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詩宗韓偓為何葬在豐州?顏氏家族緣何守墓千年?真相來了

2021-02-15 海絲商報

  你可知道,南安豐州鎮環山村葬著一位晚唐的著名詩人——韓偓,他曾被尊為「一代詩宗」。

  韓偓(約公元842年-923年),晚唐五代詩人,陝西萬年縣(今樊川)人,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令滿座皆驚,李商隱稱讚其詩是「雛鳳清於老鳳聲」。後入朝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這麼一位大咖,為何他的墓會在南安市豐州鎮環山村呢?

  去世千年,該墓鮮有人問津,但守墓人從未間斷過。環山村杏田自然村顏氏家族千年來世代相傳,默默守著韓偓墓,這又是為什麼呢?

  近日,記者走進豐州鎮,從守墓人口中一探究竟,帶大家一起了解這背後的故事。

守護千年韓偓墓的,除了石人,還有像顏天柱這樣的村民。

  近日,記者來到環山村杏田自然村,沿著公路旁邊的一條小路,穿過一片小樹林,才找到隱藏在葵山山腰的韓偓墓。

  該墓佔地面積約350平方米,坐東向西,墓丘平面呈「風」字形。除了兩側的石羊、石虎,還有四尊石將軍分守在兩邊,對視而立,威風凜凜。

  而在龜背形墓頂前立有墓碑,高1.7米,寬0.8米,上刻楷書「唐學士韓偓墓」,原墓碑之一為清末舉人曾遒所書。在其邊上則立有「南安縣文物保護單位」石碑與1993年南安市、豐州鎮有關領導所撰韓偓略傳碑文碑石。

  「韓偓墓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拄劍武士翁仲、石羊、石虎也站了1000多年,保存相對完整。」環山村村委會主任陳雲南告訴記者,因為韓偓墓地理位置相對偏僻,通往墓地的小路雜草叢生,所以鮮有人問津。

  「豐州是一個有著非常深厚文化底蘊的地方,對韓偓墓地周邊進行修葺具有積極意義,目前我們也在努力收集有關韓偓的資料,計劃在杏田村布置展館。」豐州鎮政府工作人員表示,豐州將積極挖掘、收集、整理深藏在民間的歷史人文故事,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將其作為海絲起點、魅力豐州的重要元素。

  韓偓是什麼人?去世後又怎麼會葬在豐州?

  據史料記載,韓偓在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從而滿座皆驚,李商隱稱讚其詩是「雛鳳清於老鳳聲」。其詩作大體上可分3個時期:初期是在被貶謫之前;中期是在貶謫之後,入閩之前;晚期在入閩後,特別是在泉州、南安定居之後。韓偓詩作,以入閩後的作品最多,其詩集《玉山樵人集》,曾由《四部叢刊》重印傳世;《全唐詩》收錄其詩280多首。

  據《南安文史資料》記載,韓偓於唐末之時因避禍而攜族人入閩於南安豐州定居,其間他經常漫遊於閩南地界名山名水,曾到過永春桃城、南安詩山等地。

  公元912年,韓偓帶著家人和族人來到南安縣治所在地豐州開始定居。韓偓性喜山水,便在葵山山麓的報恩寺旁建房舍,以為定居之地,時稱「韓寓」。在這裡,韓偓下地耕種,上山砍柴,自號「玉山樵人」,自稱「已分病身拋印綬,不嫌門巷似漁樵」,過著退隱生活。

  《南安文史資料》記載:「杏田村」這個名字為韓偓所取,他種植杏樹、開墾農田、修建水塘,仿效陶淵明隱居。

  到南安定居後,韓偓寫出「中華地向城邊盡,南國雲從海上來;四序有花長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和《詠荔枝》等富有地方色彩的詩篇。

  約梁龍德三年前後(公元923年前後),韓偓病逝,威武軍節度使檢校尚書左僕射傅實為其營葬,墓在葵山之陽。

  「韓偓墓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並保存完好,具有其獨特性和唯一性,因此其歷史價值不可估量。」南安市政協委員吳阿新告訴記者。

