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11月17日本期開始,《21世紀經濟報導》推出系列專題「高成長企業論——發現粵港澳大灣區『瞪羚』樣本」,計劃連續推出十期。該系列報導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粵港澳大灣區總部、粵港澳大灣區中心與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聯合策劃執行。
該系列報導聚焦粵港澳大灣區的高成長企業,我們試圖通過深入的一線採訪和實地調研,呈現活躍在大灣區戰略新興產業的「瞪羚」企業的群體故事,挖掘大灣區創業者們對各自所在產業的探索、發現和努力,也試圖呈現他們的奮鬥、選擇和思考。
第一期報導,讓我們聚焦農業,聚焦極飛科技。這是一家農業科技公司,從一群自己興趣熱愛的極客團隊小作坊出發,通過十幾年曲折道路探索,最終選擇了「為農業找技術」,把炫酷的現代AI科技引入古老農業,以「提升全球農業生產效率」為己任和願景。這是一條貌似少有人走的賽道,充滿荊棘。但正如諺語所說:「這世上所有榮譽的桂冠都是用荊棘編織而成。」
「我們要讓新疆的農田上空飛滿農業無人機!」
多年以後,極飛科技創始人兼CEO彭斌坐在公司展廳的紅色無人機樣品前,回想起那個酒後躺在新疆沙漠裡的下午,眼睛裡依然閃耀著光芒。
那是2013年,彭斌第一次去新疆。他和極飛公司的聯合創始人龔檟欽、副總裁鄭濤三人考察當地市場,一同吃完飯喝了點酒後躺在新疆沙漠上暢聊未來,喊出了心中的願景和口號。
多年以後,彭斌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坦承,當時若是當眾這麼說,大概率會被說是「吹牛」。
2013年是極飛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極飛在這一年開始了農業領域的嘗試。在接下來的一整年,極飛派團隊駐紮新疆,從封閉式除草劑開始直到收成前的落葉劑,全年進行無人機在棉花田噴灑農藥的試驗。忙活了一年,到年末的時候,鄭濤向彭斌說了自己的看法:無人機噴灑農藥的想法可行,但無人機還「不太行」。
當時,尚處於嘗試階段的農業無人機故障頻出,以致於合作農戶都有些看不下去,表示不如給小夥子們一人發一個農藥噴霧器,早點「打完了事」。但彭斌聞言卻對此感到異常欣喜。「當時我想,如果是這個點子不行,那這條路就幹不下去了。」他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回憶說,「但如果是無人機還不太行,這(改進無人機)不就是我們的專長麼?」
經過探路試驗的極飛選擇了「all in」(全部押注)到農業賽道,雖然當時看有些「天馬行空」——公司幾位主要高管甚至都沒有農業背景。不過如今,極飛的農業無人機已經覆蓋了新疆3700萬畝棉花田中的1/2,當年吹的「牛」已成現實。極飛也在2018年實現了盈利,營收近年更是基本保持200%的增速。
11月16日,極飛科技對外宣布,完成新一輪12億元人民幣融資。該輪融資由百度資本和軟銀願景基金二期領投,跟投方為成為資本、創新工場、越秀產業基金和廣州新興基金。
△如今,極飛的農業無人機已經覆蓋了新疆3700萬畝棉花田中的1/2。
「極客」起飛:找到「我們想幹的事」
「極」源自「極客」,極客,「本質上是一種探索極致的精神」。
這一元素在極飛科技得到充分體現。例如,公司官網(xa.com)由代表極客的英文字母「X」和農業(agriculture)的首字母構成。甚至極飛公司的形象識別系統也選擇了紅色為主色調——紅色塗裝可以讓無人機飛翔在綠色的農田上更容易辨識。
