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中國的文化,是中國乃至全人類的一筆寶貴財富,是一種無法複製超越的美麗。這些東西深深打動著我們,昨天,它們似乎剛剛離我們遠去;今晨一覺醒來,又仿佛赫然站立我們身邊,深沉地愛著……
中文名稱:中國
英文名稱:China
簡 稱:華、夏
所 屬 洲:亞洲
官方語言:漢語
主要民族:漢族
主要宗教:佛教,道教、儒教
通用文字:漢字
代表人物:炎帝、黃帝、孔子等
代表事物:長城,故宮,龍,鳳等
文化思想:諸子百家、唐詩宋詞、漢服文化等
【100種傳統符號】
1.中國國畫
國畫,又稱「中國畫」,古時稱為丹青。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製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重神似不重形似,重意境不重場景!
齊白石 《荷塘蛙趣》
2.中國書法
行雲流水,落筆如雲煙,中國書法有著永恆的魅力,也是最能代表中國的元素。在這無聲的線條裡仿佛看到漢家長衣寬袖的文人雅士們仿佛正款款走來。
曾鞏《局事帖》
3.篆刻印章
中國文字隨著時間的綿延,蘊涵了動人的多樣風貌,在印面之內跌宕生姿,小小方寸之內充滿了時間的古樸和空間的渾厚,雖幾經更迭,仍能以溫潤的光澤、古雅的韻趣,引人玩味,這就是篆刻的藝術。
4.中國結
一根紅繩,三兩纏繞,編織萬千祝福,蘊涵悠悠古韻。
5.戲曲
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希臘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構成了獨特的戲劇觀,使中國戲曲在世界戲曲文化的大舞臺上閃耀著它的獨特的藝術光輝。
6.皮影
中國皮影戲,是中國戲劇的一種,也是我國固有民俗技藝之一。燈影裡舞動的如精靈般的皮影,生動傳神,再配上高亢悠揚的唱腔,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7.武術
作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生存技能,中國傳統武術伴隨著中國歷史與文明發展,走過了幾千年的風雨歷程,成為維繫這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魂、和承載中華兒女基因構成的魄,止戈為武。武,是擁有維護自身安全和權、益的實力。是我族歷代沉澱而成、安魂守魄的法寶。
8.秦磚漢瓦
「秦磚漢瓦」,建築裝飾的輝煌。雄偉浩邁、氣壯山河。把祈福語言鉗在瓦當上,使建築美和藝術美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完美的建築藝術品。
9.唐詩宋詞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唐詩之美,是一種理性的美,沉澱著深邃,積蓄著厚重,凝結著遼遠,宋詞之美,是一種感性的美,飛揚著輕靈,蹁躚著纏綿,氤氳著溫柔。
10.桃花扇
《桃花扇》是中國清代著名的傳奇劇本,作者是孔尚任,是他經歷十餘年三易其稿而完成的,是一部表現亡國之痛的歷史劇。作者將明末侯方域與秦淮豔姬李香君的悲歡離合同南明弘光朝的興亡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悲劇的結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團圓的傳統模式,男女之情與興亡之感都得到哲理性的升華。
11.景泰藍
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瑯」,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瑯」,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現如今,景泰藍已不是只有皇上才配擁有的物件。但因其精美,被譽為「一件景泰藍,十件官窯器」。在五洲四海名聲大震,受到了各國人民的喜愛和稱讚。
12.玉雕
中國數千年玉文化博大精深,不僅體現在玉石的價值和對於它的推崇,更在於對玉雕更深層次的理解。玉石也是物質,而升華為一種藝術和精神。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其實是很有道理的。玉石價值再高,也不過就是金錢象徵而已,何以傳承千年呢?恰恰是玉雕帶來,因為玉雕技藝的加工,玉器才有無窮韻味,耐人尋味。
13.中國漆器
古漆者,光澤華,似烏金而非寒,明麗堂皇,有著莊重富貴的氣質,古之時多為皇親貴族所用,當代漆器製作揉合了中國傳統景泰蘭工藝眩麗的藝術效果,來產生視覺的愉悅,喚起或深沉寧靜、或蘊籍含蓄、或富麗華貴、或樸素高雅的藝術美感,激起心靈的智慧並寄予精神上的高度享受。
14.紅燈籠(宮燈紗燈)
大紅燈籠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至今仍在中華大地流傳著。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徵著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中國人眼中,紅燈籠象徵著闔家團圓、事業興旺、紅紅火火,象徵著幸福、光明、活力、圓滿與富貴,所以人人都喜歡。
