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攤進店!從路邊攤走進大商場,傳統小吃會「水土不服」嗎?

2020-12-12 北京日報客戶端

隨著城市發展,路邊的流動攤販成了過去式,但一些傳統小吃仍在人們心中留下難以忘懷的味道。白毛煎餅、郭記灌腸、老滕家過橋米線等小吃攤兒,近年來紛紛撤攤兒進店,努力適應時代變化;甚至有人願意「三顧茅廬」,既是為了幫他們尋找出路,也是為了留住老北京的文化記憶。

白毛煎餅——

不怕風吹日曬了

在友誼醫院附近經營了30多年的白毛煎餅,將攤位搬到了王府井的和平菓局裡。曾經「看天吃飯」的煎餅攤終於有了正經的鋪面,不少老主顧紛紛前來捧場。

「白毛煎餅」陳秋生和他的女兒

上午11點,在王府井百貨大樓地下2層的小吃區,最紅火的正是白毛煎餅的攤位。春卷皮炸的薄脆、花生米、兩個雞蛋,蔥花香菜、甜麵醬……白毛煎餅還是原來的味道,一套煎餅得有7兩重,拿起來沉甸甸的。

店主陳秋生今年已經73歲了。1987年,陳秋生從街坊那裡學成手藝,開始在友誼醫院附近擺攤賣煎餅,這一擺就是33年。妻子攤煎餅,陳秋生炸薄脆,小三輪周圍往往排滿了顧客。每天凌晨4點他們就開始備貨,一年365天,除了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不管颳風下雨,陳秋生都會堅持出攤兒。

辛勤的勞作加上獨一無二的味道,讓這個原本沒有名字的小攤兒,在食客中間逐漸積攢了口碑,大家認準了陳秋生那頭標誌性的白髮,「白毛煎餅」也因此得名。

近些年,北京市實行街面規範化管理,如白毛煎餅一樣的街邊小吃攤兒再難經營。有一段時間,陳秋生只能在家將煎餅攤好,用保溫箱帶到路邊去賣。「機緣巧合下,和平菓局的人請我來王府井開店。因為疫情的原因,耽擱半年才重新開張。」陳秋生說。

撤攤兒進店,還是在寸土寸金的王府井,這個6平方米的攤位讓經營成本有了增加。「擺攤時無拘無束,每個月稅費和管理費加起來也就一百多塊錢。現在,我們每個月得交五千元左右的攤位費。以前在大街上擺攤兒,人可多了,每天淨賺上千元。現在客流少了不少,好在正逐步回復。」陳秋生說道。

如今,白毛煎餅從15元一套變為了20元。「分量和原料都沒變,我們堅持薄脆現炸現賣,自己做春卷皮,絕對不買半成品,麵粉也還是原來的配方,粗細糧搭配,不粘牙。」陳秋生欣慰的說,街邊擺攤兒是「靠天吃飯」,也有不少局限。「遇到大風大雨,沒人買煎餅,我就不出攤兒了。現在這裡有空調,夏天不熱、冬天不冷,再也不會在油鍋前熱得直冒汗了。」

除了環境變好,煎餅攤兒的衛生條件也有了質的提升,戴口罩、戴工作帽、穿工作服,在櫃檯後的工作區域,陳秋生嚴格執行著這些衛生操作規範。「管理方給我們辦了健康證,現在我們每年都體檢,店鋪裡掛著我們的健康證明呢。」撤攤兒進店,是一個新的開始,陳秋生也慢慢適應了各方面的變化。

「最近這一個月生意變好了些,很多老顧客得知我開店了,特意趕來給我捧場。」陳秋生樂呵呵地說,「現在我女兒、女婿接了班兒,有了傳人,我心裡也踏實了,可以光榮退休了。」

