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這些菜全部打包裝箱,連夜送去批發市場,明天大家就能吃上我們種的蔬菜。」11月1日下午,在大方縣三元鄉河頭村神農綠野種植合作社基地,李仲華的妻子王志敏一邊採摘西紅柿,一邊吩咐工人抓緊時間打包裝箱,趁著最後一茬西紅柿豐收,爭取賣個好價錢。
45歲的王志敏因常年在地裡勞作,皮膚黝黑,身體結實。
為了養家餬口,1999年,王志敏跟隨丈夫李仲華到畢節桂花市場賣菜,肩挑背扛雖然辛苦,但也讓夫妻二人積累了不少蔬菜銷售的經驗。
2002年,李仲華夫婦輾轉到畢節洪南蔬菜批發市場做起了蔬菜批發生意,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多年的蔬菜批發銷售經歷,李仲華夫婦與蔬菜種植大戶之間建立了較為密切的關係網,靠著這些人脈,夫妻倆清晰地掌握了周邊地區的蔬菜種植狀況。
帶著「規劃藍圖」,2014年,李仲華去四川綿陽收購折耳根時,順便做了市場調查和種植學習,並赴安順平壩向西紅柿種植大戶學習種植、管護經驗。
帶著多年的積蓄,李仲華夫婦回到老家大方縣三元鄉,開啟了創業之路。
李仲華說:「一個人富裕了,不算有本事,只有帶領鄉親們富起來,才算活得有價值、有意義。」
「我們都是地地道道的莊稼人,種莊稼的本領走到哪裡都不能丟。以前外出是因為家裡的地少,養不活這一大家人,現在回來就是要靠學到的技術,打一個翻身仗。」王志敏告訴記者。
2014年10月,李仲華夫婦正式返鄉,從鄉鄰親友手中流轉土地60畝種植折耳根、辣椒、無筋豆。
2015年,初嘗「甜頭」的王志敏把折耳根的種植面積增加至100畝。由於對土壤、氣候掌握不到位,當年虧損了近30萬元,這讓一家人陷入了困境。
經過認真反思,不服輸的王志敏不斷鼓勵丈夫:「再苦兩年,我就不信出不了頭!」
經過再三思考,夫妻倆專程赴安順請來蔬菜種植的老朋友提供技術指導,「要想把蔬菜種好,有吃苦耐勞的精神還遠遠不夠,更要懂技術、會經營。」鄉政府工作人員得知這一情況後,也積極協調縣農牧局專業技術人員手把手指導。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7年年底,李仲華夫婦收穫了種菜的「第一桶金」。隨後,他們從建檔立卡貧困戶手中以每年1000元的租金承包了48個大棚。2018年,李仲華帶頭成立三元鄉神農綠野種植合作社。
「今年前兩季30個大棚通過種植豌豆、大蒜,毛收入5萬多元。第二季30個大棚種植的西紅柿已採摘9萬多斤,進帳20萬元。」王志敏告訴記者。
談及收成,李仲華臉上露出笑容,他說:「去年10月種植的60畝折耳根,下個月就可以開挖了,今年穩收30萬斤,僅大方縣城每天的折耳根需求量就在2噸以上,其他縣城的批發商們早就下了定金,按批發價2元每斤來算,60畝的折耳根毛收入有60萬元左右。
王志敏說;「蔬菜基地吸納了河頭、雙園和勝豐三個村的貧困群眾優先務工,工資每小時8元,一月一結,有急用還可以預支。」
邱胡敏和郭清秀是這裡的老員工了,四年時間裡,她們學到了蔬菜栽種技術,見證了李仲華夫婦的發展,準備明年也承包幾個大棚來試種。
不僅如此,李仲華夫婦還把自己的種植技術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當地村民,幫助村民選購育種,規範疫病防治技術,準確把握市場行情。
「廣東的商販來西紅柿基地看了3次,但他們的需求量比較大,我們產量還跟不上,沒能達成合作協議。等明年增加點大棚,保證賣個好價錢,帶領更多鄉親增收致富。」談及未來,李仲華信心滿滿。
「在培育致富帶頭人上,三元鄉將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包括培訓、營銷、生產等各個環節。同時,通過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等平臺,對致富帶頭人的經驗、成果進行推廣,讓他們成為脫貧攻堅、發展農村經濟的『排頭兵』。」三元鄉黨委書記陳運勇說。
(楊 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