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會地震,破壞力怎麼形成,住在高層還是底層生存機會更大?

2020-12-23 時空通訊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有人糾結,地震來臨時,住在高層還是底層生存機會更大?這個話題很有意思,但時空通訊思考良久,似乎是一個隨機選擇題,很難有標準答案。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簡單了解一下地震的成因和破壞機制。

為什麼會有地震?

我們知道,地球每時每刻都在不停的自轉,而地球結構由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地幔層、地核組成,由於地球自轉,這些不同結構就會有各自的運動,導致地球板塊發生移動和碰撞,有時板塊還會斷裂,地幔衝破地殼薄弱處發生火山爆發,這些地質事件導致的能量釋放就是地震。

地震傳播方式和破壞力主要是三種波。

地震導致人員傷亡最多的就是房屋倒塌和地裂山崩,這些都是地震能量釋放的結果。地震能量釋放的形式是地震波,而地震波有三種方式,即縱波、橫波和面波。

縱波又稱P波,體現為上下顛簸震動,震波比橫波傳播速度快,每秒為5.5~7km,因此是最早到達地面的地震波;橫波又稱S波,振動方向與波傳播方向垂直,傳播速度稍慢,每秒為3.2~4km,在縱波之後緊隨而來,表現為來回晃動搖擺。

面波又稱L波,是P波與S波在地表相遇後產生的混合波,是滯後於前面兩種波最後來到的,L波波長很長,振幅強,像水波浪一樣沿著地表傳播,是造成建築破壞的主要因素。

雖然三種波有一個時間差,但對於逃生幾乎沒用。

前面說的P波、S波、L波由於傳播速度和生成機制不同,因此到達地表形成破壞力有先有後,但這種先後是非常短暫的,根本無法利用時間差來逃生。

按縱波最高速度每秒7千米、橫波每秒4千米計算,如果震源深度在30km,縱波傳到地面要4.3秒,橫波要7.5秒,看起來似乎有3秒的時間差,但縱波並不是只上下顛簸一次就停住了,而是要顛簸多次,時間從幾秒到十幾秒,這個時候橫波早就接踵而來了,隨之而來的就是面波。如果震源在100km以上深處,這種時間差或許有點作用。

衡量地震破壞力大小有兩個指標是地震震級和地震烈度。

地震的等級:

我們都知道,地震最重要指標是震級,震級最先由美國地震學家裡克特在1935年提出,最早規定是距震中100km處,以「標準地震儀」所記錄測算得出;後來發展到遠方各種監測方法都可以換算得出震級。這種震級被人們稱為「芮氏規模」。

據歷史資料記載,在近2000年時間裡,人類記錄到的最大震級為8.9級,沒有超過這個震級的更大地震。震級是衡量地震釋放能量大小的指標,根據震級不同,人們把地震分為超微震、微震、弱震(或稱小震)、強震(或稱中震)和大地震等5個檔次。

小於3級地震不易被人察覺,現在最小的地震是通過精密儀器監測到的,為-3級;3~4.5級地震能夠察覺,屬於有感地震,但極少造成破壞。前兩個範圍的地震屬於弱震,中強震是指大於4.5級小於6級的地震,大於6級的地震叫強震,8級及其以上地震叫巨大地震。

震級表示的是地震釋放的能量。

地球上每天都要發生上萬次地震,每年發生500多萬次地震,但絕大多數都屬於弱震以下,造成破壞的強震每年只有十幾二十次,造成特大災害的地震一般只有1~2次。

地震造成的破壞,隨著震級提高而增大,但破壞力的大小與震源深淺和震中距離遠近有密切關係。一般來說,震源越淺、距離震中越近破壞程度越大,反之越小。強烈地震釋放的能量巨大,每一等級之間能量是以指數上升的,每增加一級的地震,釋放能量疊加增大約31~32倍(見上表)。

一次芮氏7級地震,相當於48萬噸TNT的威力,也就是約37顆廣島原子彈同時爆炸威力;而到了8級地震,就相當於1100多顆廣島原子彈爆炸威力;到了9級地震,就相當36000多顆廣島原子彈威力。

