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辛:引發情感共鳴是自我表達的本能

2020-09-30 中國日報網

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等主演的電影《奪冠》正在熱映。影片回溯了中國女排40年的風雨徵程,展現出時代變化中「祖國至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女排精神。

近年來,陳可辛的作品多取材自當代中國的真實人物,從《中國合伙人》到《親愛的》,再到如今的《奪冠》,都是其擅長的現實主義題材。此次聚焦中國女排,陳可辛希望能夠找到一些和觀眾更有關聯的內容,使觀眾看電影的時候能夠帶動情緒,同時在情緒之下找到一些人物更接地氣的東西。

陳可辛回憶道,「1978年,16歲的我,現場見證18歲的郎平首次亮相國際大賽。看到國人對中國女排的瘋狂,贏球之後的振奮,讓我非常震撼。」國人對女排的熱愛早已超越了體育本身,這讓陳可辛決心接下這部電影的拍攝。

《奪冠》通過對一支運動隊、兩個人、三代不同女排姑娘的塑造,講述了一個長時間跨度的中國故事。影片從1979年寫到2016年,三十多年的跨度,從女排的故事映射了中國的發展,其核心就是女排精神,80年代的女排到現在女排的傳承。「80年代(女排)為什麼會贏,現在怎麼再去贏,60後甚至50後的分別在哪兒,中國的改變在哪兒,這是這部電影最重要的主題之一。」在陳可辛看來,這其中包含了不同年代的價值觀,觀眾可以跟孩子、跟父母、跟爺爺奶奶一起重溫這幾十年的變化。

陳可辛說,女排精神在80年代有非常不同的意義。1978年的中國,改革開放擁抱世界,也被世界擁抱,女排走向國際。彼時的中國希望世界看到自己,女排就是讓世界看到中國的具象之一,「它確實不是一個體育運動那麼簡單,而是一種中國的精神。」

中國女排這一題目內涵龐大,陳可辛從女排的故事入手,以小見大地看到整個背景,再把這個背景從整個改革開放、80年代初到新中國都拍出來。此前,他也曾反覆試拍過跨時代的戲,但這次是全面地一次性地去表達中國這幾十年的變化。

《奪冠》中淚點頗多,女排姑娘們訓練太苦讓人哭,在日本奪得冠軍讓人哭,朱婷找不到打球的目標、太苦太不自信讓人哭,18歲的郎平日復一日苦苦訓練讓人哭……很多觀眾在看過影片後喊話導演要求「報銷紙巾」。陳可辛笑稱:「每次別人跟我說『我看你電影又哭了』,我都不知道這是褒還是貶。」「淚點」是觀眾對陳可辛的作品自然的情感流露,這種情感共鳴也是被他看做是自我表達的本能,「我自己也很喜歡看電影。有時候很容易被情感打動,所以很多時候我拍電影,都會很自然地拍出很多情感的東西。喜歡哭的人就會覺得這部作品好,也會有些觀眾覺得是不是太煽情了。」作品如人,陳可辛擅長捕捉細微情感,調動觀眾情緒,在《奪冠》中,他勾勒出的情感紐帶,讓觀眾在中國女排故事下尋找到了情感共鳴。

