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覓涼
「雪花酪兒!糖的多來,給的多!」舊時北京,聽見胡同裡這聲吆喝,必定跟出一大群孩子,爭著搶著要買這一碗清涼甜軟。這是老北京土法消暑的冰激凌,如今卻只存在於很多老人的記憶裡。
出生於上世紀80年代的我並沒有見過,所有的印象都來自於家裡老人的念叨。每當我夏天嘬著巧克力冰棍時,奶奶總是笑著說,瞧把你美的,你是沒嘗過果子乾兒的味兒。
在奶奶印象裡,果子乾兒是用柿餅、鮮藕片、大紅杏幹製成的,也有放上紅肖梨和桂花,都是貨真價值的鮮果乾果。夏天用冰一鎮,真是酸甜涼脆。小販沿街一叫賣「果子乾兒來……」,懷裡揣兩個小銅盞兒發出「登查、登查」的聲音,早就有流著口水的孩子們跟著跑出去了。也有自家製作的果子乾兒,放在涼潤潤的井水裡冰著。一碗入口,浸潤心脾,一夏天的暑氣都煙消雲散了。
物換時移,如今這口兒冰食已經在京城難覓了。同樣一起消失的老北京消夏冰食還有荷鮮冰碗、西瓜酪……是幾代人童年的美食回憶,也伴隨著難忘的夏日時光。(文/傅洋)
六月炎威暑氣蒸,擎來一碗水晶冰。碧荷襯出清新果,頓覺清涼五內生。《天橋雜詠》聽聞什剎海的荷花市場舊時滿是賣夏令小吃的小攤兒,其中屬荷鮮冰碗最有特色。酸梅湯、水果沙冰、冰激凌……眼前的冷飲琳琅滿目,荷花開得正好,可唯獨不見荷鮮冰碗的蹤影。原本想在附近打聽打聽,可聽到這名字的人無不一臉茫然,甚至有些訝異,鮮有人知道這曾受追捧的美食。
切片果藕(白花藕)、去芯鮮蓮蓬子、鮮菱角、鮮老雞頭(芡實)四樣兒摻在一起,謂之「河鮮兒」;也有文字介紹說,加上鮮核桃和杏仁兩種乾果後,取名「冰果」,即我們所說的「冰碗」。按照《天橋雜詠》的記載,作為吃貨的我,打算自己動手做一份兒簡易版的荷鮮冰碗。我準備了鮮藕、鮮核桃、蓮子。我買的是幹蓮子,所以要在溫水中泡發後才能去芯,將核桃仁放入熱水中泡上個10來分鐘,去皮,蓮藕切片。一切準備就緒後,就能上鍋了。先將蓮子放入蒸鍋中蒸熟,核桃和藕片加水煮熟,撈出過涼水;再熬上一鍋冰糖水,晾涼後放入冰箱中製冷;最後把各種鮮果放入小碗中,澆上冰糖汁,放上兩三片山楂糕,就可以開吃啦。藕片鮮甜脆爽,核桃酥脆可口,搭配清甜冰涼的冰糖水,一碗下去,暑意全消。亮紅的山楂片如一顆顆紅寶石,點綴在上方,不僅看起來更有精氣兒神,也帶來酸甜口味,口感更佳。吃完之後,蓮子的清香留於唇齒之間,真想再來一碗呢。(林家怡)製作材料在市場就能買到,成本不高,10塊錢左右的材料就能做出四五碗了;核桃不好去皮,可以先放入開水中浸泡,再用竹籤剔除;蓮子要去淨芯,不然成品會發苦,影響口感。叫醒小孩子的消夏美食江米都填藕空中,新蒸叫賣巷西東。
切成片片珠嵌玉,甜爛相宜叟與童。
《燕都小食品雜詠》
在老北京人的記憶中,夏天的暑熱總是與各種消夏小吃相伴,其中江米藕就是一種。聽到小販「江米哎——藕!」的叫賣聲,孩子們準能從午睡中醒來。他們三五成群地約著出門,在什剎海邊吹著涼風,柳樹陰涼下,售賣江米藕的小販早已支起了攤子。只見案子上放著成節的江米藕和成摞的小碗,瓶罐碗盤裡裝著金糕、青梅、桂花汁等佐料。食客來了,小販就用小碗盛上切好的藕片,表面撒上金糕、青梅,最後再用小勺淋上一層桂花蜜汁,那清涼透心爽的味道吃過一次就還惦記著下一次。據說宮廷貴族也喜歡在夏季吃這江米藕,清朝皇帝溥儀的胞弟就曾為這道消夏甜品撰文,稱「此菜近假點心,每到夏季,北京到處都賣此食」。
