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微信掃一掃,我知道了一項發表在《美國神經病學學會》的研究表明,深部腦刺激可能不會增加患痴呆症的風險。這對帕金森病患者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對於患有晚期帕金森氏症的人來說,大腦深層刺激,在是目前控制運動問題的最佳方法。這種方法是用放置在大腦的某些區域的電極來限制異常運動,電極另一端連接到上胸部皮膚下的一個控制電脈衝的裝置上。
這種方法再控制動作上比藥物控制更有效。但是,關於其是否會增加患痴呆症的風險,學界爭論不一。
而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找來175名平均年齡56歲、平均病齡12年的帕金森病患者,給他們進行了大腦深部刺激。研究人員分別在1年、5年和10年的時間後對這些人進行了檢查,看有多少人患上了痴呆症。
結果,1年後有4人患上痴呆症,佔2.3%;5年後有142人接受測試,12人患有痴呆症,佔8.5%;10年後有104人接受測試,31人患有痴呆症,佔29.8%。總發病率為35.6/1000人·年。
這些比例並不比那些患上帕金森病而沒有接受深部刺激的患者高。。其他針對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研究表明,痴呆症的發病率為50-100/1000人·年。
法國格勒諾布爾阿爾卑斯大學的研究作者埃琳娜·莫羅(Elena Moro)博士說:「這些結果對帕金森氏症患者及其家人來說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他們可以充分利用大腦深層刺激的好處,而不必擔心這會增加患痴呆症的可能性。」
莫羅說,在她的研究中,年輕的平均年齡可能有助於解釋痴呆症發病率較低的原因。另外,有中度到重度記憶或思維問題的人不適合進行深部腦刺激。
除了藥物和電刺激以外,當前針對帕金森治療還有一些新興方向。
帕金森是一種常見的老年神經退行性疾病,其特徵是大腦中負責獎賞和運動的多巴胺能神經元的缺失。
針對這一點,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使用小鼠身上被稱為星形膠質細胞的腦細胞,通過去除其上的某種,將之轉變為功能性多巴胺能神經元,再將其重新填充進小鼠的大腦迴路。
結果,接受這種療法的小鼠在3個月內就恢復了正常,並且終生不再犯病。
還有一種更加主流的觀點認為,帕金森病和腸道有關。最新的一項相關研究提出,這種病可能使一種被稱為路易氏體的蛋白質錯誤摺疊聚集造成的。去年的一項動物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好的證據,證明這些有毒蛋白質首先在腸道內聚集,然後通過迷走神經向上移動到大腦。
這項新的研究提示腸神經系統作為消化系統的調節者,可能在這些過程中發揮作用。腸神經系統由數以億計的神經元組成,是大腦以外人體最大的神經系統。腸神經系統可以獨立於中樞神經系統運作,因此有時被稱為「第二個大腦」。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
[1]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07/200701162905.htm
[2]https://n.neurology.org/content/early/2020/07/01/WNL.0000000000009822
[3]https://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8455857/Hope-people-Parkinsons-scientists-eliminate-disease-mice.html
[4]https://newatlas.com/medical/parkinsons-discovery-second-brain-gut/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