地震烈度是地震實際破壞力大小的度標。

震源越淺,震中越近,烈度越大,破壞力越大。就像8級地震相當1100多個廣島原子彈爆炸,在爆炸中心一切蕩然無存化為灰燼,附近幾十公裡受到的破壞也會很大,但如果這種爆炸在幾百公裡深處爆發,或者距離很遠,比如廣島原子彈爆炸,中國就幾乎感覺不到破壞力了。

這就是烈度,地震的實際破壞力。一般來說,震源越淺,烈度越大,破壞力也越大,但傳播的距離就相對越近;而震源越深,烈度越小,破壞力也相應減小,但影響波及範圍越寬廣。

烈度分級有兩種,一種是日本分級,分為8級,將無感定為0度,有感分為1~7度;西方基本使用麥加利烈度表,分為12個等級,我國也參照12級劃分烈度。麥加利烈度表表述為:3度以下只有輕微感覺;4~7度有感覺,並隨著烈度增大破壞力顯現;8~11度隨著烈度升級,破壞力越來越大;12級山崩地裂,建築盡毀。

現在來說說地震來了,是住在高層好還是底層好的問題。

大家看了上面關於地震的成因和破壞原理,肯定還是對住高層底層這個問題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吧?其實我也和各位一樣,對這個問題很難說清楚,也很難把握。

最好的辦法當然是不要發生地震,或者發生一些無感小感地震,這樣,無論住在高層還是底層都無所謂了;其次要住在足夠牢固的抗震房裡,能夠抵禦一定烈度的地震,這也無關乎高層底層問題。

如果住在一個豆腐渣工程房屋裡,沒有地震也會倒塌,住在高層或底層又有什麼區別呢?因此最好是不發生地震,儘量在自古以來沒有地震或者極少地震地區居住,儘量避開可能滑坡的山邊水邊居住,這樣至少能夠保幾代免受地震之苦;還有買房建房儘量要選擇和保證房屋質量和堅固,這樣地震來了才更有安全保障。

因此地震來了,關鍵還是房子能否能夠扛住第一波打擊。

地震來了,人在上下顛簸左右搖晃環境,就像曾坐在一輛高速行駛在曲裡八拐盤山路上的敞篷汽車,人們站在車廂裡,站都站不穩,是很難逃生的。因此只有房子足夠堅固能夠挨過第一波縱波、橫波、面波的打擊後,有一個短暫的停留,這時要立即抓住機會逃生,躲過第二波餘震的打擊來臨。

這個時候住底層就有一定的時間優勢,可以快速逃生。但住高層的優勢是,地震中房子垮塌了,只要還活著,被埋的可能性比底層要小些,更容易被救援。前提還是房子足夠堅固,地震烈度較小。如果房子是豆腐渣,且地震烈度夠大,在地震的第一波打擊中,房子全部被摧毀,縱有天大本事,也難逃厄運。

