《打開心臟》、第六集《生死「器」約》(移植)、第七集《眾病之王》(癌症)和第八集《手術未來》。

這樣的破題方式,在縱向上,先建立了一個完整的手術兩百年的邏輯。有了解剖學,才有了現代醫學的基礎。解決了止血、麻醉、消毒問題,我們才能打開腹部,攻入人體的第一個禁區。然後是大腦、是心臟,是充滿異想天開的移植挑戰。但手術刀不是萬能的,接下來,我們用癌症來探討手術的邊界,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生死。最後是總結、致敬、展望。

觀摩手術的一個瞬間

破題之後,舒心沒多久,難題又來。老李的東西,是抽象文字,可以想到哪裡寫到哪裡。而我們是做電視傳播,得拍到哪裡,才能寫到哪裡。他出的稿子,對我們而言,更像是一個醫學科普稿。還是得重新做劇構,重新建立我們片子的邏輯和氣質。

撰稿陳瑤,是個冷靜果敢的選手。我們聊起選題來,一拍即合。我們都不太喜歡黏黏糊糊的東西。當然,不是說紀錄片不可以表現、表達人情。只是因為經費和周期有限,大多數我們的人文、人物紀錄片,其實更像是一個包裝過的偽紀錄片,我們很難在短時間內真的去觀察和記錄人,更多時候,是快速地「掠奪」、消費。

我們希望片子呈現的氣質是理性、克制的。以醫學歷史發展作為主線,在歷史脈絡中,找尋3—4個硬核、關鍵點,以現實故事作為反觀,用「歷史+現實」的迴環結構,構建片子的敘述邏輯。這是我們想要的劇構方式。按照這個思路,很快,一集樣稿出來了。向上級匯報闡述完,似乎心裡有底了。也正是靠著這個比較清晰的框架結構,我們和醫院、專家、乃至各方合作者,都開始有了良好的互動。別人知道,你大概想要什麼了。

某一稿的思維導圖,最後,都改了

某一稿剪輯後的時間軸

接下來,是一邊繼續充實劇本,一邊開始漫長的前期外聯、外拍。前陣子,有一個深圳的科學論壇,我們帶了一些片段過去,有人提問,請問,你們是請了國外製片團隊和國外拍攝團隊嗎,我們看到的影像很BBC。姑且認為是一種褒獎吧。實際的拍攝過程,只有當過導演的人才能明白吧。

在正片中,各位將看到來自全球十二國的影像呈現,不只是風景空鏡,更有許多扎紮實實的人物故事,包括親歷者、受益者、見證者、書寫者。還有許多珍貴的第一次被中國團隊拍攝的博物館、檔案館等等,我們儘可能地找尋相關專家,以主持式樣的生動講解讓歷史內容鮮活起來。

歷史難拍,科學難做,影像呈現更難。全本紀實拍攝,對這樣一個我們自己定義為「中國第一部全景展現人類與疾病抗爭的科學紀錄片」,是難上加難。加入了「舞臺表演式情景」、三維動畫、科學實驗,是我們除了劇構外,在影像表達上的創新。在這裡我忍不住要cue一下我們的主創團隊:柯敏、沈華、石嵐、劉穩、褚金萍、陳東,王澍、曉華。還有我們能幹的思捷、潘玥等,大家辛苦了。

19世紀英國老手術室,舞臺表演式情景

素材在一點點採入,框架在一點點建立。採樣結束,後期開始,我們又陷入了新的漩渦。其實,因為我們的劇本準確,拍攝周期是相對可控的。由劇情點,反推現實拍攝點,所有的故事、場景、基本都是帶著結構指向在拍攝。但是真到了後期,還是得再來一遍。故事的精彩度、前後故事的畫面氣質能不能搭調,我們把房子拆了蓋,蓋了拆,一遍一遍地拉結構表,數心裡觀看的節奏點。

