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霄琅書經曰:人行大道,號曰道士,士者何,理也,事也,身心順理,惟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
陸法師曰:凡道士,道徳為父,神明為母,清浄為師,太和為友,大戒三百以杜未兆之禍,威儀三千以興自然之福。
樓觀本記曰:周穆王好神仙,因尹真人軌,草制樓觀,遂召幽逸之人置為道士。 又曰平王東遷洛邑,又置道士七人;漢明帝永平五年置三十七人;晉恵帝度四十九人給戶三百;後魏武帝為九州置壇又度三十五人;文帝幸雍,謁陳熾法師,置道士五十人。
三洞道科曰:道士有五。一:天真道士,髙元皇人之流也。袪惑論曰:鬰華子,廣成子,紫府先生,中黃真人,河上丈人亦是也;二:神仙道士,杜沖,尹軌之例也。袪惑論曰:赤松子,鬼谷子,劉叔卿,樂子長,安期先生,王方平,魯女生亦是也;三:山居道士,許由,巢父之比也。袪惑論曰:王倪,善卷,東園公,甪裡先生亦是也。四:出家道士,宋倫,彭諶之匹也。袪惑論曰:杜沖,彭宗,王探,封君達,王子年,陳寳熾,李順興亦是也;五:在家道士,黃瓊,籛鏗之倫也。
真誥曰:張陵,字輔漢,沛國豐人也。本大儒,晩學長生之道,得九鼎丹經。聞蜀中多名山,乃入鶴鳴山著道書二十篇仙去。
集仙錄曰:張天師道陵,隱龍虎山修三元黙朝之道,得黃帝龍虎中丹之術,丹成服之,能分形散景,天師自鄱陽入嵩髙山得隱身制命之術。
正一經曰:陵學道於蜀鶴鳴山,時蜀中人鬼不分,災疾競起,感太上老君䧏授正一盟威法,始分人鬼,置二十四治,至今民受其福,有戒鬼壇見在。
神仙傳曰:陵七試弟子與趙昇王長,三人皆白日沖天而去,眾弟子仰視之久乃沒於雲霄也。
仙鑑曰:上清真人符令玉女二人引陵與夫人雍氏於雲䑓峰白日昇天。
笑道論曰:張陵子衡為係師,衡子魯為嗣師,號曰三師。三人之妻為夫人皆雲白日昇天。
真誥曰:張鎮南在北洞北石壇上燒香禮拜,因伏而不起,遂乃夜觧,明旦視之形如生,此壇今猶存。
仙鑑曰:衡以真人之法付係師與妻盧氏,得道陽平山白日飛昇。 又曰曺操西徵魯以手板畫地成河,兵不得渡,使者以水師至岸,魯以手板蓋其河水中,輙出髙峰,兵不能進,曹公遣使封之不受,後修煉白日乗龍昇天。
江表傳曰:孫䇿欲斬道士于吉,諸將勸之,䇿曰:昔南陽張津為交州刺史,捨前聖訓典廢漢家法律,嘗著絳帕蒙頭鼓琴燒香,讀邪俗道書,雲以助化卒,為南夷所殺,此甚無益,諸君但未悟耳。
通鑑 宋營陽王紀曰:嵩山道士冦謙之,修張道陵之術,自言嘗遇老君降,命謙之繼道陵為天師,魏主起天師道塲重壇五層,給道士一百二十人衣食,每月設廚㑹數千人。
唐睿宗 紀曰:上召天台道士司馬承禎問以隂陽數術。
通鑑曰:睿宗崩,以上女萬安公主為女冠欲以追福。 又曰天寳三載,楊妃乞為女冠號太真。 又曰賀知章遷秘書監,請為道士還郷裡,詔賜鏡湖剡川一曲。 又曰唐武宗㑹昌六年,上受三洞法籙于衡山道士劉元靜。
廬山記曰:唐保大中道士譚紫霄賜號【 金門羽客 】亦曰【 元流真侶 】。又曰唐代宗時李泌乞為道士賜紫衣。 又曰葉法善授銀青光祿大夫,葉靜能入直翰林為國子祭酒。
太上丹簡墨録經曰:若受法位至真一及太乙素劵之號可署先生之位。
靈寳五鍊經曰:昔赤明天中道士鄭仁安功徳未滿死於長桑北戎之阿,玄和先生於此五鍊生屍之符,鬰然而起為上宮南帝老君。
太平經曰:悟師一人,教十弟子,十以教百,百以教千,千以教萬。
真誥曰:李少君口訣雲,道士去世,不事王侯,是無君也;塊然獨立,是無友也。
列仙傳曰:稷丘公者,太山下道士,漢武帝東廵狩,乃冠章甫,衣黃衣,擁琴來迎帝曰:勿上,必傷指。帝上左指折,為丘公立祠。
洞真隱玄玉晨金華玉經曰:朱字鳳文,明光映軒,上座玄黃,中序天真。
真誥曰:秦孝王時,道士周大賓,往句曲山下種五果也。
龜山元錄經曰:皇上萬始先生,秋三月則化形 青赤紫三色之光。
太上八素真經曰:凡遵三景,稱三景弟子,已度三人,付師友已従傳授,得稱三景法師。
上清紫晨君經曰:上皇先生,紫晨君蓋,二暉之𦙍結,玉晨之精。
史記曰:東園公,綺裡季,夏黃公,甪裡先生,四皓也。
漢書曰:道士西門惠,知王莽之將終,劉氏復為天子。
