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名攤兒進店,為了一份老北京記憶

2020-12-16 北晚新視覺網

隨著城市發展,路邊的流動攤販成了過去式,但一些傳統小吃仍在人們心中留下難以忘懷的味道。白毛煎餅、郭記灌腸、老滕家過橋米線等小吃攤兒,近年來紛紛撤攤兒進店,努力適應時代變化;甚至有人願意「三顧茅廬」,既是為了幫他們尋找出路,也是為了留住老北京的文化記憶。

白毛煎餅——不怕風吹日曬了

在友誼醫院附近經營了30多年的白毛煎餅,將攤位搬到了王府井的和平菓局裡。曾經「看天吃飯」的煎餅攤終於有了正經的鋪面,不少老主顧紛紛前來捧場。

「白毛煎餅」店主陳秋生和他的女兒

上午11點,在王府井百貨大樓地下2層的小吃區,最紅火的正是白毛煎餅的攤位。春卷皮炸的薄脆、花生米、兩個雞蛋,蔥花香菜、甜麵醬……白毛煎餅還是原來的味道,一套煎餅得有7兩重,拿起來沉甸甸的。

店主陳秋生今年已經73歲了。1987年,陳秋生從街坊那裡學成手藝,開始在友誼醫院附近擺攤賣煎餅,這一擺就是33年。妻子攤煎餅,陳秋生炸薄脆,小三輪周圍往往排滿了顧客。每天凌晨4點他們就開始備貨,一年365天,除了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不管颳風下雨,陳秋生都會堅持出攤兒。

辛勤的勞作加上獨一無二的味道,讓這個原本沒有名字的小攤兒,在食客中間逐漸積攢了口碑,大家認準了陳秋生那頭標誌性的白髮,「白毛煎餅」也因此得名。

近些年,北京市實行街面規範化管理,如白毛煎餅一樣的街邊小吃攤兒再難經營。有一段時間,陳秋生只能在家將煎餅攤好,用保溫箱帶到路邊去賣。「機緣巧合下,和平菓局的人請我來王府井開店。因為疫情的原因,耽擱半年才重新開張。」陳秋生說。

撤攤兒進店,還是在寸土寸金的王府井,這個6平方米的攤位讓經營成本有了增加。「擺攤時無拘無束,每個月稅費和管理費加起來也就一百多塊錢。現在,我們每個月得交五千元左右的攤位費。以前在大街上擺攤兒,人可多了,每天淨賺上千元。現在客流少了不少,好在正逐步恢復。」陳秋生說道。

如今,白毛煎餅從15元一套變為了20元。「分量和原料都沒變,我們堅持薄脆現炸現賣,自己做春卷皮,絕對不買半成品,麵粉也還是原來的配方,粗細糧搭配,不粘牙。」陳秋生欣慰的說,街邊擺攤兒是「靠天吃飯」,也有不少局限。「遇到大風大雨,沒人買煎餅,我就不出攤兒了。現在這裡有空調,夏天不熱、冬天不冷,再也不會在油鍋前熱得直冒汗了。」

除了環境變好,煎餅攤兒的衛生條件也有了質的提升,戴口罩、戴工作帽、穿工作服,在櫃檯後的工作區域,陳秋生嚴格執行著這些衛生操作規範。「管理方給我們辦了健康證,現在我們每年都體檢,店鋪裡掛著我們的健康證明呢。」撤攤兒進店,是一個新的開始,陳秋生也慢慢適應了各方面的變化。

「最近這一個月生意變好了些,很多老顧客得知我開店了,特意趕來給我捧場。」陳秋生樂呵呵地說,「現在我女兒、女婿接了班兒,有了傳人,我心裡也踏實了,可以光榮退休了。」

天橋郭記灌腸——進店後想念老街坊

天橋郭記灌腸第三代傳人郭建軍

從小吃攤兒變為小吃店的,還有著名的天橋郭記灌腸。去年8月,郭記灌腸從天橋德雲社後的小胡同裡,搬到了雙井橋東,在廣渠路42號街邊租下了一個10多平方米的門店。

下午5點,不少下班歸來的年輕人正在店裡品嘗美食。6把小圓凳,牆面上張貼著老北京的照片,讓這間小店京味十足。櫃檯後,50歲的郭建軍正在油鐺前炸制灌腸。店內的灌腸都是由綠豆面和紅薯澱粉製成,頭天晚上蒸出來,晾一晚上,第二天便可使用。一盤盤豬網油炸出來的灌腸金黃酥脆,淋上嫩蒜製成的鹽蒜汁後焦香四溢。

