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群眾成了 「親戚」丨大方縣對江鎮杉林社區駐村幹部潘顯飛

2020-12-22 天眼新聞

「只有心裡裝著群眾,群眾心裡才能有你。」

我叫潘顯飛,是大方縣城鄉居民醫保管理局派駐對江鎮杉林社區一名駐村幹部,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派到大方縣對江鎮杉林社區駐村。  到杉林社區後,首先要對社區貧困群眾進行遍訪,和他們聊家常,向他們宣傳當前的扶貧政策,認真聽取他們訴說困難和問題。通過近兩個月走訪了解,我成了他們困難和問題的傾訴對象,脫貧攻堅工作的工作局面也隨之打開,貧困戶成了我最熟悉的人,甚至是「親戚」。

2018年10月,貧困戶王方學反映他家所住房子是八十年代修建的,現在房頂大面積漏水、牆體開裂。得知這一情況後,我邀請縣相關工作人員到場鑑定,經鑑定為一級危房。我就問王方學是想搬遷到奢香古鎮還是拆除重建,他說:「不想離開這生活幾十年的地方,到城裡生活不習慣,想重新修建,因身體原因自己無法修建。」我說:「如果不想搬遷,你想重新修就重新修,你自己不能修,我聯繫施工隊幫你修建。」回到社區辦公室後,聯繫了村裡施工隊幫其修建,通過近兩個月的努力,王方學家如願住進了60平方米的新房,每次見他都笑容滿面,同時還幫助他落實了公益性崗位,成了社區裡的護路員。

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危房改造、改廚、改廁、改圈、入戶路硬化、通組公路徵地修建、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徵地、矛盾糾紛化解等工作被提上工作日程。  2019年11月,在召開群眾會時,有群眾說晚上出門竄寨子不見亮,黑漆漆的,希望能在公路沿線安裝路燈。想法提出後,通過多次召集群眾召開群眾會、院壩會,最終,群眾思想工作做通了,每戶出資300元,,購買鋼管加工成燈杆,並在網上購買太陽能燈,大家一起出工出力,不到一周的時間,路燈亮起來了。  近年來,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不斷投入,杉林社區實現了組組通公路,戶戶通水泥硬化路,公交車從早上六點開始發往大方縣城;隨著產業結構政策的實施和宣傳,全社區群眾放棄了低效玉米種植,全社區有80%以上的群眾發展蔬菜產業。每天下午四點後,村民們就把蔬菜擺放在路邊,收購蔬菜的車輛就沿公路收購運到大方縣城和周邊市縣,村民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房子變漂亮了,生活也逐漸好了起來。

2019年,社區所有貧困群眾全部脫貧。駐村工作近三年,個人認為,只有心裡裝著群眾,群眾心裡才能有你,你才能有效發動和引導群眾往增收致富的道路發展。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閔建華整理

