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不配身,德不配位,疫情暴露出來的「問題留學生」

2020-12-16 刁小嘴

文/刁小嘴

曾幾何時,留學生和海外華人華僑,一直都是讓人羨慕和敬佩的一個群體。但是隨著國家的不斷強盛開放,這個群體在群眾中的口碑似乎越來越差。

尤其在這次疫情中,各種不遵守隔離政策,要求超國民待遇,甚至辱華辱國都紛紛暴露了出來。

我們相信絕大多數留學生和華人華僑團體,都是積極向上和誠實愛國的。但這些害群之馬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又該如何面對他們對國家和社會帶來的形象呢?

1. 反面教材

還記得那個說「三天冷處理就過去了」的留學生許可馨嗎?她的事情並未按照她的預期發展,不過,這個小姑娘至今還是謎一樣的存在。

她在網上的言論引起了眾怒,每一條看完後都能氣炸了肺,例如「誰要做中國未來的驕傲,我才不要給國家做螺絲釘,你們想給國家當奴才別拉上我」;

迫於輿論的壓力,她道歉了。又傳出她和朋友聊天的截圖:

「一群閒著沒事幹的人故意炒作我,我都道歉了,還不依不饒的…不是學校聯繫我,讓我搞個什麼聲明,我都懶得鳥這群人…」

原來,這就是她的道歉態度。

還記得那個愛喝礦泉水的義大利留學生嗎?在上海,一名留學生在酒店隔離時,屋內沒有提供礦泉水,聲稱自己要活不下去了。她和民警同志說,「隔離也要有人權。」

酒店工作人員反饋,室內都會提供熱水壺可以燒水。女子又有話了,「水壺燒開的水,裡面都是雜質,根本沒有辦法喝」,她都「已經三天沒有喝水了」。

警察同志無奈表示:「這裡是隔離區,不是賓館。」 特殊條件下全靠大家共同克服,總有些人想走「會哭的孩子有奶喝」這條路,不斷測試民眾的底線。

2. 深度思考

看過了上面這些案例,不由得讓我想起兩句老話,「財不配身,反受其累。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如果一個人獲得了超出自己能力和道德水平的財富,社會地位乃至權力,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甚至有可能因此而受到傷害。

在留學生群體中,那些讓人失望的孩子們,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① 在國內成績不好,試圖用留學改變命運的;② 家裡有錢,父母不願意盡教育孩子義務的;③ 從小就受崇洋媚外思想的影響,看不起自己種族的。

第一種不必贅述,我完全可以理解。

面對孩子不理想的成績單,家長們把留學作為最後的救命稻草,但為何沒有理性的考慮一下,在國內無法取得好成績,基礎都沒打好的孩子,怎麼可能在一個無人幫助的海外,就能華麗轉身變為學霸了呢?

第二種的孩子們,基本上在成年前就被家長送出了國。

他們會在寄宿家庭長大,或者進入某些國家專門為華人開設的寄宿學校,在異國他鄉開始獨自生活。而逃避了教育責任的家長們,往往因為過度補償的心理,儘可能的在經濟上給孩子們更多的幫助。

一個心智尚未健全的孩子,對財務管理沒有任何概念的學生,從幾百上千的零花錢一夜間過渡到帳戶上有五六位數的現金,可想而知,他的世界觀會遭受怎樣的衝擊,又會面對著怎樣的誘惑。

這些孩子們的消費觀,早早向上流社會看齊,自制力和理財能力卻還停留在小學生水準,這也就是所謂「財不配身」。

所以才會看到有的留學生在酒店隔離,仍然要求喝瓶裝水;在機場多等一會兒檢疫也要大吐怨氣,甚至在父母的安排下過卡闖關,無視隔離要求。

當然,最讓人反感的還是類似於許可馨一樣的第三類人。

前兩類的留學生們,只要家長及時注意到問題的嚴重性,對孩子更多關心,在經濟上多加管理,其實是可以避免很多問題發生的。

但對於許可馨這樣的人,只有「無藥可救」這四個字來形容。

就好像前兩年,在美國某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發言,「美國連空氣都是香甜的,我在中國無法呼吸」的跪舔女一樣。

對於這類人,我們沒必要浪費時間去討論他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更沒必要討論他們的未來如何。

祖國已經強大如此,一兩隻螞蚱的詆毀,傷不到我們分毫。而是需要警惕和注意的是,不要讓這類人過度侵佔社會資源。

畢竟這類留學生裡,還是有相當一部分是用公費留學、兩國學術交換項目等資源走出去的。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應多關注在這類人出國手續的合規性,從而防止出現更多忘本無義的蠅營狗苟。

3. 寫在最後

本文的目的不是為了挑起爭端,而是希望家長們能夠承擔起教育的責任,為孩子選擇合理的留學方式。同時,也要注意社會教育資源的管理,不要讓某些有心人鑽了空子。

一定要看到絕大部分留學生和華人華僑,都稱得上是志在千裡、心繫祖國的。不能因為某些害群之馬,就對整個留學生群體心生芥蒂。

不要忘記在疫情開始之初,他們曾冒著別人的歧視,收集採購抗疫用品,捐款捐物,協助醫護工作者,幫助我們度過了那段最黑暗的時光。

他們不只是留學生,也是我們的孩子,親人和朋友們。

只要能夠遵守國家的隔離政策,我們應該歡迎和幫助他們回來,讓那些認真努力在海外打拼的孩子和朋友們都知道,他們的祖國沒有放棄他們,不是嗎?