王逺,字方平,常䧏蔡經家,須㬰,麻姑至,騎従半於方平。麻姑手爪如鳥。經私心曰:背癢時得搔之佳也。方平曰:姑神人,汝何謂其爪可搔背邪?遂鞭之。經願從方平學道,方平使背立從後觀之曰:心邪不可教之仙道。遂授度世術。
抱樸子曰:吳大帝時,蜀中有李阿者,穴居不食累世之,號曰百嵗翁人,往問事,但佔阿顔色若欣然則事吉,慘戚則兇,含笑則大慶,微歎則深憂,如此之候,未嘗不審也。一旦忽去,不知所之。
嚴寄之,字靜處,丹陽句容人,為道士,事親至孝,住石渚觀,母老不敢逺離,乃迎母於觀邉,立小屋以盡溫清,母終毀瘠,過禮識者嘉之。
許邁,字叔元。志求仙道,先娶呉郡孫宏女為妻,邁居臨安山中,為書謝遣其妻云:欲聞懸霤之響,山鳥之音,以為簫韶九成不能勝也,偶景青䓤之下,棲息巖岫之室,以為殿堂廣廈不能過也,情願所終志絶於此,吾其去矣,長別離矣。
洞淵經云:道士貴人悉天上來也。
城都有玉局觀,東漢永夀元年,李老君與張道陵至此,有局腳玉床自地而出,老君昇坐為道陵説南北鬥經,既去而座隱,洞中因成洞穴,故以玉局名之。
仙傳拾遺曰:道士管霄霞,籠紅鵞一雙,遺王羲之請書黃庭經,曰:此鵞乃仙鵞也,後果飛昇去。
續博物志曰:唐李徳裕好餌雄朱,有道士李終南笑曰:此是世間凡火,服之反促夀,因出一玉象狀如拳,曰:此可求勾漏瑩徹者為餌,燃香致象鼻下,勿令婦人雞犬見之,三五日象自服之,即復吐出,乃可服此火玉,太陽之精,凝結已三萬年,以相公好道,因以奉借。又出金象,雲此是雄者,貴其相伴,不爾玉象飛去,徳裕服之,顔面愈少,乃於都下採聘名姝至百不止,由是象砂不復吐,後南遷再遇道士,道士怒甚,索二象,是夕風雨濤瀬並作,二象如團火自然飛出,徳裕死於朱崖。
舒城人崔之道為真源宮道士 見二仙人對奕,與一奕,子令之道吞之,後屍觧。
龍逰崇信宮道士酆奢,劉宋初隱於處州之卯山,一年天人謂曰:石下有天師佩劍,奢修錬三年果得之,乃得道仙去。
萬州城南有道士,年九十九,自言交趾人,因渡海船壊,結庵於此,飬一雞大如倒掛,子日置枕中啼,即夢覺。又畜一胡孫,小如蝦蟇,以線繫几案間,道士飯已,即登幾食其餘,又有龜狀如錢,置合中,時使出戲衣褶間。僧恵洪見之,戲曰:公小人國中引道人也。
處州道士範子珉,嗜酒落魄,譚人意外,事多竒中,善牛徃訪,郡人錢竿曰:負公畫四軸,故來相償,畫成儼然就逝,將歛得片紙於席間,書曰:庚申日天帝召範子珉,蓋其亡日也。
宋徽宗時,置道階凡三十六級,道者有階始此。宋徽宗始,給道士俸,道士有俸始此。
唐景雲元年,睿宗第八女西成公主出家為女冠,二年改封為金仙,睿宗第九女昌隆公主與西成並出家為女冠,二年改封為玉真。
唐顔真卿麻姑壇記 自麻姑發跡於茲, 南真遺壇於龜原,花姑表異於井山,今女道士黎瓊仙,年八十而容色益少,曽妙行夢瓊仙而餐花絶粒。
唐 項斯 送宮人入道詩 願隨仙女董雙成,王母前頭作伴行,初戴玉冠多誤拜,欲辭金殿別稱名,將敲碧落新齋磬,卻進昭陽舊賜箏,日暮焚香繞壇上,歩虛猶作按歌聲。
北夢𤨏言 後唐清泰中,道士龎式於嵩陽觀聚課,有薛學士者,因上山樵採,見道士五人曵輕羅羽帔,身長大,欲攜同去,薛辭之,乃褫其衫,背上朱篆一行八字,道士乘虛而去。薛歸觀話其事,無有識其篆者。吳人丁約,隱於卒伍,韋子威師事之,三日辭去,約謂子威曰:郎君得道,尚隔兩塵。言子威尚有兩世塵縁未滿也。儒謂之世,釋謂之刼,道謂之塵。
吳苑記曰:陳思王逰魚山,聞巖裡有誦經聲,清逺寥亮,因使觧音者寫之,為神仙之聲。道士效之作歩虛聲。王建詩曰:道士寫將行氣法,家童授與歩虛詞。俞靈璝,河間人,入衡山九真觀修道十餘年,南嶽赤君授以回風術,行之二十年,能坐見天下事,如在掌中。
周義山遇羨門子髙,再拜乞長生訣,羨門子髙曰:汝名在丹臺玉室,何憂不仙。
真仙傳有小還丹大還丹大還丹者,言其九轉循環也。
---未完待續。因時間倉促,且頗多文字無法查閱,古文又無標點符號,難免諸多錯訛,尚祈前輩方家指正。目測或有人原文拿去,不留痕跡-不注出處。往日為何無人發佈,當是斷句頗難。後學無知無畏,自作主張一番自以為是自說自話的斷章取義,難免錯漏。一者此方面記錄當是多被歷次華夏亡國之痛之時之焚經,文字獄所毀滅,故無法查閱出處和原典;一方面這漏網之魚在被發佈之時又被人蓄意製造文字混亂,令人無所適從,只得靠猜測斷句和調整次序。但是能夠傳播,也是我之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