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20年,我們身邊聳立出多少高樓大廈,雖然沒有人去專門統計,但肯定是個很龐大的數字。雖然有人會說茅草土牆房冬暖夏涼,但現實生活中只要有條件了,有幾個人不是首先改善居住環境?而相同的時間,要說對地震最有發言權的人除了地震學家,應該就是廣大四川人民了,因為我們不僅經歷了大地震,更是小震不斷。
地震的自然發生頻率是多久一次?
如果有人注意過「地震」這個詞的基本釋義,對於它的基本解讀並不是自然災害,而是自然現象。可能會有人覺得奇怪,明明就是讓人聽著都害怕的事情,怎麼會被定義為自然現象。其實,這一點我們從地震的發生頻率,以及破壞性地震的佔比就可以明白了。
實際上,地震的自然發生次數遠比很多人想像的多,根據目前的觀測數據來看,全世界每年發生的地震次數平均會超過500萬次,而一年一共也才三百多天,相當於每天都有地方發生過地震。之所以我們真實感知到的很少,主要是因為絕大多數地震的震級都小於人體能夠感受到的強度,這些三級以下的地震主要是通過地震儀記錄下來。
另一方面,儘管時不時都有三級以上的地震發生,但這個世界也很少,大到並不是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感同身受,即便當年面波震級達到8.0級的5·12汶川地震在發生時,僅僅是我國境內也不是全部地區都有震感,又何況是哪些距離更遠的地方。所以,關於地震的消息,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通過的網絡平臺得知,往往也只有震級較大、破壞力較強的地震才會有官方消息專門披露。
地球地殼的運行規律,可能因高層房屋太集中而受到影響嗎?
眾所周知,地球的內部構成主要有三個部分,它們由外到內分別是地殼、地幔和地核,要知道僅僅是地殼這一層的厚度就可以達到數十公裡,而絕大多數破壞性地震的發生地都是地殼這個區域。當然,截至目前,地球上已經發生過地震深度達到幾百公裡的深源地震,所以,地震還有可能發生在地球內部的軟流層中,只不過這樣的地震一般不會給地震區域造成太大的影響。
當實際上,地震的震源深度值越小,其可能給地表造成的破壞程度反而更大,因為,震級相同的情況下,釋放的能量距離地表越近就能形成越強的衝擊力。地震本質上就是能量的釋放,可能是板緣地震,可能是板內地震,也可能是火山地震,但地震的發生原因很複雜,並不只是與板塊運動這一方面有關,局部地區的地質環境也會對地震的發生造成影響。
但是,在造成地震發生的主要原因中,卻並沒有高層房屋建築太密集這一條。儘管現在新小區基本都實現了人車分流,車輛都有專門的地下室來進行停放。但是,儘管某些大型商場擁有四五層的地下停車場,但這個垂直高度並沒有很高,至少將其高度和地殼的深度相比完全不值一提,尤其是那些修建在大陸上的高層房屋。
地殼就是地球的一個外殼,主要由巖石構成,上層物質主要是花崗巖層,也叫做矽鋁層,下層則是玄武巖層,也將其稱為矽鎂層。但是,平均厚度為17千米左右的地殼,其實也在不同地形中存在差異,比如,高原地區的地殼厚度可能達到70千米,但大洋地殼的厚度卻往往只有幾千米,而地球上地殼最後的地方正是我國的青藏高原。
簡單來說,地殼運動的變化主要受制於地球內部活動,科學家將這股力量稱為內應力,這種力量可以讓地球的結構和物質發生變化,而地球上大陸和海洋等地形的出現和小時都與此密切相關。地殼運動被劃分為水平和垂直兩種主要形態,前者也被稱為造山運動和褶皺運動,顧名思義,這樣的運動方式常常會讓地球上形成新的龐大的褶皺山系;而後者則被稱為造陸運動或升降運動,高原、平原的誕生和海退就因此而發生,所以才有了海陸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