如果遇到8級以上巨大地震,而又在震中附近,震源又淺,住在哪一層都難逃厄運,但從被搜救的角度來說,住在上層機會會多一些。

個人觀點,歡迎討論,感謝閱讀。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合作。

相關焦點

  • 地震是因為地殼運動,那為什麼地殼會運動?地震又是怎麼形成的?
    我們常常說地震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也知道位於板塊交界地帶容易發生地震,但是我們不知道地殼究竟是怎麼運動的?也不知道地殼為什麼要運動。關於這點,我們要知其然還要知所以然,今天就好好了解一下,地殼究竟是怎麼運動的。地殼是怎麼運動的?地殼之所以會運動,和地球的構造有關。
  • 斜穿中國的郯廬斷裂帶,發生過最大地震,未來百年內會大地震嗎?
    簡單的說地震就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震動,有很多中原因都會造成地震,比如各個板塊之間相互擠壓,或者板塊中間存在破裂或者斷裂帶,甚至也有人工誘發的地震,水庫蓄水或者地下核爆都能形成,但一般來說天然地震破壞力更為強大一些,根據這些類型的不同,地震可以分為:1、構造型地震 2、火山地震
  • 地球上最高級別的地震是幾級?
    比如說板塊與板塊之間的運動所產生的地震。這些地震有大有小,頻頻發生,出現在地球的各個地方。在科學家調查的數據顯示,地震發生的次數竟高達50萬次以上。看到這一數據時,你可能會很驚訝地震竟發生如此多次。其實,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就可能在經歷著地震,不過因這些地震的震級很小,小到我們感覺不到而已。但也不是所有的地震都是小地震,還有的地震會威脅到人類生存。
  • 近年來地震頻發,根源是否是高層房屋太集中,地殼運行規律變了?
    雖然有人會說茅草土牆房冬暖夏涼,但現實生活中只要有條件了,有幾個人不是首先改善居住環境?而相同的時間,要說對地震最有發言權的人除了地震學家,應該就是廣大四川人民了,因為我們不僅經歷了大地震,更是小震不斷。地震的自然發生頻率是多久一次?
  • 史上我國東部最大地震是在哪發生的?
    這個除了發生過剛說到的郯城大地震以外,還有發生在1888年的7.5級渤海灣地震、發生在1975年的7.3級海城地震和發生在1969年的7.4級渤海地震。雖然這個區域的活動頻度不算高,但特殊的地質構造讓其承受了更大的正應力和剪切力,所以才會在積攢更大地震能量後形成破壞強度較大的地震。地震的慘烈程度和哪些因素有關?
  • 臺灣海域地震 為啥杭州高樓有感地面不覺?權威解釋來了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2月10日21時19分在臺灣宜蘭縣海域(北緯24.74度,東經121.99度)發生5.8級地震,震源深度80千米。本次地震中位於宜蘭縣海域,距臺灣島15公裡,距臺北市57公裡,截至目前,浙江省內溫州、台州、杭州部分地區有震感報告。今年以來,臺灣共發生4級以上地震45次,其中4.0到4.9級38次,5.0到5.9級7次,此次地震目前是臺灣今年以來的最大地震。臺灣地震,為什麼杭州高樓有感,地面卻沒感覺呢?
  • 如果地球上發生10級地震,會怎麼樣?
    若大型自然災難真的發生,那麼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將會遭到破壞,甚至是被毫不留情的毀滅。就拿地震來說,它帶來的後果是難以恢復的,但據調查研究發現:地震每年出現的次數是非常高的,至少每年會發生數十萬次。震級小的地震可能對人類生活沒有多大影響,但要是出現震級高的地震,那麼人類生活將受到重大的挫折。
  • 為什麼有人說四川省地震比較多呢?尤其是汶川發生地震以後
    四川境內分布了8個地震帶,其中的龍門山地震是大多數人至少有所耳聞的一個,因為2008年汶川發生的8.0級大地震和2013年雅安發生的7.0級地震都位於這個地震帶上。而另外七個地震帶歷史上也曾發生過破壞力較強的大地震,且震級都在6.0以上。
  • 臺灣海域昨晚地震 為啥杭州的高樓有感而地面不覺?權威解釋來了!
    浙江新聞客戶端訊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2月10日21時19分在臺灣宜蘭縣海域(北緯24.74度,東經121.99度)發生5.8級地震,震源深度80千米。本次地震中位於宜蘭縣海域,距臺灣島15公裡,距臺北市57公裡,截至目前,浙江省內溫州、台州、杭州部分地區有震感報告。
  • 5·12汶川地震12周年祭 | 緬懷逝者 致敬重生