------------------------------------------------------------

您好,我是刁小嘴,一個愛吃榴槤的高個子,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分享日常。

聲明:本文部分配圖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厚德才能載物: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德厚才可以承載得了相應的福報。那麼,德不厚會如何呢?中國古聖孔子在《周易-繫辭下》中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簿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意思是說,一個人智慧不深而謀劃太大,力量很小擔子卻很重,那麼,其必定達不到預想的結果。同樣,如果一個人的道德品行和他的職位等福報不相稱,也必定會召來災禍!古人講,「無德無行而取厚利,必有奇禍;善行善德而受磨難,多有後福。」
  • 易經:厚德載物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為什麼有些人發財了就出事?
    有的人之前還好好地,突然身體抱恙就英年早逝……有的人家裡剛蓋完房子,家裡人就出來車禍……有的人事業一直平平無奇,一升官就出問題……到底是什麼願意?願意就四個字:德不配位……我們常說:財富,地位,智慧,早先的人們把他用一個統稱的詞:物。也就是說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引來福報。清華大學的校訓就有一詞叫:厚德載物。《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就是四個字——「德不配位」。我們所有的財富、智慧,我們的一切,老祖宗用一個字來代表叫物。厚德才能承載萬物。這就是清華大學的校訓—「厚德載物」。厚,深厚的意思;德,按照自然規律去工作、去生活、去做人做事;載就是承載;物,就是我們說的福報。相反是那句話叫德不配位。位就是我們的待遇,就是我們的德行不配我們的福報。
  • 德不配位、仁不配位、智不配位!蔡英文吹起「求戰」號角!
    蔡英文在會中表示,在2020選舉中,她雖然得到817萬票的支持,但臺灣民眾投票有很多原因,有的當然是死忠的支持者,也有很多是對未來懷抱著期待的年輕人,當然也有只是因為不喜歡對手,選擇投票給我們 。時間回溯到11日晚間,在發表勝選感言時,蔡英文也曾拋出類似的論調。
  • 德不配位
    德不配位電影、電視劇的播出,會帶動小說的發行,就像錢鍾書先生的小說《圍城》,是通過電視劇的播出,帶動小說的熱銷,其中很多經典雋永語言深深印在讀者腦海中。看過一本書寫到:戰國時期的思維模式與現在一樣。一個時期對歷史人物的塑造都各不相同,記得批林批孔的時代,法家韓非是正面形象,秦始皇是正面形象,六國貴族都是被鎮壓的反面形象,李斯是一個小丑形象,害死法家韓非,現在給之的結論為德不配位,似乎每次政治鬥爭都使用借古諷今的手段。現在看來,從局外人的角度看看歷史,每個歷史人物都有局限性,就像李斯,總諷刺呂不韋是商賈出身,眼界短淺,只知道自己撈權回本。
  • 德不配位難居位;能力不及難立業!
    德不配位難居位;能力不及難立業!德厚才能居高位,能強才能建業績。人品低劣委以重任,只會為達一己私利,腐化墮落,貪得無度,品質低劣的人只會走上吃喝嫖賭抽,五毒俱全的道路,敗壞社會風氣,危害一方。無德難配位,低能難稱職!
  • 老祖宗講「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處世錦囊,都聽過懂的人卻不多
    俗語,是民間老百姓總結出來的警語,它與日常生活、為人處事、婚姻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如果能夠讀懂俗語中蘊含的人生哲理,相信一定會讓生活變得更加簡單。民間俗語「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就是這樣一句處世錦囊,都聽過懂的人卻不多。
  • 易經:「厚德載物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為什麼有些官員一升官就出問題?為什麼有的人家裡剛蓋完房子,人就出車禍了?原因就是四個字——「德不配位」。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頭一個疾病,第二個災禍,第三個夭折錢有吉兇,車、房子、名、官位、待遇,一切的一切都有吉兇。什麼是兇財?不是好來路的,不仁不義不符合道德的,全都是兇。吉財、吉祥是什麼?自己該得的。你看外面扛木頭的,一天一身大汗掙十塊錢,他掙得踏實,他掙的是吉錢是本分錢。
  • 《易經》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我們常說,做事先學做人,易經中的「德不配位,必有餘殃」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修身做人的道理:一個人的財富,名望及地位再高,如果缺少自我約束,做出觸碰道德紅線的事來,或者為一己之私,做出損害下屬或他人利益的事,這樣的行為遲早會導致眾叛親離,被他人唾棄。《三國演義》中的董卓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東漢末年時,宦官把持朝綱,民不聊生,狼煙四起,東漢政權也名存實亡。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好多人都只理解了一半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好多人都只理解了一半,這就是此文筆者要剝離的話題。許多人通常都只會這樣認為:如果是一個德行不好的人佔據了很高的位置,那麼就很容易會形成禍患。要知道:一個無德之人如果佔據了很高的位置,在這件事的對立面就必然會有一個有德之人佔據很低的位置。也就是說,不光是無德之人佔據了高位就叫是德不配位,如果是一個有德之人處於低位,這也可以說是德不配位。