15.木版水印
木版水印字畫是中國漢族特有的版畫印刷技藝。它集繪畫、雕刻和印刷為一體,根據水墨滲透原理顯示筆觸墨韻,既可用以創作體現自身特點的藝術作品,也可逼真地複製各類中國字畫。由於這項技藝始終基於手工進行,所以中國目前純粹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繼承和發展。
16.甲骨文
人類的文字發明,是一件無論如何去評價都不會過分的偉大進步,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件。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
17.鐘鼎文(金文)
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的鐘或鼎上的一種文字。起於商代,盛行於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字。因鑄刻於鐘鼎之上,有時也稱為鐘鼎文。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啟秦代小篆,大體較甲骨文更能保存書寫原跡,具有古樸之風格。金文在筆法、結字、章法上都為書法的進一步發展做出了貢獻。
18.竹簡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是我們的祖先經過反覆的比較和艱難的選擇之後,確定的文化保存和傳播媒體,這在傳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也正是它的出現,才得以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同時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傳至今。
19.茶
傳說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也有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嘗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乾乾淨淨,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為茶的起源。
20.中藥
中藥在中國古籍中通稱「本草」。我國最早的一部中藥學專著是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唐代由政府頒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藥物經驗,對後世藥物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21.文房四寶
自宋朝以來「文房四寶」則特指湖筆、徽墨、宣紙、端硯,這四件東西相輔相成,如果缺少一個,那麼就寫不出飛揚的字體,也就畫不出古香古色的畫。但是,古代書房裡遠不只這四樣寶貝,其派生出的輔助用具,可謂包羅萬象、琳琅滿目……
22.線裝書
線裝書是指以線類進行裝訂的圖書類型,又稱古線裝,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 中國古代的紙本書,經歷了捲軸和冊頁兩個階段。捲軸由卷、軸、縹、帶組裝成。漢、唐代只有這種捲軸形式的書。今天我們看到掛在牆上的軸畫、書法,仍是捲軸裝的遺風。
23.剪紙
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在中國歷史上就沒有中斷過。它充實於各種民俗活動中,是中國民間歷史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藝術形態之一 。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4.風箏
風箏起源於中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製造的。中國風箏問世後,很快被用於傳遞信息,飛躍險阻等軍事需要。唐宋時期,由於造紙業的出現,風箏改由紙糊,很快傳入民間,成為人們的休閒娛樂的玩具。有著吉祥寓意的風箏無一不表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
25—27.佛、道、儒
佛教主張「無生」,認為現實對人來說都是苦海。對現實人無能為力,所以要忍受和超脫——即「超世」。要忍受和超脫,就要放棄各種欲望,追求超脫生死輪迴的「苦海」而進入涅磐(無苦的極樂世界)。佛教主張捨棄對現實物質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和對來世的嚮往。
