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11月12日電(記者陳青冰)深秋時節,走進海拔2000多米的重慶開州區關面鄉泉秀村七裡坪,一股清香味撲面而來。兩萬多畝連片的木香一望無際,處處可見藥農們採挖、烘烤木香忙碌的身影。
據關面鄉鄉長馬林冬介紹,泉秀村被稱為「中國木香第一村」,其木香產量約佔全國產量的25%,木香烴內酯和去氫木香內酯含量分別達到了8.6%和22.6%,遠高於1.8%和12.6%的行業標準。
↑這是重慶開州區關面鄉泉秀村的木香種植基地(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然而,以前的泉秀村卻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山高坡陡,鮮有田地,糧食產量不高。「出門就是山,田地在山間,辛苦種一年,不夠吃半年……」一句歌謠真實反映了泉秀村過去的貧瘠,村民們過著有上頓、愁下頓的生活。
20世紀60年代初,有人從雲南帶回來3斤木香種子。七裡坪的高海拔、低溫度的特點十分適宜木香的生長。由此,泉秀村找到了適合自己發展的出路,開始大規模種植木香。
然而,優質木香種出來了卻運不出去。泉秀村處處都是懸崖峭壁,上山下山都不是一件容易事。71歲的唐紹權現在還記得以前翻山採挖木香的情形。「天亮時背著上百斤重的生活用品上山,要7個小時才能到山上。幾個月的採挖結束後,又得一趟又一趟地背著上百斤重的木香下山。」
於是,泉秀村從2008年開始修路,在懸崖峭壁之間開鑿機耕道。但由於修築難度大、投入有限,修築好的機耕小道太窄,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山貨出山的難題。
2017年,中國脫貧攻堅的春風給這裡吹來了好消息。重慶市立足中藥材等特色產業脫貧,從完善農村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入手,為包括泉秀村在內的眾多大山深處的村莊百姓修路、引水、平地。開州區關面鄉在交通、扶貧等部門支持下,開始對通往泉秀村的15.2公裡盤山路全面拓寬硬化,並且還在泉秀村七裡坪木香基地修建產業便道。
2019年,產業便道修成。64歲的村民李棉友看著產業便道,欣喜地說:「當時修路說要佔用我兩畝地,我馬上同意了。果然路通之後,一切都方便了。大卡車直接上山收貨,再也不用我們自己把藥材背下山了。」
除了產業便道,七裡坪上的觀光步道也在今年完成打造。關面鄉鄉長馬林冬說,木香不僅有藥用價值,也有觀賞價值。每年5月,萬畝木香花盛開的紫色花海,是山間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未來,泉秀村將在藥旅融合上下功夫。
泉秀村村民彭貴中從藥旅融合中看到了機會,在種植木香50餘畝的同時,今年還開了一家農家樂,並且同時銷售木香花蜂蜜等特色農產品,年收入可達16萬元。
↑這是重慶開州區關面鄉泉秀村村民晾曬的木香(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脫貧幫扶更在拓寬產業銷路上做文章。過去村民「單打獨鬥」,經常遭遇藥商壓價,好木香賣不到好價錢。2017年,關面鄉政府成立重慶市開州區泉秀木香種植股份合作社,與太極集團等企業進行合作,統一銷售木香。入社成員達146戶,其中貧困戶82戶、跨鄉縣入社成員23戶。
2019年,合作社與社員交易量達400餘噸,實現銷售收入428萬元。「現在大家抱團取暖,價格穩定,許多貧困戶不僅成功脫貧,一年的收入甚至可以達到5萬多元。」泉秀木香種植股份合作社負責人謝國友說。
此外,為支持包括木香在內的庫區道地中藥材發展,開州區近兩年也連續舉辦三峽道地中藥材交易博覽會,培育道地中藥材區域公共品牌。
↑在第二屆三峽道地中藥材交易博覽會上,參觀者在開州區的中藥材展臺前選購(11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今年11月6日,第二屆三峽道地中藥材交易博覽會在開州區舉行,來自北京、上海、四川、安徽等省市,以及馬來西亞等國家的知名企業,與包括開州區在內的中國三峽庫區各區縣現場籤訂50個項目的合約,涉及籤約金額達105億元。
馬林冬說,在脫貧攻堅中,大山裡的農民找對了出路,修好了道路,拓寬了銷路,未來政府還將繼續在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引進等方面上下功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延長木香中藥材深加工產業鏈,最終實現木香品牌化,讓群眾得到更多實惠。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