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地震頻發,根源是否是高層房屋太集中,地殼運行規律變了?

2020-12-15 悟空科學

最近這20年,我們身邊聳立出多少高樓大廈,雖然沒有人去專門統計,但肯定是個很龐大的數字。雖然有人會說茅草土牆房冬暖夏涼,但現實生活中只要有條件了,有幾個人不是首先改善居住環境?而相同的時間,要說對地震最有發言權的人除了地震學家,應該就是廣大四川人民了,因為我們不僅經歷了大地震,更是小震不斷。

地震的自然發生頻率是多久一次?

如果有人注意過「地震」這個詞的基本釋義,對於它的基本解讀並不是自然災害,而是自然現象。可能會有人覺得奇怪,明明就是讓人聽著都害怕的事情,怎麼會被定義為自然現象。其實,這一點我們從地震的發生頻率,以及破壞性地震的佔比就可以明白了。

實際上,地震的自然發生次數遠比很多人想像的多,根據目前的觀測數據來看,全世界每年發生的地震次數平均會超過500萬次,而一年一共也才三百多天,相當於每天都有地方發生過地震。之所以我們真實感知到的很少,主要是因為絕大多數地震的震級都小於人體能夠感受到的強度,這些三級以下的地震主要是通過地震儀記錄下來。

另一方面,儘管時不時都有三級以上的地震發生,但這個世界也很少,大到並不是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感同身受,即便當年面波震級達到8.0級的5·12汶川地震在發生時,僅僅是我國境內也不是全部地區都有震感,又何況是哪些距離更遠的地方。所以,關於地震的消息,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通過的網絡平臺得知,往往也只有震級較大、破壞力較強的地震才會有官方消息專門披露。

地球地殼的運行規律,可能因高層房屋太集中而受到影響嗎?

眾所周知,地球的內部構成主要有三個部分,它們由外到內分別是地殼、地幔和地核,要知道僅僅是地殼這一層的厚度就可以達到數十公裡,而絕大多數破壞性地震的發生地都是地殼這個區域。當然,截至目前,地球上已經發生過地震深度達到幾百公裡的深源地震,所以,地震還有可能發生在地球內部的軟流層中,只不過這樣的地震一般不會給地震區域造成太大的影響。

當實際上,地震的震源深度值越小,其可能給地表造成的破壞程度反而更大,因為,震級相同的情況下,釋放的能量距離地表越近就能形成越強的衝擊力。地震本質上就是能量的釋放,可能是板緣地震,可能是板內地震,也可能是火山地震,但地震的發生原因很複雜,並不只是與板塊運動這一方面有關,局部地區的地質環境也會對地震的發生造成影響。

但是,在造成地震發生的主要原因中,卻並沒有高層房屋建築太密集這一條。儘管現在新小區基本都實現了人車分流,車輛都有專門的地下室來進行停放。但是,儘管某些大型商場擁有四五層的地下停車場,但這個垂直高度並沒有很高,至少將其高度和地殼的深度相比完全不值一提,尤其是那些修建在大陸上的高層房屋。

地殼就是地球的一個外殼,主要由巖石構成,上層物質主要是花崗巖層,也叫做矽鋁層,下層則是玄武巖層,也將其稱為矽鎂層。但是,平均厚度為17千米左右的地殼,其實也在不同地形中存在差異,比如,高原地區的地殼厚度可能達到70千米,但大洋地殼的厚度卻往往只有幾千米,而地球上地殼最後的地方正是我國的青藏高原。

簡單來說,地殼運動的變化主要受制於地球內部活動,科學家將這股力量稱為內應力,這種力量可以讓地球的結構和物質發生變化,而地球上大陸和海洋等地形的出現和小時都與此密切相關。地殼運動被劃分為水平和垂直兩種主要形態,前者也被稱為造山運動和褶皺運動,顧名思義,這樣的運動方式常常會讓地球上形成新的龐大的褶皺山系;而後者則被稱為造陸運動或升降運動,高原、平原的誕生和海退就因此而發生,所以才有了海陸變遷。