我們希望我們的片子不是傳統歷史紀錄片的調性,而是更加明快、現代、甚至是時尚的。後期導演龐其鈞、陳東、王文君就這樣,在一遍遍推翻重來中,從美好的中壯年,熬成半殘……尤記得2018年初,第一次看粗編樣片時的心情。那就好像自己的孩子,不只是有了胎音,還有了最初的模樣。那個東西是對的。但是我們還需要再打磨、修飾、讓它漂亮。

音樂和調色是成片之後,我最喜歡也看重的部分。都是顯性因素,做好了加分,做不好了大大減分。作曲陳穎是第一次合作。我們在考慮給片子寫主題音樂。我說,我要前進中帶著曲折,回望中帶著希望,快樂中帶著憂傷、遺憾。這是我們片子的氣質,也是人類探索真理、推動醫學前進的總的調性。我相信當時的他,心裡白了有一百個眼吧——什麼都想要!

但是我覺得他做到了。主題音樂的錄製,請了中國愛樂樂團,在現場,我拿著《手術兩百年》的五線譜,聽著棚那頭傳來的管弦樂隊的聲音,心裡有無法言說的波動。小時候那點學鋼琴的回憶,全部幻化成對音樂充滿抽象意味的感動。同時接力的調色師張杰,是一個木訥、穩重的有審美的選手。清冷、灰藍色的調子,正是片子的氣質。理性、克制,當然,希望你還能從中看到一點點我們隱藏的溫柔。

三年,不長,也真的不短。我經常和組裡人說,也許我們在痛苦煎熬的時候,還應該感謝。不是所有選題都值得這樣來付出,也不是所有選題都有這樣幾乎無條件的支持。真的給予我們很大的創作空間,還有鼓舞。謝謝製片人池建新老師,藝術總監張力老師。

我相信今天,我們還要發出很多簡訊,謝謝很多人,那些幫助過我們、支持我們拍攝的醫生、患者、以及各種你想得到,想不到的人。正是他們的共同努力,才有了這部我們自稱的國際大片。我們採訪到全球頂級專家有五十餘位,醫院、醫學院、博物館七十餘個。片中涉及人物更是眾多。