不過,什剎海邊的江米藕小販早已成了記憶中的事兒。現在,想要找到一款地道的老北京口味江米藕可不容易。一家大型餐飲集團的負責人告訴我,現在不管是魯菜、淮揚菜等風味的館子,不少都有類似江米藕的吃食,只是都不完全跟老北京的口味一樣。我專門請教了一位老北京馮先生,他告訴我,現在早已沒有以前那種江米藕的賣家,如果實在想吃可以自己在家做。做的時候,需要把江米即糯米在水中泡兩三個鐘頭,再把白蓮藕洗淨切掉兩頭備用。然後再把江米灌在藕眼裡,並拿筷子杵實,這樣就可以上鍋蒸了。蒸的時間在20分鐘左右,拿筷子戳一戳可以戳動就可以了。出鍋後淋上糖桂花,切片晾涼,再撒上白糖就可以吃了。(孫文文)江米藕的原料市場上都可以買到,白蓮藕最好,價格四五元一斤;米用普通糯米即可;糖桂花超市裡有賣,價格在20元左右一瓶。藕片切掉兩頭後不要扔掉,可以用牙籤插起來保持藕的原狀。灌江米的時候可以用小勺連水帶米一起藕眼裡灌,利用水流的力量將藕灌滿。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
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
楊萬裡
「它不像冰淇淋那樣油膩,夏天吃完非常解渴,總結口味就是粘、滑、細、甜」,這是一位老北京記憶中的雪花酪。為尋得這令舊時北京孩子垂涎欲滴的夏季美食,我按著幾處雪花酪店的地址找去。萬萬沒想到,踏破鐵鞋,也嘗不得一口雪花酪。
跟著導航,我來到民族大學西路,卻沒有見到想要找的「劉老師雪花酪」店面,附近的人也「沒聽說過」;尋找「董小姐雪花酪」過程中,也遇到一樣的情況。失望的我只好繼續奔向下一個目標——中國傳媒大學附近的「手工雪花酪」店。50米,30米,10米……當鑲嵌著「手工雪花酪」幾個大字的牌匾出現在眼前時,欣喜的心情無法形容。門面上的雪花酪圖片,外形與冰沙相似,上面撒了乾果、水果等配料,我按捺住激動點了一杯,卻被告知「我們不做雪花酪了」。「買的人少,知道的人也少」,店主說,雪花酪全靠手工製作,需要提前五六個小時做好。只有靠書本上的雪花酪消暑了:明清時,京城就出現了雪花酪雛形。雪花酪又被戲稱為「土法冰激凌」,夏天小販走街串巷地賣著,惹得孩子們口水直掉,如今在北京幾乎見不著它的蹤影了。舊時製作雪花酪需人力製冰,用到鐵桶、木桶、皮帶等工具。為了保持「酪」的狀態,製作人要持一根竹片,多次剔除筒內壁上的冰層,使筒內保持半流質,最終呈濃小米粥狀。(林家怡)有熱愛老北京飲食的網友公布了一個方子:用刨冰機將冰塊刨碎放入杯中,撒上炒熟的花生仁、瓜子仁、麥仁和葡萄乾、山楂碎塊等配料,最後澆上自製果汁,一杯美味的雪花酪就誕生啦。自己製作時要儘量把冰刨細,如果出現冰渣就算失敗了。一次製作的量也不能過多,放久了口感就會改變了。炎炎夏日裡的沁人心脾
「京師甜杏仁,用熱水泡,加爐灰一撮,入水,候冷,即捏去皮,用清水漂淨。再量入清水,如磨豆腐法帶水磨碎,用絹袋榨汁去渣,以汁入鍋煮熟,加白糖霜或量加牛乳。」
(清)朱彝尊《食憲鴻秘》
嫩白光潔的豆腐小方塊,浮在清澈的糖水上面,桂花則散落在碗底,看著小碗裡的杏仁豆腐,頂著烈日去到店裡的我,暑熱似乎已消了幾分。店內的牆上掛著密密麻麻的價目表,其下方白色紙張上的紅色字樣「夏季推薦:杏仁豆腐」格外顯眼。我迫不及待地嘗了一口,杏仁豆腐比嫩豆腐還要細嫩,杏仁的香味融入凝脂中,甘冽醇厚,糖水清涼爽口,還帶著淡淡的桂花香,炎炎夏日裡吃上一碗,確實沁人心脾。我去時正趕上人們上班的時間,顧客不多,老闆說:「晚上人才多呢。」