回顧早期的創業歷程,彭斌開玩笑說當初創業的是「3F團隊」:傻子(fool)、朋友(friend)和親人(family),「每一個人都非常『極客』」。他介紹稱,團隊中有同事「想試試能否騎『二八大槓』去北京」,於是真的騎單車從西安到達北京;也有人蓬頭垢面、兩眼血絲,依然如痴如狂對著電腦編程。他說:「這支撐公司在第一、第二階段活了下來。」
2007—2013年是極飛發展歷程的「第一階段」,其前身「XAIRCRAFT」更像是一個由技術人員組成的「小作坊」。從航模開始,逐步拓展至了多旋翼無人機、無人機飛控系統。儘管實現了淨利潤,但彭斌坦言,當時沒有融資,「能活下來全靠勤儉節約」。
2014年,團隊完成了向現代企業轉型,變身為「極飛科技」。在見過數十位投資人後,極飛於當年得到了成為資本2000萬美元的投資。
完成A輪融資的極飛走入了「第二階段」,極飛團隊的挑戰變成如何為公司找到未來生存和發展的路徑。
伴隨電子信息產業中智慧型手機等終端市場的發展,電子元器件性能不斷飛躍的同時,成本也在急劇下降。無人機搭上了這個「東風」,在2013年迎來行業的爆發。粵港澳大灣區這個「無人機產業高地」上的幾家頭部企業都這個時間前後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深圳的大疆科技2011年發布了首款消費級多旋翼無人機,把握住了「航拍」的風口,此後在消費級市場一騎絕塵。同樣位於廣州的億航智能,經歷過消費級市場的廝殺,逐步在空中表演、無人機運輸等領域站住了腳,並在2019年完成上市。
在從「好玩」的航模向「有用、好用」的無人機轉變時,以航拍功能為主的消費級市場曾一度是最明確的賽道。彭斌也承認,這是已經被驗證過的市場,步入其中可以「省很多事」;但極飛科技在探索無人機在科考、巡檢、搜救、物流和農業等諸多領域應用前景的嘗試中,已經發現和驗證了農業無人機的可行性。這個極客團隊選擇了後者。
「這是我們想幹的事情。」彭斌說。
農業需要「炫酷」科技
2014年,極飛科技進行了全年的棉花田農藥噴灑試驗。
起初尋找合作農戶時,極飛願意提供免費噴灑服務,但仍有農戶擔心試驗會影響到收成。為此,極飛還需要向農戶承諾,如果出現意外會賠償農戶全部的預計收成。而到年中時,已有農戶前來表示,希望僱極飛團隊幫忙噴灑農藥。「他找過來說,你幫我們家農田也噴一噴,還主動先給了我們400塊錢。」彭斌對此印象深刻。
在證實了無人機噴灑農藥的可行性後,彭斌決定「all in」農業。「中國有20億畝農田,每年上百億畝次的作業次數,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他說,「我們必須集中資源,飽和在一個點上。」為此,他「半拉半拽」說服團隊砍掉了其他業務。
2015年,極飛推出了第一代植保無人機,但遭遇了商業模式探索的難題。當時,農業無人機成本較高,一臺的價格數倍於農戶一年的收入,進一步壓縮成本的空間也極其有限。極飛於是開始嘗試直營服務,以收費的方式為農戶提供噴灑農藥服務。「我們的服務團隊一度超過400人,幾乎已經是中國最大的農業服務公司了。」
技術推廣到一定程度的同時,設備的穩定性提升、價格下降,一批農資農藥經銷商開始嘗試農業無人機噴灑農藥的服務。同時,隨著國家鼓勵年輕人回鄉創業,一批帶著「科技」的年輕人回到農村,成為了操作農業無人機的專業飛手。相較於直營團隊,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當地的複雜性。
極飛在2017年基本結束了直營服務,到現在已僅保留了數據直營服務。這一年,極飛開始對外銷售其植保無人機,並在頭一年就營收過億,到2018年已實現盈利。
隨著在農業領域的積累,極飛對自身所處產業的理解也在發生變化。
農田中的實踐讓彭斌意識到,農村並非不需要「炫酷」的科技,而是目前的科技產品不能更好地服務於農村的需求。
對許多人來說,城市距生活較近,自動駕駛、機器人送餐等「未來」更容易被想像;而農田中的自動化、無人化則距離生活較遠,價值傳遞較弱。
「不該只為技術找行業,我們應該為行業找技術。」2018年6月,彭斌和公司管理層進行了新的戰略思考。
