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刁小嘴
曾幾何時,留學生和海外華人華僑,一直都是讓人羨慕和敬佩的一個群體。但是隨著國家的不斷強盛開放,這個群體在群眾中的口碑似乎越來越差。
尤其在這次疫情中,各種不遵守隔離政策,要求超國民待遇,甚至辱華辱國都紛紛暴露了出來。
我們相信絕大多數留學生和華人華僑團體,都是積極向上和誠實愛國的。但這些害群之馬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又該如何面對他們對國家和社會帶來的形象呢?
1. 反面教材
還記得那個說「三天冷處理就過去了」的留學生許可馨嗎?她的事情並未按照她的預期發展,不過,這個小姑娘至今還是謎一樣的存在。
她在網上的言論引起了眾怒,每一條看完後都能氣炸了肺,例如「誰要做中國未來的驕傲,我才不要給國家做螺絲釘,你們想給國家當奴才別拉上我」;
迫於輿論的壓力,她道歉了。又傳出她和朋友聊天的截圖:
「一群閒著沒事幹的人故意炒作我,我都道歉了,還不依不饒的…不是學校聯繫我,讓我搞個什麼聲明,我都懶得鳥這群人…」
原來,這就是她的道歉態度。
還記得那個愛喝礦泉水的義大利留學生嗎?在上海,一名留學生在酒店隔離時,屋內沒有提供礦泉水,聲稱自己要活不下去了。她和民警同志說,「隔離也要有人權。」
酒店工作人員反饋,室內都會提供熱水壺可以燒水。女子又有話了,「水壺燒開的水,裡面都是雜質,根本沒有辦法喝」,她都「已經三天沒有喝水了」。
警察同志無奈表示:「這裡是隔離區,不是賓館。」 特殊條件下全靠大家共同克服,總有些人想走「會哭的孩子有奶喝」這條路,不斷測試民眾的底線。
2. 深度思考
看過了上面這些案例,不由得讓我想起兩句老話,「財不配身,反受其累。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如果一個人獲得了超出自己能力和道德水平的財富,社會地位乃至權力,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甚至有可能因此而受到傷害。
在留學生群體中,那些讓人失望的孩子們,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① 在國內成績不好,試圖用留學改變命運的;② 家裡有錢,父母不願意盡教育孩子義務的;③ 從小就受崇洋媚外思想的影響,看不起自己種族的。
第一種不必贅述,我完全可以理解。
面對孩子不理想的成績單,家長們把留學作為最後的救命稻草,但為何沒有理性的考慮一下,在國內無法取得好成績,基礎都沒打好的孩子,怎麼可能在一個無人幫助的海外,就能華麗轉身變為學霸了呢?
第二種的孩子們,基本上在成年前就被家長送出了國。
他們會在寄宿家庭長大,或者進入某些國家專門為華人開設的寄宿學校,在異國他鄉開始獨自生活。而逃避了教育責任的家長們,往往因為過度補償的心理,儘可能的在經濟上給孩子們更多的幫助。
一個心智尚未健全的孩子,對財務管理沒有任何概念的學生,從幾百上千的零花錢一夜間過渡到帳戶上有五六位數的現金,可想而知,他的世界觀會遭受怎樣的衝擊,又會面對著怎樣的誘惑。
這些孩子們的消費觀,早早向上流社會看齊,自制力和理財能力卻還停留在小學生水準,這也就是所謂「財不配身」。
所以才會看到有的留學生在酒店隔離,仍然要求喝瓶裝水;在機場多等一會兒檢疫也要大吐怨氣,甚至在父母的安排下過卡闖關,無視隔離要求。
當然,最讓人反感的還是類似於許可馨一樣的第三類人。
前兩類的留學生們,只要家長及時注意到問題的嚴重性,對孩子更多關心,在經濟上多加管理,其實是可以避免很多問題發生的。
但對於許可馨這樣的人,只有「無藥可救」這四個字來形容。
就好像前兩年,在美國某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發言,「美國連空氣都是香甜的,我在中國無法呼吸」的跪舔女一樣。
對於這類人,我們沒必要浪費時間去討論他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更沒必要討論他們的未來如何。
祖國已經強大如此,一兩隻螞蚱的詆毀,傷不到我們分毫。而是需要警惕和注意的是,不要讓這類人過度侵佔社會資源。
畢竟這類留學生裡,還是有相當一部分是用公費留學、兩國學術交換項目等資源走出去的。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應多關注在這類人出國手續的合規性,從而防止出現更多忘本無義的蠅營狗苟。
3. 寫在最後
本文的目的不是為了挑起爭端,而是希望家長們能夠承擔起教育的責任,為孩子選擇合理的留學方式。同時,也要注意社會教育資源的管理,不要讓某些有心人鑽了空子。
一定要看到絕大部分留學生和華人華僑,都稱得上是志在千裡、心繫祖國的。不能因為某些害群之馬,就對整個留學生群體心生芥蒂。
不要忘記在疫情開始之初,他們曾冒著別人的歧視,收集採購抗疫用品,捐款捐物,協助醫護工作者,幫助我們度過了那段最黑暗的時光。
他們不只是留學生,也是我們的孩子,親人和朋友們。
只要能夠遵守國家的隔離政策,我們應該歡迎和幫助他們回來,讓那些認真努力在海外打拼的孩子和朋友們都知道,他們的祖國沒有放棄他們,不是嗎?
------------------------------------------------------------
您好,我是刁小嘴,一個愛吃榴槤的高個子,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分享日常。
聲明:本文部分配圖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