除了以前就有的扒糕、炒紅果,新店推出的杏仁豆腐也成了熱賣品,郭師傅特意從河北承德購進北杏仁磨製、過篩,加上稻香村的桂花,從頭到尾純手工製作,香氣四溢。「小吃店,賣的就是手藝,什麼都能變,傳承的手藝不能變。做小吃,也要有工匠精神,好比說炸灌腸,考驗的是刀功和油溫,厚的地方炸出來軟糯,薄的地方炸出來酥脆,這些是無法工業化的。」

郭記灌腸是京城老字號,在南城市民心中有不一樣的地位。從民國時期在天橋一帶開業,到近年轉戰德雲社附近,傳到郭師傅這一輩,已經是第三代傳人了。

現在有了店面租金,再加上今年豬肉價格上漲,郭記灌腸的經營成本大大增加,炸灌腸由之前的8元一盤變為了12元一盤。「分量沒變,口味沒變,開了店不容易,價格也能接受,比其他家都便宜。」家住北四環的史女士是郭記灌腸的常客,這天她特意來雙井打包了3份炸灌腸。「小時候我就愛吃郭記,他們搬家後有一段時間找不著了,懷孕的時候我就想吃這口兒,現在孩子都1歲了,我才吃上。」

和史女士一樣,不少老主顧「吃慣了嘴兒,跑斷了腿兒」,經常特意來雙井買一份炸灌腸。「開了店也有好處,再也不怕去晚了就收攤了。」一位顧客說。

「以前在天橋,大家都了解炸灌腸這份手藝,我是在傳承;現在搬到老城以外,我是在傳播,向年輕人以及外地人傳播老北京小吃,多了一層難度。」郭師傅話音中有些知音難覓的遺憾,「有點兒想念以前那些老街坊。」

老滕家過橋米線——搬到哪兒都有回頭客

王府井的老滕家米線似乎對「小吃攤兒進店」更有發言權。

下午5點,正值晚餐高峰,在王府井丹耀大廈3層,其他店鋪略顯冷清,而老滕家過橋米線的食客隊伍則從店內排到了電梯口。店主滕北玲今年快70歲了,是個地道的北京人,1984年,他憑藉曾經在雲南插隊的經驗,經營起了米線生意,成為東華門夜市第一家個體戶,排隊的人經常能排出去300多米。

2016年,東華門夜市撤市,老滕家過橋米線搬到了王府井西街,曾經露天的夜市攤位,擁有了正經的門臉兒。去年6月,王府井西街店鋪租賃合同到期,他又搬到了丹耀大廈3層。

新店面積大了許多,有90多平方米、10多張桌子,但仍無法滿足熱情的食客,大家等位、拼桌、打包,只為嘗一口老滕家的米線。「我也準備改一改店內布置,貼牆放幾張長條桌,這樣座位就多了。」老滕說。

「特別懷念以前夜市時期,捧著一碗米線,站著、蹲著,坐在街邊就開吃,尤其天冷的時候,熱乎乎的特過癮。」顧客劉女士從剛結婚就愛吃老滕家的米線,現在家裡孩子已經6歲了,一家人沒事就到店裡吃上一口。

更大的店面,也意味著經營成本的上升,去年年底,店內招牌過橋米線從20元一碗變為25元一碗,儘管價錢略有上漲,但每碗米線裡的魚丸從4個變為6個,煮米線的湯頭更始終是貨真價實的雞湯,每天店裡都要消耗掉兩隻老母雞,顧客在米線湯裡經常能吃到雞肉。「租金、原材料都在漲,但我們仍在儘可能地讓顧客吃到最實惠的米線。」老滕說。

