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大概參加了7場,花了一萬六左右,今年應該是6場,花了大概一萬二。」2017年的最後一個工作日,Helen踩著高跟鞋,像一個普通白領一樣仔細地翻看著記帳APP,計算著今年的支出。與其他女生不同的是,Helen踩的記事本裡記錄的不是買了多少衣服、化妝品,而是今年到全世界各地打比賽花了多少路費。
在每周六成都體院的綠茵場上,蒙面的Helen還有一個別名:成都飛盤「一姐」。
▲圖片由成都飛盤大隊提供(扔飛盤者為Helen)
女律師下班後脫掉高跟鞋 和男生「搶」飛盤
今年30歲的Helen是一名律師,白天踩著高跟鞋、穿著小西服和包裙出現在寫字間或是法庭。而每到周六,她都會脫掉高跟鞋,風雨無阻地踏上成都體育學院的綠茵場,和一群比她高,比她壯的男生「搶」一個空中飛行的圓盤。
念書時就是跑步健將的Helen,2010年大學畢業進了律所。第一次接觸飛盤是2013年夏天。在西南民大老校區,一個外國朋友帶著Helen第一次認識了這個超酷的運動。剛玩飛盤的前半年,接盤機會不多,就是和一群人追著盤跑,Helen說,「那時候,大家整體水平不高,規則簡單知道一點,戰術基本為零,玩得很『粗放』。」
2014年5月,在常州舉行的中國極限飛盤全國公開賽,對於成都飛盤大隊和Helen都是第一次。「第一次見到了女生lay-out,就是身體與地面幾乎平行、撲出去接盤,原來女生也能這麼厲害。」 Helen說,那時她很『菜』,上場時間不多。對橫排、豎排等戰術有概念,但一上場就忘,眼裡只有盤。
從2015年開始,一年參加六七個比賽已經成為了Helen生活的「固定節目」。「2016年大概參加了7場比賽,花了一萬六左右,2017年應該是6場,花了大概一萬二。」
從國內「飛」到國外 從菜鳥到成都飛盤大隊「一姐」
2014年11月在成都,Helen收穫了飛盤生涯的首冠。與外地、外國盤友並肩作戰,也讓Helen對飛盤運動有了新的體會。
與以隊伍名義報名的全國公開賽不同,成都賽是以個人名義報名的比賽。說起那屆成都賽,Helen一臉興奮,「遇見大神的感覺真好!」Helen口中的大神是來自美國的盧克,身高一米九,正反手長傳可以縱貫足球場,據說以前在美國參加過半職業聯賽。「當時真的是人到盤到,我只管跑空位,盧克傳出的盤總能找到我。」
2016年,Helen開始更頻繁地全世界飛,一共參加了7場比賽。4月份參加清邁的比賽後,她順便旅遊了一趟,當地盤友蝸牛哥是她的嚮導。玩飛盤的人旅遊時,會下意識尋找當地日常的飛盤活動,抽時間去體驗一下「當地飛盤的風土人情」。
在清邁比賽,Helen發現不少國外隊伍的隊長是女生,這在國內並不多見。之後6月份的上海賽,長傳縱貫大半個足球場的女控盤手,引起了Helen的注意。那時三十米左右的距離,Helen已經駕輕就熟,對於「男生的事」——遠距離長傳想都沒想過。看到和她差不多,甚至還瘦弱點的女生,從容完成長傳,Helen有了目標。
回成都之後,Helen向隊長阿布提出,讓女生嘗試更多,並且從類似於橄欖球跑鋒位置的切盤手,改打控盤手。大家嘴上都答應,但一上場,身體還是很誠實地「說不」。面對女生是場上男生盲點的情況,Helen很少沉默,經常為女生「辯護、維權」,成都飛盤大隊「一姐」的稱號慢慢叫響。
此時的Helen相比其他女生,不光在身體技術上優勢明顯,心理通過外出參賽的磨練也是愈發成熟,「一姐」不是隊長,但隊長也要讓她三分。
2016年8月份的成都比賽,Helen所在的隊伍屈居亞軍,沒能複製2014年奪冠經歷,但Helen已從當年「抱大腿」的「菜鳥」,蛻變成了能給予新人鼓勵的成熟運動員。
重傷瘸了小半年 盤不落地,永不放棄
從2014年兩次參賽到2015年的5、6次,飛盤成為了Helen生活的一部分。2015年,經過深圳賽、寧波賽、全國賽、上海賽、廈門賽打磨的Helen,無論是在個人技術,還在隊伍戰術方面都愈加成熟。就在Helen對家門口的成都賽充滿期待的時候,意外發生了。
6月上海賽後的周六例訓中,Helen追防的女生突然摔倒,Helen來不及剎車,又不想踩到身前的女生,腳很彆扭的、在空中頓了一下才落地。「咔嚓」一聲,周圍的人倒吸一口涼氣。「當時人還沒抬到場下,腳已腫成了『豬蹄』。」
「那次實在太痛了。去醫院看,醫生說肌腱嚴重扭傷。」Helen皺起了眉。後來瘸了小半年,一個住得近的外國男隊友承擔起了接送Helen去扎針的任務。「受傷沒有告訴父母,他們要是知道,早就『殺』過來了。我媽是反對我玩飛盤的,一是覺得會曬黑,二是覺得這個運動有點粗魯,說我沒嫁出去就是因為飛盤。」Helen說,「去年福州賽,跟她說的是去出差。」
Helen說,自己是個「不將就」的人,無論是做律師,還是玩飛盤,都是自己喜歡的。她最愛說起的一個故事是,一個綽號「猴子」的隊友如何用肢體語言詮釋了「極限「二字——就像把身體拋出去一樣飛身接盤。不考慮是否能接到,而只是去接。「盤不落地,永不放棄。」
成都商報實習記者 林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