道教認為,個人修養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於個人的修煉,跟別人沒有關係,主張遠離人群到深山老林找塊地方修煉。道教的修煉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道教運用內丹和外丹進行修煉。所謂內丹就是氣功,外丹就是服用長生不老藥。而修煉內丹和外丹都是個人的事,秘密的事,需要遠離社會,所以,道教是主張「出世」的。
儒家是主張參與社會的,而且主張個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參與社會的過程中才能實現。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標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際上是把人自身的發展與對家庭、社會的貢獻緊密聯繫在一起了。所以儒家是主張「入世」的。
28.陰陽
陰陽是一個簡樸而博大的哲學。是中國古代文明中對蘊藏在自然規律背後的、推動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基礎因素的描述,是各種事物孕育、發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動力,是奠定中華文明邏輯思維基礎的核心要素。
29.禪宗
禪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之一。主張頓悟法要「見性成佛」自初祖達摩祖師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亦稱佛心宗。傳說創始人為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時稱「南能北秀」。
30.觀音手
關於觀音菩薩具足千手千眼的因緣,據《大悲心陀羅尼經》所述,過去無量億劫有千光王靜住如來出世,以憐念一切眾生,故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觀世音菩薩一聞此咒,從初地超第八地,心得歡喜,遂發身生千手千眼以利益安樂一切眾生的大誓願,應時身上具足千手千眼。
31.漢服
漢服不是指「漢朝服飾」,而是泛指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工匠們在信仰的世界裡,把人間榮華富貴搬上天國,又把天國的富麗堂皇展示人間,天上人間,人間天上,充分顯示了中國的半神文化內涵,原來「此衣只應天上有,緣牽萬古落人間」。
32.京劇臉譜
京劇那迷人的臉譜在中國戲劇無數臉部化妝中佔有特殊的地位,是廣大戲曲愛好者的非常喜愛的一門藝術,國內外都很流行,已經被大家公認為是漢族傳統文化的標識之一。內行的觀眾從臉譜上就可以分辨出這個角色是英雄還是壞人,聰明還是愚蠢,受人愛戴還是使人厭惡。
33.樂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中國民族樂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國的"吹、打、彈、拉"四大類樂器,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階段。這些古樂器向人們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
34.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
龍鳳紋樣是中華民族紋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形象符號,是美妙的藝術形象,它構成了我國文化史上歷時最長、應用最廣、民俗功能最多、民間性最強的文化長鏈。「龍鳳文化」共同創造了中國古代文明。「龍為鱗蟲之長,鳳為百鳥之王」。
35.祥雲圖案
「祥雲」的文化概念在中國具有上千年的時間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符號。而火炬造型的設計靈感來自中國傳統的紙捲軸。源於漢代的漆紅色在火炬上的運用使北京奧運火炬明顯區別於往屆奧運會火炬設計,紅銀對比的色彩產生醒目的視覺效果。
36.刺繡
刺繡,一種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製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刺繡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其中蘇繡、粵繡、湘繡、蜀繡,號稱「四大名繡」。
37.彩陶
位於淮河中遊的界首,歷來民風淳樸,文化底蘊豐厚。人們用靈巧的雙手不斷創造著物質文明,同時也創造著精美的民間藝術。這裡的剪紙、年畫、陶器等民間技藝,散發著泥土的芬芳,繁華般點綴著農家小院,尤其是界首彩陶,以其獨特的藝術,成為中華民族民間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38.紫砂壺
紫砂壺是中國漢族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又名宜興紫砂壺。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紫砂壺才這樣珍貴,令人回味無窮。更加上紫砂壺泡茶的好處和茶禪一味的文化,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貴不俗的雅韻。
