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蔡英文是如何在中美經貿摩擦中"合美抗中"的"?

2021-01-08 華夏經緯網

     

蔡英文打的是「合美抗中」的好算盤。合成圖

   

     作者 王建民

    美國總統川普上臺執政後沒有多久,就撕下了推動中美經貿合作的虛偽面紗,露出了全面遏制中國經濟的霸權帝國真面目,對中國發起一波又一波的經貿戰,中美經貿摩擦迅速升級。就在中國面臨更為嚴峻的經貿挑戰之時,就在中華民族又面臨一場新的考驗之時,海峽對岸的臺灣,在蔡英文的主導下,不是倡導海峽兩岸攜手合作,共同御外,共同維護中華民族的共同利益,反而處處配合美國的貿易大棒,共同對抗與遏制中國大陸,損害中華民族利益,豈求從美國哪裡獲利政治利益與安全保護。那麼,讓我們看看蔡英文是如何在中美貿易摩擦對抗中實施其「合美抗中」陰謀的,是如何變為美國遏制中國大陸經濟的「經貿打手」的。

    首先,在美國對中興公司揮起最嚴厲制裁大棒之時,在美國政府要求美高科技企業不得向中興公司出售高科技產品尤其是核心的半導體零部件、以打擊中國大陸的新興高科技產業,阻撓中國大陸5G領域的競爭優勢之時,海峽對岸的蔡當局不是向大陸伸出友誼之手,實現兩岸高科技企業合作,共度難關,而是伸出險惡的黑手,要求臺灣晶片設計公司聯發科、南亞科技等高科技企業對中興通訊公司等大陸企業出口,必須依據「進出品管制」規定提出申請許可證。同時,臺「經濟部」於4月底公告將中興通訊與中興康訊列入臺灣「戰略性高科技貨品出口管制對象」,若臺灣企業要向這兩個企業出口產品,需要事先取得「戰略性高科技貨品輸出許可證」後方得向海關報運出口。,顯然,蔡當局就是要配合美國,打擊大陸經濟,要致中興公司於死地。只是在兩岸科技產業關係日益密切及臺灣科技企業生存發展需要下,蔡當局這一險惡手段未能有效實施,但卻充分暴露了蔡當局「合美抗中」的陷惡用心。

    其次,美國先後決定向中國大陸、臺灣、歐洲等鋼鋁產品進口徵收懲罰性高關稅措施。本來海峽兩岸同時受害者,利益與共,應該團結互助,共同反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與損人不利已的做法。然而,蔡當局卻發出了令人十分震驚的政治指令,要求臺有關部門清查臺灣輸美產品中的「含中成份」。就是不讓臺灣業者進口大陸鋼鋁產品在臺灣加工後再間接出口美國。這利違背經濟規律、割斷產業鏈及寧可損害臺灣經濟利益也要打擊大陸經濟的做法,只有蔡當局想得出來、做得出來。蔡當局就是希望通過這種犧牲大陸經濟利益的做法,一方面向其主子美國表「忠心」,另一方面希望以此換取美國不對臺灣鋼鋁產品徵收高關稅。只是利益至上或唯利是圖的美國,讓蔡當局熱臉貼了美國的冷屁股,美國並沒有因為蔡當局低三下四、犧牲大陸、討好美國的做法而豁免臺灣的鋼鋁關稅。蔡英文可謂丟了面子輸了裡子。

    再次,當中國大陸對美國對華貿易制裁採取報復措施,先後對美國大豆與天燃氣等進口提高關稅之時,蔡當局卻反其道而行之,加大對美國這兩項指標性產品的進口。今年第二季度,臺灣從美國進口的大豆量同比增長了3倍。特別是在蔡英文出訪途經美國前夕,蔡當局決定大幅提高從美國進口油氣比重。日前臺灣中油公司與美國Cheniere公司籤署合作協議,從2021年起,臺灣每年從美國採購200萬噸液化天然氣,為期25年,採購總金額預計達250億美元。在某種意義上,蔡英文可能是用250億美元買下了美國的「過路費」。同時,臺灣中油公司決定大幅增加對美國原油採購數量。2017年,臺灣自美進口原油量只有258萬桶,佔臺灣進口原油總量的比重不到2%,預計今年對美原油進口量將達到3498萬桶,約佔中油進口原油總量的30%,合計26.24億美元(臺灣《聯合報》,2018年8月14日)。

    第四,在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特別是美國對中國大陸發起第二波2000億美元產品懲罰性關稅之後,蔡當局繼續要配合美國,對抗大陸。8月初,臺灣「美國貿易摩擦因應小組」做出四大判斷與應對策略,其中第四點是「加強出口管理,避免大陸是否違規經臺灣轉運或向臺傾銷,適時採取必要防衛措施」。

