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打的是「合美抗中」的好算盤。合成圖
作者 王建民
美國總統川普上臺執政後沒有多久,就撕下了推動中美經貿合作的虛偽面紗,露出了全面遏制中國經濟的霸權帝國真面目,對中國發起一波又一波的經貿戰,中美經貿摩擦迅速升級。就在中國面臨更為嚴峻的經貿挑戰之時,就在中華民族又面臨一場新的考驗之時,海峽對岸的臺灣,在蔡英文的主導下,不是倡導海峽兩岸攜手合作,共同御外,共同維護中華民族的共同利益,反而處處配合美國的貿易大棒,共同對抗與遏制中國大陸,損害中華民族利益,豈求從美國哪裡獲利政治利益與安全保護。那麼,讓我們看看蔡英文是如何在中美貿易摩擦對抗中實施其「合美抗中」陰謀的,是如何變為美國遏制中國大陸經濟的「經貿打手」的。
首先,在美國對中興公司揮起最嚴厲制裁大棒之時,在美國政府要求美高科技企業不得向中興公司出售高科技產品尤其是核心的半導體零部件、以打擊中國大陸的新興高科技產業,阻撓中國大陸5G領域的競爭優勢之時,海峽對岸的蔡當局不是向大陸伸出友誼之手,實現兩岸高科技企業合作,共度難關,而是伸出險惡的黑手,要求臺灣晶片設計公司聯發科、南亞科技等高科技企業對中興通訊公司等大陸企業出口,必須依據「進出品管制」規定提出申請許可證。同時,臺「經濟部」於4月底公告將中興通訊與中興康訊列入臺灣「戰略性高科技貨品出口管制對象」,若臺灣企業要向這兩個企業出口產品,需要事先取得「戰略性高科技貨品輸出許可證」後方得向海關報運出口。,顯然,蔡當局就是要配合美國,打擊大陸經濟,要致中興公司於死地。只是在兩岸科技產業關係日益密切及臺灣科技企業生存發展需要下,蔡當局這一險惡手段未能有效實施,但卻充分暴露了蔡當局「合美抗中」的陷惡用心。
其次,美國先後決定向中國大陸、臺灣、歐洲等鋼鋁產品進口徵收懲罰性高關稅措施。本來海峽兩岸同時受害者,利益與共,應該團結互助,共同反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與損人不利已的做法。然而,蔡當局卻發出了令人十分震驚的政治指令,要求臺有關部門清查臺灣輸美產品中的「含中成份」。就是不讓臺灣業者進口大陸鋼鋁產品在臺灣加工後再間接出口美國。這利違背經濟規律、割斷產業鏈及寧可損害臺灣經濟利益也要打擊大陸經濟的做法,只有蔡當局想得出來、做得出來。蔡當局就是希望通過這種犧牲大陸經濟利益的做法,一方面向其主子美國表「忠心」,另一方面希望以此換取美國不對臺灣鋼鋁產品徵收高關稅。只是利益至上或唯利是圖的美國,讓蔡當局熱臉貼了美國的冷屁股,美國並沒有因為蔡當局低三下四、犧牲大陸、討好美國的做法而豁免臺灣的鋼鋁關稅。蔡英文可謂丟了面子輸了裡子。
再次,當中國大陸對美國對華貿易制裁採取報復措施,先後對美國大豆與天燃氣等進口提高關稅之時,蔡當局卻反其道而行之,加大對美國這兩項指標性產品的進口。今年第二季度,臺灣從美國進口的大豆量同比增長了3倍。特別是在蔡英文出訪途經美國前夕,蔡當局決定大幅提高從美國進口油氣比重。日前臺灣中油公司與美國Cheniere公司籤署合作協議,從2021年起,臺灣每年從美國採購200萬噸液化天然氣,為期25年,採購總金額預計達250億美元。在某種意義上,蔡英文可能是用250億美元買下了美國的「過路費」。同時,臺灣中油公司決定大幅增加對美國原油採購數量。2017年,臺灣自美進口原油量只有258萬桶,佔臺灣進口原油總量的比重不到2%,預計今年對美原油進口量將達到3498萬桶,約佔中油進口原油總量的30%,合計26.24億美元(臺灣《聯合報》,2018年8月14日)。
第四,在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特別是美國對中國大陸發起第二波2000億美元產品懲罰性關稅之後,蔡當局繼續要配合美國,對抗大陸。8月初,臺灣「美國貿易摩擦因應小組」做出四大判斷與應對策略,其中第四點是「加強出口管理,避免大陸是否違規經臺灣轉運或向臺傾銷,適時採取必要防衛措施」。
可見,在中美經貿摩擦加劇及中國大陸外部經濟環境日益嚴峻之時,與大陸經貿關係更為緊密的臺灣,在大陸有龐大經濟利益的臺灣,尤其是依靠大陸市場帶動經濟增長的臺灣,在蔡英文當政下,沒有積極促進兩岸經貿合作,共同應對與抵制美國發起的貿易保護主義惡浪,反而在「臺獨」分裂戰略目標下,不顧臺灣經濟發展可能面臨的風險,更加露骨的採取了「合美抗中」之路,要繼續扮演美國的「打手」,共同遏制中國大陸,這是非常危險的舉動。到頭來,蔡當局的「合美抗中」,不僅未能有效遏制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反而將臺灣置於更為危險的境地。(作者 王建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