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究!今兒夏至,吃碗什麼面才過癮!老北京吃麵離不開的澆頭

2021-02-17 最愛大北京
今日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您下班回家時可以留意下,今兒丹麥vs澳大利亞的世界盃賽上半場開球時(大概20時整),京城的天空應該剛剛擦黑兒。

夏至一到,「桑拿」氣息就濃鬱起來,那可真是:擠地鐵、坐公交猶似蒸饅頭,在大街上秒變行走的鐵板燒,坐在辦公室吹著空調還能感覺「文火微燉」。

所謂「冬至餃子夏至面」,在以小麥為主要農作物的北京,於新麥收穫的夏至之際吃麵條的習俗由來已久,名曰「嘗鮮」。

或勁道、或軟糯的麵條既滿足著大家的口腹需求,還能為平淡的生活中增添無窮無盡的樂趣,配以北京人對麵條花樣繁多的解鎖方式,真是夏日餐桌靚麗的風景線。

北京人看似慵懶、隨性,其實充滿著想像力和實幹力,這複雜矛盾的性格都體現在這一碗麵裡。

和北京battle麵食,車輪戰就能累垮全國剩餘33個省級行政單位。

這麼多好吃的面,看得小北好餓……

有沒有找到您愛吃的面?

「青豆嘴兒、香椿芽兒,焯韭菜切成段兒;芹菜末兒、萵筍片兒,狗牙蒜要掰兩瓣兒.」,這順口溜還沒念完,小北的哈喇子就噼裡啪啦落到了鍵盤上。

北京人吃炸醬麵,講究頗多。一般用六必居或者天源醬園的黃醬,炸醬的肉丁以五花肉為佳,當黃醬與肉丁在鍋中交融之際,醬香撲鼻。

「炸醬麵雖只一小碗,七碟八碗是麵碼兒」。面碼是炸醬麵的重頭戲,通常包括:青豆、黃瓜、白菜、豆芽、香椿、芹菜、水蘿蔔、菠菜、黃豆.

這麼七七八八算下來,不下20種,從春季的香椿到冬天的心裡美,一年四季的精華,都被拌在了這碗噴香的炸醬麵裡。

很早以前北京就有這樣一個習俗,凡是家裡有重大的聚餐,如婚嫁,過生日或老人做壽都要請客人吃上一碗打滷面,這是在北京認可度高居第二的麵條了。

老北京人最經典的做「滷」是放豬肉片兒、雞蛋、黃花、木耳等,所以也叫黃花木耳打滷面。

此外,還有西紅柿打滷等。但所有「滷」的共同特點,就是最後必須用澱粉「勾芡」,不「勾芡」的「滷」味道就差遠了。

實話說,打滷面更適合在秋冬季節食用,一碗下肚暖和舒坦,不過夏天吃也沒問題,無非是面出鍋時再過幾遍涼水。

夏天吃茄子肉丁面,鹹香適口,趁熱吃,過水兒涼著吃,都舒坦。作為半葷半素的澆頭,五分肉五分茄子的比例,怕是最可口了。

夏至吃麵的「爆款」裡,怎能少了芝麻醬麵呢?北京人吃麻醬麵,講究麻醬、麵碼兒和麵條分開單放著。

澥麻醬是技術活,用熱水澥是不行的,得用涼白開澥,還要在麻醬中放入適量鹽,澥芝麻醬的時候水要一點一點放,用筷子順一個方向攪。這樣攪拌、加水幾次,麻醬才粘稠濃厚。

悶熱的夏天,搬個板凳坐在院子裡,樹下陰涼,吹著小風兒,把煮好的麵條過水兒後,澆上調好的芝麻醬,黃瓜切成絲拌進面裡,剝上幾瓣蒜,一碗爽滑利口的麻醬涼麵調好了。

同芝麻醬涼麵有近似之處,用的是醬油、香油和蒜泥來調味,將黃瓜絲和雞絲放入麵條攪拌均勻,再淋上米醋,一碗消夏美味便做得了。

扁豆燜面也是老北京人在夏季必吃的,據說,早年間,物資相對匱乏,人們生活沒如今富裕,做一鍋扁豆燜面,這有菜有面的,既省事又省時,最重要的還省錢。

有人戲稱扁豆燜面為「一鍋出」,還真是貼切。勁道的切面,搭著嫩綠的扁豆以及肥瘦相見的肉片同處一鍋,當濃香的湯汁被麵條充分吸收後,一鍋軟潤鮮香的扁豆燜面就做得啦!

