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人的認知原理來理解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2021-01-11 認知的維度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指的是:「任何無矛盾的公理體系,只要包含初等算術的陳述,則必定存在一個不可判定命題,用這組公理不能判定其真假。」

不完備定理意味著,「無矛盾性」和「完備性」不能夠同時滿足,這種性質與測不準原理有相似之處。

任何公理體系都可視為一種形式系統,而任何形式系統都可歸結為三個部分:符號、公理、推導規則。

公理是形式系統的初始假設條件; 符號是形式系統的基本要素; 推導規則是形式系統的運行方式。如果用認知體系的邏輯來解構形式系統,那麼:

符號對應的就是關係層的基本要素; 公理對應的就是底層參照背景,它由作用層的基本結構和基準條件構成; 推導規則對應的就是價值分化機制。由此我們會發現,人的認知體系是包容形式系統的,形式系統也能反應人的認知系統的某種抽象關係邏輯。

從人的認知系統的維度分化規律來看,低維度價值分化機制是無法處理高維度要素關係的趨性的,但是高維度價值分化機制是可以分揀低維度要素關係的趨性。對於上圖來說,宜態分化機制不能處理關聯關係,但是反過來,發展關係可以重新校驗評判宜態分化所定性的趨性。例如一個普通學生通常會避免可能帶來傷痛的運動,但對於一個專業運動員來說,一些傷痛是不可避免的且有必要的,這樣才有可能實現成績的突破。

以此來看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無矛盾的公理體系」,相當於還未參與價值計算的背景系統,「初等算術陳述」相當於基於該背景系統上進行價值分化操作的具體樣本,它有條件、規則和轉換結果。那麼,只要基於一個包容初等算數規則的高維度價值運算法則而生成多個不相容的新命題,那麼原公理體系就不能夠判定新命題的邏輯真假,因為這當中存在著信息關係維度的區別,不同維度信息組合對應的是不同的事物,它們之間存在尺度和背景的差異,它們類似於局部與整體的關係。

在既有的初等法則上疊加包容該算法的新運算法則,相當於對既有公理體系所在的場景條件中引入新的作用因子,產生新的性質,這個性質是由原有體系和疊加體系所共同定義的,原有體系不能單方面判定它的動向,也就不能明確它的真假。

舉個慄子:每個人都明確自己的潛在需求,並可評判需求實現的有效性,但是每個人不能明確自己和他人交互時特定需求的有效性是否依然存在,個人並不知道對方的應對策略。一種不考慮外部性,一種考慮外部性,這兩者的複雜性有著顯著的區別,其價值呈現的評判機制也必然會出現差異。例如對於個人的需求來說,只考慮滿足與否,但對於涉及他人或集體的需求來說,則需要考慮倫理、公德,這兩種價值評判很多時候並不相容,也不能替代。

任何公理體系只要存在,就一定具備被環境所影響的可能,任何公理體系都不能保障絕對孤立的存在。如果仍以原有公理體系的視角來看待變化的話,那麼就存在不完備性,但是如果以原有公理體系和疊加體系的共同體為視角來觀察的話,那麼就擁有了完備性,但與此同時又內嵌了矛盾性。

人的認知成長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內嵌矛盾,從而迭代成熟的過程。我們能夠熟練的操作物品,是隨機行為不斷試錯的結果,沒有對曾經錯誤的抑制和分化,就無法沉澱出一個正確的行為動作;我們能夠知道合理的飲食,是因為從一出生就有的覓食反射不斷嘗試,以及感知系統不斷識別,和感覺系統的實時反饋,逐漸歷練出了對什麼可食、對什麼不可食的本能,只知道其中單方面,是不可能有完整的飲食認知的……完備性實際上是由矛盾造就的。

基於此,我們可以換一種思維思維來看待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外在統一性,那就是:任何非孤立的體系都是存在矛盾性的,矛盾性是非孤立體系的必備性質。矛盾性相當於一種對立拮抗,正是這種拮抗形成了非孤立系統的階段穩定性,以及某種形式上的完備性。

孤立的系統是不可能被覺察的,能覺察和檢測的一定是非孤立系統。任何體系又都是可以細分的,細分後的子要素或子關係之間一定是不相容的,即存在著對立性,因此上面這句話可以進一步推廣為:任何體系都是存在矛盾性的,同時又是對立統一的。這句話我們耳熟能詳,它是《矛盾論》的核心思想。

更多精彩文章:

【認知邏輯系列】

當代哲學對客觀這一概念解析的巨大誤區

人的主觀認知是如何產生的?