編輯 李劼

編審 王璐瑤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的群眾把我當成了「自家人」丨大方縣對江鎮...
    剛來駐村的時候,想要進村,就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如今,通村公路像毛細血管一樣向四周擴散,想去哪裡都很方便。  我叫張衛,是大方縣公安局民警。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派駐大方縣對江鎮大山村擔任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群眾情深誼長丨天柱縣坌處鎮四康村駐村幹部...
    4月1日,我告別家人,踏上了天柱縣坌處鎮四康村的駐村徵程。到村後的第二天,我和駐村工作隊主動敲開群眾家門,挨家挨戶地開展摸排,與群眾促膝長談,了解群眾家庭生活情況並徵求群眾對村級工作的意見建議,收集到意見建議達300多條。
  • 「我的扶貧故事」這就是我想和群眾實現的小康夢丨大方縣果瓦鄉...
    我叫遊建松,今年33歲,是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市場監管局的工作人員。2017年9月,我被組織上選派到大方縣果瓦鄉大寨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一駐就是三年多。遊建松 攝一個月的時間,我走完了全村所有的農戶,也逐漸熟悉了村裡的情況,分析制約村裡發展的原因所在——除了邊遠和落後,主要原因還是群眾安於現狀,沒有要改變的思想。我與村支兩委班子交流意見,研究脫貧方法。這段時間,我腿上的泥、臉上的汗、摔的跟頭,老百姓和村幹部都看在眼中。
  • 「我的扶貧故事」大方縣達溪鎮壩子社區第一書記李輝:牢記使命擔...
    如今,壩子社區63戶226人貧困戶,全部脫貧;2019年7月,在國家貧困縣退出第三方評估抽查時,壩子社區以0漏評、0錯退、群眾認可度100%的傲然成績通過評估檢查。從縣委機關工作人員,到群眾親熱呼喚的「天麻書記」,李輝說,讓黨放心、讓群眾放,是以他為「班長」的駐村幹部及村「兩委」幹部的應盡職責。
  • 大方縣「脫貧攻堅故事」文藝採風創作獲獎作品公示
    「住」進群眾心坎裡閔建華  梁珍情39為了「大家」她捨棄了小家羅竣凌40「駐村能手」李杭陳郭雨田41為了扶貧 我沒能送母親最後一程謝朝政42越艱苦越奮進 越困難越前行金安華43「兩村書記」的扶貧不了情 李永62路修好了,家就近了王光文63今天是個好日子楊爾仲64恥  辱楊爾仲65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楊爾仲66我的駐村故事王維67駐村幹部「鐵拐李」的三個「戰場」
  • ...做群眾心裡的暖心駐村幹部|從江縣往洞鎮會裡村指揮所所長吳嘉樹
    2017年2月,我到貴州省黔東南州從江縣往洞鎮會裡村擔任駐村幹部。當時村裡正值地質災害搬遷的關鍵時期,我村受災群眾的安全意識淡薄,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搬遷進程。光徵地工作就召開了8次,入戶動員和做思想工作不計其數,有很多不理解群眾。
  • ...群眾真心感恩丨原江口縣閔孝鎮閔家場村駐村幹部謝佳祥
    我叫謝佳祥,曾是江口縣閔孝鎮閔家場村的一名駐村幹部。雖然,距離幫扶工作已有三年之多,但每每想到駐村時與幫扶群眾發生的點點滴滴,我就有許多講不完的話。2017年7月,按照閔孝鎮黨委的安排,我被選派到閔家場村駐村。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大家都只有脫貧致富這一個目標丨大方縣小屯...
    我叫楊勇,是大方縣紀委監委選派到小屯鄉珠場社區的駐村第一書記,2016年3月到現在,我先是在小屯鄉大田村任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組組長,後因工作需要,又調整到現在的珠場社區。大田村是一類貧困村,珠場社區是二類貧困村,一村一社區的貧困程度都很深,任務都很艱巨。
  • ...做好群眾貼心人丨獨山縣基長鎮秀峰村駐村幹部陸雄恩
    我叫陸雄恩,是獨山縣稅務局的一名工會幹部。2019年6月,應組織召喚,成為基長鎮秀峰村脫貧攻堅駐村尖刀排的一員,擔任打屯組網格員。從駐村的第一天起,我就想著,如何發揮好自己工會幹部善於聯繫群眾,組織群眾的優勢,做好群眾的貼心人。
  • 「我的扶貧故事」年近花甲守「戰場」 老有所為當「先鋒」丨大方縣...
    2018年3月,大方縣脫貧攻堅駐村工作戰前動員大會召開後,隨著一聲號令,曾經是一名軍人也於3月13日開始了駐村生活。我叫潘貴明,是大方縣自然資源局的一名工作人員。我的「戰場」是順德街道辦事處石牆社區,至今駐村已近三年時間。
  • ...駐村於我不是派出,是歸屬丨劍河縣太擁鎮展模村駐村幹部伍宏慧
    當我聽到這話時,心裡既高興又心酸,高興於我們產業的發展能帶給村民增收,心酸於老一輩生活的艱苦。我叫伍宏慧,是劍河縣太擁鎮展模村駐村幹部兼網格員,駐村三年來,我一直以「駐村,我不是派出,是歸屬」的心態,全心全意紮實開展駐村扶貧工作。伍宏慧(左)入戶走訪了解貧困戶信息展模村是貧困村,要脫貧致富,增收是關鍵;要增收,就業與產業是關鍵。