輾轉多個門店,老滕家的生意經久不衰,在滕北玲看來,這都得益於「親力親為、真材實料」幾個字。老滕家的過橋米線選用最地道的雲南建水米線,酸菜也是雲南醃菜,魚丸則是從福州空運來的。每天早上7點,老滕就開始忙碌,一直忙到晚上10點,常年無休。「我堅信,只要規規矩矩地憑良心做事,做人、做事都能成,生意也能長久。」

「三顧茅廬」保留老北京記憶

「我們都是80後,小吃文化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是一份難以割捨的回憶。」劉鑫是北京局氣餐飲集團創始人韓桐的創業夥伴,同時也是白毛煎餅的忠實「粉絲」。「和平菓局是由局氣餐飲集團創始人韓桐親手打造,當時我們正在研究和平菓局的經營模式,我第一時間就想到了老爺子,攤一個煎餅,邊拿邊吃,正符合和平菓局還原老北京場景的設想。」彼時,陳秋生老爺子已經停止擺攤兒,每天帶著保溫箱在街邊售賣,行蹤不定,劉鑫找了好幾次,「三顧茅廬」一般,才在去年年底找到老爺子。

劉鑫認為,像白毛煎餅等街邊小吃攤兒,能進店經營,對店主、對顧客都是一件好事。「與路邊擺攤兒相比,有了自己的店鋪,就更穩定了,不用再東躲西藏的,颳風下雨都不怕了,衛生方面也有了規範,是順應首都城市發展的一個必然變化。」

劉鑫表示,局氣集團打造和平菓局,初衷就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同時,保留下老北京市井記憶,恢復當時的生活氣息。「我們一開始就打算請一些老手藝人入駐和平菓局,比如阜成門大媽鬼餅、大興胡同麵茶,這些叔叔、阿姨有著老北京人的熱情和地道的手藝,給他們提供一個平臺和出路,我們也能圓兒時的夢想。」

原標題:撤攤進店!從路邊攤走進大商場,傳統小吃會「水土不服」嗎?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張雪

