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個重磅消息在網絡傳開,那就是成都和重慶將聯手申辦2032年的夏季奧運會。
11月27日,四川省政府官網爆出一條消息,在公開的《四川省體育局對政協四川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0364號提案答覆的函》中的第三項「優化體育環境實現資源共享」裡明確寫道「根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的部署,下一步川渝兩地將共同申辦奧運會,著力打造具有成渝獨特印記和文化特色的奧運會,提升成都、重慶體育的國際影響力和全球競爭力。」
隨後,紅星新聞消息稱已與四川省體育局工作人員確認,答覆函中提及的川渝兩地將共同申辦的奧運會,正是指203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成都和重慶都有這個意向,兩地將共同努力爭取,一步步推進這個事情。」該工作人員表示。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重慶市體育局立即公開回應自己並不知情,他們也是剛從媒體上看到這個消息,更無從了解具體申辦的事情,因為消息源自四川省體育局,所以,重慶市體育局正在向四川省體育局核實信息。
當天稍晚些時候,四川省體育局新聞發言人趙軍表示,此事還屬於工作規劃和遠景目標,目前正在與重慶積極對接、溝通、謀劃之中。感謝社會各界對川渝體育事業協同發展的關注和支持。
其實早在2018年11月13日,上海政府採購網發布公示名為《關於申辦2032年夏季奧運會進行可行性研究服務的單一來源公示》,公示顯示,上海市體育局將向上海上體運動與健康研究中心採購名為「申辦2032年夏季奧運會可行性研究服務」的項目,預算金額為64萬元人民幣。這一文件,直接引發熱烈討論。不過,這個消息很快就被「闢謠」。接著上海市體育局就發表官方聲明:關於申辦夏季奧運會的可行性研究是對上海體育賽事分層分級進行的研究之一,屬於構建賽事體系的基礎性研究。
為什麼川想要舉辦奧運會呢?正如答覆函中開篇已經說明:「根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的部署」。這句話實際上解答了一切,即當前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國家戰略下,成渝在各個方面聯手是最大的主旋律。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這一國家戰略,實際上已將成渝地區提升至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之後的中國經濟第四極的地位。而在一帶一路節點城市,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成都和重慶都位列最重要的城市。
如果成渝聯手申辦奧運會成功,勢必提升這兩座西部城市的國際聲望。此前,中國只有北京一個城市主辦過夏季奧運會,也就是2008年8月8日在北京召開的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當時上海、天津、瀋陽、秦皇島、青島、香港等城市為協辦城市。也就是說,即便是上海、香港、廣州這樣的老牌一線城市,此前尚未主辦過夏季奧運會。
而如果成都重慶聯手申報奧運會,對國際奧組委來說一定是喜訊。為什麼這樣說?因為現在奧運會的主辦權遠沒有以前搶手,甚至可以說是「燙手的山芋」。
時間回到2017年,當時在決定2024年和2028年夏季奧運會主辦權的過程中,出現了比較尷尬的場面:沒有幾個國家是真心想辦的。比如陪跑到第二輪的幾個城市,波士頓、漢堡、羅馬、布達佩斯,都生怕最終成為接盤俠紛紛主動退出。
2024年和202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一度面臨「難產」,最後,國際奧組委被迫拿出豐厚的「嫁女彩禮」,終於用15億美元的資助,把2024年夏季奧運會的主辦權塞給了巴黎,用18億美元的資助,把2028年奧運會主辦權塞給了洛杉磯。
所以,奧運會從雅典至今,乃至今後的巴黎、洛杉磯,是一個逐漸被審視被質疑的二十年,大家都反思奧運會真正帶來的價值,越來越多城市放棄申奧,最直接的因素便是經濟上的危機。
歷史上多屆奧運會的舉辦,都為其主辦國帶來了嚴重的財政問題,有的時隔多年仍未解決。
例如,2004年雅典奧運會並沒有能給希臘帶來預想的提升,反而加劇了希臘政府本身的財政赤字及債務負擔。為了保證奧運會的經費,僅2004年前兩個季度希臘就發行了300億歐元的債券,2004年全年希臘財政赤字佔GDP的6.1%, 是歐元區規定上限3%的兩倍,而債務則達到了其GDP的110.6%。