天橋郭記灌腸——

進店後想念老街坊

天橋郭記灌腸第三代傳人郭建軍

從小吃攤兒變為小吃店的,還有著名的天橋郭記灌腸。去年8月,郭記灌腸從天橋德雲社後的小胡同裡,搬到了雙井橋東,在廣渠路42號街邊租下了一個10多平方米的門店。

下午5點,不少下班歸來的年輕人正在店裡品嘗美食。6把小圓凳,牆面上張貼著老北京的照片,讓這間小店京味十足。櫃檯後,50歲的郭建軍正在油鐺前炸制灌腸。店內的灌腸都是由綠豆面和紅薯澱粉製成,頭天晚上蒸出來,晾一晚上,第二天便可使用。一盤盤豬網油炸出來的灌腸金黃酥脆,淋上嫩蒜製成的鹽蒜汁後焦香四溢。

除了以前就有的扒糕、炒紅果,新店推出的杏仁豆腐也成了熱賣品,郭師傅特意從河北承德購進北杏仁磨製、過篩,加上稻香村的桂花,從頭到尾純手工製作,香氣四溢。「小吃店,賣的就是手藝,什麼都能變,傳承的手藝不能變。做小吃,也要有工匠精神,好比說炸灌腸,考驗的是刀功和油溫,厚的地方炸出來軟糯,薄的地方炸出來酥脆,這些是無法工業化的。」

郭記灌腸是京城老字號,在南城市民心中有不一樣的地位。從民國時期在天橋一帶開業,到近年轉戰德雲社附近,傳到郭師傅這一輩,已經是第三代傳人了。

現在有了店面租金,再加上今年豬肉價格上漲,郭記灌腸的經營成本大大增加,炸灌腸由之前的8元一盤變為了12元一盤。「分量沒變,口味沒變,開了店不容易,價格也能接受,比其他家都便宜。」家住北四環的史女士是郭記灌腸的常客,這天她特意來雙井打包了3份炸灌腸。「小時候我就愛吃郭記,他們搬家後有一段時間找不著了,懷孕的時候我就想吃這口兒,現在孩子都1歲了,我才吃上。」

和史女士一樣,不少老主顧「吃慣了嘴兒,跑斷了腿兒」,經常特意來雙井買一份炸灌腸。「開了店也有好處,再也不怕去晚了就收攤了。」一位顧客說。

「以前在天橋,大家都了解炸灌腸這份手藝,我是在傳承;現在搬到老城以外,我是在傳播,向年輕人以及外地人傳播老北京小吃,多了一層難度。」郭師傅話音中有些知音難覓的遺憾,「有點兒想念以前那些老街坊。」

老滕家過橋米線——

搬到哪兒都有回頭客

王府井的老滕家米線似乎對「小吃攤兒進店」更有發言權。

下午5點,正值晚餐高峰,在王府井丹耀大廈3層,其他店鋪略顯冷清,而老滕家過橋米線的食客隊伍則從店內排到了電梯口。店主滕北玲今年快70歲了,是個地道的北京人,1984年,他憑藉曾經在雲南插隊的經驗,經營起了米線生意,成為東華門夜市第一家個體戶,排隊的人經常能排出去300多米。

2016年,東華門夜市撤市,老滕家過橋米線搬到了王府井西街,曾經露天的夜市攤位,擁有了正經的門臉兒。去年6月,王府井西街店鋪租賃合同到期,他又搬到了丹耀大廈3層。

新店面積大了許多,有90多平方米、10多張桌子,但仍無法滿足熱情的食客,大家等位、拼桌、打包,只為嘗一口老滕家的米線。「我也準備改一改店內布置,貼牆放幾張長條桌,這樣座位就多了。」老滕說。

「特別懷念以前夜市時期,捧著一碗米線,站著、蹲著,坐在街邊就開吃,尤其天冷的時候,熱乎乎的特過癮。」顧客劉女士從剛結婚就愛吃老滕家的米線,現在家裡孩子已經6歲了,一家人沒事就到店裡吃上一口。

更大的店面,也意味著經營成本的上升,去年年底,店內招牌過橋米線從20元一碗變為25元一碗,儘管價錢略有上漲,但每碗米線裡的魚丸從4個變為6個,煮米線的湯頭更始終是貨真價實的雞湯,每天店裡都要消耗掉兩隻老母雞,顧客在米線湯裡經常能吃到雞肉。「租金、原材料都在漲,但我們仍在儘可能地讓顧客吃到最實惠的米線。」老滕說。