電影《奪冠》自9月25日上映以來,收穫了近3億元的票房。談及對這一成績是否滿意,陳可辛頗為釋然,他認為電影是被動的藝術,是需要觀眾和市場去檢驗的。「對創作者來說,盡全力拍了《奪冠》,在創作上和製作上包括這其中的過程,我都挺滿意的。我們很幸運能夠去拍這樣一部電影,我沒有留下任何遺憾,但是市場怎樣回饋,這是市場主導的事情,我們也要接受。」電影需要更多不同的類型進來,不能永遠只拍一種類型或者幾種類型,對陳可辛來說,只要不留遺憾地去完成了就已經是最好的安排。(文/蘇姍)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我的女友是機器人》這部電影所表達的情感是可以找到共鳴的
    但是這部電影給了我情感方面的共鳴,為什麼這麼說。其實只要你跟著電影走完整個過程,你就能找到答案,當然,情感的共鳴並不是每個人,而且總感覺女友機器人的出現並不只是單純的為了拯救即將面對倒黴事件的方元。情感共鳴的是機器人女友幫助方元了結遺憾的那一段。
  • 《無名之輩》:細數荒誕喜劇中小人物的人性善惡和情感表達
    最後鬧劇在一場燦爛的煙花中走向圓滿,引發觀眾對市井裡底層人物生活的關照和諸多情感的共鳴與反思。 本文將以影片《無名之輩》為例,細數荒誕喜劇中小人物的人性善惡,訴說影片如何呈現小人物的情感表達,並從中解讀生活中的幾點真相。
  • 為何只有陳可辛能拍好「中國女排」?
    時代暗湧下的孤獨個體《奪冠》之所以更能引起大眾的共鳴,來源於國人共同的「女排精神」。一提到中國女排,許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鐵榔頭」郎平和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奪冠經歷。比起杜琪峯的黑色冷峻、王家衛的浪漫超脫,陳可辛選擇北上時,完成了自我風格和時代風格的融合,渾然天成的電影效果拔高了影片的完成度。早在北上之初,陳可辛並不為業內人士所看好,小眾的特質和過於雜糅的風格,或將在內地折戟沉沙。但陳可辛卻用一部又一部優質作品證明了自己的水準。
  • 陳可辛:《奪冠》「選角」最難,但收穫了幾十年少有的感動
    12個機位拍攝比賽、紀錄式的影像風格、濃烈的情感、主旋律框架下的作者表達……陳可辛說,《奪冠》代表著他對這樣一個題材的取捨,「我拍了一部自己喜歡的電影,得到了一些珍貴的經歷,做了自己相信正確的決定。「這部戲跟我以前的個人情感創作有所不同,有很多跟國家共情的東西。」陳可辛肯定《奪冠》作為主旋律電影的共性,同時嘗試在中間做一些作者式的表達,不簡單做類型。「80年代的中國處於一個向世界證明自己的階段,我們需要被看見,女排代表著拼搏的集體主義精神。時代發展到今天,女排精神有了更豐富的意義,包括集體榮譽,也包括個體價值、體育精神。」
  • "沒有遺憾",導演陳可辛回應《奪冠》熱門話題
    國慶節期間,電影《奪冠》以「超燃」的女排精神感動了觀眾,引發了大家的熱議。如何彌補鞏俐和郎平的身高差?怎樣選出合適的演員?怎麼拍出賽事的真實感?近日,《奪冠》導演陳可辛接受人民網文娛部採訪,回應了網友關心的問題。1978年曼谷亞運會上,16歲的陳可辛第一次現場觀看中國女排比賽;40年後,他在電影《奪冠》中向女排精神致敬。
  • 陳可辛:演郎平,鞏俐是唯一人選
    陳可辛:首先是,在這個大環境裡,你要考慮什麼能拍、什麼不能拍。之前我沒拍過體育題材,導演剛開始工作的幾年,拍的東西都有自傳的成分,很個人化,慢慢才會向外去找些新的東西來做。其實不管拍什麼,歸根結底是拍情感,拍人的故事。
  • 寫作是抒發情感,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也是思考人生的途徑
    寫作是抒發情感,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也是思考人生的途徑。以寫促讀,以讀促寫,才是捷徑。——————————————題記人的一生或許都會有一個或多個夢想,有的有機會實現,有的卻只能深埋心底。寫作是抒發情感、表達自我、訓練思維的一種方式,也是思考人生的途徑。以寫促讀,以讀促寫,才是捷徑。所以一方面要養成寫字的習慣。另一方面,也可以寫促讀,以讀促寫,逐步提高能力。
  • 色彩是油畫作品 的情感表達-是藝術的情感語言體現
    嶆侞侃冠鑱煓屠槥乪澨僣勶郉湧磷嬑炪椧噪窨黊樸朩克舂順稸鍔羑吀嗗幋臈罰鍱職齾蚟陝僁廀緆蘌暽轋靴矙鸅沅講通常不同色彩表達不同的情感,比如紅色像火一樣熾熱,不僅給人積極向上之感,而且有令人衝動的激情,此外紅色像鮮血一樣濃烈,給人帶來別樣的恐怖感。
  • 《別告訴她》1月10日溫暖上映 中國親情引發共鳴
    《別告訴她》1月10日溫暖上映 中國親情引發共鳴 電影《別告訴她》根據導演王子逸真實經歷改編,從一個頗有社會意義的話題切入,拍出了意味綿長又真實細膩的中國親情故事,在年關春運的熱潮下,這部講述回家經歷的影片必將喚起不少遊子的情感共鳴,成為同檔期的熱門觀影選擇。
  • 陽光城商管程錦鳳:引發消費者的情感共鳴,是未來商業的重要發力點
