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意木香坪
木香坪是遠離塵世的一片淨地。它藏在洱海之東、雞足山之西的高山之巔,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頂峰3320米,比雞足山頂峰——天柱峰還高出70多米。天氣晴好的日子,站在木香坪頂峰,向東,可觀旭日噴薄而起;向南,可觀彩雲漫遍天際;向北,可與聖潔肅穆的玉龍雪山對視;向西,「不墨千秋畫,無弦萬古琴」的蒼山洱海盡收眼底。
因為山高路遠且艱險,木香坪人跡罕至。也正因為如此,它才得以保持著潔淨和神秘。祖祖輩輩在大理、甚至在雞足山腳下生活的人們,絕大多數也未曾到過木香坪。
我對木香坪的嚮往,已經有十數年。有曾經去過的文友拍了照片回來,在純淨的高山草甸,各種小花燦爛盛開,天藍得醉人,一群群黃牛在草甸上悠閒地吃著草。朋友說,木香坪是真正的藥甸花谷,在這裡,你隨手捋一把,都能抓到草藥。木香便是一種草藥。這裡生長的木香為雲木香,漢代《神農本草經》記載,木香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木香坪名字的由來,大概也是因為這裡盛產木香的緣故吧。
去年的秋天,因機緣巧合,終於有機會走向神往多年的木香坪。在一位從事統戰工作多年的文友的聯繫下,雞足山放光寺的年輕僧人正濟法師,欣然應允帶我們前往木香坪。清晨,當我們到達放光寺時,寺院已經為我們準備好了乾糧,還有兩匹馱馬。正濟法師說,一匹馬用來駝背包幹糧和水,一匹馬備給路上走不動的人騎。正濟法師還說,去的路上山高林密,而且岔道很多,大家要相互照應,千萬不能落下。行進的過程中,由他打頭,還特意安排一位熟悉道路的雲南本土的居士殿後,確保隊伍中的人不走散。山間,秋意已涼,但寺院妥帖的安排,讓我們心生暖意和感動。
早上九點,陽光滲進古樹參天的密林中,一行人便開始向木香坪進發。本來,此次木香坪之旅,只是我們本地幾個文友互相邀約。但出發的時候發現,多了一個北京來的導演兼攝像師,一個山東來的居士。一行來自天南地北的人,因為對木香坪的嚮往,便開始了一次禪意之旅。
一行人在密林中穿行。林間空氣溼潤清新,古樹上長滿了綠色的苔蘚,那些倒下的枯木上,時不時能看到菌類正悠閒地生長。隔著密林,傳來潺潺的流水聲,偶爾幾聲清脆的鳥鳴,使得一路上空靈幽靜。
行進的路上,有的地方溼滑,有的地方崎嶇,甚至還要過懸崖邊的小道。走了許久,當大家都有些累了的時候,正濟法師說,大家可以適當休息,但不要太久,休息太久,會消磨前行的動力。還有,心裡不要老想著目的地。路遠,最好就是小步走,不停步。
快到山脊的時候,起霧了。這時,我們已經走出了密林。霧順著山脊緩緩瀰漫,不遠處,雞足山天柱峰若隱若現。一群人在霧中行走,感覺如在仙境中一般。
走在山脊上,和在密林間穿行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沒有高大樹木的遮擋,天際一下子變得遼遠空闊。
有人開始擔心會不會下起雨來。一下雨,這趟行程就會異常艱難。走著走著,霧漸漸散去,天空漏出一片湛藍。不多時,大霧居然全部散盡,天空藍得清透,雲朵白得讓人心醉!一個山窪裡,一片白楊樹泛出了淡黃色,開始準備著秋天的妝容。清爽的山風穿過白楊樹林,千萬片樹葉發出沙沙的聲響,像在集體吟誦大自然的一部經典。
穿過白楊樹林,路平緩了許多。正當大家都很疲憊的時候,正濟法師說:快到了!於是一行人的精神一下子又提振起來。翻過一道小山梁,一大片開闊的高山草甸直撲眼帘而來。有文友對著天空長嘯,而後高呼——木香坪,我來了!
