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心裡裝著群眾,群眾心裡才能有你。」
我叫潘顯飛,是大方縣城鄉居民醫保管理局派駐對江鎮杉林社區一名駐村幹部,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派到大方縣對江鎮杉林社區駐村。 到杉林社區後,首先要對社區貧困群眾進行遍訪,和他們聊家常,向他們宣傳當前的扶貧政策,認真聽取他們訴說困難和問題。通過近兩個月走訪了解,我成了他們困難和問題的傾訴對象,脫貧攻堅工作的工作局面也隨之打開,貧困戶成了我最熟悉的人,甚至是「親戚」。
2018年10月,貧困戶王方學反映他家所住房子是八十年代修建的,現在房頂大面積漏水、牆體開裂。得知這一情況後,我邀請縣相關工作人員到場鑑定,經鑑定為一級危房。我就問王方學是想搬遷到奢香古鎮還是拆除重建,他說:「不想離開這生活幾十年的地方,到城裡生活不習慣,想重新修建,因身體原因自己無法修建。」我說:「如果不想搬遷,你想重新修就重新修,你自己不能修,我聯繫施工隊幫你修建。」回到社區辦公室後,聯繫了村裡施工隊幫其修建,通過近兩個月的努力,王方學家如願住進了60平方米的新房,每次見他都笑容滿面,同時還幫助他落實了公益性崗位,成了社區裡的護路員。
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危房改造、改廚、改廁、改圈、入戶路硬化、通組公路徵地修建、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徵地、矛盾糾紛化解等工作被提上工作日程。 2019年11月,在召開群眾會時,有群眾說晚上出門竄寨子不見亮,黑漆漆的,希望能在公路沿線安裝路燈。想法提出後,通過多次召集群眾召開群眾會、院壩會,最終,群眾思想工作做通了,每戶出資300元,,購買鋼管加工成燈杆,並在網上購買太陽能燈,大家一起出工出力,不到一周的時間,路燈亮起來了。 近年來,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不斷投入,杉林社區實現了組組通公路,戶戶通水泥硬化路,公交車從早上六點開始發往大方縣城;隨著產業結構政策的實施和宣傳,全社區群眾放棄了低效玉米種植,全社區有80%以上的群眾發展蔬菜產業。每天下午四點後,村民們就把蔬菜擺放在路邊,收購蔬菜的車輛就沿公路收購運到大方縣城和周邊市縣,村民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房子變漂亮了,生活也逐漸好了起來。
2019年,社區所有貧困群眾全部脫貧。駐村工作近三年,個人認為,只有心裡裝著群眾,群眾心裡才能有你,你才能有效發動和引導群眾往增收致富的道路發展。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閔建華整理
編輯 李劼
編審 王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