    今天是5·12汶川地震12周年,緬懷逝者 致敬重生在緬懷逝者的同時,也要謹記一些突發的應急知識,
  • 地球上的火山是怎麼形成的?會帶來什麼災害,又會帶什麼改變?
    今天便給大家講講火山是怎麼形成的?它又有哪些危害?火山的形成要從地球剛形成的時候說起,那時候的地球由於內部熱量和多次撞擊是一個熔融的大火球,後來冷卻下來後,形成了由內向外的地核、地幔、地殼結構,其中地面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分由固體巖石組成,但在地熱的推動下它具有蠕動性。熱的部分被推到上方,冷卻的部分再緩慢回到下方,如此反覆就形成了對流層。
  • 巴薩深夜地震!教練下課高層選舉,門將韌帶受傷,全隊僅一好消息
    北京時間8月18日深夜,西班牙巴塞隆納方面迎來俱樂部層面的大地震,官方宣布了三個重要消息。其中包括一線隊主教練塞蒂恩即日起下課、隊內絕對主力和非賣品特爾施特根將接受膝蓋韌帶手術、此外還有高層的選舉時間也已經確定。
  • 山東威海在不在地震帶?未來會不會發生大地震?看完後明白了!
    威海不處在地震帶,因為地震帶的基礎概念是地震集中分布地帶,或者未來有可能發生強震的地帶,而威海不管過去還是未來,地震發生的概率都不算高。不過,地震帶多與地球構造斷裂帶有關,而威海境內也分布有多條構造斷裂帶,不排除發生小震的可能。
  • 地震是怎麼回事?地震預防、來臨和避險指南
    中國處於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交界處,所以我國是地震多發地。地震可以預防嗎?很遺憾到目前為止,地震還不能準確提前預知。雖然很多人說地震前夕,有動物會遷徙、天空出現異樣雲彩等等,但這只是「馬後炮」。沒有規律證據表明,出現這些異象就一定會有地震。但經過研究,地震波會有兩種傳播形式,縱波和橫波。縱波是震動方向和傳播方向一致,橫波則是垂直。
  • 專家析吉林松原地震:後續更大地震可能性不大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5月28日電(冷昊陽)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28日1時50分,吉林省松原市寧江區發生5.7級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哈爾濱、長春等城市震感強烈。地震專家分析,後續發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也不大,同樣不會對哈爾濱、長春等周邊城市帶來更大的後續影響。
  • 雖然地震無法預報,但卻可以預警,地震預警有什麼用?
    當地震發生的時候,首先感受到地震的必然是位于震源上方的城市,因為地震波會率先傳達到這裡。通常我們所說的地震波可以分為兩種,即橫波和縱波。橫波顧名思義,就是會使地表的建築物出現橫向晃動,橫波的破壞力是巨大的,是我們最需要預防的地震波,橫波雖然破壞力巨大,但是傳播速度較慢,約為每秒4公裡。
  • 為啥得了癌症後,有人能帶癌生存,而有的人很快會死?原因找到了
    但是這種想法是錯的,因為在身邊還是有一些癌症患者能夠帶癌共存,成功度過5年生存期,有的人是多年都沒有出現復發轉移。這些人是怎麼做到的?今天一起來走進他們。為啥得了癌症後,有人能帶癌生存,而有的人很快會死?
  • 新規出臺:明年起4樓以上裝電梯,不再建高樓,高層住宅或消失?
    在最近數十年間,我國的房地產行業發展頗為迅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種現象,現在的房子似乎越蓋越高了,而住在高層住宅中的人也有很多。對於開發商來說,花了錢才拿到的土地,要儘可能地將房子蓋得更高,才可以賺到更多,而對於買房之人來說,高層住宅不管是通風還是採光,往往會更好,因而也有一批人比較傾向於買這類房子。
  • 雲南省地震局:近期排除更大地震可能
    雲南省地震局:巧家此次震情屬於正常活動水平 近期排除更大地震可能雲南網訊(記者 夏方海 張瑪睿)5月18日21時47分,雲南昭通市巧家縣小河鎮發生5.0級地震,震中位置北緯27.18度、東經103.16度,震源深度約8公裡。
  • 巴薩高層大地震,數名高管集體辭職,逼宮巴託梅烏!
    想要加入巴薩球迷群的朋友,私信回復 11 即可想要下載巴薩經典比賽錄像的球迷,私信回復 錄像下載 即可4.10一早,巴薩高層傳來地震消息巴薩近期可謂是動蕩不堪,戰績方面不見往日的雄風,前段時間主帥又被炒掉,今天的高層集體辭職可謂是給巴薩的動蕩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