39.蠟染
蠟染,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後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同時,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尤具魅力。由於蠟染圖案豐富,色調素雅,風格獨特,用於製作服裝服飾和各種生活實用品,顯得樸實大方、清新悅目,富有民族特色。
40.青花瓷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青花瓷色彩絢麗、裝飾精美、耐酸耐磨、面色經久不褪,素有「永不凋謝的青花」之稱,被譽為「瓷國明珠」。歐洲的皇室貴族,甚至以能擁有一件中國瓷器為榮。以至於後來,英文中瓷器的翻譯「China」也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了。
青花纏枝花卉六方大瓶
41.唐刀
古人云:「合之以文、齊之以武」,可見一文一武,人類之道也。中華武學文化源遠流長,刀劍成了武學文化最基本的載體、國家的利器、捍衛生命的根基。而唐刀,將剛直不阿的美德、寧折不彎的氣質、勇往直前的精神、開拓進取的功績以實物的形式盡情地展露出來,為中華民族書寫了一段「唐刀無敵」的神話。
42.青銅器
中國的青銅器主要指4000多年前用銅錫合制的青銅器物,簡稱「銅器」。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中國青銅器製作精美,在世界青銅器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和藝術價值,代表著中國4000多年青銅發展的高超技術與文化。
43.鼎
鼎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青銅器,三足,兩耳,通常刻有精細的紋飾。鼎最初是一種炊具,後來因用於烹飪祭祀給神的犧牲,而上升為禮器,成為國家政權中君主、大臣等權力象徵。據文獻及考古發現九鼎應為諸侯之制,七、五鼎為卿大夫,三、一鼎為士級。
44.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係、神與人的關係以寄託人們善良的願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一開始就不同程度地具有中國氣派和民族風格,形成自成體系的中國式佛教藝術。在這方面,古代畫家們立下了豐功偉績。值得稱道的,是在繼承和發揚民族藝術傳統的基礎上,借鑑外來藝術時他們那種宏偉的氣魄和抉擇精嚴的態度。
45.石獅
獅子一直是守護人們吉祥、平安的象徵。民間看重一個開光儀式,人們認為:石獅不開光點眼只是一個工藝品,開光後才是護國鎮邦之寶,以求前景美好,萬事如意。石獅的擺放也有規矩,成對稱性,位置與我國男左女右的習俗相同。即當人走出大門時,雄獅安放在人的左側,而雌獅則是在人的右側。
46.門神
門神是舊時農曆新年貼於門上的一種畫類, 是道教和民間共同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用以驅邪闢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間最受人們歡迎的保護神之一。道教因襲這種信仰,將門神納入神系,加以祀奉。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
47.年畫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漢族民間藝術之一,亦是常見的民間工藝品之一。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漢族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
48.鞭炮
鞭炮起源至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在沒有火藥和紙張時,古代人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民俗傳說,但卻反映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鞭炮說法上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稱謂從爆竹、爆竿、炮仗和編炮一直到鞭炮。
49.謎語
謎語主要指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測的隱語,也可引申為蘊含奧秘的事物。 謎語源自中國古代漢族民間,歷經數千年的演變和發展。它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集體智慧創造的文化產物 。2008年6月7日,謎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0.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吃餃子也是中國人在春節時特有的民俗傳統。因為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佳餚。
