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金庸先生的《鹿鼎記》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至今為止這部小說已經被翻拍過許多次,相信很多男士都非常羨慕主角韋小寶三妻四妾環抱一身的生活。
除了主角韋小寶和他的女人們,這部小說中還刻畫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配角。
比如韋小寶的情敵、仇人、對手——鄭克爽。
在《鹿鼎記》裡面,鄭克爽是臺灣延平郡王的次子,而延平郡王則是鄭成功的兒子鄭經,鄭克爽就是鄭成功的孫子。
比起他的爺爺,鄭克爽在書中簡直是一個小丑一樣的角色,出身高貴養尊處優的紈絝子弟,武功平平目中無人,囂張跋扈又貪生怕死,是一個非常讓人討厭的小人,還跟韋小寶搶阿珂,最後被韋小寶韋爵爺整得非常狼狽。
鄭克爽在書中的描寫是相貌俊朗,一表人才,玉樹臨風,再加上出身高貴,就把韋小寶的師姐阿軻迷得是芳心大亂,讓韋小寶不知道吃了多少醋。
到最後在通吃島上,鄭克爽偷襲刺死了陳近南,韋小寶為了
給陳近南報仇,迫使鄭克爽寫了一個巨額欠條,讓鄭克爽把他的父親,母親,爺爺、奶奶全都賣給他了
最後鄭克爽歸順清朝朝廷被圈禁在北京,韋小寶帶著一群侍衛去鄭府討帳,這時候的鄭克爽已經是愁容滿面,兩鬢斑白,早已不復當年神採了。
當然了,我們都知道這是小說之言,其中的故事大都是虛構的。
但是真實歷史上確實是有鄭克爽這個人,那麼歷史上,真實的鄭克爽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鄭克爽實際身份和書裡說的沒有很大出入。他是延平郡王鄭經的次子、鄭成功的孫子,縱觀鄭克爽的一生,可以說是充滿悲劇的。
在13歲之前,鄭克爽在臺灣長大,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他後來他嶽父,就是馮錫範,發動了政變,這也就改變了他的命運。
康熙二十年年他父親鄭經,還有陳永華這兩個人相繼去世了,然後鄭經的長子,就是鄭克爽的哥哥鄭克臧監國,就相當於繼承王位了。
這時候,馮錫範就聯合他人一起發動政變,殺死了鄭克臧,然後擁立年僅12歲的鄭克爽為延平郡王。
鄭克爽當年才十一、二歲,按照現在來看,那就是還沒畢業的小學生,當然無法處理什麼國政,所以當時的政權,就完全落在了他的嶽父馮錫範手中。
臺灣窩裡鬥鬧的人心惶惶,分崩離析,這就給了康熙進兵的大好時機。
康熙22年,原鄭成功的手下施琅渡海進攻臺灣,打敗了馮錫範,馮錫範就只好投降了,至此為止,天下就再也沒有大明朝的一寸江山了。
為了防止前明政權還有鄭氏的政權餘黨滋事,清朝的是嚴密監視鄭克爽,嚴格控制他的活動。
清廷把鄭克爽全家都被送到京師,封為海澄公,被軟禁在北京朝陽門外的一條胡同裡,而這裡,正是當年拘禁其曾祖父鄭芝龍的地方。
同時讓他把留在福建的親人,也都搬到了北京。然後呢賜了一個佐領這個職位給他們家,讓鄭克爽的弟弟擔任了這個職位。
這個佐領就是當時清朝八旗制度中的一個小官兒,基本上等同於相當於師長,當了這個職務之後,就能夠從朝廷領工資了,朝廷會補貼米、布、油、銀子。
但是不久之後,鄭克爽又上奏給康熙皇帝請求朝廷再賞賜一個佐領。他的理由是因為從老家要搬過來的人不少。這家族人口太多了靠一個佐領的工資是吃不飽的。
康熙皇帝也在這邊兒也挺慷慨,於是又封了一個佐領給了鄭克塽的另一個弟弟。
鄭家族的這些後代,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說是紈絝子弟。後來鄭克爽的一個擔任佐領的弟弟因為因為犯事被免了職,所以鄭克爽就接下了佐領的職務,死去之後,就由他的兒子接任。
作為一個歸順的前朝的王爺,整天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面,那可以說是如履薄冰啊。鄭克爽一家,自然是整天擔驚受怕,精神壓力極大,生怕觸犯了清朝朝廷而被滿門抄斬。
這不是沒有先例的,因為他的曾祖父鄭之龍當年也曾經想過投降清朝,但是他投降大清了,他兒子鄭成功在南方拒不投降,於是清廷就把鄭芝龍滿門抄斬了。
在投降大清朝20多年裡,鄭克爽僅僅離開過北京兩次,兩次都是請假出去的,一次是回老家泉州為祖父鄭成功遷遺骸。
還有一次也是回泉州為鄭家的祖廟修繕。但是每一次僅僅停留幾天,就按照要求趕緊回來了。
回到北京以後啊,那還是乖乖的走進那條胡同,仍然過著被軟禁的生活。
鄭克爽在臨終之際,還向康熙皇帝上奏摺稱,家道貧寒難以養贍。
為此還派他的弟弟去變賣廈門的祖產,可見當時家裡確實是窮困潦倒了何種程度。
其實鄭克爽這一生也挺悲劇的,整整一生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13歲之前,他被他的嶽父馮錫範一手操縱著,13歲之後又來到京城成為滿清的囚徒。
康熙46年,年僅37歲的鄭克爽在擔驚受怕和抑鬱之中死在了北京,鄭成功還有鄭經,就是鄭克爽他爹,包括鄭克爽這三個人,祖孫三代都是30多歲都去世的,這簡直是對鄭家三代的一種宿命啊。可這對於鄭克爽來說未嘗不是一種解脫。
鄭家後人的命運又如何呢?
整體來說還不錯,後來鄭家子孫也有考上武舉人的,還有一個子孫叫鄭承宗,當上了參將,當時在清朝參將的地位雖然不高,但是鄭承宗是當時湖南巡撫手下的第一紅人兒,巡撫很欣賞他,大事小情都讓他來負責,甚至在後來中英鴉片戰爭的過程中,鄭承宗還負責調集過大炮準備沿長江而下,支援沿海的戰爭準備和英國打仗。
到了道光年間,鄭氏家族進入八旗系統已經超過一個世紀了,這個時候,鄭家子孫深受滿清文化的影響,他們開始閱讀翻譯成滿文的儒家經典,甚至還當上了八旗系統內的高官,當然還包括負責管理錢財發放這種比較肥的肥差。
可以說直到辛亥革命前,鄭氏家族都還過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