流程編輯:TF010

相關焦點

  • 老北京小吃白毛煎餅、郭記灌腸撤攤兒進店,價錢漲了,味道還一樣嗎
    隨著城市發展,路邊的流動攤販成了過去式,但一些傳統小吃仍在人們心中留下難以忘懷的味道。白毛煎餅、郭記灌腸、老滕家過橋米線等小吃,近年來紛紛撤攤兒進店,努力適應時代變化;甚至有人願意「三顧茅廬」,既是為了幫他們尋找出路,也是為了留住老北京的文化記憶。
  • 撤攤進店!從路邊攤走進大商場,傳統小吃會「水土不服」嗎?
    隨著城市發展,路邊的流動攤販成了過去式,但一些傳統小吃仍在人們心中留下難以忘懷的味道。白毛煎餅、郭記灌腸、老滕家過橋米線等小吃攤兒,近年來紛紛撤攤兒進店,努力適應時代變化;甚至有人願意「三顧茅廬」,既是為了幫他們尋找出路,也是為了留住老北京的文化記憶。
  • 夏天的記憶裡,老北京人都吃些什麼?
    不過,什剎海邊的江米藕小販早已成了記憶中的事兒。現在,想要找到一款地道的老北京口味江米藕可不容易。一家大型餐飲集團的負責人告訴我,現在不管是魯菜、淮揚菜等風味的館子,不少都有類似江米藕的吃食,只是都不完全跟老北京的口味一樣。我專門請教了一位老北京馮先生,他告訴我,現在早已沒有以前那種江米藕的賣家,如果實在想吃可以自己在家做。
  • 老北京火鍋店推薦 最地道的7家老北京銅火鍋店
    無論抽到那一個都很有旺財,很有老北京做派。另外,牛舌也是這家代表菜品之一。店內裝潢古香古色,富有京味兒,寬敞明亮的大堂很有氣派。這家與上面說的銅鍋還略有不同,這家店是單鍋,即使你自己一個人去也完全是可以的。食材基本都是最新鮮的,丸子也是手打的,肉片紋理清晰,肥瘦均勻。
  • 逛一逛低調文藝的楊梅竹斜街,給你想要的京味兒,找回老北京記憶
    在北京古代皇城方方正正的布局中,楊梅竹斜街是個另類,卻為這裡帶來了一份灑脫,保留了一股文藝勁兒。漫步在街上,與時俱進的時髦氛圍與濃厚的文化沉澱帶來精彩的碰撞。現在已經成為新進網紅街道了,五點以後去,人依然不多,隨便走進胡同逛一下,適合拍寫真、人文、街景,逛小店,還有著名的屋頂咖啡館berry beans也在這裡。
  • 老北京布鞋店開在什麼位置好?
    目前有很多人想選擇自己創業,開一家老北京布鞋加盟店,有自己創業的想法是不錯的,老北京布鞋也的確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吸引眾多的創業者紛紛前來加盟,但是創業者心中也有一個疑慮,老北京布鞋店開在什麼位置好?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說一下開老北京布鞋店面選址有哪些講究?想要創業的趕快看過來吧。
  • 美食探店:嶽雲鵬開的網紅老北京炸醬麵
    這不,新一期的京東美食探店推薦地圖又來了。藍色港灣,對於在北京東部居住或者工作的人非常熟悉,這是一個融購物、親子、娛樂、美食於一體的商業綜合體,今天小編就帶您去了解一下這個商業綜合體的美食布局,並推薦一個特別有名的老北京炸醬麵館,提到這個老北京炸醬麵館首先要提到德雲社的著名相聲演員嶽雲鵬了,小嶽嶽在進德雲社之前就是在這個叫「海碗居」的連鎖炸醬麵館打工,麵館裡記錄著他出道前的辛酸血淚史,在他功成名就的時候也將海碗居炸醬麵館收入囊中
  • 英元·老北京涮羊肉創始人王雪元用誠信徵服重慶人的味蕾
    重慶火鍋、江湖菜在主城遍地開花,一家老北京涮羊肉在激烈的競爭中,獨樹一幟,受到重慶食客的喜歡。英元·老北京涮羊肉在重慶開業近20年來,已經融入許多重慶食客的心中,各店排隊就餐,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如此特色的餐館,肯定有其中奧秘所在。
  • 老北京滷煮?一聽zhèi名字,就不對路子!
    店門口一定是排著隊的。進得店來先得去右手邊的窗口買票兒,一碗滷煮是菜底兒配火燒,菜底必須買一份,火燒要不要、要多少都隨意。因為店面實在是不大,所以好多老街坊都拿著小鍋、小盆兒、保溫桶買回家吃,在店裡吃的都不光是為了吃,大多是胡同裡的老爺們兒,在這兒連吃帶山侃。
  • 姑娘路邊被攔住,進店做護理後又紅又癢
    路邊被人拉進店裡稀裡糊塗做完臉後 又紅又癢小九:「他說我們這邊新開了一家店,有些禮品要贈送,我說我不用,他就一直跟著我,他就跟我說,他說你不用沒關係,你上去看一下,我就帶你上去看一下,你就知道有這家店存在就好了,他就一直拉著我,我就很煩,我就說行吧,去看一下。」