51.舞獅
舞獅是一種東亞民間傳統表演藝術,源於中國。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中國民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闢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打鑼打鼓,舞獅助慶。舞獅亦跟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相當盛行舞獅。
52.中秋月餅(包涵粽子、花饃等等)
月餅是久負盛名的漢族傳統小吃,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節日特色美食,月餅的形狀圓又圓,又是合家分吃,所以它象徵著團圓和睦,是在中秋節這一天的必食之品。
53.鳥籠
鳥籠的發展到清朝最為鼎盛,八旗子弟們架鷹玩鳥,地方官員送禮也要投其所好,送上此類玩物當是最受歡迎。清朝時期有一首童謠:「貝勒爺手裡有三寶:扳指、核桃、籠中鳥」。
54.盆景
盆景,漢族優秀傳統藝術之一,是以植物和山石為基本材料在盆內表現自然景觀的藝術品。它以植物、山石、土、水等為材料,經過藝術創作和園藝栽培,在盆中典型、集中地塑造大自然的優美景色,達到縮龍成寸、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人們把盆景譽為「立體的畫」和「無聲的詩」。
55.蒲扇
蒲扇,由蒲葵的葉、柄製成,質輕,價廉,是中國應用最為普及的扇子,亦稱"葵扇"。炎夏可用來扇風,得一份清涼,古代也用來在煮藥時,藥童加大火力之用。也是眾人所熟悉的活佛濟公手持之物。
56.白酒
我國的白酒,歷史悠久,工藝獨特,在世界諸多酒類中獨樹一幟。從古至今,白酒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都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社交、喜慶等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特殊飲品。
57.唐裝
「唐裝」說法的由來,有些「出口轉內銷」的味道,外國人稱「華人街」為「唐人街」,自然把中式服裝叫做「唐裝」了。大部分情況下是指以清朝中期的滿族馬褂改良而來的服飾,特徵是立領。清中期到清末國人在旗裝馬褂等服飾的基礎上裝上立領元素經過多次改良才有的產物。
58.繡花鞋
繡花鞋,鞋與「偕」同音,繡有這種吉祥花紋的繡花鞋作為陪嫁,又有祝福新人相親相愛,長相廝守,在花繁錦繡的美好歲月中白頭偕老,共沐生活的瑰麗與芬芳之意,因此成為新娘出嫁的必備嫁妝。
59.虎頭鞋
虎頭鞋是漢族傳統手工藝品之一,是一種童鞋,因鞋頭呈虎頭模樣,故稱虎頭鞋,北方漢族地區也有稱為貓頭鞋。它既有實用價值,也有觀賞價值,同時它又是一種吉祥物,人們賦予它驅鬼闢邪的功能。
60.旗袍
旗袍的美是東方含蓄式的美,是中國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它線條簡潔、色彩絢爛、風格優雅、雍容華貴,從內在與外在之間獲得和諧,是最具風情的中國符號之一。
61.肚兜
關於肚兜,說來話長,其來源可追溯到天地混沌初開之時。女媧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後通婚,生兒育女,創造了人類最初的服飾--肚兜,目的是用來遮掩人體之羞。肚兜的藝術以刺繡為主,也有貼補花紋的。由於它包括縫、繡、剪裁、造型及色彩構成,所以肚兜屬於民間婦女藝術中的綜合表現部分。
62.鬥笠
鬥笠,這種古老的擋雨遮陽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鄉仍隨處可見。更有一些旅遊勝地,將鬥笠作為一種既實用又美觀的工藝品明碼標價,十分受人歡迎。許多家庭,往往在牆上掛上一鬥笠作為裝飾,亦賞心悅目。
63.帝王的皇冠
起初,發冠只是用以包裹髮髻,人們戴發冠只是為了生活方便,同時也有一定的美觀裝飾作用。到了漢代,衣冠制度又被重新制定,通過冠帽就可以區分出一個人的、官職、身份和等級,不同身份、不同場合所戴冠帽有嚴格規定,帝王在參加祭祀大典的時候要戴冕冠;在朝會和宴會上,帝王一般戴通天冠。
64.皇后的鳳冠
鳳冠,因以鳳凰點綴得名。鳳凰是萬鳥之王,所以只有皇后或公主才配得上它,通常只在隆重慶典,如婚禮上才戴;古代普通平民一概不能佩戴。皇妃、公主、太子妃的鳳冠九翬四鳳。翬是有五彩的雉。一品至七品命婦的鳳冠沒有鳳,繡有不同數量的雉。
65.泥人麵塑
泥人麵塑是我國古老的一門漢族民間藝術,俗稱捏麵人。它以泥巴陶土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舊社會的麵塑藝人「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他們的作品卻被視為一種小玩意兒,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麵塑藝術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重視,小玩意兒也走入了藝術殿堂。