長年累月在鋼筋水泥叢林裡奮鬥的人們,在這遠離喧囂的山野,在藍天白雲下,在潔淨的山風中,放飛一次自己的心靈,真是愜意至極!
十月的木香坪,草已經開始泛黃,但許多野花依然在燦爛開放。紫色的、粉紅的、金黃的……星星點點,將草甸點綴得暖意盎然。一群群黃牛正享受著這純淨的時光,它們或悠閒地吃草,或靜靜靜躺臥,也有幼小的牛兒正在吮吸著母親的乳汁,還有幾頭小牛在嬉戲打鬧……木香坪中心區的上千畝草甸上,這兒一群那兒一群的牛兒,顯得無比安然,沒有一絲戾氣。這些牛兒,是真正皈依大自然的生靈,它們長年累月生活在木香坪,不避寒暑,食百草百藥,賞四時美景,甚至可以聆聽雞足山的晨鐘暮鼓,品讀苦行僧的清心禪修。
山有多高,水有多長。在這海拔3000多米的木香坪草甸上,依然有著清亮的水流。一片沼澤地上,粉紅的革葉蓼花在燦然開放。蓼花臨水而生,是是一種小巧而不張揚的花兒。小小的葉,小小的花,靜悄悄地開著。當這些小小的花兒在高山的藍天之下聚集成一片,那種美,直沁心脾。五代詞人馮延巳的《芳草渡》中寫道:「梧桐落,蓼花秋。」宋詞大家蘇軾在《蓼花》也云:「數枝紅蓼醉清秋」。一個「醉」字,在這個美好的秋天裡被我們趕上了。
和蓼花在水邊相伴的,還有雲木香。此時,雲木香的花期已過,但它寬大而翠綠的葉子,剛好為粉紅色的蓼花作襯託。雲木香喜歡陰涼潮溼的環境,所以大多集中在草甸中的刺櫟樹叢腳下。趕馬的大哥說,因為木香有行氣化滯、疏肝、健胃的功效,在缺醫少藥的年代,木香是山腳下農家的常備藥物。
因為木香坪遠離塵世,人跡罕至,但它又與佛教名山雞足山一脈相承,所以時常會有苦行僧到這裡清修。我還聽說,一位姓李的老哥,年輕時候生意做得紅火賺了不少錢,但因不善用錢,最終弄得家道敗落,妻離子折。痛定思痛的老李哥最終選擇上木香坪看山護林,這一來便是二十多年。老李過著苦行僧一般的生活,踏遍了木香坪周邊的每一寸土地,為保護生態植被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我們此次木香坪之旅,苦行僧和老李哥都無緣相遇。當我們離開時,牛群依舊悠然自得,山風依舊清澈純淨,草藥和野花,正散發迷人的氣味……
作者簡介:安建雄,彝族,文學愛好者,工作之餘常進行散文隨筆寫作,在《人民文學》《人民日報》《兒童文學》《中國旅遊報》《中國教師報》《中國綠色時報》《雲南日報》《做人與處世》《心理與健康》《旅遊視野》等報刊雜誌發表散文隨筆習作300餘篇,出版有散文隨筆集《幸福的沙》《我在山野》二本。作品曾獲國家文化和旅遊部資源司「中國心·紅旅情」全國徵文二等獎、雲南省報紙副刊好作品二等獎。作品入選《新時期雲南少數民族作品選》《新世紀大理彝族作品選》《小故事大道理》等選集。大理州作家協會理事,賓川縣作家協會主席。
感謝你關注非官方微信公眾號:《賓川文學》!
這是一個文學作品的交流和展示平臺!因為文學,大家在這裡相遇。
申明:本站為原創作品,如有剽竊或盜用,文責由作者自負。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留言刪除。
本站作品,一家之言,如有不妥,留言指正!
投稿須原創,可附作者簡介及本人照片。
分配:作品發布一周內所獲讚賞全部歸作者!
主編、運營:張橙子
編輯:張橙子 楊秀萍
歡迎投稿。郵箱:99037008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