接下裡,麻煩,希望,各位能抽出時間,關注這部片子。導演手記都是寫給自己看的,感動也好,鳴謝也罷。最終都得拿片子說話。

終於,要結束了

相關焦點

  • 正在播出:《手術兩百年》之《攻入顱腔》丨以人腦研究人腦的手術
    攝製組利用CT掃描發現,頭骨的內板和外板在手術後已經很好的融合了,說明這個開顱手術當時做的是非常成功的,手術後這個病人至少又存活了幾年。這是人類早期的腦外科手術。 最有名的腦部照片要數Leonard Wood少將的了,他是美國前總統羅斯福的朋友和醫生。1904年,在他40多歲的時候,發現腦部長有腫瘤,庫欣依據腦部腫瘤的位置與身體部位有——對應的關係,為他成功摘取了腦部的良性瘤。這個手術在醫學史上是一次很大的突破。
  • 正在播出:《手術兩百年》之《手術基石》丨手術發展過程中任何一點...
    而手術發展過程中任何一點細微的進步,都會為承受手術之痛的患者帶來巨大的福音。 本集圍繞手術成為現代手術的幾個關鍵細節—止血、消毒、麻醉展開敘述,呈現科學家、醫生和患者為完成這些技術突破所付出的努力。
  • 豆瓣9.4分神作,一刀百年
    一瞥「手術兩百年」在後期機房熬的時候,總導演陳子雋每天望著窗外樹杈上的鳥巢,想像過很多次片子播出後的場景,「就像當年高考一般,如果要播出了(如果考完試),我在做什麼。應該在給自己放大假吧?」陳子雋後來在編輯手記裡這樣寫。紀錄片在央視播出的前夜,《手術兩百年》製片人,同時也是該項目發起者、推動者、負責人的池建新,內心浮現更多的情緒,是擔憂。
  • 《手術兩百年》紀錄片出來了!耗時3年、歷經12國拍攝……
    有數據統計,一個生活在今天的普通人,平均一生中將會經歷7次大大小小的手術。由中央新影集團北京發現紀實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紀錄片《手術兩百年》歷時3年,歷經12國拍攝,是國內第一部全景展現人類與疾病抗爭的科學紀錄片。這部紀錄片於6月22日-29日,每晚20:04分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CCTV-9)播出。
  • 眾院士為紀錄片《手術兩百年》「打call」
    眾院士為紀錄片《手術兩百年》「打call」 2020-08-13 17: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西泠印社》收官,總導演手記:孤山,何以不孤
    「中國故事 國際表達」 沒有錯啊,那麼,還有沒有「中國故事 中國表達」,在我們的紀錄片價值體系裡,中國的紀錄片導演,要不要表達中國導演的美學主張,以及,中國人的價值觀!我們的自信,是不是更應該表達最應該令我們自信的部分。紀錄片不應該表達價值觀麼。
  • 《手術兩百年》之《手術未來》丨無刀勝有刀的外科手術,不再是科幻
    《手術未來》宣傳片 醫學與最新科技的結合,不斷豐富並刷新著人類想像的極限。無刀勝有刀的外科手術,不再是科幻,而是實實在在延長人類生命的重要方式。技術日新月異,醫生面臨著來自科技理念和智能機器的挑戰,但醫生的角色卻一如既往——治癒、安慰、陪伴,守衛著人類的生死之門。
  • 《手術兩百年》這部豆瓣高分紀錄片,劇透慎入!
    近期,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播出了一部刷爆朋友圈的紀錄片——《手術兩百年》。 這部紀錄片開創了我國醫學類紀錄片之先河。短短8集,央視攝製組走訪了12個國家,採訪國內外重量級專家50餘位,拍攝了整整3年。
  • 呂逸濤被任命為2016央視春晚總導演
    中央電視臺青年導演呂逸濤被任命為2016猴年春節聯歡晚會總導演。作為70後的代表,呂逸濤是史上最年輕的春晚總導演。  呂逸濤2000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專業本科,直接進入央視二套財經頻道工作,從記者、編導開始做起。曾在央視多個節目做過編導、主編、總導演。  當時由哈文策劃、李詠主持的節目《非常6+1》也在央視二套製作、播出,因為在同一個部門,呂逸濤與哈文有了更多接觸,機緣巧合進入了《非常6+1》節目組,也進了哈文的團隊,擔任欄目主編、總導演。
  • 兩百年前的手術有多可怕,我們今天的醫學就有多偉大
    在兩百年前,人們對於人體解剖的認知和了解都是來源於大量的屍體解剖實踐。人類手術近兩百年以來的進步,是建立在無數的無數無辜人的生命的基礎上的,其中這些生命很大一部分來源於犯人或者是流浪漢。在德國,英國,義大利很多的解剖博物館裡,盛放著許許多多的人體標本,這些人體標本就是兩百年前的解剖學家做出的傑作。兩百年前醫生對於麻醉和無菌操作的掌控能力都不是很強,因此,在手術過程中突發各種意外情況以及術後由於感染而無辜喪命的人們數不勝數。
