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開展消費扶貧,寧夏中衛海原縣大批優質農特產品銷往福建。圖為農民在地裡採摘西芹。資料圖片
寧夏中衛海原縣閩寧科技園裡,工人正在對生產的智能門禁卡晶片進行出廠前的檢驗。王建宏攝/光明圖片
孩子們在由閩寧資金援建的學校操場上參加體育比賽。資料圖片
【脫貧攻堅·東西部扶貧協作】
進入12月,寧夏南部山區一場大雪飄然而至,中衛市海原縣披上銀裝。雪後的山城更顯靜謐,城西閩寧科技園的紡織製品車間內卻是一片忙碌景象——工人們正在對5000多件棉馬甲進行最後的檢查和包裝。
「這批貨是德國的訂單,從銀川空運到廈門港口,裝船走海運,預計45天到。」閩寧紡織製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陳國慶說。
生產一件產品,賣到歐洲市場——幾年前,這對位於寧夏西海固偏遠山區的海原縣來說是不可想像的。而如今,從海原閩寧科技園銷往海外的除了單品服飾、刺繡服裝等傳統加工產品,還有晶片卡、智能腕帶等高科技產品。
「這得益於閩寧協作特別是福建漳州精準幫扶帶來的巨大變化。」寧夏中衛市委常委、海原縣委書記徐海寧說,近年來,兩地緊密對接,強化協作,不斷深化項目幫扶、勞務協作、產業合作、消費扶貧和攜手奔小康活動,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水平再上新臺階、取得新成效。
在福建漳州的大力支持和海原縣幹部群眾艱辛努力下,海原縣126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44個深度貧困村穩定退出。2020年3月,寧夏回族自治區宣布海原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產業幫扶 從單個企業邁向一個產業
按照過去的習慣,入冬後,大地封凍,村民田廣蘭便開始「貓冬」。而這兩年,忙碌成為她一年四季的主題。在海原縣閩寧科技園的卡立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繞線部,田廣蘭一個人負責24臺繞線機器的正常運轉,她按照生產規格設定好程序,這些機器便把銅線繞成一個個線圈,成為生產智能門卡的部件。
2018年底,田廣蘭從海原縣樹臺鄉紅井村姚溝自然村搬到縣城,恰巧趕上閩寧科技園招工,她便報了名。「剛來的時候不熟悉機器,經過培訓,終於學會電腦操作了。」田廣蘭說,「我過去在老家種地養羊,每天灰頭土臉,現在風吹不著、雨淋不到,每個月還能掙2500多元的工資。從車間玻璃窗望出去,就能看到自家的小區,中午還可以給上學的孩子做頓飯。」
近年來,不少像田廣蘭一樣的農民在當地的閩籍企業完成了從「農民」向「產業工人」的轉變。
在卡立方公司的焊錫部,幾十名女工正將生產門禁卡所需的銅線和晶片焊在一起。「婦女嘛,以前在家裡就是幹農活兒,很少出門,現在都是廠子裡的熟練工了,計件算工資,大家都比著幹呢。」負責車間生產計件的馬文秀說。
2019年7月,閩寧紡織製品有限公司作為海原縣第一家閩籍企業入駐科技園。為了提高園區企業的產能,海原縣安排1280萬元資金,輻射帶動了13個製衣等扶貧車間在鄉村落地,海原縣紡織加工業實現了從一個企業向一個產業的邁進。
2020年以來,受疫情影響,園區紡織企業的海外訂單驟減,海原縣有關部門積極幫助聯繫周邊地區的校服和企業工裝訂單,力保企業不停產、不減產、穩就業。「我們海原有刺繡的傳統,女工們的手藝都很好,產品在外面市場很受歡迎,現在福建總廠的校服訂單都拿到海原來做了。」閩寧紡織製品有限公司行政管理人員馬學梅說。
據悉,今年以來,福建漳浦和寧夏海原把產業發展作為對口協作的重要內容,引進企業7個,實施閩寧項目29個,援建運營扶貧車間,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4161人穩定就業。
「這幾年通過組織福建企業家來投資考察,引進閩籍企業,填補了紡織產業的空白,帶動了特色農產品加工、肉牛深加工等產業的轉型升級。」對產業協作帶來的「聚」變,漳浦縣掛職海原縣委常委、副縣長藍主保感觸頗深。他說,前幾天在福州召開的閩寧深化互學互助對口協作座談會上,福建和寧夏達成了進一步深化產業發展、對外開放、勞務用工等方面的協作共識,希望漳浦和海原更好地發揮雙方在市場和產業鏈方面的優勢互補,推動產業協作取得新突破,實現務實合作雙贏。
消費扶貧 農貨出山「見世面」
12月,大雪封山,道路通行對海原縣農特產品外運有所影響,漳浦縣的幾家海原名特優新農產品展銷館紛紛打來電話催貨。
