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0歲的小吉場鎮新倫村村民陳友先成了「上班族」。
「以為就這樣失業了,但是沒想到,家門口也能找到穩定的工作。」陳友先說,每天從家裡騎車到扶貧車間只需花10分鐘,保底工資是2800元,加上全勤獎和其他福利,一個月大概收入3000多元。
陳友先所在的扶貧車間由廣東的企業幫助建設,採取「企業+車間+貧困戶」的模式經營,為當地群眾提供了27個固定工作崗位,其中有9名建檔立卡貧困戶長期在此就業。隨著扶貧車間在七星關區普及,許多村民成功在家門口就業,變身「上班族」。
就業是民生之本。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以來,廣州、七星關兩地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幫到點上、扶到根上」的要求,堅持就業優先的幫扶理念,借鑑各地扶貧車間建設的成功經驗,以優勢產業、文旅產業為主要載體,以實現企業持續發展為協作方向,以帶動農村貧困勞動力增收脫貧為根本目的,將扶貧車間作為實現貧困人口就地就近就業、脫貧致富的重要平臺傾力打造,幫助貧困家庭勞動力實現長期穩定就業。
在長春堡鎮,已建成的宋官村京福內衣廠扶貧車間佔地面積600多平方米,現有工人20餘人(貧困戶6人),工人工資平均每月有3000餘元,生產出的產品主要出口到其他國家;合樁村興達城電子有限公司佔地面積近200平方米,現有工人50餘人(貧困戶10餘人),工人工資底薪加提成,平均每人每月有2500餘元。
目前,七星關區121家企業投資517.9萬元在各鄉鎮街道建設了139個扶貧車間,主要從事飾品、箱包、服裝、民族工藝品生產、加工等,採取廠房式、居家式、合作社式等多種模式開展生產,量身開發並提供合適崗位1.1萬餘個,解決就業4678人,其中貧困勞動力1132人。
就業扶貧為更多貧困人口找到增收致富的渠道,扶貧小車間起到了脫貧大作用。
要實現脫貧不返貧,關鍵是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形成持續反貧困和促進發展的有效機制。建立勞務協作精準對接機制,七星關區提供貧困人口就業意願和信息,廣州和七星關聯合對貧困人口開展招聘活動、就業培訓,對貧困勞動力就業情況實行跟蹤管理。
高質量、全方位的勞務協作對接平臺是夯實「引帶」的基礎。針對七星關勞動力較為充裕的特點,兩地人社部門牽頭搭建了多渠道勞務合作平臺。
平臺是「引帶」基礎,招聘即途徑。前不久,一場東西部扶貧協作招聘會在七星關區舉行。據了解,自東西部扶貧協作開展以來,廣州七星關兩地每年都會舉行這樣的東西部勞務協作專場招聘會,通過勞務輸出,分批次組織有意願的人員赴廣就業。
「從大山裡搬到城市裡,一年了都沒什麼工作,我看到政府有這麼好的政策,去廣州那邊還有就業補貼,所以就到這裡來報名看一下。為了一家人,希望工資高一點,到廣州去賺錢養家餬口。」搬遷到碧海陽光移民新城的群眾尹鵬,接到幫扶幹部的電話說政府舉辦了一個招聘會,就立刻趕來看看有沒有適合自己的崗位。
去年以來,七星關區圍繞全區特色產業、企業用工情況,持續對對口地區務工人員免費開展技能培訓,以提升其就業技能水平,增強「實幹」本領,促進穩定就業。通過開展「粵菜師傅」「南粵家政」等重點技能培訓工程,引入工學一體化、「網際網路+職業培訓」、職業培訓包、多媒體資源等培訓新方式,幫助貧困戶提升就業技能。為廣東服務業、勞動密集型企業等提供了大量熟練工人和技能人才。
今年來,兩地積極強化勞務精準對接,破除就業短板。完成轉移東部結對省就業188人,其中轉移到廣州就業89人。兩地開展貧困人口招聘活動3次,開展35期貧困勞動力護工職業技能培訓班,共培訓學員2015名,實現培訓就業人數873人。
就業穩、人心安、信心足,東西部扶貧協作勞務輸出讓七星關區的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吃上了「定心丸」,穩就業成為七星關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和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定海神針」。
七星關區融媒體中心陳椋煜
編輯廖婉君
編審劉佳興
終審黎秀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