  一代詩宗,千年古墓,為何歷時千年而不毀,這都要歸功於杏田村顏氏一族的千年守護。

顏天柱正在清除墓地石像邊的雜草。

  在杏田村,顏氏家族留有族規:凡村中有名望之人皆有義務為韓偓守墓。此族規一代又一代延續下來,從未間斷過。如今已71歲的顏天柱便是「守墓大軍」中的一員。

  顏天柱是環山村的前任村支書,1994年擔任村幹部時,從守墓人顏祜恭那裡接棒守護韓偓墓。

  「從小就聽老人們講述韓偓的生平,令人倍感景仰,他為杏田村所做的貢獻,值得我們世世代代這麼做。」顏天柱告訴記者,守墓人一般由顏氏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們開會「選任」,選取有名望之人為韓偓守墓。

  村民顏育興的父親也曾是韓偓墓的守墓人,如今已不在人世。「記得我小時候,父親就是守墓人,後來我們出去外面工作後,他依然堅守在老家為韓偓守墓。」顏育興告訴記者。

  顏天柱家離韓偓墓只有三四百米,每隔兩三天,他都要不定時到墓地巡查,每次幹完農活,放心不下的他也會特地繞進去看一眼。

  顏天柱告訴記者,到墓地的路雖不遠,但守墓不是一件輕鬆的活兒,通往墓地的小路雜草叢生,足有一人高,夏季時節草木旺盛,顏天柱需要全副武裝、穿上雨靴,防止蟲蛇和荊棘,一手拿著鐮刀一邊鋤草,扒開灌木叢清理出通往古墓的道路。

  墓下埋藏著千年之謎,也常被「摸金者」所覬覦。「記得十幾年前的一天早上,我來巡墓時,發展墓地旁邊被挖了一個洞,急忙向村裡匯報,及時將洞口封堵起來。」顏天柱告訴記者,此後,他也變得更加警惕,哪裡有人來過的痕跡,都逃不過他的「火眼金睛」。

  「如今我的腿腳不太方便,體力也大不如從前,現在年輕人大多在外打工,村裡都是老年人,唯一讓我放心不下的,就是這塊墓地將交由誰來守護。」顏天柱不禁感慨萬千。

韓偓好友顏氏獲贈房舍田地

立下「顏氏不絕守墓不止」遺訓

  顏氏韓氏不同根不同源,為什麼要堅持為韓偓守墓呢?

  據《南安文史資料》記載,韓偓後代在宋朝時考取功名,遷回了西安居住,他們將杏田村的房舍、田地贈予韓偓的好友、永春人顏氏居住與經營。

  「韓氏的後人從葵山遷回故鄉後,韓偓的墓卻永遠地留在了葵山,顏氏一族為了感激韓偓後裔的情誼,便立下了永遠為韓偓守墓的承諾。」南安文史愛好者洪少霖向記者介紹,顏氏一族曾於韓偓墓地右側修建了守墓人居所。

  「靠著留下來的農田和水塘,顏氏家族得以生存下來,在此開荒種田,繁衍後代,綿延不絕。守墓人也一直履行對韓氏的承諾!」顏天柱激動地告訴記者。

  「雖然不是同一個姓氏,但每年的清明節,我們都要像祭拜自己祖先一樣祭掃韓偓墓。清理雜草、獻貢品、放鞭炮、三鞠躬……不知不覺,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守墓生活。」24個春夏秋冬的陪伴和守候,在顏天柱眼中仿佛還歷歷在目。

  從不惑到古稀,年年歲歲,歲歲年年,這個佝僂的背影仍然日夜行走在荒野山嶺之間,守護這一片千年歷史遺存,就像口口相傳的「顏氏不絕守墓不止」遺訓一樣,這場守墓接力還在繼續……