相關焦點

  • 地震是因為地殼運動,那為什麼地殼會運動?地震又是怎麼形成的?
    我們常常說地震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也知道位於板塊交界地帶容易發生地震,但是我們不知道地殼究竟是怎麼運動的?也不知道地殼為什麼要運動。關於這點,我們要知其然還要知所以然,今天就好好了解一下,地殼究竟是怎麼運動的。地殼是怎麼運動的?地殼之所以會運動,和地球的構造有關。
  • 墨西哥南部發生7.5級地震,為什麼太平洋沿岸國家地震多發?
    地球是一個按照一定的自然規律,精密運行的巨大複雜系統,在地球演化的過程中,地形、氣候、生物、土壤和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也在不停的發展變化。當我國長江流域在對抗洪澇災害的同時,世界其他地方也有自然災害的發生,在6月23日,位於北美洲的墨西哥南部的太平洋沿岸地區發生了芮氏7.5級地震,震源深度大約為16千米,地震的發生至少已造成10人死亡,約有200萬人感受到了強烈的震感,不少房屋因地震而倒塌,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還引發了海嘯預警。
  • 近年來自然災害頻發 出門在外旅遊保險該怎麼買?-責任險,保額,交通...
    日本作為最受中國人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之一,本次北海道地震自然牽動著眾多遊客的神經,截至發稿,本次地震已造成至少42人死亡。面對巨災,哪些保險可以賠付?旅行時又需要配置哪些保險,才能高枕無憂?  出遊前應該做足準備  近年來,颱風、暴雨、地震等自然災害頻發。
  • 地震致印尼龍目島數千棟房屋被毀 供電中斷
    我駐登巴薩總領館發安全提示  繼續關注印尼龍目島5號晚發生的芮氏7.0地震。目前這次地震已經造成82人死亡,數百人受傷,死亡人數有可能進一步上升。地震曾引發海嘯預警,目前預警已經解除。  數千棟房屋被毀 供電中斷
  • 今晨,山東此地連發三次地震,為什麼我們感覺地震頻繁了呢?
    12月15日凌晨,山西榆林發生2.6級地震;12月14日凌晨,山東地震臺網測定,在煙臺市蓬萊區海域連續發生三次小地震,地震級別分別為:M2.3級、M3.0級、M3.2級。而剛剛過去的12月12日中國地震臺網測定:12月12日15時11分在新疆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發生4.2級地震。再加上之前報導的各地不時發生的小地震,人們可能會有一個感覺,怎麼現在小地震這麼頻繁了呢?小地震多了會爆發大地震嗎?
  • 第四章地殼和地殼的變動(經典32K本,1995年版)
    地質構造  在山區,常常可以看到巖層的變形和變位,這是地殼運動的「足跡」。這種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稱為地質構造。地質構造是研究地殼運動的性質和方式的依據。(一)褶皺  巖層在形成時一般是水平的。巖層因受力而發生彎曲,叫做褶曲。如果發生的是一系列褶曲即波狀彎曲變形,就叫做褶皺。褶皺的不同形態和規模大小,常常反映了當時地殼運動的強度和方式。
  • 龍目島在哪 網絡太發達讓人知道事情的速度變快
    龍目島在哪 網絡太發達讓人知道事情的速度變快時間:2018-08-13 09:09   來源:趣味百曉僧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龍目島在哪 網絡太發達讓人知道事情的速度變快 近日突聞龍目島發生地震,感嘆一下究竟是近幾年來網絡太發達讓人知道事情的速度變快,還是真的地殼運動過多,導致地震頻發了。
  • 地殼運動變化規律總結(全)
    注意:巖石圈≠地殼1、基本概念、分類及成因A.幾個概念:礦物:地殼中的化學元素,在一定的地質條件下,結合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單質,地殼物質最基本的組成單元,常見的造巖礦物有石英、長石、雲母、方解石。礦產:巖石形成過程中有用礦物在地殼中或在地表富集起來,達到工農業利用的要求。
  •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知識匯總
    地殼運動:指由於內力作用所引起的地殼的機械運動。地殼中的各種地質構造基本上都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因而地殼運動又稱為構造運動。   (2)板塊內部地殼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地殼活躍,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於這一地帶。   板塊相對移動而發生的彼此碰撞或者張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塊張裂處形成了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兩大陸板塊交界處相撞形成巨大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大陸板塊與大樣板塊相撞,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
  • |喜馬拉雅山|地震|青藏高原|珠穆朗瑪峰_網易訂閱
    珠峰的身高似乎一直在變。中國最早是在1975年測量珠峰高度,當時測量的冰面高度是8848.13米;2005年,中國登山隊重新登頂,當時的測量巖面高度數據是8844.43米。這次公布的新高程8848.86米是雪面高程。  數十億年來,地球板塊分分合合、聚散不斷。而它們每一次匯聚,在陸地上都會伴隨著山脈的隆起。
