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地名總跟某種食物聯繫在一起。在國內有耳熟能詳的蘭州拉麵、北京烤鴨、桂林米粉、西湖醋魚、寧波湯圓、新疆大盤雞等等。日本也同樣,比如長崎蛋糕、宇治抹茶、讚岐烏冬、神戶和牛、還有大阪章魚燒。
之所以總說「大阪章魚燒」,因為由大阪會津屋的遠藤留吉先生首創。他先改良了ラジオ焼き(radio燒),用醬油牛肉代替蒟蒻做成肉焼き,又受明石焼影響,用雞蛋和章魚代替牛肉,這才有了最終的「たこ焼き」——章魚燒。
比起國內鰻魚、珍珠螺、明太子、芝士龍蝦、蝦蟹肉等五花八門的口味,日本本場倒依舊純粹,尤其關西地區,一般的路邊攤大多只販賣最原始的版本。
按照昭和八年開業算起,會津屋也有80年歷史了,本店在玉出站不遠的街角,遠離心齋橋一帶的熱火朝天,自然省卻了某種爭相排隊搶購的樂趣。一塊紅色的大招牌,既不樸素也算不上扎眼,小小的紅色暖簾上寫著「創業昭和八年,元祖たこ焼き」。
朋友對於「元祖」兩個字總有怨言,「一旦冠上元祖二字,價格總得高出三分之一,況且人人都說自己是元祖,不見得好吃到哪裡去。」
有些誤解是這樣來的,「元祖」這個稱呼的確泛濫,「元祖」等於「美味」這一點,也值得商榷。很多時候,往往我們吃慣了改良版的食物之後,回頭再去吃完全不同的「元祖」版,反而覺得彆扭地轉不過彎來。這裡的「美味」是你心理上以同一種食物形式在做比較,實際上東西早不是同一個了。
這家元祖倒是相反,價格不貴花樣也多,500日元(30元)就能買到三種口味12個的拼盤,分別為原味章魚燒、大蔥章魚燒和radio燒。上來一嘗才發現,「啊,除了都是圓形、都放章魚,跟以前吃到的簡直是兩個物種!」
國內那些一般都個大實誠,一咬下去都是厚厚的麵粉,中間有一顆不仔細分辨就被囫圇吞下的小章魚粒。會津屋的卻很奇怪,皮極薄,中間的麵糊是稠的,一大塊章魚漂浮其中,用牙籤一刺似乎有流出來的傾向,這感覺倒有點像江南的小籠包。
會津屋的章魚燒拼盤
(濃油赤醬的普通章魚燒作對比)
普通的小攤會給你澆上濃濃的醬汁、色拉,撒上木魚花和蔥末,似乎要顯出豐盛之美。會津屋是個特例,端上來的12粒丸子,只是單純地盛在三格漆器皿裡,很純粹的樣子,憑自己喜好澆上醋和醬油,用牙籤輕輕一撥,略微散開熱氣,挑起來就能吃了。
其中的radio燒算是章魚燒的前身,因此餡料還是醬牛肉粒和蒟蒻,牛肉本身是熟的,又做得極入味,蒟蒻是加了海藻的那種,口感韌而不脆,幾乎都想說「為何發揚光大的不是它而是章魚小丸子」。
京都和大阪同屬於關西文化圈,京都的大街小巷也隨處可見章魚燒的影子。比如錦市場一直排長隊的「カリカリ博士」,河原町新京極菜單豐富多樣的「蛸益」,色拉醬和九條蔥蓋得滿滿的「丸幸水産」。
在京都吃章魚燒,追求的當然不是大阪會津屋那樣的純粹原味,一種食物的定義永遠是在隨時代變化的,但不變的是它所帶來的那種快感,夾雜著痛快、懷念和滿足的複雜情緒。
一乘寺的蛸虎本店大概就符合這些要素。這樣的章魚燒店,菜單上只有三樣東西:原味章魚燒、章魚刺身、章魚色拉,此外就是啤酒和烏龍茶等幾樣酒水,單調地幾近貧乏,跟你點什麼老闆就能做什麼的深夜食堂不同。這裡的章魚燒更接近於下酒菜,不來一杯啤酒好像總說不過去似的,哪有人只點一份章魚小丸子捧著吃的。
蛸虎的章魚小丸子也已經「摩登化」了,上面覆蓋著厚厚的木魚花、海苔和色拉醬,木魚花在剛出爐熱烘烘的小丸子上張牙舞爪。而咬起來是日語常說的「カリカリ」的口感,也就是嘎啦嘎啦脆脆的感覺。章魚刺身的色拉倒是很有特色,澆著辣味夠勁的韓式辣醬。
我猜想,老闆最早的意圖,一定是想趁你被燙得舌頭髮麻、被辣得說不出話來之際,多賣幾瓶啤酒吧。
會津屋 本店
地址:大阪府大阪市西成區玉出西2-3-1 玉出地鐵站1號口
營業時間:[平日]10:00~20:00 [周六・日・節假日]9:0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