「咱們的農產品在福建銷路不錯,福建人喜歡煲湯,赤松茸等菌類很受歡迎。」海原永鑫特色農產品供銷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傑說。2020年10月,他跟幾個合作社籤了赤松茸包銷協議,一個月單品銷量就達到了70萬元。
海原縣位於六盤山地區,良好的自然條件賦予了農產品「質優」的先天基因——高端優質的牛羊肉,綠色有機的馬鈴薯、小雜糧、硒砂瓜、冷涼蔬菜……長期以來,因山大溝深的「物理阻隔」和相對封閉的對外交流,優質的農產品總在原地「打轉」。近年來,隨著閩寧協作深入推進,特別是海原名特優新農產品展銷館在漳州和漳浦的十幾家店陸續開業,海原農特產品「有產量沒銷路」的局面得到逆轉。
「展銷館開館後,我們的產品銷售額直線上升,較2019年同期翻了十倍,一個月就能達到200多萬元,還成了漳浦幾家專營店的指定供貨商。」程傑說。
寧夏扶貧名優農產品漳浦展銷館負責人黃小英說,許多顧客通過工會福利第一次接觸海原農特產品後,會到展銷館再次購買,復購率很高。
從西海固到東部沿海,從無人問津到供不應求,寧夏農特產品的「出山」離不開閩寧協作搭建的平臺。不少福建客商通過實地考察與海原的供銷企業合作,以供貨超市銷售、企業門店設立扶貧產品專櫃、合作開設展銷館等方式,讓海原縣農特產品進入福建地區千家萬戶。
福建援寧幹部也積極當起海原縣農特產品的「推銷員」,積極協調漳州市、漳浦縣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工會,將寧夏扶貧產品納入員工福利發放範圍。目前,枸杞、赤松茸、亞麻籽油、小雜糧、硒砂瓜等100多款寧夏特色產品入駐漳州市區及各縣區的海原縣扶貧名優農特產品展銷館。2020年以來,閩寧協作消費扶貧已帶動海原農副產品實現銷售額1.35億元,帶動5400多名貧困人口通過銷售農產品增收。
勞務輸出 「鐵桿莊稼」旱澇保收
不久前,海原縣駐廈門勞務基地負責人張銀剛在勞務輸出情況調查時聽到一則好消息:海原縣賈塘鄉王塘村村民田進才在廈門務工期間開眼界、找商機,做起餐館生意,一年掙了20多萬元。
2019年以前,田進才還在海原老家打零工,收入不穩定,日子過得苦。2019年3月,廈門一家企業來海原招工,田進才決定去闖一闖。打工期間,細心的田進才發現,很多像他一樣的農民工因不習慣當地飲食,幹兩三個月就「打道回府」了。看到商機的田進才辭去工作,在廠子門口開了家餐館。開業以來,餐館生意越做越紅火。「在老家工作不好找,建築工地冬季沒法施工,一年只能幹幾個月。到了這兒不僅月月有活幹、工資按時到帳,自我發展的機會也很多。」田進才說。
海原縣總人口47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20餘萬人,是寧夏的勞務資源大縣。目前,海原縣常年在寧夏以外地區務工人員4萬多人,以縣城周邊零散工為主的勞動力達10萬餘人,勞務產業已成為當地的「鐵桿莊稼」。
如何讓「鐵桿莊稼」碩果盈枝?海原縣把閩寧勞務協作作為精準脫貧的重要途徑,從平臺搭建、政策扶持、培訓交流等方面發力,推動一大批勞動力向東部轉移,帶動群眾就業脫貧,也為海原發展儲備產業人才。
2019年以來,海原縣主要領導帶隊到福建企業籤訂勞務合作協議,建立企業務工基地和漳州科技學院勞務培訓基地,開展勞務對接和閩寧專場招聘會,提供就業崗位5500個。2020年疫情期間,海原縣「點對點」集中派車分批次向福建輸送勞動力1072名。
過去,貧困地區群眾大多從事季節性體力勞動,務工時間短、收入低,加之缺乏勞動技能,就業穩定性較差。
為此,海原縣加強勞務人員培訓,組織群眾走出去學習。通過在漳州科技學院勞務培訓基地培訓基層勞務工作人員、勞務中介組織法人和勞務經紀人、農村致富帶頭人131人,推動幹部群眾轉變觀念、開闊視野。通過專家授課、現場教學、以工代訓等開展崗前技能培訓、勞動技能競賽等,7萬多名貧困勞動力實現了戶均掌握一到兩門技能。通過這些方式,勞務人員變成人力資源。
「隨著精準化就業培訓和各類務工獎補政策的落地,海原穩定輸出的勞務工人逐年增加,許多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海原縣就業創業和人才服務局局長鎖鵬珠說。
通過多種方式的培訓和轉移就業,越來越多貧困勞動力既熟練了勞動技能,也在東南沿海見了世面、換了腦子,激發出奮鬥的動力。
(本報記者 王建宏 張文攀 馬躍華 本報通訊員 楊周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