再是,2012年倫敦奧運會投入超過93億英鎊,是申辦時預算的4倍,而當時遭受次貸危機重創的英國,實際上正在面臨嚴重的財政壓力。而在倫敦奧運會籌備期間,英國的財政赤字正在持續擴大。
到了2016年里約奧運會,政府投入120億美元,許多帳單至今還找不到人兌付,而裡約早前的許多承諾也並未兌現,例如交通依然打結、賽事水域髒亂。
以北京奧運會為例,即使被稱為「無與倫比的奧運會」,其會後場館閒置的問題也相當的突出。鳥巢作為北京奧運會的主場館,總建築面積達到25.8萬平米,總投資高達35億元,固定坐席8萬個。鳥巢運營方負責人李愛慶曾告訴媒體,這座巨型鋼鐵建築註定了維護成本高昂,「一年什麼都不幹,只要一開門,就要小1個億,水電氣熱、維護,加上固定資產折舊等費用,一年的支出就要1.9億多元。」在奧運會之後很難有規模匹配的活動,去使用這麼大的場館,屈指可數的演出場次,加上作為景點的收入,面對昂貴的維護成本,鳥巢也只是艱難的維持收支平衡。
而相比於鳥巢而言,其他的奧運場館則顯得沒有那麼幸運了,奧運會結束之後,許多場館都徹底荒廢,像自行車賽道、沙灘排球場館等奧運場館都已經變成了荒地,看起來宛如「無人區」,不僅設施陳舊,並且雜草重生,這些體育場地距離市區太遠,導致了它們徹底荒廢。
如今奧運會的弊病,奧組委和申辦國其實都非常清楚。奧組委越來越考慮贊助商的利益,需要保持巨大商業價值。而且奧運會也一直面臨各種職業競技體育亦敵亦友的競爭壓力。奧委會也一直在反思,如今過於臃腫的比賽項目是否會制約奧運發展,項目一直都在改來改去。申辦國知道舉辦奧運會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如今冗重的奧運想全套辦好對絕大多數國家而言甚至有傾全國之力的意味,弄不好政府甚至會破產,若奧運會無法帶來預期效果,會非常謹慎。
那舉辦奧運會,就沒有一點利好嗎?當然有,那就是利好房地產。縱覽1996年至今,已經舉辦奧運會的4個城市,其房價都有不小漲幅,而且利好的釋放全在正式舉辦之前。
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據公開資料統計,從1990年開始,亞特蘭大的房價開始抬頭,截止奧運舉辦當年,房價共增長19%。看似對比我們好像也沒增長太多?但是在美國那種典型的「慢牛」樓市中,亞特蘭大的房產銷售量從1993年1995年都是全美最佳,據統計,那3年間每年平均每年銷售3.3萬套;2000年雪梨奧運會正式舉辦之前,1993-2000年這個節點,雪梨每年房價漲幅都超過10%;2004年雅典奧運會,1995-2002年的房價漲幅超過65%;2012年倫敦奧運會,據當地媒體報導,當時的倫敦樓市因為金融海嘯的衝擊,中部和北部出現房價持續,而奧運場館集中的東倫敦區域卻每年漲幅在20%-30%之間。
至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大家應該都知道,這裡就不詳細贅述了。
如果說以上這些城市的房價在上漲,可以歸因為世界經濟的蓬勃發展,那麼我們再來看距今最近的一次奧運會。對於巴西的裡約熱內盧來說,21世紀開頭的最大兩件事分別是2014年的世界盃和2016年的奧運會,在兩項世界頂級賽事的利好加持下,截至世界盃之前,裡約的房價已經上漲了225%。
那麼奧運會怎麼樣?我們來看裡約官方的復盤:巴西政府委託的「智庫管理機構基金會(FIA)」的報告顯示,共有55個行業能從舉辦奧運會中獲益。各行業獲益比例排名分別為,基建行業獲益10.5%,房地產業獲益6.3%,服務業獲益5.7%,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獲益5.1%,交通、通訊業獲益4.8%,而旅遊業在奧運會中的獲益,都進不了前五。
目前看來,對於舉辦奧運會、四川政府成竹在胸,但問題在於,舉辦奧運會是需要大量財力的事,成渝地區的財務狀況,似乎不足以支撐這項「昂貴」的體育活動。
根據發布的《2020年中國中央財政對各省市區一般公共預算轉移支付情況》,2019年重慶仍需要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超過1700億元,四川省獲得的轉移支付更是全國第一,超過4600億元。
在兩地財政都需要中央輸血的背景下,舉辦奧運會,錢從哪裡來,這個需要有可操作的方案。如果還是想從土地財政拿錢,那毫無疑問將會有很大的後遺症。如果從資金的角度考慮,相比之下,財政收入更強大的上海、廣州、深圳等,去申辦奧運會是不是更靠譜一點?
其實不管哪個城市來主辦,應該是要辦一屆高效、簡樸、有效益、有盈餘的奧運。否則奧運會這個「燙手山芋」,還是不碰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