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包含的內容很廣,比如詩詞、音樂、曲藝、對聯、民族服飾、生活習俗等等。
今天分享一篇與戲曲有關的作文。
在民間,戲臺與戲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它是戲曲文化的承載者。無論是臨時搭建的,還是坐落一方的,都在四季裡訴說著梨園的春秋,牽繫著人們的悲喜。學生對戲曲不會有太多的了解,可用戲臺的有無、人們生活的變化來寫戲曲的興衰,從而表達內心的呼喚與期盼。
下面這篇江蘇省作文大賽高中組現場決賽的特等獎第一名作文,就是這樣選材構思的,可作為此類話題作文的範文。
這裡是圖片版,文字版請見評論區。
文章標題叫《看不見的春天》,開頭點題,語言簡潔質樸,卻頗有韻味。「春天」,一語雙關。第二段用一個具有作者獨特感受的比喻,突出了戲臺的無窮魅力。
第三段寫觀眾眼裡的一方戲臺。既寫了演員,也涉及了戲曲曲目,這給很多內容空泛的文章做了很好的示範:你寫「音樂之美」,就必須談到實實在在的音樂作品;你寫「閱讀的快樂」,就一定要提到閱讀的內容。
第四段承接上文寫觀眾看戲的情形。「粗如秕谷的手」這個比喻很妙,既真實,又契合人物的身份。字裡行間那抑制不住的深情,正好說明真正的春天是戲曲文化的蓬勃發展、深入人心。
語言駢散結合,長短相間,就像戲裡的故事,有節奏感,有張力。
第五段,寫隨著時光的流逝,在人們心中作為精神食糧存在的戲曲文化慢慢被別的東西取代。漸疏的人影、破敗的戲臺、老去的村人,都和前面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六、七段,寫沒有了戲曲的陪伴與滋養,村人的生活變得沒有生氣,沒有靈魂。從充滿感情的文字裡,可以感受到小作者內心的憂慮。
第八段,作者用形象化的描繪表達對戲曲文化回歸的渴望。
最後,作者表達了對未來的希望,希望「真正的春天」能回到村人的身邊,回到人們的心裡。呼應前文,深化主旨。而我們也深信,戲曲中的很多故事,不但是老戲迷的精神家園,也能夠打動年輕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