輾轉多個門店,老滕家的生意經久不衰,在滕北玲看來,這都得益於「親力親為、真材實料」幾個字。老滕家的過橋米線選用最地道的雲南建水米線,酸菜也是雲南醃菜,魚丸則是從福州空運來的。每天早上7點,老滕就開始忙碌,一直忙到晚上10點,常年無休。「我堅信,只要規規矩矩地憑良心做事,做人、做事都能成,生意也能長久。」

「三顧茅廬」保留老北京記憶

「我們都是80後,小吃文化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是一份難以割捨的回憶。」劉鑫是北京局氣餐飲集團創始人韓桐的創業夥伴,同時也是白毛煎餅的忠實「粉絲」。「和平菓局是由局氣餐飲集團創始人韓桐親手打造,當時我們正在研究和平菓局的經營模式,我第一時間就想到了老爺子,攤一個煎餅,邊拿邊吃,正符合和平菓局還原老北京場景的設想。」彼時,陳秋生老爺子已經停止擺攤兒,每天帶著保溫箱在街邊售賣,行蹤不定,劉鑫找了好幾次,「三顧茅廬」一般,才在去年年底找到老爺子。

劉鑫認為,像白毛煎餅等街邊小吃攤兒,能進店經營,對店主、對顧客都是一件好事。「與路邊擺攤兒相比,有了自己的店鋪,就更穩定了,不用再東躲西藏的,颳風下雨都不怕了,衛生方面也有了規範,是順應首都城市發展的一個必然變化。」

劉鑫表示,局氣集團打造和平菓局,初衷就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同時,保留下老北京市井記憶,恢復當時的生活氣息。「我們一開始就打算請一些老手藝人入駐和平菓局,比如阜成門大媽鬼餅、大興胡同麵茶,這些叔叔、阿姨有著老北京人的熱情和地道的手藝,給他們提供一個平臺和出路,我們也能圓兒時的夢想。」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張雪