記者 賴香珠 李想 文/圖

編輯 王君


>>>> 你可能喜歡

--推廣-

相關焦點

  • 與唐朝「一代詩宗」有關!南安新添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韓 偓 墓韓偓於五代後梁龍德三年(923)卒後葬於此。民國二十五年(1936),由弘一法師倡議,進士吳桂生主持修繕。墓坐東向西,佔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平面呈「風」字形,墓丘為三合土築砌成龜背形,封土高2.5米,周圍塊石壘砌;墓前有石羊2對,石虎1對,石翁仲2對。民國修繕時在墓前立花崗巖墓碑,陰刻楷書「唐學士韓偓墓」。
  • 73歲老人為左宗棠守墓,家族四代人已守131年丨長沙客
    從曾祖黃佑春到黃志清這一代,黃氏家族給左宗棠守墓已經131年。沒有英雄的少年時光是荒蕪的,左宗棠是黃志清的英雄,從少年、中年,到如今垂垂老矣;左宗棠也是黃志清家族的英雄,從曾祖、祖父、到父親,再到他。這個英雄貫穿了家族四代人的命運,他們始終無怨無悔,這大概和潘祖蔭當年對鹹豐帝講的那句話有關。
  • 晚唐詩人,「南安四賢」之一韓偓,十首代表作欣賞,感受辭藻華麗
    其中,韓偓是晚唐詩人中的佼佼者,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筆下辭藻華麗的詩吧!韓偓不僅是晚唐大臣,還是一名著名詩人,當時被尊稱為「一代詩宗」。他從小聰明好學,據說10歲的時候便能出口成章。他的姨夫是大名鼎鼎的李商隱,在詩歌創作上得到李商隱的真傳。他的哥哥是翰林學士韓儀,與其他詩人相比,韓偓算是贏在了起跑線。
  • 關羽墓為何上千年來無人敢盜?
    關羽逝世於公元220年,死後頭葬在河南洛陽,身子葬在湖北當陽。現在洛陽、當陽各有一處關羽墓,民間盛傳,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裡。」
  • 藏於北京的神秘守墓家族,保護古墓長達390年,牢記祖宗3大遺訓
    前言:在許多人印象中,只有犯了錯,才會當守墓人,主要任務就是去看守陵墓。而在現實生活中,其實是有許多守墓人的,他們默默無聞,恪守祖訓,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今天,帶大家認識一位袁崇煥墓的守墓人。據澎湃新聞8月14日消息,坐落於北京崇文區的袁崇煥墓祠,一位名叫佘幼芝的守墓人因病去世,享年81歲。需要強調的是,佘幼芝是袁崇煥第17代守墓人,從1630年袁崇煥去世後,到今年的2020年,佘氏家族為袁崇煥守墓長達390年,家族世代子孫謹記祖訓,默默無聞地守護袁崇煥墓,從而避免了盜墓賊染指。
  • 「文聖」之墓,世界上有名的家庭墓地,清明節只能獻花
    「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孔林是中國最古老、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家族墓地,現在已經2400多年了,佔地3000多畝。這樣一個歷史悠久、規模龐大的家族墓地,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孔林城牆長5591米。孔林有10多萬座墳墓和4000多塊墓碑,歷代碑刻保存6000多處,孔林也是中國三大碑林之一。
  • 大唐帝國最後一位詩人韓偓:左手唐詩,右手宋詞
    作者:張東曉大唐帝國是詩歌的國度,這三百年也是我國歷史上詩歌最為鼎盛和繁榮的時代,湧現了諸如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白居易元稹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等等大詩人,群星薈萃,交相輝映,留下了「抽刀斷水水更流」「不盡長江滾滾來」「西出陽關無故人」「春眠不覺曉」「野火燒不盡」「曾經滄海難為水」……等無數美妙且令人神往的句子,供後世仰望。
  • 關羽墓為何上千年來無人敢盜呢?並不是因為害怕機關
    關羽逝世於公元220年,死後頭葬在河南洛陽,身子葬在湖北當陽。現在洛陽、當陽各有一處關羽墓,民間盛傳,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裡。」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君王將相的墓都被盜墓賊光顧過,只有極少知道墓地所在之處而沒被盜的陵墓。那麼將近1800年了,關羽的墓為何至今無人敢盜呢?是因為他像諸葛亮一樣一生廉潔兩袖清風,墓地裡沒有值錢的寶貝嗎?
  • 孔子病逝,其弟子守墓三年便紛紛離去,為何子貢還要再守三年
    那麼將孔子看成他這些弟子的父親也不為過,所以,其弟子為孔子守墓三年更是理所應當,可問題是在這些弟子中,有一個叫「端木子貢」的弟子。在其他弟子守墓三年期滿紛紛離去的時候,他卻沒有離去,而且還要獨自一人再守三年,前前後後總計為孔子守墓六年。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 俠義家族守墓17代!81歲為人盡義、為歷史守魂的她去了!