出鍋前記得放幾瓣蒜,更是提味兒!

說來奇怪,北京人對原產自千裡之外的延吉冷麵,很是情有獨鍾,前陣子,金正恩在板門店會見文在寅時帶去的平壤玉流館冷麵,愛吃冷麵這一口兒的北京人一定不會陌生。

圖片來自「陳皓的行走世界」的微博

尤其在炎炎夏日,能吃上一碗麵湯甘冽冰鎮的延吉冷麵,再來一盤拌桔梗和辣牛肉,心頭該是怎般美滋滋。

北京人對香椿的喜愛,其實是一種胡同情節,過去的院落中,香椿樹很多,所以春夏之際做一鍋麵條,伴著香椿做澆頭吃下去,是最愜意生活的寫照。

說到澆頭,那可是關乎到麵條好吃與否的關鍵所在,一勺澆頭若是有滋有味,便能當的起一碗麵的「靈魂」。

用肉及葷物作料物的炸醬。包括各種動物及肉,如羊肉炸醬、豬肉炸醬等。

素炸醬,不但醬內不可放有葷腥物,即使調料內亦不應有蔥花等葷性物。

北京人上輩子都是「燕麼虎」,口味重,離不開吃炸醬,小蝦米炸醬味道和肉丁炸醬不一樣,如果沒有合適的小河蝦,蝦皮也是不錯的選擇,充滿海味的炸醬另有一番滋味!

有葷氽兒與素氽兒之分。葷者有肉,素者無肉無葷腥(如蔥等)在內。如豇豆段葷氽兒、素野菜氽兒。

過去北京人家中醃鹹菜的湯汁,就是老鹹湯兒。它也是一種好調料,尤其用它來澆面吃,味兒更妙,除鹹味外,還有一種說不清的美味。再配上應時的麵碼兒,其味妙不可言。

用臭豆腐加湯兒拌鍋挑、熱面吃,其味難聞但吃起來特美,這也是老北京的一種吃食。麵碼兒很講究,有青豆嘴兒、白菜絲兒、菠菜段兒等。

又稱窮人笑,指的是用芝麻醬、韮菜花、辣椒糊澆面。解放前,貧家遇有婚喪喜事常吃這種飲食,門前鬧是打鼓、打鈸和吹鎖吶,俗話叫前鬧或門吹兒,故名窮人樂。

其實就是先炸出花椒油,倒入醬油,再放入些香油,也可少烹點醋,就成了「三合油」,其味香美,鹹中不膩,用來澆面最佳。

北京人的吃食裡離不開芝麻醬,將其用水慢慢澥開,加入適量的食鹽,即成澆面的好澆頭。如與三合油共用,味道更美。

花椒油,北京人夏天吃麵不能少。製作簡單,切點蔥花放到碗裡,再放入三小勺白糖倒入少量醋備用,在鍋裡放少許油,放入適量花椒,等花椒粒變黑倒入醬油,然後迅速把醬油倒入之前準備好的碗裡,這樣花椒油就完成了。

這是北京特產之一,就是燒羊肉的湯汁。月盛齋的燒羊肉湯是最為有名。用它來澆入面中,妙極。

也稱「折羅」,也就是剩飯菜。過去在北京,一般飯館都會在泔水桶上架個竹籮筐,剩飯菜則被攔在了上面,湯水漏到桶裡。城中大飯館雜合在一起的「折籮菜」,是平民百姓,特別是苦寒之家,用它作澆頭。

這是一種特殊吃麵的澆頭,因其任何麵碼兒也不用,只有適量的鹽水,所以人稱為「寡婦面」。其優點,就是不失麵條兒的真味,也很好吃。

用燉煮肉的碎塊作麵條的澆頭,其味甚佳。作澆頭之爛肉,其中常有煮熟之小方塊燉肉,可為寒者解饞去飢,而且價錢甚是便宜。舊京城內多「二葷鋪」兼賣此物。

京味家常菜老店,這裡做的老北京炸醬麵很地道,一大碗端上來,醬香十足,菜碼也豐富!