編輯 王雯淼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老北京小吃白毛煎餅、郭記灌腸撤攤兒進店,價錢漲了,味道還一樣嗎
    隨著城市發展,路邊的流動攤販成了過去式,但一些傳統小吃仍在人們心中留下難以忘懷的味道。白毛煎餅、郭記灌腸、老滕家過橋米線等小吃,近年來紛紛撤攤兒進店,努力適應時代變化;甚至有人願意「三顧茅廬」,既是為了幫他們尋找出路,也是為了留住老北京的文化記憶。
  • 路邊名攤兒進店,為了一份老北京記憶
    隨著城市發展,路邊的流動攤販成了過去式,但一些傳統小吃仍在人們心中留下難以忘懷的味道。白毛煎餅、郭記灌腸、老滕家過橋米線等小吃攤兒,近年來紛紛撤攤兒進店,努力適應時代變化;甚至有人願意「三顧茅廬」,既是為了幫他們尋找出路,也是為了留住老北京的文化記憶。
  • 從路邊攤到品牌化,小吃到底有多賺錢?
    門店開得大?其實只要肯幹,路邊的小吃就很賺錢。文和友、灣仔碼頭創始人最開始就是從小吃「練攤」開始。 而小吃品類發展到今天,也開始走向品牌化、規範化,從路邊攤走向門店、商場,在未來的餐飲格局中,一定會有小吃的一席之地,而小吃品類本身也可能進化成更靈活的存在方式。
  • 實拍韓國路邊攤小吃,才終於明白:原來韓劇裡都是「騙人」的!
    現實中韓國的路邊攤,差距太大,網友:韓劇裡都是「騙人」的!韓劇是很多年輕人最喜歡追的電視劇,裡面男主帥氣多金,女主溫柔漂亮,經常看見男女主人公坐在路邊攤中,一邊吃燒烤一邊喝啤酒,美味的食物通過電視屏幕傳達到我們眼前,精緻漂亮的美食,頓時把我們的胃都勾了起來,看著就非常有食慾。
  • 動物森友會路邊攤可以賣東西嗎 動森路邊攤攻略
    路邊攤的個性化布置!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動物森友會》的高手把自己打扮成各式各樣的攤販,非常有趣!比如:冰淇淋攤、賣魚攤販、果汁攤、熱狗攤等等。 首先,我們當然是要取得「路邊攤」這個東西。大家可以用2000哩數購買「路邊攤」的DIY方程式並學習。然後用12個木材製作出普通的路邊攤。這個路邊攤是可以用自定義圖案來設計的,讓我們往下看。
  • 路邊攤,中華美食界的半壁江山
    但不能否認的是,像臭豆腐一樣的街頭小吃,還是在路邊攤更有吸引力,一旦登堂入室,要麼口味改變,要麼價格翻倍。其實不止是在中國大陸,全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總有一些離開路邊攤就會失去滋味的美食。到了宋朝,夜市和路邊攤的規模空前。南宋時期孟元老在南渡之後,回憶東京即開封的繁盛而作《東京夢華錄》,其中就描述了東京汴梁的夜市和賣小吃的攤子。
  • 鹽城市區小吃地圖,今日推出水餃大王、「姜四」鐵板魷魚
    最愛那既能快速填飽肚子卻又滋味無窮的街邊小吃,尋尋覓覓中經常會摸不著地兒,那麼,走起——隨本報記者走訪市區街頭的路邊攤,通過親身體驗感受,來繪製一幅帶有鹽城本土特色的小吃地圖
  • 有一種美食叫做路邊攤,火遍全中國的路邊攤小吃,你最喜歡哪種
    #每日打卡#在中國有一個攤子叫做路邊攤,有一條街叫做小吃街,其本質都離不開吃食。而發展到現如今,小吃街便在每一個地方風靡起來。要說全國最有名的10條小吃街,你知道哪一條呢?京城最著名的美食街北京簋街,在這條1公裡多的大街上聚集著近200家不同風格不同口味的飯館,在這裡能讓你品嘗到正宗的全國八大菜系。上海城隍廟坐落於上海市最為繁華最負盛名的豫園旅遊景區,以經營各種上海風味小吃之名。
  • 集合啦動物森友會路邊攤怎麼設計-路邊攤設計方法
    集合啦動物森友會路邊攤怎麼設計?有很多玩家不清楚,希望下面這篇路邊攤設計方法能夠幫到大家,有需要的玩家一起去看看吧。集合啦動物森友會路邊攤設計方法  首先,當然是要取得路邊攤這個物品,可以用2000哩數購買路邊攤的DIY方程式並學習。  然後用12個木材製作出普通的路邊攤,這個路邊攤是可以用自定義圖案來設計的。
  • 見識日本真實的路邊攤,終於相信:動漫裡的美食都是「真的」
    烤仙貝還記得曾經吃過在動漫裡稱之為煎餅的「烤仙貝」,咬下的那一刻,真有點進了動漫裡的幻覺。有時對一種美食的渴望,未必是味道本身,而是想藉此感受一下動漫裡的某個畫面。日本的路邊攤美食,甚至比料理店更加值得打卡。古法製作的煎餅,現點現做。
  • 見識了韓國明洞的路邊攤,哪有心思購物?網友:看得我想訂機票了
