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何的「蔬菜致富經」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薛巍敏
「我們這裡的高原夏菜主要銷往武漢、上海等地,今年受疫情影響,產期推後了一個月,但我們計劃通過擴大種植面積,克服困難減少影響。」5月15日,記者在漳縣武陽鎮新莊門村見到了江魚蔬菜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何江魚,他正在田間地頭指導村民搶抓時節插秧點苗。
今年48歲的何江魚以前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曾靠著在漳縣武當鄉種菜販菜生活。為了擺脫貧困,他和妻子在朋友幫助下,來到蘭州市東部市場冷庫打工。
「那時候撿菜、裝車,最苦最累的活我和妻子兩人搶著幹,但想要學會技術和經驗就必須先吃苦。」就這樣,短短幾年時間,從給別人打工到自己承包,何江魚在蘭州承包冷庫逐漸有了一定的規模。
在他的帶動下,漳縣武當鄉在蘭州包冷庫的大小老闆多達上百人,蘭州冷庫也成了武當人固定的務工地點。
懷著對家鄉的強烈眷戀,2017年初,他毅然決定返鄉創業帶領鄉親共同致富。「自己的根在漳縣,能在生養我的家鄉創業,用多年積累的經驗、資金、人脈創出一番新業,既可實現人生價值,又可回報家鄉父老,這樣更有意義。」
漳縣沿漳河一帶土地肥美寬廣,不過大部分土地用於種植小麥、玉米等傳統農作物,僅有的蔬菜種植戶也是自產自銷,蔬菜保質期很短,蔬菜熟在地裡幾天內賣不出去也只能低價處理或者扔掉,收入也一般。
「這麼肥沃的土地不能浪費了。」在這種情況下,何江魚把目光放在了蔬菜種植、儲藏、銷售一條線的門路上。因為他有蔬菜種植和儲存的經驗,有外面幾十年的經歷,更有銷售的渠道。2017年底,何江魚憑著一股拼勁兒、闖勁兒,在家鄉投資創辦的第一家漳縣何家源蔬菜有限總公司亮相於漳縣武陽鎮柯寨村。
當漳縣提出以農村「三變」改革為支撐培育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計劃時,何江魚順勢而為成立了江魚蔬菜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輻射帶動武陽鎮柯寨、新莊門、董家莊、孫家峽4個村600多戶農戶種植西藍花、有機花菜、娃娃菜、萵筍等蔬菜,並且通過土地流轉、勞務用工等促進貧困戶增收,還帶動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記者了解到,合作社積極吸納當地貧困戶,為種植蔬菜的農戶提供種苗、農膜、化肥、技術,實行統一供種、統一供苗、統一管理、統一收購銷售,畝均純收入達7000多元,平均工資每人每月2400元,最高的能拿4000多元。
何江魚表示,合作社不僅帶動菜農走上蔬菜產業致富路,產銷旺季龐大的勞務需求也著實為附近村民帶來了好處,「擇菜、包裝、出庫、裝車,不能外出打工的附近村民,特別是婦女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平時丈夫在外打工,孩子在外上學,家裡還有兩個老人要我照顧,我也出不了遠門。去年開始在這個合作社打零工,做一些點苗插秧這類力所能及的活,一年在這裡工作一百多天,也能增加1萬多元的收入。」正在地裡插菜苗的當地村民李金玉告訴記者,在合作社工作解決了她過去照顧家庭和出門打工掙錢的矛盾。
如今,在何江魚和合作社社員的共同努力下,合作社建立了穩定的產銷合作關係和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抱團發展蔬菜產業,目前已與武漢、上海等銷售市場籤訂訂單1.5萬噸。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承接產業扶貧資金469.1萬元,按照8%的比例保底分紅,帶動647戶貧困戶增收。
「只要我們大家都擰成一股繩,在菜地裡的農民脫貧致富也一定可以實現。」何江魚始終相信,無論做什麼,勤勞的雙手一定能換來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