認知世界的兩種基本境界:有形邊界與無形邊界

認知世界的兩種基本方式:物質思維與關係思維

休謨因果論問題的全新詮釋——從相關關係到因果關係

【心理學批判系列】

心理學研究範式的固有偏見

心理學算得上是一門科學嗎?

【腦科學系列】

探索人類大腦認知之謎,我們一直在錯誤的方向上狂奔!

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網際網路科技產業?

【意識解密系列】

「深度」分化人類行為與認知能力的6個評估函數

相關焦點

  • 20世紀最重要的數學真理: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哥德爾悖論說謊者悖論、卡羅爾悖論、芝諾悖論、希爾伯特悖論,所有這些悖論都與哥德爾的不完全性定理有關,並在歷史上導致了這個定理的誕生。庫爾特·哥德爾是一位邏輯學家,生於 1906 年,卒於 1978 年。他證明了一個關於數學極限性的定理(該成果發表在 1931 年的論文中),這在當時的數學家看來是相當令人震驚的。
  • 關於宇宙的10件奇異之事 偉大的哥德爾不完備定理!(10)_遊俠網 Ali...
    1.哥德爾不完備定理(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s)庫爾特·哥德爾(Kurt Gödel)於1913年證明了這組定理,它指出,除了最簡單的定理之外,任何一組給出的邏輯定理都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自我引證(self-referential),即稍稍複雜點的定理都會包含有既不能被證明也不能被否定的不確定命題。這就意味著數學上不存在這樣一個能夠證明或否定所有命題的統一體系。
  • 哥德爾定理是如何玩壞數學的!
    關注 哆嗒數學網 每天獲得更多數學趣文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是那種能把你腦漿敲出來的一個定理。在上一篇博客,我們討論了定理本身及其影響。簡單說來,它們顯示出了數學本身的內在局限性。哥德爾第一定理與一致性、可證明性這兩個概念有關。一個數學系統(由一些假設組成,這些假設被稱作是「公理」)稱為一致的,如果它們沒有矛盾存在。
  • 既然數學不完備,為什麼基於數學的物理學能描述宇宙?
    物理學家基於數學創立物理定律,這可以描述宇宙中的各種現象,所以數學在物理學的應用十分成功。 但即便如此,很多數學定理證明了數學之力是有極限的。那麼,這些定理與科學,尤其是物理學有多大關係呢?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 霍金為什麼說哥德爾定理是物理學的終結?
    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哥德爾是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邏輯學家,他和愛因斯坦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愛因斯坦說過一句非常有趣的話:我之所以每天堅持來普林斯頓的辦公室上班,就是因為來回途中可以和哥德爾一起步行。愛因斯坦還曾這樣評價哥德爾:我在物理學界得到的一切榮譽,哥德爾教授都應該在數學界得到。
  • 思維與機器: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的哲學推論,人腦無限超越機器
    加拿大數學家西蒙柯亨在他對哥德爾的致敬中回憶道:在博士考試中,我被要求寫出5個哥德爾定理。這個問題的實質是,每一個定理要麼催生了一個新的分支,要麼徹底改變了現代數學邏輯。證明理論、模型理論、遞歸理論、集合理論、直覺邏輯——所有這些都被哥德爾的工作轉化了,或者在某些情況下,從哥德爾的著作中得到了它們的起源(Goldstein, 2005)。但在哥德爾的輝煌成就中,有一個格外突出——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一個人不需要成為一個實踐數學家來掌握不完全性定理的基本思想和信息。
  • 逃離上帝之路:從羅素悖論、哥德爾不完備性到測不準原理
    然而,就在一年後,他的一個追隨者、年青的數學家哥德爾便將他的夢想擊得粉碎——哥德爾本來是想從正面證明希爾伯特問題,沒想到卻得到了相反的結論,這個結論就是著名的可以與愛因斯坦相對論比肩的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哥德爾的不完備性定理共有兩條,僅第一條定理的數學運算就用了兩百多頁。
  • 89年前,哥德爾提出的不完全性定理,至今數學界還沒完全理解