    一說到路邊攤,很多人對它的印象其實並不友好。尤其是長輩們,從小就叮囑我們不要吃路邊攤,不衛生沒營養。不過你發現沒有?似乎大家對路邊攤是情有獨鍾,拋開衛生與否,路邊攤其實更符合大眾口味,更接地氣!關鍵是相比高檔餐廳的精緻美食,路邊攤性價比高多了。
  • 桃園眷村上海4家店停業 國民小吃該怎麼提身價?
    它主營豆漿油條燒餅等早餐品類,卻24小時開著門;一碗豆漿12元,一個燒餅二三十元,比家門口的早餐攤貴了好幾倍;和簡陋油膩的早餐攤不同,這家店如同高檔時尚餐廳一般,寬敞明亮,設計考究;中秋節和蝦米音樂合作推出的音樂月餅禮盒,創意獨特、形式新穎,受到很多好評。
  • 水土不服?廣州超級文和友熱度降了
    在廣州,除了特立獨行的建築風格,超級文和友還標榜集合了25家地道的廣州小吃,包括荔銀腸粉、阿婆牛雜、風筒輝、八珍煎餃、炒螺明、沙灣奶牛皇后等,以及一些體驗式懷舊主題商店。但記者發現,有不少商戶已悄悄離場,並迅速易主。  在超級文和友一樓的外賣站,本來經營著無影腳陳氏盲公丸,現已換上陳添記的招牌。在正門入口的黃金位置,本是吹著風筒賣燒烤的「風筒輝」,現在換成一家賣著傳統粉面的風味館。
  • 西單商場:90年的傳承與發展 傳統百貨提質升級在路上
    第一雙回力的球鞋,第一件父母獎勵的新衣服,第一根冰棍兒,還有商場裡的羽絨服大賣場……滿載回憶的西單商場,如今正響應傳統百貨業提質升級的號召,在政府與廣大供應商的支持下,積極打造高質量的核心區商貿服務,通過轉型、置換、提質、挖潛等綜合策略,為城市商業增添活力。  走在時代前頭 西單商場90年來的變遷  西單商場附近的三條街巷,起初大多都是些攤商在這裡賣貨。
  • 長安商場提質升級 讓傳統百貨走進社區
    近年來,西城區深入探索傳統商業創新發展方式,積極配合北京市 「一店一策」的工作部署,對區內多處傳統商場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改造升級。探索以傳統百貨業向社區商業轉型的方式,將優質服務帶到百姓身邊。長安商場作為西城區三個市級「一店一策」改造試點項目之一,在市、區商務局的支持下,於2019年4月閉店,經過8個多月的改造,12月27日重新亮相。自升級改造以來,長安商場致力於打造自然、情感、文化、價值的社區「U生活中心」。
  • 【漳州傳統風味小吃之二十三】綠豆粉粿,你還記得漳州的這個小吃嗎?
    綠豆粉粿 綠豆粉粿是漳州傳統小吃之一。薌城區臺灣路143號的「新亭阿山粿店」店主許俊傑,三代從事粿餈製作,以傳統工藝所做的綠豆粉粿,一直為食客所喜愛。 許俊山在切綠豆粉粿許俊傑的祖父許烏,從小就在粿餈之鄉長大,製作的粿餈一直被鄉民誇讚,從17歲起就在薌城區南門頭擺粿餈攤,一擺就是60年。許俊傑的父親許忠和子承父業,繼續從事粿餈製作,後因城市改造拆遷,才搬到現在的店。傳到許俊傑,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 倒進盤裡
  • 【漳州傳統風味小吃之二十】漳州的金錢肉是什麼你知道嗎?
    QQ:630811429 報料熱線:114今天晚上7點,漳州頭條將現場直播漳州市浙江商會第一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暨理(監)事會就職典禮,還有紅包領哦!同時還通過今日頭條等多個大平臺同步直播。長按二維碼可以進入觀看直播。
  • 從路邊攤到年收入1億,文和友用5年打通餐飲新模式
    1.初期:路邊攤小夥的迷茫與探尋1987年,文賓出生在湖南長沙的坡子街,他和長沙人一起,見證了五一廣場的地下商場夷為平地,立交橋悄然立起,又見立交橋被拆,建成了穿梭於城市間地鐵線路中的一個站點。他所生活的環境在數十年間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 廣州超級文和友水土不服?【飲茶論道】
    工作日晚上不用等位直接進去除了特立獨行的建築風格廣州超級文和友標榜集合25家地道小吃包括荔銀腸粉、阿婆牛雜、八珍煎餃等以及一些體驗式懷舊主題商店但部分首批進駐的老字號已悄然離場開業的路牌現時的路牌已退場商戶
  • 單雙號出攤、「綠卡」經營,進階版路邊攤來了!
    路邊攤要回來了中央文明辦近日發文明確要求,今年不將佔道經營列為文明城市考核內容。消息一出,即上熱搜。「我們的快樂要回來了,忍不住先吸溜口水為敬。」「好極了!我又可以吃到大排檔了!」「街道沒有小店,沒有小攤,實在是太死氣沉沉了!」很多人表示,「路邊攤才是一個城市的靈魂」。資料圖:濟南市民在小吃攤大飽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