     可見,在中美經貿摩擦加劇及中國大陸外部經濟環境日益嚴峻之時,與大陸經貿關係更為緊密的臺灣,在大陸有龐大經濟利益的臺灣,尤其是依靠大陸市場帶動經濟增長的臺灣,在蔡英文當政下,沒有積極促進兩岸經貿合作,共同應對與抵制美國發起的貿易保護主義惡浪,反而在「臺獨」分裂戰略目標下,不顧臺灣經濟發展可能面臨的風險,更加露骨的採取了「合美抗中」之路,要繼續扮演美國的「打手」,共同遏制中國大陸,這是非常危險的舉動。到頭來,蔡當局的「合美抗中」,不僅未能有效遏制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反而將臺灣置於更為危險的境地。(作者 王建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相關焦點

  • 王建民:中美經貿摩擦背景下臺商投資新動向
    王建民:中美經貿摩擦背景下臺商投資新動向 2019年02月21日 13:31: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美貿易摩擦爆發以及美對華高科技企業的持續遏制打壓
  • 王建民:蔡英文走上強硬「拒統抗中搞獨」路線的政治圖謀
    王建民:蔡英文走上強硬「拒統抗中搞獨」路線的政治圖謀 2019年01月24日 08:43: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對於「九合一」選後2019
  • 吳嘉莉 馮若谷:對外傳播中的「策略性敘事」——以中美經貿摩擦...
    本文根據策略性敘事的各類要素與框架,特別是核心變量「人物與角色關係」,對中美媒體關於「大豆徵稅」事件的新聞報導文本展開分析,從雙方不同的「排兵布陣」中,洞察國際新聞報導的敘事策略與技巧。 一、中美媒體對經貿摩擦新聞報導的敘事策略分析本文選擇了中美媒體對「中國對美國大豆徵稅」事件的報導作為案例。
  • 中美經貿摩擦大背景下 2019年臺灣經濟形勢的「驚喜」與「隱憂」
    作者  王建民(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名譽院長)     2019年,在中美經貿對抗持續升級與國際政經形勢巨變形勢下,臺灣成為中美經貿對抗的意外「受益者」,在許多國家或地區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或紛紛下調經濟增長率之際
  • 中美貿易戰最新消息:中美經貿摩擦實現階段性「止戰」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與美國總統川普籤署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至此,中美經貿摩擦實現階段性「止戰」,朝著最終解決問題的方向邁出切實一步。  這一結果來之不易,它是中美雙方談了23個月、歷經13輪高級別經貿磋商、付出艱苦努力才得來的,表明雙方照顧了彼此核心關切,實現了平等互利、合作共贏。
  • 王建民:臺灣經濟形勢如何?
    「臺灣的市場20%在東南亞,40%在大陸和香港,新南向市場只有大陸一半,蔡英文政府把重心放在20%,而不是40%,這是政治錯誤。 」  為什麼蔡政府大力推動新南向,而不考慮兩岸經濟合作?王建民說,蔡英文是出於政治考慮。「蔡英文在520就職演講中說,臺灣經濟要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她用的詞是『告別』,這就是過度政治化。
  • 王建民:蔡英文拒「一帶一路」 讓臺灣經濟走小路
    針對蔡英文拒絕參加「一帶一路」建設,華廣網8日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的評論文章指出,蔡英文當局的「臺獨」立場與「反中、遠中」思維,決定了她必然排斥與拒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持續緊縮兩岸經貿政策,持續「汙名化」與打壓陸資,臺灣經濟難有出路與活路,並將走上一條邊緣化的不歸路。
  • 拜登勝選 中美經貿關係前景如何
    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過去的四年中,「中美關係」這個詞終於走出廟堂和大學課堂,直接讓中國的老百姓感受到了它的威力——赴美留學的大門緩緩關上、核心技術遭到封鎖、華為遭受的制裁曠日持久、製造業工廠減產、工人失業。而在中美關係過去四年發生的一系列變化中,對普通中國人的生活影響最為直接的,當屬川普政府挑起的中美貿易摩擦。
  • 王建民:兩岸經濟相互依賴是互利共贏與共同發展
    事實上,兩岸經貿關係發展中,兩岸經濟是相互依賴與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單方面的依賴。臺灣經濟對大陸高度依賴,大陸經濟同樣對臺灣有重要依賴。這是兩岸市場相互開放背景下兩岸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是經濟區域化與全球化的必然結果,是全球產業分工體系與產業鏈、供應鏈的有機組成部分。兩岸經濟相互依賴,也是資源互補、取長補短,是互利共贏與共同發展。
  • 《關於中美經貿磋商的中方立場》白皮書
    由於發展階段、經濟制度不同,兩國在經貿合作中難免出現分歧和摩擦。在中美經貿關係發展歷程中,也曾多次出現波折、面臨困難局面。兩國本著理性、合作的態度,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化解了矛盾、縮小了分歧,雙邊經貿關係更趨成熟。
  • 韓國新書《中國》作者樸勝贊:中國將在中美貿易摩擦中勝出 韓國...