  • 假期放映室:《手術兩百年》,豆瓣 9.1 的醫學紀錄片
    圖片來源:《手術兩百年》截圖這樣的手術,沒有麻醉、沒有消毒措施、沒有有效的止血操作,甚至還要被許多陌生人圍觀,在幾百年前,做手術幾乎成了死亡的代名詞,而活下來,全靠運氣。《手術兩百年》海報圖片來源:豆瓣製作精良,節奏緊湊,央視紀錄片頻道製作播出的八集紀錄片《手術兩百年》,歷時3年,輾轉 12 個國家進行拍攝,紀錄片為我們展現了從古老巫術到手術救治這一人類對同伴的關懷過程
  • 《百年巨匠——焦菊隱》國際版即將在愛奇藝VIP獨家播出
    《百年巨匠》國際版第一季(英文版)於2020年1月23日在愛奇藝VIP獨家播出,每晚20:00播出一集,1月30日播出《百年巨匠——焦菊隱》。 人物小傳
  • 丹宸永固、薪火相傳丨專訪《我在故宮六百年》導演梁君健、張越佳
    》之所以開播後便在全網掀起話題,並在豆瓣上獲得9.2分的高分,便在於背後有一個經驗豐富的拍攝團隊,紀錄片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故宮博物院聯合攝製,內容製作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創作團隊和清華大學清影工作室合作完成,在整個拍攝過程中故宮博物院都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和支持,而導演梁君健、張越佳等團隊中的不少人此前都曾參與過《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等優質人文紀錄片的拍攝。
  • 《手術兩百年》《蟲瓶》獲2020年「中國龍獎」特等獎
    《手術兩百年》《蟲瓶》榮獲2020年「中國龍獎」特等獎。  國際科教影視與科幻創作發展高端論壇是第11屆中國國際科教影視展評暨製作人年會的開幕活動。來自電影學界、業界50餘名中外專家出席論壇,共同探討國際科教影視與科幻創作的學術熱點和未來發展。  2020年「中國龍獎」頒獎盛典是第11屆中國國際科教影視展評暨製作人年會的閉幕活動。
  •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政論專題片《為了總書記的囑託》10月25日播出
    三集政論專題片《為了總書記的囑託——習近平總書記調研指導過的貧困村脫貧紀實》從10月25日起連續三天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20:00黃金檔播出。此片共三集,分別為《勵志求變》《精準發力》《小康夢圓》,每集45分鐘左右。
  • 《熱的雪——偉大的抗美援朝》導演手記
    二十年前,無知無畏、沒心沒肺的做一部片子,享受簡單粗暴的快樂,這樣的日子真的一去不回了。現在每次打開一個新的劇本,都會是一片困頓,以往的經驗在新的命題前都顯得不那麼靠譜和有效,往前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填補空白的渴望和再次經歷從無到有的輪迴,成為調動全身力量、讓自己高速運轉的動力。
  • 豆瓣評分9.4紀錄片《手術兩百年》,強烈推薦
    豆瓣評分9.4紀錄片《手術兩百年》】大型紀錄片《手術兩百年》總共8集,主題分別為《理性之光》、《手術基石》、《長驅直入》、《攻入顱腔》、《打開心臟》、《生死「器」約》、《眾病之王》、《手術未來》八個方向來展示200年間手術的發展變化。「醫學實際上是人類善良情感的一種表達,它起源於人類最樸素的救助願望。」
  • 一餐飯丨一天一頓飯,啥時候吃飯老天說了算
    不論何時,不論何地總有堅守崗位的工作者海道、海洋大地、 海底地形測量繪製航海圖、海底地形圖這些都是他的工作每次一出海就是一整天海上條件艱苦大多吃一些好保存、不易壞的食物一天基本就吃中午一頓飯啥時候吃都是老天說了算趕上任務重、天氣差只能一邊幹一邊吃一年兩百多天都在海上漂有時會枯燥、會想家但是保障出海的人和船安全
  • 藝考丨廣播電視編導(電編方向),報名倒計時!
    在「半夏的紀念」頒獎禮上,你可以和專業總導演共同參與幕後製作,學習進步;更有來自全球的大學生影像創作者們與你展開交流、一較高下!還有明星大咖們親臨現場,為你加冕!△金牌教師陣容~廣闊的就業前景廣播電視編導(電視編輯方向)專業的畢業生將主要從事視聽節目編導、紀錄片導演、頻道與欄目策劃、新媒體採編以及新聞節目的出鏡採訪與主持等工作,就業方向主要為各級廣播電視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