  • 《周易》名句賞析: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通常會把它譯為:如果自身的德行與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不相匹配,那麼就必然會招致災禍,出自《周易·繫辭下》。孔子在提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論斷時,從三個方面做了具體詮釋,即: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 「德不配位」的明星,還是規範自身的行為吧
    因此魚龍混雜,不管咖位如何,都存在德不配位的低素質現象。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盤點一波明星的低素質行為:1.然而,對自己親生女兒這麼疼愛的陳衝卻實在不算是「好母親」。在有自己的親生孩子之前,陳衝有好幾年沒生育,於是她和丈夫就去領養了一對雙胞胎女孩兒,說會當成親生女兒來疼愛。領養之後,陳衝幸運的懷上了大女兒。
  • 德不配位、尸位素餐,不忍直視!
    今天看了一個視頻,關於評價老師讓學生家長批改作業這事儘管已不是熱點,但下邊的評論還是一邊倒在指責教師,更有甚者寫出了這樣一個最毒的評價:「以前老師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現在的老師是電燈,不給電費馬上停電。」於是我在某條上發了一篇小文,不想引出了更多更尖銳的評價。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到底指什麼?
    對於此問題的闡述、說法,中華典籍與民間諺語非常多,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有「厚德載物」、「以德服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幾乎所有的論點,都會把德行與命運好歹興衰聯繫在一起。《周易·繫辭下》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 德不配位,必有餘殃
    是啊,幸福都是奮鬥出來。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確實,生活不會辜負每一份努力,只要你跨過去了就是遠方,跨不過去,只能是眼前的苟且。這就是現實,你不努力,誰也給不了你想要的生活,即便福報再好,如果不努力,也會慢慢地被消減殆盡。或許有人會說:為什麼我那麼努力,卻過得很平庸,是不是福報不好呢?
  • 德不配位!臺海軍艦隊出疫情,蔡英文「甩鍋」本領絕對是一流
    敦睦支隊染疫似乎讓他成為眾矢之的,到底對不對阿?我今天非說幾句公道話才行,不然對不起道輝哥!1. 「敦支」任務派遣權責。「敦支」是在2月20日編成,3月5日發航,島內外疫情確已步入爆發階段。不管最後是誰拍板決定,誰蓋的章,「國防部長」向蔡英文專報後,蔡英文同意就是同意,不同意就是不同意,「他X的」甚麼叫做「尊重」?
  • 網友:德不配位必遭殃
    究竟源自哪裡,這個問題是很多人一直在關心的,但至今仍就是個謎團。 他多次表示,並沒有證據表明源頭就在武漢。"中國病毒"的說法毫無依據並充滿歧視。 並且有報導稱武漢市登記最早的患者,否認去過海鮮市場。 而演員黃秋生前不久在社交平臺發布了一條信息。 他在其中表示:這個科學家的觀點不科學,流於片面,沒有證據,所以大家都稱之為"武漢肺炎""中國肺炎"。
  • 德不配位,你的命不好?對照下面看看你的德夠了沒?
    > 四、信任德一一生性多疑的人不可能有真朋友 1.被人信任是一種幸福 2.有多少信任,就有多少成功的機會 3.疑人不交,交人不疑 五.方便德——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1.請主動坐裡座 2.與人方便,自五己方便 3.在他人最需要的時候輕輕扶一把
  • 印正居士講經精華選段-德不配位,必有餘殃。
    印正居士講經精華選段-德不配位,必有餘殃。 來源:慧利2020 原標題:印正居士講經精華選段-德不配位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將禮義作為立身之本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將禮義作為立身之本有一些人總是嫌自己錢不夠多、勢不夠強,卻從來少人關心自己的德行是否夠高,是不是符合大道的運行規律,嘴裡說著「厚德載物」,心裡所想卻是不勞而獲、聚天下之財而有之。《周易·繫辭下》:「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意思是自己的德行和地位不相配的時候,必然會有災禍殃及。比如說德行淺薄卻身居高位,沒有智慧卻要去做成一件很大的事情,沒有那個能力卻去擔負重任,沒有不遭到禍患的。做人,從來都不是要去多多佔有什麼,而是要關注自己現有的是否與自己的德行相配,是不是已經快要超出自己的承受範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