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冬,侵華日軍佔領南京,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
11月下旬,留守南京的20多位國際友人成立了「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
他們與中方人士一道建立了3.86平方公裡的安全區,託起了中國難民「生」的希望。
2020年距離那段慘痛的歷史已有83年,今天的南京城祥和繁榮。
歲月更迭,歷史永存。
追憶過往,珍愛和平。
——《感恩和平 重走「南京安全區」》
紫峰大廈下,中山路上,鼓樓醫院矗立在繁華的南京主城。靠近醫院東北角,有三座相連的建築。雖然是冬天了,灰色磚牆上細長茂密的爬山虎藤蔓仍保留了一份生氣。從樹立的標牌可以看出,這三棟樓已歷經百年滄桑。
1937年冬天,鼓樓醫院還是金陵大學醫院,是南京城內唯一一家對平民開放的醫院,也是當時安全區內唯一的醫療救助機構。三棟老建築中,一棟用紅磚勾邊的建築最為特別,上面寫著1892字樣,說明它誕生的年份。如今,這裡是鼓樓醫院的院史館。
這裡展示著鼓樓醫院的前世今生,更保留了醫生威爾遜、化驗師鮑恩典等國際友人當時的記錄。他們的日記中有這樣一件事:
12 月 19 日,一位懷孕近 7 個月的 19 歲婦女李秀英,和父親一同避難於設在安全區的一間地下室內。3 名日軍闖進安全區施暴時,李秀英與其搏鬥,全身一共被刺了三十多刀,昏死過去,被家人送往鼓樓醫院急救,在醫護人員的努力之下,雖然流產,卻奇蹟般地保住了生命。
羅伯特•威爾遜,是那時鼓樓醫院裡唯一的外科醫生。因為他的救治,李秀英成了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這位老人2004年去世,她生前的證詞,揭露了南京大屠殺的殘暴,被收錄在世界記憶遺產名錄《南京大屠殺檔案》中。
我要死了,我不管了,我就拼命的咬他,咬的他就叫,一叫兩個日本兵就跑來了。就把刺刀拔出來,往我臉上戳。我臉上全是刀傷。血就譁譁流。過了一段時間,我流血太多,還有一刀戳在我的肚子上。我的肚子裡還有個小孩,一下就昏死過去了。——李秀英
威爾遜這位31歲的青年雖然是美國人,卻在南京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光。1937年冬天,他和醫院20多位中外醫生幾乎把所有時間都用來挽救被日軍機槍和刺刀傷害的傷員。
從院史館往南走三四分鐘,就是醫院的新門診大樓了。大廳裡鋼琴是一道獨特的風景,醫院的志願者和患者常在這裡共同演奏,為的是讓前來就診的病患感到安慰。
樓上就是顧勤醫生工作的地方。新冠肺炎疫情今年在全球蔓延。3月底,南京鼓樓醫院選派了重症醫學科主任顧勤和副主任護師陳璐參加中國政府赴委內瑞拉抗疫醫療隊,協助當地開展疫情防控工作。顧勤說:「醫生是沒有國界的,83年前,國際友人無私救助了中國難民。今天,中國醫生也要有所擔當。」
顧勤告訴記者:「我們一定要不忘那一段的歷史,銘記這些給我們無私奉獻,幫助我們的前輩和一些國際友人。病毒是沒有國界的,疾病是不分種族的,人類是個共同體,只有我們攜手才能保護這個地球村。」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顧倩穎 編輯/梁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