    從2018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摩擦讓韓國經濟陷入了風雨飄搖之中,作為最先受到這場摩擦波及的國家,韓國又該怎麼做?樸勝贊教授的新書《中國》正是以此為切入點,介紹他了解到的最新的中國。這也是新書一經推出就受到韓國各界歡迎的原因之一。
  • 吳斯懷:中美關係將換軌 蔡英文有條件「抗中」?
    針對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上任後的新局,中國國民黨「立委」、臺軍退役陸軍中將吳斯懷向中評社表示,從拜登近來對於中國政策的談話可以發現,中美關係已經開始出現轉折,就像鐵軌換軌,最主要是拜登不把中國當敵人,而是從川普的中美關係全面對抗,明顯改為競合關係,那臺灣就該警醒,如果還是按照川普時代,死命跟大陸對抗,逢中必反,還有條件嗎?
  • 王建民:蔡英文執政下的臺灣出現「西冷南熱」與「西僵東熱」格局
    作者:王建民    蔡英文上臺執政後,在其「重國際輕兩岸」、「重美日輕大陸」與「重南輕西」的重大戰略下,尤其是在全力推動旨在「遠中、去中」的「新南向政策」與極力向美日投靠傾斜的政策引導下,在兩岸關係陷入困境僵局、兩岸經貿合作受阻、兩岸人員往來顯著萎縮的同時,卻出現了一股「南向熱」、「東向(日本)熱」與「北向(美國)
  • 吳斯懷:中美關係將「換軌」,蔡英文還有資格「抗中」嗎
    針對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上任後的新局,國民黨「立委」、退役陸軍「中將」吳斯懷表示,從拜登近來對於中國政策的談話可以發現,中美關係已經開始出現轉折,就像鐵軌換軌,最主要是拜登不把中國當敵人,而是從川普的中美關係全面對抗,明顯改為競合關係。
  • 王建民:RCEP給蔡英文新南向政策帶來壓力
    >(記者 張爽)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王建民對中評社表示,RCEP地區是臺灣最重要的貿易投資地區,協議籤署後對臺灣未來和相關國家、地區的貿易帶來壓力,具體影響還要看協議落實的情況。  「還有一個對臺灣當局來說很大的影響就是對蔡英文號召推動的所謂新南向政策造成衝擊。RCEP主要的成員是臺灣所謂的新南向地區主要的成員國和地區,RCEP籤署以後,臺灣與新南向地區的貿易投資往來可能會受到更大的壓力,從非經濟角度考慮,推動新南向政策可能又失敗了,對蔡英文最自豪的一個對外的政策造成了打擊。」
  • 從2535億美元大單看:中美經貿關係的「恆」與「衡」
    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在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上過分從美方角度論「衡」,不僅很難在中美經貿關係發展中「做大蛋糕」,而且也很難說能夠從中美經貿關係發展中「多分蛋糕」。中國有句話叫「有福同享」,雖然認同者多,但真正在利益衝突面前能夠做到「有福同享」者卻並不是很多。對於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不平衡問題,中國也十分重視。
  • 王建民:「新南向政策」不是簡單的經濟問題
    華廣網12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的評論文章,深入分析臺當局「新南向政策」指出,「新南向政策」不是簡單的經濟問題。王建民認為,蔡當局推動「新南向政策」目的不是單一的,經濟上「脫中遠中」,為實現「臺獨」創造條件是蔡當局首要的戰略考慮,是配合「脫中遠中」大戰略的對外戰略與對外政策,在某種程度上與日本長期推行的「南進戰略」、美國「重返亞太戰略」是密切相關的。全文內容如下:近來不少人論及蔡英文當局大力推動的「新南向政策」時,只是簡單地將之歸為分散大陸市場風險的經濟問題,這顯然是片面的。
  • 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落地將利好哪些行業
    當地時間1月15日上午,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籤署儀式在美國白宮東廳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與美國總統川普共同籤署協議文本並致辭。為全球發展注入確定性中信建投認為,中美經貿摩擦實現階段性「止戰」,並朝著最終解決問題的方向邁出切實一步,互利共贏的協議為全球發展注入確定性,但解決問題越往後推進,博弈必然也越激烈。
  • 《關於中美經貿磋商的中方立場》白皮書
    White Paper: China's...
    由於發展階段、經濟制度不同,兩國在經貿合作中難免出現分歧和摩擦。在中美經貿關係發展歷程中,也曾多次出現波折、面臨困難局面。兩國本著理性、合作的態度,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化解了矛盾、縮小了分歧,雙邊經貿關係更趨成熟。
  • 中美籤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釋放哪些利好
    央視在其名為《互利共贏的協議為全球注入確定性》的國際銳評中表示,中方堅持的三個核心關切(取消全部加徵關稅、貿易採購數字要符合實際、改善文本平衡性)以及兩項原則(WTO規則與市場原則)在協議中都得到了體現,同時,美方的核心訴求也得到了正面回應。  劉鶴在答記者問時表示,中美雙方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原則的基礎上,達成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