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山腳下榆錢樹記
文/劉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壺百甕花門口;
道旁榆莢仍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
這是唐代詩人岑參公元751年3月, 在春天的邊塞之城凉州城裡, 見有老人賣酒的酒肆旁, 一棵榆錢樹生機昂然, 枝條上榆錢串串, 觸景生趣,創作的《戲問花門酒家翁》抒情小詩,幽默詼諧,饒有興致。詩人敘述的不是買酒過程,而是偶然一瞥的春色中,看見形如串錢的榆莢,與那位當壚賣酒的老翁開了一個冷玩笑,讓千年之後的我們讀了仍會開心一笑。榆錢是岑參這首詩的詩眼,榆錢樹是春天不老的童話。
1269年後的己亥年3月一天,我們幾個文朋詩友,相約來到了位於城固縣城以北湑水之濱的鬥山腳下,在千仞陡立的崖壁上,尋訪古人留下的摩崖石刻。然而,刻字早就沒入瘋長的刺蔓與野草之中,實在難睹其容了。遺憾之際,忽然,西北臨湑水河畔的沙石堤坎邊, 閃現出的五、六棵熟悉而久違的榆錢樹,讓我們異常激動。榆錢樹有碗口般粗壯,軀幹上的枝柯柔長四散伸展,下垂的枝條上,掛滿麻錢般大小的一串串榆莢,在陽光春風中輕輕搖曳。榆莢是榆錢樹的花朵,呈現淡談的青黃色。素雅的榆錢花對春天的追求急不可待,當榆樹的綠葉還未舒身展姿的時侯,榆錢花就如掛起的串串鞭炮,鳴響了對春天嗶哩叭啦愛地表白。
同遊者,年齡大者七旬有餘,小者己近花甲,然而大家對榆錢樹的記憶深處,卻有著共同的情愫:吃榆莢飯。榆莢飯,俗名兒叫榆錢麥飯。五、六十年前的孩提時,在鄉下農村,每到青黃不接的二三月間,特別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房前屋後,溝旁山坡, 普通平凡的榆錢樹上的榆莢, 卻成了家家戶戶的救濟糧。從枝條上捋下榆莢兒, 清水漂洗過, 拌上不多的麵粉, 然後上籠蒸熟,調上辣子鹽醋等佐料, 就可入口果腹。苦澀艱難的日子裡,伴著榆錢兒的清香,度過了那個年代。後來離開家鄉,遠離了故園那棵棵榆錢樹;再後來榆錢樹越來越少,春天回到故鄉的時候,再難尋覓到它們的身影,串串榆錢兒便成了抹不去的縷縷鄉愁。道是一些人跡罕至的地方,會給你一個驚喜。慶山雄居於桔鄉升仙口之南要衝,湑水波濤滾滾南下,被慶山拒之而西流,成為護佑原公鎮的天然屏障。因此,古往今來,慶山得到了人們的保護。特別是慶山以北山腳下這塊四塞封閉的地方,近有湑水滋潤,遠有升仙口神風吹拂,這裡成了野樹草花自由生長的一方樂土。榆錢樹身居其中,更是大自然的神奇恩賜。
在慶山腳下,大家如逢故友般地分別和榆錢樹拍照留影,品味著唐代詩人岑參「道旁榆莢仍似錢」的趣意,回放著兒時吃榆錢麥飯的記憶。臨別,大家各自高興地採摘了些許榆錢兒帶上,讓這個春天的慶山遊裝進了滿滿的歡樂與欣喜!
2021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