    1一個人,一個女人,為390年前故去的一位明朝將軍守了一輩子的墓,無怨無悔,她所求的,究竟是什麼?一個家族,一個偏將的家族,代代相傳,為這位將軍守墓,整整守了17代,支撐這個家族的,究竟是什麼?從1630到現在的,佘姓家族已在袁崇煥的墓旁守了390年。3佘幼芝生於1939年作為佘氏家族第17代守墓人,她年輕時常年為袁崇煥墓祠奔波,積勞成疾。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看到文物保護工作又開始受到重視,佘幼芝和丈夫焦立江開始為恢復保護袁崇煥墓祠而四處奔走。
  • 謝氏子孫朝拜千年謝安之母聖地--廣東湛江雷陽謝氏宗親祭祖
    年代如此久遠的石棺墓,在國內也很罕見。 謝安是晉代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人,死後葬於建康(今江蘇南京市)城南梅嶺。南朝陳文帝次子叔陵掘謝安墓葬其母,謝安的裔孫將其骸骨遷至今浙江省長興縣三鴉崗。謝安的母親緣何窀穸於山水迢遞的嶺南?又緣何遲至今日才被發現?這實在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 歷史記載:蚩尤之墓:坐落在河北涿鹿縣,守墓人世代守候,專家
    如今,我國人民大多被稱為炎黃子孫也是由此得來,除了這兩位之外,還有一位部落首領就是蚩尤。據考察,蚩尤的墓坐落在河北省的涿鹿縣中。但就算是一部分,專家也沒有辦法探查到,原因竟然是守墓人不想專家進去打擾。他們需要時刻注意著墓的一切情況,及時上報給相關的管理官員。而對於守墓人的要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世世代代住在墓的周圍。同時,他們整個家族,幾乎世世代代都會是守墓人。
  • 千年來,關羽一直是忠孝節義的化身,可他的墓到底在哪呢?
    關羽墓在哪裡 歷史上關羽的陵墓是否被盜過? 關羽的墓在哪?這個答案不難找到。只是,關羽不同於他人,當年他被孫權手下俘獲後,被孫權斬首,首級被送到了曹操那。
  • 西楚霸王項羽死後葬在山東?
    而項羽於烏江岸邊殊死血戰,最終自刎而亡。一代戰神項羽身首異處,他最終被埋在哪裡卻不得而知。現在山東、安徽等地有三處項羽墓,山東兩處,安徽一處,「西楚霸王」死後,是被葬在山東了嗎?順便一提,這個楊喜被封侯,楊氏由此崛起,後代出了皇帝,也就是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和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一代戰神項羽身首異處,那他最後被埋在哪裡呢?現在山東、安徽等地有三處項羽墓。山東兩處,安徽一處。第一處霸王墓位於古谷城南,即今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舊縣鄉舊縣三村東。
  • 第五人格:守墓人在推演日記中「黑化」,他居然會做這樣的壞事?
    第十三賽季已經開放求生者守墓人安德魯的推演日記,玩家們只要完成相應的任務即可解鎖他的推演劇情。到目前為止,不少速度快的玩家們早已做完守墓人安德魯的推演任務,從中得知他的主線劇情。結果同樣是出人意料,真相太可怕!
  • 清朝滅亡108年,為何清皇陵仍有守墓人,工資誰發?說出來別不信
    按照清朝的官員品級來算,知府的品級也才是從四品,而一個區區守陵大臣都能是正三品,由此可見清朝對皇陵的重視程度。 比如孫殿英盜掘清東陵時,當時的守陵大臣就親眼目睹了一切,可是他卻無法做出反抗,因為當時的守陵大臣已經屬於光杆司令了,手下根本沒有幾個人,平時給皇陵做一些修繕加固工作還可以,遇到像孫殿英這樣動用軍隊盜墓的事情,就沒有任何抵抗餘地了。 到了清朝中後期,清皇陵的護陵人員逐漸變成了「子承父業」,出現了專門守護皇陵的守墓人家族。
  • 浙江有座「皇帝墓」,千百年來都有專人守墓,2008年才被查出是誰
    今天介紹的陵墓就是一個皇帝墓,但奇怪的是,這塊兒墓並沒有名字。這塊沒有名字的皇帝墓竟然還有專人守護了1000年,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 02 因為古墓的規模宏大,讓村裡人不由得生出一種敬畏之情,所以千年來一直有人守墓祭拜。
  • 範仲淹墓為何不在老家蘇州,卻在千裡之外的洛陽
    雖說是朝廷官員,家族又世代為官,但是範墉一生為官清廉,並沒有給家裡留下什麼積蓄。範墉撒手人寰,只留下一對孤兒寡母。母親謝氏為生活所迫,無奈之下只能帶著年僅兩歲的範仲淹改嫁給了山東人朱文翰。而範仲淹也因此改隨了繼父姓朱,取名朱說(yue)。這範仲淹的繼父朱文翰當時在蘇州當一個八品小官,跟範仲淹生父官銜相當。不過兩年後朱文翰就被調離了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