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與「鴨」緣定千年。
板鴨
明清時南京流傳著"古書院,琉璃塔,玄色緞子,鹹板鴨。"的民謠。
據清·乾隆《江寧新志》記載:"購覓取肥鴨者,用微暖老汁浸潤之,火炙,色極嫩,秋冬尤佳,俗稱板鴨。其汁數十年者,且有子孫收藏,以為業。……江寧特產也。"
南京板鴨馳名中外,它是用鹽滷醃製風乾而成,分臘板鴨和春板鴨兩種。
因其肉質細嫩緊密,像一塊板似的,故名板鴨,為金陵人愛吃的菜餚,因而有"六朝風味","百門佳品"的美譽。板鴨色香味俱全。外形飽滿,體肥皮白,肉質細嫩緊密,食之酥、香回味無窮。
鹽水鴨
《白門食譜》記載:"金陵八月時期,鹽水鴨最著名,人人以為肉內有桂花香也。"
鹽水鴨是南京著名的特產,屬金陵菜,是金陵菜的代表之一,又叫桂花鴨,是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因南京有"金陵"別稱,故也稱"金陵鹽水鴨",久負盛名,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
南京鹽水鴨的製作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的製作經驗。鴨皮白肉嫩、肥而不膩、香鮮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點。每年中秋前後的鹽水鴨色味最佳,是因為鴨在桂花盛開季節製作的,故美名日:桂花鴨。
鹽水鴨最能體現鴨子的本味,做法返璞歸真,濾油膩、驅腥臊、留鮮美、駐肥嫩,常吃鹽水鴨還能抗炎消腫拒衰老,心血管病患者尤適宜。
桂花鴨"清而旨,久食不厭",是下酒佳品。逢年過節或平日家中來客,上街去買一碗鹽水鴨,似乎已成了南京世俗的禮節。
起源
金陵鴨餚甲天下
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南京即有「築地養鴨」的記載,據《吳地記》記載:「吳王築城,城以養鴨,周數百裡。」
六朝時,據《陳書》記載,陳軍與北齊軍在金陵北郊外覆舟山一帶交鋒,陳軍「人人裹飯,媲以鴨肉」、「炊米煮鴨」,使得士氣大振,終於以少擊眾,大勝而歸。此為金陵鴨饌最早見於正史之記載。另據《齊春秋》記載:陳、齊兩軍在南京幕府山地區對戰時,陳「會文帝遣送米三千石,鴨千頭。帝即炊米煮鴨……人人裹飯,媲以鴨肉,帝命眾軍蓐食,攻之,齊軍大潰。」
宋代,南京城盛行用鴨配菜,並有「無鴨不成席」之說。明代初年,南京流傳一首民謠「古書院,琉璃塔,玄色緞子,鹹板鴨」。同時,金陵烤鴨也已聞名遐邇,成為明代宮中宴席上不可缺少的名菜。
明代,吏部左侍郎顧元起所著《客座贅語》中寫道:「購覓取肥者,用微暖老汁浸潤之,火炙色極嫩,秋冬尤妙,俗稱為板鴨,其汁陳數十年者,且有子孫收貯,以為恆業,每一鍋有值百餘金,洵江寧特品也。」
清代南京方志學家陳作霖《金陵瑣志》載稱:"鴨非金陵所產也,率於邵伯、高郵間取之。麼鳧稚鶩千百成群,渡江而南,闌池塘以畜之。約以十旬肥美可食。……而皆不及'鹽水鴨'之為無上品也,淡而旨,肥而不濃。"
烤鴨
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明宮御廚便取用南京肥厚多肉的湖鴨製作菜餚。為了增加鴨菜的風味,廚師採用炭火烘烤,成菜後鴨子吃口酥香,肥而不膩,受到人們稱讚,即被宮廷取名為"烤鴨"。
南京烤鴨是南京傳統佳餚之一,南京人吃烤鴨﹐講究皮酥肉嫩﹐肥而不膩,所以南京烤鴨皮脆肉嫩,沒有中國其它地區烤鴨肥膩。但是真正的行家﹐卻十分挑剔店裡奉送的那一兜紅滷。店裡鴨子烤得好不好﹐大抵看看賣相便可以揣測出來﹐但老滷對不對味﹐卻非得口舌親嘗方知。
南京人的口味喜好小糖醋﹐講究略甜微酸﹐鮮鹹適度。調製這樣的味汁﹐功夫不比烤鴨差。明爐烤鴨﹐鴨腔子裡面必得灌水。外烤內煮﹐一旦鴨肉熟了﹐這一包汁水也鮮透。趁熱把酒釀蜜滷倒進湯汁﹐澆上糖色﹑米醋﹑精鹽﹐考究起來加一滴醬油都不算本事﹐端出去的紅湯老滷才叫地道。
鴨血粉絲
典故
傳說有個南京人殺鴨子的時候用一個小碗裝起來它的血捨不得丟掉,不料粉絲掉進去弄髒了。無奈,他只好把粉絲和鴨血一起煮,卻不料,居然燒出了第一碗鴨血粉絲湯,只聞湯汁芳香四溢,引來無數路人競相猜測這美味的湯是如何烹飪的。某財主聽聞此事,封此人為職業廚師,專門給財主和他的姨太太們烹飪鴨血粉絲湯,後人遂得此佳餚。
介紹
鴨血粉絲湯,是南京的特色名吃。屬金陵菜和金陵小吃,是金陵菜和金陵小吃中重要的代表,也是久負盛名以鴨為特色的美食之一。鴨血粉絲湯由老鴨湯、鴨血、鴨腸、鴨肝、 鴨肫等和粉絲製成。以其口味平和,鮮香爽滑的特點,以及南北皆宜的口味特色,風靡於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