    美籍奧地利數學家、邏輯學家庫爾特·哥德爾(KurtGdel,1906年4月28日—1978年1月14日)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邏輯學家之一,其最傑出的貢獻是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但是,哥德爾25歲時發表的令人震驚的不完全性定理粉碎了這一夢想。他證明了任何可以作為數學基礎的公理都不可避免地是不完整的。關於這些數字,總會有真實的事實不能被那些公理證明。他還表明,沒有任何一套公理能夠證明其自身的一致性。他的不完全性定理意味著,不可能對所有事物都進行數學理論,對可證明的和真實的事物也無法統一。
  • 【物理科普】哥德爾和物理學的終結
    霍金:哥德爾和物理學的終結文:霍金 譯:凌高本次演講中,我(霍金)想問的是,我們在追求理解和知識方面能走多遠:我們是否能最終發現一套完備形式的自然規律?我所說的完備形式是指一套規則,這些規則至少原則上可使我們任意精確地預測未來,了解任一時刻宇宙的狀態。
  • 趣談哥德爾不完備定律及「人」是什麼?
    一,先首先說說什麼是「聞名於世」的哥德爾不完備定律。哥德爾不完備定律的核心思想是:"無矛盾"和"完備"是不能同時滿足的!真與可證是兩個概念。可證的一定是真,但真的不一定可證。由哥德爾不完備定律可以推導出,世界是不可知的;科學研究是永遠沒有止境的。二,自詡萬物之靈的「人類」是什麼?1,動物學家認為,人類是一種高等級靈長類哺乳動物。但高等級靈長類哺乳動物不一定是人類,比如猩猩叫做「靈長目人科動物」,儘管當地馬來人和印尼人叫猩猩做Orang utan,意思是"森林中的人"。
  • 人類認知的大限,哥德爾不完備性定律,令科學家絕望!
    閔可夫斯基有一次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對學生說:地圖4色定理之所以沒被證明,就是因為那些試圖證明的人都是三流的數學家。現在我給你們演示一下,要在這堂課結束之前把它證明。結果可想而知!在經歷了幾乎無數堂證明未果的課以後,有一天閔可夫斯基來上課的時候,天上突然打了一個雷,閔可夫斯基對著教室裡的學生說:上帝被我的傲慢激怒了!
  • 《西方的人權與狗權》去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找答案!
    『你比其它狗更像狗』是同樣意思」把狗也分出個三六九等——必是卑劣的民族,天石說…… 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 「人權」和「狗權」在西方有著非常獨特的含義,根本無法從字的表面理解,中國人很難認清其本質。
  • 從哥德爾與他人的書信往來看這位20世紀最偉大的邏輯學家
    邏輯學家的書信往來(哥德爾)想要享受音樂只需懂得傾聽,想要欣賞電影則需學會觀看,想要鑑賞文學需要能夠閱讀,想要理解哲學則需善於思考。但是對於科學和數學來說,僅有主觀的感知和思維是遠遠不夠的,尚需許多基於經驗和理論的客觀認識。所以,在文化市場中,音樂大腕佔領了音樂廳,電影明星統治了電影院,知名作家霸佔著暢銷榜,哲學大師則佔據著報紙的文化版面。
  • 數學家們的美好理想,全被哥德爾打破
    因為哥德爾不完備定理。20世紀初的時候,以希爾伯特為首的數學家們有一個夢想,就是證明數學是自恰的。什麼叫數學是自恰的呢?就是數學這個體系可以做到,在以一定的公理出發,在數學邏輯的運行下,推論出來的所有的定理,都是相融的,不會出現自相矛盾的地方。
  • 哥德爾證明(上)-希爾伯特計劃
    1920年,他提出了希爾伯特計劃:首先,將所有數學形式化,即,將數學陳述用符號表達;然後,證明這個形式化系統是無矛盾的(一致性、自洽性、或者相容性),並且是完全的(完備性),即,所有正確的陳述(就相當於定理了)都可以被證明出來;相關希爾伯特問題:第二問,算術公理系統的無矛盾性。最後,找到一種算法,來判斷一個陳述(命題)是否正確,即可判定性。(判斷機器?
  • 哥德爾為什麼很瞧不起維根斯坦?
    這種人就是這樣。而維根斯坦就是這種人,將天才的高度戲劇性付諸行動,因此羅素在還對他著迷的時候,向奧特林女士描述他「......也許是我所知道的傳統認為的富有激情、深刻、緊張和專橫的天才最完美的典範」。維根斯坦是可以引起信徒狂熱的那種天才,他們像他一樣穿襯衫時不扣上面的紐扣,還模仿他的動作和風格,比如說不管有沒有被哲學洞見擊中都用手拍下額頭。
  • 數學家哥德爾:指出美國法律漏洞,因為被害妄想把自己活活餓死
    傑出貢獻是提出了可以和愛因斯坦相對論媲美的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說起愛因斯坦,兩人還是非常好的朋友。一塊兒在普林斯頓教書,一塊兒用兩人共同的母語德語聊天,一塊兒散步,一起走路回家。1948年,愛因斯坦還陪哥德爾參加申請美國國籍的面試,結果哥德爾因為美國法律裡的bug和面試法官吵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