  • 建強兩個支部 服務兩村群眾 鄧州市市場監管局駐村幹部周冠亞
    駐村一線,在各級黨組織的支持配合下,他紮根基層、擔當責任,用實際行動建強兩個支部,服務兩村群眾。「他一年輕小夥子知道啥?」「村裡工作他啥都不懂,能幹好?」剛到桑莊鎮仝寨村,對年僅27歲的他,群眾很不認可。但他卻默默告訴自己:「這個第一書記,我一定要幹出樣子來。」
  • ...故事」我和貧困戶的那些事兒丨黃平縣重安鎮黃猴村駐村幹部呂宗祐
    沒有任何基層經驗,沒有農村生活經歷的我在那一刻覺得與周圍的一切格格不入。一年的工作,從皎沙村的網格員,到黃猴村的駐村幹部、同步小康隊員,讓我漸漸融入了基層,也融入了百姓的生活之中。呂宗祐在核查貧困戶「四卡合一」我的貧困戶潘老馬,是一位重度殘疾人,後天導致的精神障礙讓他不能像常人一樣與人交流,只會對他人傻傻地笑,妻子因嫌棄他而改嫁,一個破爛的房子成為了他與正在上初中的兒子的容身之所。我了解這一情況後,與村「兩委」、駐村幹部對接,成功為其爭取到2019年的危房改造項目。
  • 丨劍河縣太擁鎮烏吉村駐村幹部楊松
    我叫楊松,是劍河縣太擁鎮烏吉村駐村幹部。2019年3月,我受太擁鎮黨委政府的委派,帶著親人的牽掛和組織的信任,來到烏吉村這個太擁鎮最偏遠的山村,開啟了一段全新的駐村體驗。烏吉村是一個苗族世居的傳統村落,婦女和老人基本不會說漢語,青壯年勞動力又大多外出務工,於是,溝通就成了我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阻礙。那一段時間,我在開展工作的時候,都需要一個村幹部陪同一起幫助翻譯。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群眾當親人丨鳳岡縣農業農村局駐石徑鄉兩...
    我叫方剛,是鳳岡縣農業農村局派駐石徑鄉的駐村第一書記。從2017年10月開始,進駐兩河口村駐村後,我就暗下決心,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緊緊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要求,按照駐村幫扶「一宣六幫」責任要求,全面抓好脫貧攻堅駐村幫扶全面工作。為了當好黨的「傳聲筒」,做好群眾「貼心人」。
  • 「我的扶貧故事」讓群眾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播州區芶江鎮紅山村駐...
    我叫張贏,來自遼寧鞍山,從小在東北土生土長的我,2012年我從部隊轉業後,便來到播州區直屬工委工作。2018年,被組織選派到芶江鎮紅山村擔任脫貧攻堅駐村幹部。紅山村黨支部終於脫胎換骨,徹底改變了軟弱渙散局面,村民致富路上有了好班子,村級集體經濟也逐漸有了積累,群眾看到了新希望,基層黨組織再次煥發生機活力。   到紅山村駐村後,我決定先從宣傳入手。堅持對每天工作情況撰寫筆記,三年來,共撰寫筆記25萬字,字裡行間全是與群眾的交流和協調。
  • 「我的扶貧故事」愛啃「硬骨頭」的老鄧丨鳳岡縣花坪鎮石盆社區駐...
    我叫鄧文忠,2017年,受鳳岡縣經開區委派,我到花坪鎮石盆社區當起了駐村幹部,來了才知道,有很多「硬骨頭」等著我去啃!在這個時候,我20多年的基層工作經驗充分發揮了作用。鄧文忠(左二)開群眾會自駐村以來,我與其他駐村隊員一起走村串戶,深入農戶家中,奔向田間地頭,宣傳黨的政策,傾聽群眾心聲,通過發放宣傳資料600餘份,召開群眾會、院壩會20餘次,為當地政府和居民搭建了溝通橋梁、紐帶,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
  • 「我的脫貧故事」在安置點成了村幹部丨普安縣茶源街道納茶社區...
    我叫劉剛,是普安縣茶源街道納茶社區一名普通的村幹部,也是一名搬遷戶。每天,我的工作就是在納茶社區居委會的領導下,處理搬遷群眾的大小事務。每天,我開展人口普查登記、為貧困群眾申請民政低保等工作,將茶源街道的各項惠民政策和文件精神宣傳到搬遷群眾中去。
  • 「我的扶貧故事」「歐小白」變身了︱從江縣丙妹鎮大融村駐村幹部...
    2019年1月,我成了大融村駐村幹部,沿著蜿蜒的沿江路,碧綠的都柳江平靜流淌,過了一個大彎,我終於抵達大融村。駐村時,我剛從大學畢業半年,駐村經歷和群眾工作經歷一片空白。「六類人群」、「五個一批」、「八個保障」、邊緣戶、特困供養戶……我幾乎都在懵懂的狀態,再加上村大戶數多,村情不熟悉、工作不了解,讓我徹底成了「駐村小白」,對工作無從下手,頓時壓力倍增,深感無助,那兩周我在驚慌失措和徹夜無眠中度過。
  • 「我的扶貧故事」打贏脫貧攻堅硬仗我再回家丨大方縣八堡鄉荊竹村...
    我叫尹海,是大方縣教育局派駐八堡鄉荊竹村第一書記。2017年4月,我把兩個年幼的孩子及月子中的妻子託付給老母親後,便裝點行囊,踏上了前往八堡鄉荊竹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徵途。  駐村三年多以來,荊竹成了我的家。妻子不但沒有哭鬧、抱怨,還時常帶著孩子們來荊竹看我,對於家庭和孩子,我深感虧欠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