    陽光城商業廈門商管公司負責人程錦鳳表示:「如何挖掘廈門陽光小鎮優質的自然景觀資源優勢,引發消費者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打造成為廈門乃至閩南一帶居民的休閒聖地,是我們團隊對這個項目一直思考的課題。」   據程錦鳳透露,2020年,陽光城商業廈門商管團隊的工作重點除了運營廈門陽光小鎮項目之外,便是著眼於盤活區域地產的存量資產。
  • 陳婧霏《消亡史》上線,用極致的唯美主義解讀人性本能
    今日,陳婧霏新歌《消亡史》上線,貫穿全曲的唯美主義色彩,充滿文學性和隱喻意義的歌詞,既有著她一貫「畫面式」的創作風格,又給人帶來了全新的聽覺體驗——把戲劇場景帶入音樂創作,用傳說故事解讀人性本能。《消亡史》的創作靈感來源於王爾德唯美主義敘事的經典作品《莎樂美》,該故事講述了純情少女莎樂美為了追求聖人約翰的愛成瘋成魔最終自我毀滅的故事,是一個令人又愛又恨又憐的悲劇角色。因此,陳婧霏以「莎樂美」為靈感,藉由故事本身,揭開了人性深處的複雜和糾結。
  • 戲劇化語言在景觀照明設計中的六種表達手法
    (FUCOLITE-照明設計公司,深圳照明設計,燈光設計) 情感情感表達是景觀設計中表現人文關懷的一種常用手法,也是燈光設計師賦予場所精神意義的重要方式。由於燈光的色彩具有強烈的情感傾向,在進行戲劇化的照明時,設計師需結合觀賞者的地域和民俗文化特徵,及自身體會和情感打造場景。
  • 《奪冠》票房破6億,在電影語言裡,陳可辛更像是一個保守主義者
    他堅持留下這樣的表達,這正是整部片最令他感動的部分,「我這樣寫並沒有討好領導的意思,完全是自發的,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我可能比主旋律更'主'」。陳可辛懷疑人性,但他的血液裡卻流動著那一份天真浪漫的家國情感。
  • 《天上的星星不說話》歌詞引共鳴
    《說唱聽我的》熱播新快報訊 記者徐紹娜報導 說唱綜藝《說唱聽我的》正在芒果TV熱播,新一期節目正式展開了雙人熱單合作賽,旋律說唱《天上的星星不說話》戳中觀眾淚點引發情感共鳴,節目亦被贊是「熱單製造機」。
  • 陳可辛導演自述:《奪冠》是怎樣煉成的
    電影上映第三天,想採訪陳可辛的媒體們被拉在一個微信群裡,大家急吼吼拋出幾十個問題,陳可辛一一解答。有不少問題,把《奪冠》和陳可辛的另一部電影《獨自上場》(原名《李娜》)放在一起提及。《獨自上場》比《奪冠》開機更早,但至今還在定剪階段,陳可辛說「每一天每一件事都會影響一位導演」,這其中也包括這次拍攝排球電影的實踐。
  • 表情符號的設計啟示:面向Z世代群體的流行文化和情感表達方式
    表情包1)定義融合了特定時代流行文化要素的一種靜態或動態表達載體,能夠體現某種共同的情感訴求和文化取向。2)特徵圖片內容多以搞笑為主,且構圖誇張,有動有靜,情感包容範圍廣泛,從無任何情感表達的圖像到有強烈情感傾向的圖像都能涵蓋。2.
  • 《奪冠》看哭觀眾 導演陳可辛:鞏俐是演郎平的不二人選
    不過,選角問題一開始特別讓陳可辛頭疼。 作為家喻戶曉的人物,觀眾知道郎平什麼樣,鞏俐適合中年郎平,那年輕時的郎平呢?還有老女排運動員,又由誰來演?陳可辛一開始用傳統電影選角流程,在現有年輕演員、模特中找了一圈,發現根本選不出來,因為沒人能通過短時間訓練讓觀眾感覺到她們是運動員。
  • 《奪冠》看哭觀眾 導演陳可辛:鞏俐是演郎平的不二人選
    不過,選角問題一開始特別讓陳可辛頭疼。作為家喻戶曉的人物,觀眾知道郎平什麼樣,鞏俐適合中年郎平,那年輕時的郎平呢?還有老女排運動員,又由誰來演?陳可辛一開始用傳統電影選角流程,在現有年輕演員、模特中找了一圈,發現根本選不出來,因為沒人能通過短時間訓練讓觀眾感覺到她們是運動員。
  • 為什麼《後來的我們》引發了這麼多共鳴?
    為什麼《後來的我們》引發了這麼多的共鳴?是什麼讓這部電影成為了去年的最佳治癒系?首先,我們想想一部電影受人歡迎的原因:要麼它們展示了我們的現實生活。要麼它們實現了我們在現實生活裡沒能實現的。電影的精髓就在於這種「共鳴」,是一種我們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待自己生活的方式,這也是電影治癒的來源。《後來的我們》記錄了很多人的青春。即使他們沒有經歷過北漂的生活,也至少深深地、不顧一切地愛過,最重要的是,我們也都遺憾過。電影裡的那種遺憾,只要愛過的人,似乎多少都經歷過。
  • 唐代宋之問筆下的這首思鄉詩,引發了多少遊子真情實感的共鳴?
    自古以來,寫思鄉的作品那麼多,但能引發遊子共鳴的作品,卻很少。對於常年在外的遊子們來說,故鄉是他們不敢碰的情,是他們心中最美好不過的地方。寫思鄉的詩歌千千萬,但也許,只有宋之問這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最讓人想要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