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詩詞是大眾繞不過去的心頭所愛,中央臺的巜中國詩詞大會》得到觀眾喜歡,各行各業廣泛參與,就很說明問題。
你被哪首詩詞驚豔到了嗎?
很多人都是被李白的詩句教大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太小兒科。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太難了,喝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再來個狠的,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總之,沒有你想不到,只有李白寫得出。
因為李白夠浪漫,也夠狠,所以金庸很喜歡,巜俠客行》書名就來自李白的詩名,並且以「唐詩」劍法誤為「躺屍」劍法作文章,真是腦洞大開。
說到詩詞,古人都要追求意境美。
意境美,我認為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應境;一個是應情。
首先應境,作者本人身處其中,靈感忽至,稱興而作。這需要作者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才情,才能作出精品。之後,即使每個人到了此處,都能自然而然的想到這些詩詞內容,產生同感共鳴。
其次是應情,情又分為作者的情和讀者的情。好的詩詞,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濃的化不開,即使寫景也是抒情。即能表現出作者當時的情感,也能使後來者有相同的感悟,更能使沒有到過此地的讀者因為讀到了這些詩詞,而在頭腦中顯現出美境,身體仿佛處在其中,情感爆發,或喜、或悲、或憂、或驚等等。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詩詞,當屬金庸先生在《神鵰俠侶》最後引用的半篇詩句。當我讀到時,我還以為是金庸先生為了此書而作的呢,因為本書完結了嗎。
太應境應情了,後來我才發現,原來不是原創,是引用了李白的詩句。雖然這首詩不是名篇,但是金庸他老人家引用的恰到好處,不知是金庸有意為之,還是偶然所得,這才是「抄」文章的最高境界和關鍵。從此也可以看出金庸先生的文學功底歷害到讓人佩服。
原文如下:
卻聽得楊過朗聲說道:「今番良唔,豪興不淺,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咱們就此別過。」說著袍袖一拂,攜著小龍女之手,與神鵰並肩下山。
其時明月在天,清風吹葉,樹巔烏鴉啊啊而鳴,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淚珠奪眶而出。
正是: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相同的秋風,明月,落葉,烏鴉。聚和散,有棲,有驚。
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楊過和小龍女終成眷屬,是聚。郭襄卻痛失所愛,對楊過不可得,聚了又散,本來心有所棲,即刻驚醒,又要失去。不知道何時何地才能相見,這樣的夜晚,這樣的情思真的是很「難過」呀!
李白也有這樣的小資情調,金大俠恐怕也是被驚豔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