  • 鷹城有家銅鍋涮羊肉,在這兒吃出了正宗的老北京味兒
    文末有福利送上哦~味覺是讓人記憶最為深刻的感覺每座城市都有它獨特的味道這成為人們記住它的標籤……飲食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鷹城哪裡會有這樣的店呢?閨蜜告訴她西環路上有一家銅鍋涮羊肉首先躍入眼帘的店門是古色古香的大門,匾上鐫刻著「同福祥」三個大字,上面附有清真標識。
  • 51歲竇唯進路邊店就餐,被媒體大讚接地氣,網友:一個歌手而已
    就在前幾天,竇唯在長春國貿閒逛,被網友遇到,紛紛舉起手中的手機搶拍,當時竇唯穿著隨便,走進路邊的一家小店吃飯,眾多網友看到網友發的照片,大讚「竇唯是最接地氣的明星」,不少媒體也進行了宣傳
  • 百花深處 · 保留至今的老北京胡同生活
    北京有這麼一條胡同有著浪漫的名字和故事被寫進了歌詞和詩句裡這裡走出了一批搖滾人這裡有著老北京記憶裡的煙火氣搖滾青年的巡禮地之一保留著老北京的生活氣息百花深處停在時光記憶裡的地方百花深處是北京街巷名稱極雅者。
  • 後海的冬天,老北京人的獨家記憶
    在2002年左右,這裡儼然成為了酒吧一條街,一到傍晚,這裡成為了小資們的打卡聖地,但是有這麼一群人,憑藉一己之力,調節著什剎海的生態,為這條古老的街區,保留了老北京的一些記憶,他們就是冬泳愛好者。你總能在後海看見他們的身影,夏遊三伏天,冬遊三九天。他們赤裸上身,與身裹羽絨大衣的遊客形成鮮明的對比,成為了後海西岸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 兔兒爺:老北京的吉祥物
    老北京曾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有一年北京鬧瘟疫,玉兔下凡給大家治病,但它是「女兒身」,不得隨意拋頭露面,只好去廟裡借來神像的盔甲,打扮成男人的樣子。為了儘快給更多人治病,玉兔將馬、鹿、老虎等各種動物當坐騎,跑遍了京城內外。瘟疫消滅後,玉兔也累倒在廟門外的旗杆下,現出原形。人們這才知道救人的就是玉兔,感其恩德,每到農曆八月十五那天都要供奉它,給它擺上好吃的瓜果菜豆,也祈求它給人間帶來幸福吉祥。
  • 老北京麵條的澆頭
    【9】北京胡同名字趣談【10】老北京酒鋪歷史【11】417次列車承載了幾代北京人的記憶【12】北京超速攝像頭位置大全【13】80年代北京西單人肉包子事件【14】北京爺們兒【15】拆不掉的胡同--抹不去的記憶【16】無法解釋的老北京十個詭異事件【17】彩色照片記錄:100年前的北京
  • 老北京的瓤豆腐
    在豆腐一邊切口,塞入肉,油炸後入高湯,這道瓤豆腐,在許多老北京童年記憶中佔有重要位置,大家習慣地將其看成是老北京菜。  從口味上說,瓤豆腐清淡、中和,注重技巧,確有老北京菜的特色,且老北京有「春節不動刀」之說,故春節食物以蒸煮為主,不講究刀功,這也推動了瓤豆腐的普及。  但事實上,瓤豆腐並不源於北京。一般認為,它出自徽菜。傳說朱元璋落魄乞食時,曾吃過瓤豆腐,以為人間至美,當皇帝後,將其帶入深宮,以後隨明成祖遷都,進了北京。  說瓤豆腐源自朱元璋可能是誇大其辭,但此說確有根據。
  • 老北京人的胡同記憶,那時侯的冬天真冷
    一晃這麼多年過去了,老北京變成了新北京,鼓樓東大街現在成了外地遊客的「打卡聖地」。有時候,我走回鑼鼓巷,走回棉花胡同,從鼓樓東大街走到黑芝麻小學,房子胡同幾乎都沒有變,只是遊人太多了,嬉笑吵鬧沒了兒時的寧靜。回憶老北京的冬天總是和「冷」字分不開。胡同裡家家戶戶都生爐子,初冬時候送煤的三輪車穿來穿去,誰家不得買夠一車煤才能過冬?
  • 老北京小吃薑汁兒排叉,它不光代表北京小吃文化,還是最獨特的北京味道
    薑汁兒排叉主要得準備麵粉,姜粉,鮮姜,糖桂花,麻仁,京糕條在《天橋小吃》中記載,舊天橋有一專門賣薑汁兒排叉的店,用草紙包裝還有一紅商標,曾經有詩人是這樣形容的"全憑手藝制將來,具體面微哄小孩。錦匣蒲包裝飾好,玲瓏巧小見奇才
  • 最牛老北京涮羊肉TOP12
    最後說一句,如果你是個甜食愛好者,一定要點一份糖卷果作為餐後甜品。誰問我都說實話:我們家直接從錫盟進可進不起,都是在大廠三個月育肥的,羊本身沒任何講究,但出數絕對不能將就。您扔裡慢慢涮不怕,我不怕露餡,不用催您『不趕緊吃就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