66.花轎
花轎,也叫喜轎。是傳統中式婚禮上使用的特殊轎子。一般裝飾華麗,以紅色來顯示喜慶吉利,因此俗稱大紅花轎。
67.水菸袋
水菸袋又稱水煙壺、水煙管。吸水煙是中國人傳統的吸菸方式。
68.鼻煙壺
鼻煙壺,簡而言之,就是盛鼻煙的容器。小可手握,便於攜帶。明末清初,鼻煙傳入中國,鼻煙盒漸漸東方化,產生了鼻煙壺。現在人們嗜用鼻煙的習慣幾近絕跡,但鼻煙壺卻作為一種精美藝術品流傳下來,而且長盛不衰,被譽為「集中各國多種工藝之大成的袖珍藝術品」。
69.筷子
筷子古稱「箸」,是由漢族發明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餐具。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
70.牌坊
牌坊,漢族特色建築文化之一。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物。也有一些宮觀寺廟以牌坊作為山門的,還有的是用來標明地名的。又名牌樓,為門洞式紀念性建築物,宣揚封建禮教,標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屬建築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豐功偉績,兼有祭祖的功能。
71.園林
園林,在中國漢族建築中獨樹一幟,是傳統中國文化中的一種藝術形式,受到傳統「禮樂」文化影響很深。通過地形、山水、建築群、花木等作為載體襯託出人類主體的精神文化。
72.寺院
寺廟是中國佛教建築之一,起源於印度的寺廟建築,從北魏開始在中國興盛起來。中國寺廟建築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殿堂、門窗、亭榭、遊廊均開放側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靈活的通透效果,所蘊涵的空間意識模糊變幻,這與中國天人合一、陰陽轉化的宇宙觀有深層聯繫。
73.古鐘
古鐘的歷史源遠流長,她的姿形狀各異、豐富多彩。中是世界古鐘文化起源最早的家之一,從傳遞信息響聲器、演奏音樂的樂器、標誌統治階層權力和地位的器,到佛道信眾裝點佛淨土和道教仙界的神聖法器,再到為民眾報時、集結的工具,古鐘文化走過了漫長的發展歷程。
74.古塔
古塔,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載體之一,古塔為祖國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譽為中國古代傑出的高層建築。
75.亭
亭,是一種漢族傳統建築,源於周代。多建於路旁,供行人休息、乘涼或觀景用。亭一般為開敞性結構,沒有圍牆,頂部可分為六角、八角、圓形等多種形狀。因為造型輕巧,選材不拘,布設靈活而被廣泛應用在園林建築之中。
76.對聯
對聯,漢族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瑰寶。
77.井
井是一種用來從地表下取水的裝置,中國傳說是伯益發明了井,是古代人民家家戶戶都俱備的東西。
78.中式宅院
中式宅院美景來於自然,高於自然,充分體現中國景觀藝術「小中見大」的意境。借鑑中國傳統園林的手法和意境,吸收傳統園林的詩情畫意,因借巧循,不拘泥於形式。
79.石橋
石橋,即用石料建造的橋梁。有石樑橋和石拱橋,歷史都很悠久。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石樑橋有洛陽橋和盧溝橋,由於石樑抗彎能力較差,現已只能在人行橋或涵洞中使用。石拱橋不僅在歷史上有過輝煌成就,在現在橋梁建築也有很高的借鑑價值。
80.金元寶
金元寶由貴重的黃金或白銀製成,一般白銀居多,黃金稀見。在中國貨幣史上,正式把金銀稱作「元寶」,始於元代。不過,早在唐初開元通寶行世時,民間就有取其碩大、貴重之意,旋讀為「開元通寶」的。而元代呼金銀錢為「元寶」,則是元朝之寶的意思。
81.如意
如意,舊時漢族民間用以搔癢的工具。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大約出現於戰國之時,又稱「搔杖」。我國南北朝對此物的稱謂不同。柄端作手指形,用以搔癢,可如人意,因而得名,又有柄端作心字形者。和尚講經時,也持如意,記經文於上,以備遺忘。
82.燭臺
燭臺類似火把,是人把火種留了下來。火的意義是什麼?需要受禮者看著那跳動的燭火自己思考,讓人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重新去追本溯源。婚禮上的小燭臺的光就好似團結的心,在默默等待新娘去點燃希望光芒,此時此刻,新人四手合一,拿起點火棒,在親朋好友面前共同去點燃百年好合燭。
83.羅盤
羅盤,又叫羅經儀,是用於風水探測的工具,理氣宗派常用的操作工具。羅盤主要由位於盤中央的磁針和一系列同心圓圈組成,每一個圓圈都代表著中國古人對於宇宙大系統中某一個層次信息的理解。中國古人認為,人的氣場受宇宙的氣場控制,人與宇宙和諧就是吉,人與宇宙不和諧就是兇。