到當年末,極飛內部已不再自稱是「無人機公司」,公司的定位調整為「農業科技公司」。2019年,極飛先後推出了農業無人車、農機自駕儀與智慧農業系統,產品線進一步拓展至農業生活的更多領域。
極飛提出了以「提升全球農業生產效率」為使命的公司願景,以極客精神、包容學習,以及為客戶提供最優服務為基礎的企業文化。
極飛在嘗試通過多種宣傳方式,拓展人們對「未來農田」的想像。「關鍵在於觸達人才,讓他們理解農業科技一樣可以很『炫酷』。」彭斌表示,「(極飛)一家企業的力量還是小,如果有100家,就會很不一樣。」
駛出「創業死亡谷」
農業無人機業務漸入佳境,公司實現盈利並步入營收高速增長的軌道時,極飛已成長為中國最大的農業無人機公司。其11月16日宣布的最新一輪融資被認為是中國農業科技最大的一次融資,也是無人機領域第二大的一筆融資。
這是否標誌著極飛科技公司已駛出「創業死亡谷」?彭斌很謹慎地並未給出肯定回答。
彭斌認為,如果極飛是一艘遠洋探險的船隻,它在2013年和2018年已經成功靠岸過兩次了。「我們是極客團隊,登陸完成補給後,會向新大陸重新啟航。」
截至目前,彭斌對「第三階段」頭兩年的表現還算滿意。尤其是在2020年諸多行業飽受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市場需求和供應鏈雙重擾動影響,但極飛科技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反而業績逆勢快速上升。
極飛的「上限」在哪兒?彭斌心中現在對標的企業是約翰迪爾和久保田。
總部位於美國伊利諾州的約翰迪爾公司是全球農機領域的「霸主」,在2020年的財富世界500強排名中位列第319名。約翰迪爾創立於1837年,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美國城市工業化、農業機械化的進程,約翰迪爾從生產磨光鋼犁的鐵匠鋪發展成為全球農機巨頭。
「在美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必然誕生大型農業技術公司。就算不是約翰迪爾,也會有其他企業。合適的土壤終歸會養育出這樣的企業。」彭斌指出。
日本同樣走出了年營收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的農機巨頭久保田,其插秧機、收割機等小型農機一度「佔領」中國市場,如今也依然在東南亞市場有著強勢表現。
中國城市化進程引發的農村人口減少和「老齡化」問題帶來的需求,以及中國農村較為完善的通信基礎設施、「世界工廠」較為完備的產業鏈等條件,共同構成了中國農業科技公司崛起的「土壤」。彭斌強調稱,極飛科技商業邏輯的基礎就是,中國的農業現代化進程到了一個需要新科技的階段。
彭斌認為,約翰迪爾和久保田成長的土壤都是當時各自國家領先於全球的農業現代化進程,他們搶先定義了一系列的標準和機制,產品也隨之走入其他國家的市場。
「現在,中國也有這樣一個機會。」他說。目前,極飛產品出口國際市場的佔比大致為10%~15%。彭斌指出,中國農業的變革速度遠超想像。例如,農村人口年齡的變化斜率超過了此前的預期,市場變化在加速。
「我們能否加快節奏和自己賽跑,讓技術的成熟快於農業人口的減少?」他說,「我們要以最快的速度滿足市場需求。」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引領的農業智能化浪潮中,美日農業科技巨頭的故事否能夠在中國重演?
文字記者丨翟少輝
文字編輯丨李豔霞 吳宛昕
出鏡記者丨陳炯如
攝像記者丨盧如萬
視頻編導丨陳映梅
配 音丨劉錦陽
監 制丨方曉茸
統 籌丨李銳 於曉娜 祝乃娟 張伍生
出品人丨蔡萬麟 任天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