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北京援鄂醫療隊集結出發當天。北京天壇醫院醫療隊領隊顧怡明率領著12人的隊伍匯入醫療隊。
她反覆審視著手上這份名單,在北京援鄂醫療隊136名醫護人員當中,年齡最大的和年齡最小的醫護人員都在自己的隊伍裡,同時,這也是擁有男護士最多的一個團隊,共有6名男護士參戰。
除了派駐的醫學專家,擁有大量豐富經驗的護理人才,也是此次出徵武漢的天壇「十二勇士」團隊的一大特點。
改造病區並調整工作重心
北京援鄂醫療隊抵達武漢時,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病區再改造工程可謂「時間緊,任務重」。天壇「十二勇士」當中,包括院感專家,59歲的石月欣是全北京援鄂醫療隊中年齡最大的一位。憑藉豐富的經驗,對比「兩線三區」防控要求,結合現實情況,以保障醫護人員安全為準則,石月欣配合北京援鄂醫療隊出謀劃策,在24小時內最大限度使病區完成改造。
在戰鬥進入決勝期時,北京援鄂醫療隊的工作重心發生變化——患者新冠肺炎病症逐漸轉輕,但多數患者合併症多、年齡大成為新的特點。保障這類患者安全,並能夠順利出院成為新課題。北京天壇醫院支援武漢醫療隊護理組及時調整護理工作重點,護理工作由危重患者護理、治療向輕症患者護理、康復轉型,有針對性地制定防跌倒、防血栓、肺功能恢復等方案 ,他們把「天壇標準」的護理服務帶到武漢協和醫院西院的隔離病房。
有針對性提供護理服務
按照當地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全市46家新冠肺炎收治定點醫院的患者,分期分批向醫療資源豐富的十家定點醫院集中,這十家定點醫院裡就包括北京援鄂醫療隊負責的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收治患者增多,醫護人員工作量加大,同時病房內現有患者輕症較多,年齡較大且身體虛弱,他們很可能在下地活動、如廁等時候發生滑倒、跌倒等意外,甚至導致骨折等嚴重後果。針對這種情況,北京天壇醫院支援武漢醫療隊護理組成立「防跌倒小組」,專門製作「防跌倒十知」的宣傳材料,每天到病房裡對患者,特別是新入院患者、跌倒高風險人群進行宣教,提醒患者防止跌倒、墜床等「十大風險」和防範措施。
「防範跌倒是『患者十大安全目標』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我們特別關注的方面,希望能通過我們的工作,讓患者順利完成治療,早日康復出院。」隊員王博說。
針對有些患者肺部適應性較差、呼吸功能受損,活動量減少、血流變慢,血小板聚集,容易出現雙下肢的靜脈血栓,增加患者身體和心理的負擔等情況,醫療隊成立「血栓預防小組」「肺功能康復小組」,分別「創作」了有針對性而又簡便易學的「踝泵運動」和「呼吸操」,患者住院期間掌握以後,出院回家也可以進行康復鍛鍊。
北京天壇醫院支援武漢醫療隊隊長顧怡明說,醫療隊在繼續保持日常護理水平的基礎上,調整護理工作的重心,針對患者日後康復、回歸生活的需要,為患者提供更有針對性、更貼心的護理服務。
勠力同心 克服困難
「每個人都克服了自己的困難,」顧怡明說,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義無反顧地衝上了一線;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隊員們不懼風險、不怕疲勞,完成了艱難複雜的任務,每名隊員都是好樣兒的。
北京天壇醫院醫療隊領隊 顧怡明
石月欣是北京援鄂醫療隊院感組專家當中的一員。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無法達到「兩線三區」標準的情況下,如何最大限度滿足隔離防控需求,是這位59歲「老將」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剛到武漢,她就投入到病區硬體改造、制定防控流程的工作中。緊接著,她為大家進行防護培訓。一次次現場督導,她的嚴格近乎苛刻。「他們都像我的孩子一樣,我要保證他們都平安回家。」59歲,本應做好退休準備的石月欣,奮戰在武漢抗擊疫情第一線,她的精神時刻鼓舞著其他人。
來自感染科的辛楓,是臨床經驗豐富的護士之一。只要她值守病區,給重症患者定時翻身、清理大小便、護理口腔、調節呼吸機參數……這些髒活兒、累活兒她事必躬親。2月15日,武漢颳起七級大風,辛楓在夜班途中意外受傷,一棵被大風吹倒的樹劃傷了她的腿,她只是擦了點藥水。輕傷不下火線,她沒有絲毫後退的想法。
「90後」姑娘李百一,此次主動請纓參戰。正是愛美的年紀,她卻狠下心讓隊友把自己的長髮一刀剪掉。
此次北京天壇醫院醫療隊共有6名男護士參戰,這是北京援鄂醫療隊的12家市屬三甲級醫院當中,派出男護士多的團隊。在隔離病區裡,搬運重物、推擔架車等工作他們奮勇當先,這不僅是體力上的優勢,最關鍵的是,讓原本力氣不足的女護士們少接觸重物,也避免了劃破防護服的可能。
袁磊是一名90後,出發來武漢的當天,他才得知自己的妻子懷孕了,他還是毅然來了。「別人會給自己的孩子講安徒生童話,將來我要把在武漢親歷的故事,講給孩子聽。」在北京援鄂醫療隊逐步擴張病區時,當地醫護人員嚴重缺乏穿脫防護服的訓練。這是一個要解決的棘手問題,袁磊放棄休息時間,夜班倒白班,為他們當起了示範員。
王皓是北京援鄂醫療隊中年齡最小的隊員之一。新冠肺炎確診患者黃阿姨剛入院時情緒低落,王皓每次值班時做完護理工作,都會再到黃阿姨床旁開導她,希望能用年輕人的朝氣去感染她,讓她堅強起來。在病房停留的時間越長,感染的風險就越大,王皓卻願意為了患者們多留一會。這個大男孩的耐心和細心,讓阿姨們對這個個子高高的男護士印象深刻。出院當天,黃阿姨硬要塞給王皓100元錢,「她讓我買點水果吃。」王皓連忙拒絕,「我說一會您出院的時候跟我拍張合影就行啦。」
王博、羅贇、侯玉華、張亞錚,他們用實際行動改變著部分患者對男護士粗枝大葉的偏見。他們是第一批來到隔離病房採集咽拭子的醫務工作者,他們率先完成了與新冠肺炎患者面對面的高風險操作。
男護士表現出色,男大夫也當仁不讓。裴迎華和楊燕琳兩位醫生分別來自呼吸科和重症醫學科,強烈的責任心、過硬的專業技能,使他們成為醫療隊的中堅力量。剛到武漢時正值寒冬,楊燕琳查房出來,汗水能把刷手服浸個透徹,但這些在他眼裡都比不上救人重要。「危急情況下,每一次我們心裡都只想著『搶救』這一件事。盡我們最大努力,把能做的都做到。」
來源:北京晚報 本報記者 景一鳴 王雅賢 本報記者 和冠欣 攝
流程編輯:t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