杏仁豆腐是老北京消夏美食之一,又叫「杏酪」,因其潔白的外形,嫩滑的口感與豆腐相似,製作原料與杏仁相關而得「杏仁豆腐」一名。老人們說,過去做杏仁豆腐,靠的是用手把杏仁磨成漿,再加以熬煮,甜苦杏仁得按9:1的比例搭配,很是講究。(林家怡)奶酪魏在北京有多家分店,一碗杏仁豆腐價格8元。三元梅園也有杏仁豆腐。說起能消暑解渴的水果,西瓜說排第二,就沒有敢爭第一的。許是吃膩了直接切塊裝盤的西瓜,聰明且講究的老北京人想出在西瓜汁中加入瓊脂(就是凍粉)做成固體狀的吃食,再澆上糖水,搭配些其他水果,即成一碗清涼爽口的西瓜酪,做法簡單卻甚是營養美味。
原想著尋覓一家專做老北京小吃的店鋪來嘗嘗正宗的西瓜酪,卻發現難於登天。打開手機上的美食搜索軟體,竟找不到一家供應西瓜酪的餐館,好不容易在微博上翻出一條老舍茶館在2013年夏季推出的美食廣告,打著追憶老北京特色消暑美食的噱頭,可一個電話打過去,也得到了停止售賣的回答。我又問了問身邊的北京小青年,多數人搖了搖頭,表示沒吃過甚至沒聽過,一位姑娘告訴我她上初中時在護國寺小吃店嘗過,不過現在也已經沒了。其實,百度一下西瓜酪的做法,還是能得到不少詳細的步驟介紹,即使外面吃不到也可以自己試著DIY,通常做法如下:主料自然是西瓜,切開後取出瓜瓤,用紗布裹好擠出汁水靜置;在鍋中倒入適量水,放入瓊脂粉和白糖各一大勺,熬化後倒入裝西瓜汁的容器中,攪拌均勻;倒一小碗放涼後再入冰箱冷卻一小時,同時熬一小碗糖水,準備櫻桃、黃桃等應季水果切片;西瓜汁成凍狀後,澆上糖水,放上水果片,就大功告成了。還可以在入冰箱冷卻前放一些西瓜丁,這樣就能同時享受西瓜凍和新鮮西瓜的美味了。(劉曄)購買瓊脂粉要選擇質量有保障的產品,不要貪圖低價;西瓜酪雖然甜涼爽口,畢竟主料是西瓜,且需經冷藏,一次食用過多容易引起腸胃不適,應提起注意。杏幹柿餅鎮堅冰,藕片切來又一層。
勸爾多添三兩碗,保君腹瀉廁頻登。
《燕都小食品雜詠》
嚴格說,果子乾兒並不是夏日美食。舊日的數九寒天時節,北京城裡幾乎見不到鮮果,而多的是冰糖葫蘆、凍柿子等吃食給人們調味解饞,果子乾兒便是其中之一,它的原料柿餅、杏幹、鮮藕、梨子等多產於秋冬季節。但因冰鎮後更可口,炎炎夏日來上一碗酸甜交織、清涼解暑的果子乾兒,可以讓人暫且忘卻烈日炙烤的煩惱,享受由內而外的透心涼。
從《燕都小食品雜詠》中的記載,可以窺見古人製作果子乾的用料和方法:用溫開水浸泡柿餅和杏幹,附上藕片,調成濃汁,冰鎮後食用。過去常有小販手持兩隻銅冰盞敲出有節奏的聲響,走街串巷售賣果子乾兒、酸梅湯、玫瑰棗、煮海棠等小吃,被人們稱為「打冰盞兒」的。時至今日,諸多老北京小吃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甚至只停留在老一輩人的記憶裡,好在果子乾兒還能在市面上見到。我來到位於東直門的一家名叫「懂事兒」的北京菜館,特地品嘗一下果子乾兒的風味。橘紅色的柿餅片和杏乾片雖熬得軟爛,還是能清楚地看到其形狀,品出其滋味,果肉的酸甜口感充分地反映在濃稠的湯汁裡,未有勾芡跡象,可知費了一番時候才熬製而成。薄薄的藕片和梨片卻是十分脆爽,定是在湯汁熬好快出鍋時才放入的,「沾其味」而「留其形」。(劉曄)懂事兒位於東直門外斜街察慈小區11號樓,緊鄰東直門客運站,樓上還有相聲會館,果子乾兒的單價為13元。店內的裝修充滿了老北京氣息,每個包間都以不同的胡同來命名,屋內用老式鐘錶、風箏、草帽和畫報等來裝飾,再看一眼桌上點過的豆汁焦圈、炸灌腸、果子乾兒等吃食,有種穿越到上世紀末京城的錯覺。註:本文部分資料摘自《當代北京說唱史話》、《老北京的吃喝》。
本期責編/ 馬佳
設計/ 馮晨清
微信小編/ 李博
掃描下方二維碼或長按圖片關注「周末跟我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