  • 智利大學:南極半島地震活動異常
    【南美僑報網編譯李糖糖報導】據智利大學(UCh)全國地震中心(CSN)最新發布的地震研究報告稱,2020年8月至11月,南極半島(Antarctic Peninsula)發生了「異常地震活動」。據統計,8月至11月,南極半島布蘭斯菲爾德海峽(Bransfield strait)一帶共報告大小地震多達3萬次。「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報導,這3萬多次地震震級在0.9至5.6之間不等。數據顯示,2020年9月為南極半島布蘭斯菲爾德海峽一帶地震活最頻繁時期,當地平均每天發生地震1千餘次。而從11月開始,當地地震活動開始逐漸減弱。
  • 9.5級智利特大地震,延伸近800公裡,甚至波及太平洋對面的日本
    地球被科學家們劃分為三層,中心層為地核,依次往外第二層是地幔,最外面則是地殼,普遍極具破壞性的地震就發生在地殼內。地球在宇宙中處於不斷運動著的狀態,因此為了維持自身的平衡,地球的內部會積攢一定的能量,而大部分地震的產生都是因為地殼快速向外釋放能量產生的振動。當然一些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則是由特殊的原因引起的。
  • 為啥會地震,破壞力怎麼形成,住在高層還是底層生存機會更大?
    我們知道,地球每時每刻都在不停的自轉,而地球結構由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地幔層、地核組成,由於地球自轉,這些不同結構就會有各自的運動,導致地球板塊發生移動和碰撞,有時板塊還會斷裂,地幔衝破地殼薄弱處發生火山爆發,這些地質事件導致的能量釋放就是地震。地震傳播方式和破壞力主要是三種波。
  •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地震、火山噴發、山崩、泥石流等地質作用進行得很迅速、很激烈,使地面瞬間產生劇變,往往造成自然災害;有些地質作用進行得比較緩慢,如青藏高原幾千萬年前是海洋1. 地殼運動:指由於內力作用所引起的地殼的機械運動。地殼中的各種地質構造基本上都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因而地殼運動又稱為構造運動。地表巖石發生彎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或斷裂張開,形成裂谷或海洋相伴發生,不同區域和不同時期有主次之分。
  • 又一場大地震前兆?東京上空瀰漫不明惡臭,美籍要員紛紛撤離日本
    據了解,地震是由於地殼迅速移動,釋放巨大能量並導致地面震動的自然現象。從根源上看,地震是由地球內部各板塊互相激烈碰撞而引發的,其中板塊之間的區域往往是最易於引發地震的。
  • 福建會不會發生大型地震?離臺灣省的地震帶這麼近有關係嗎?
    但是,既然當時震源的深度只有25公裡,這就足以說明那是異常破壞性較大的淺源性地震。從福建的現有地震記錄來看,福建省的地震特點和四川這些地方還不太一樣,時間分布上具有明顯的強弱交替之分,也就是存在所謂的地震活動期,而且就福建的地質構造特點來說,原本一般都不可能發生七級以上大地震,這大概與福建地下不同區域在地殼厚度上存在一些明顯差異也有關。
  • 發生地震一定會發生海嘯嗎,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它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海底滑坡產生的破壞性海浪。其實質是地殼活動把能量傳遞給海洋,被海水吸收,以大波浪形式對沿海岸的人類居住地及設施產生強大的破壞作用,我們就稱之為海嘯,地震引發的地殼錯位或塌陷非常複雜,對地殼的破壞方式差別也很大,因此地震的發生只能是海嘯發生的必要條件,還不能算是充要條件。有的地震卻沒有發生海嘯,那麼什麼情況下,地震才會發生海嘯呢?
  • 火山地震頻發 箱根拉響危險警報!中國遊客千萬別去
    火山地震頻發 箱根拉響危險警報!中國遊客千萬別去箱根山火山地震頻發,火山爆發警戒層級已提高到2級,火山口附近5月6日起開始實施管制,禁止人員進入。   據中新網援引日媒報導,位於日本神奈川縣的箱根山最近火山地震頻發,對此,箱根町方面於當地時間5月6日早上召開記者會,向該山大湧谷周邊居民發出避難指示,同時封鎖了附近幾條登山道路。
  • 天文觀測中一種可能的地震前兆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大地震頻發。雖然現在還不能斷定全球是否進入了新的地震活躍期,但本世紀地震頻次的確比20世紀高了一些。因此,推進地震預測研究和試驗顯得更為迫切,關鍵的問題是篩選出更多有效的地震前兆,研究捕捉地震前兆異常的良好方法和手段。
  • 「洞察號」:火星地殼或分三層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6日電 (實習記者 張佳欣)綜合《自然》《科學》雜誌15日最新消息,NASA「洞察號」探測器傳來火星內部「情報」:火星的地殼可能由三層組成。這是科學家首次直接探測地球以外的行星內部,將有助於研究人員揭開火星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形成和演化的。 這是「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的一項重大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