84.八卦
八卦是中國文化的基本哲學概念,八卦的概括就是「為人處事,逢兇化吉」八個字,是古代的陰陽學說,所謂八卦就是八個卦相,八卦是由太昊伏羲氏,也就是伏羲畫出的,八卦其實是最早的文字,是文字符號。八卦代表易學文化,滲透在東亞文化的各個領域。
85.禮器
禮器是古代漢族貴族在舉行祭祀、宴饗、徵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中使用的器物。用來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級與權力。禮器是在原始社會晚期隨著氏族貴族的出現而產生的 。進入商周社會後,禮器有了很大的發展,成為「禮治」的象徵,用以調節王權內部的秩序,從而維護社會穩定。
86.司南
我國古代辨別方向用的一種儀器,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磁山一帶。用天然磁鐵礦石琢成一個杓形的東西,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方位,利用磁鐵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別方向,是現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
87.象棋
象棋,亦作「象碁」,漢族棋類益智遊戲,中國象棋在中國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屬於二人對抗性遊戲的一種。在中國古代,象棋被列為士大夫們的修身之藝。現在則被視為是怡神益智的一種有益身心的活動。它不僅能豐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更有助於開發智力,啟迪思維,鍛鍊辨證分析能力和培養頑強的意志 。
88.圍棋
圍棋是一種策略性兩人棋類遊戲,中國古時稱「弈」,屬琴棋書畫四藝之一。圍棋起源於中國,傳為堯作,春秋戰國時代即有記載。隋唐時經朝鮮傳入日本,流傳到歐美各國,現已申請至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
89.黃包車
黃包車是一種用人力拖拉的雙輪客運工具,黃包車前身叫"東洋車",又稱人力車,約1870年創製。
90.長命鎖
長命鎖也叫「寄名鎖」。漢族育兒習俗。為金屬(多為銀質)飾物,呈古鎖(長形)狀,上鐫有「長命百歲」、「長命富貴」等字樣。它是明清時掛在兒童脖子上的一種裝飾物,按照迷信的說法,只要佩掛上這種飾物,就能闢災去邪,「鎖」住生命,所以許多兒童從出生不久起,就掛上了這種飾物,一直掛到成年。
91.玉佩
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玉雕成的,能常戴在身上的惟有玉佩。繁欽詩中「美玉」是指玉做的佩,或寫作「佩」。古人對玉佩的熱愛不是因為玉的貴重,而是源於玉的品格,所以古語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92.千層底
千層底泛指手工納制的布鞋鞋底。最早始於周代,發展到清代,進入了全盛時期,造就出馳名中外的「千層底」。千層底布鞋因鞋底用白布裱成袼褙,多層疊起納制而成,取其形象得名。其面料為禮服呢等上等材料,配以漂白布裡製成鞋幫,經鞝作成鞋。成品穿著舒適,輕便防滑,冬季保暖,夏季透氣吸汗。
93.紅木家具
紅木家具是指用酸枝、花梨木等古典紅木製成的家具,是明清以來對稀有硬木優質家具的統稱。中國傳統古典紅木家具流派中,主要有京作、蘇作、東作、廣作、仙作、晉作和寧式家具。
94.絲綢
絲綢是中國的特產,漢族勞動人民發明並大規模生產絲綢製品,更是開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中國也被稱之為「絲國」!
95.針灸
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東方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漢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徵,是基於漢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2006年中國中醫科學院申報針灸經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96.花窗
花窗是漢族古代園林建築中窗的一種裝飾和美化的形式,既具備實用功能,又帶有裝飾效應,花窗多見於漢族古典建築中,在現代建築中依然有廣泛的應用,但多採用復古的風格,用以體現一定的文化底蘊。
97—100.四大發明
四大發明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一般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及印刷術。
造紙術
指南針
火藥
印刷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