推薦:幹炸丸子、炸灌腸、桂花糯米藕、豆汁、炸醬麵

人均:70元

地址:海澱區增光路11號

京城人氣最旺的炸醬麵連鎖店之一,這裡的炸醬麵,料全,味足,麵筋道,就上大蒜,那叫一個爽,他家的老北京小吃也不錯,爆肚很嫩,芥末墩很正宗。

推薦:炸醬麵、麻豆腐

人均:62元

地址:蒲芳路24-1號

推薦:老北京打滷面、炸灌腸、牛肉燉板筋、老北京炸醬麵 、 老北京爆肚 、爆白菜 、 燒羊肉、芥末墩

人均:45元

地址:趙登禹路大覺胡同5號 

推薦: 百年打滷面 、紅燒肉 、三杯雞、五味滷土豆牛肉麵、 梅汁聖女果、 芝士紅薯、 豬油撈飯

人均:46元

地址:三裡屯春秀路育膳房內一層 

獨特的芥末口味兒麻辣涼麵,一到夏季,就是賣脫銷的節奏。獨特的醬料,勁道的麵條,大熱天的吃完就是過癮,清爽。

推薦:麻辣涼麵、醬肘子

人均:30元

地址:西城區新街口南大街14號

這家店本身主打川菜,宮保雞丁非常地道,雞肉滑嫩、又麻又香。而川味涼麵更是一絕,軟硬合適,調味也恰到好處。

推薦:夫妻肺片、宮保雞丁、麻辣涼麵

人均:56元

地址:西城區北禮士路149-3號

這家店的作風是比較豪放的,菜量都很大,切記要悠著點。吃飽喝足後,記得來個自製冰鎮酸奶,解膩爽口。

推薦:排骨幹豆角燜面 、功夫魚 、土豆牛肉燜面 、自製酸奶

人均:69元

地址:花園東路牡丹園西裡11號

推薦:扁豆燜面、 排骨燜面、 番茄牛腩燜面 、菠菜花生、紅燒肉燜面

人均:46元

地址:萬泉莊人大西門,紫金大廈北側,城鄉倉儲大超市對面 

故鄉酒家的延吉冷麵,麵條細溜,辣白菜夠味,嫩牛肉片,冰鎮冷麵湯,再配雞蛋,酸酸甜甜,拌明太魚、辣牛肉是冷麵必配項目。

推薦:明太魚、辣牛肉、烤串、精品冷麵

人均:40元

地址:西四北大街59號

推薦:三泉冷麵、鍋包肉 、幹豆腐、石鍋拌飯、山桔梗、 紅燒明太魚

人均:56元

地址:廣順北大街19號六佰本北區3層 

經常聽見有人問:北京最好吃的炸醬麵是哪家?最地道的澆頭在哪裡?而得到的回答也通常是:我媽媽做的小碗幹炸,我奶奶做的黃花木耳滷,或是老爸調的芝麻醬、三合油。

這種世世代代傳下來的美味,只有自家的孩子才最有發言權,今兒的午飯,您要做碗什麼面呢?

相關焦點

  • 今兒夏至,吃碗麵才過癮!細數老北京吃麵離不開的澆頭
    夏至吃麵的「爆款」裡,怎能少了芝麻醬麵呢?北京人吃麻醬麵,講究麻醬、麵碼兒和麵條分開單放著。它也是一種好調料,尤其用它來澆面吃,味兒更妙,除鹹味外,還有一種說不清的美味。再配上應時的麵碼兒,其味妙不可言。用臭豆腐加湯兒拌鍋挑、熱面吃,其味難聞但吃起來特美,這也是老北京的一種吃食。麵碼兒很講究,有青豆嘴兒、白菜絲兒、菠菜段兒等。又稱窮人笑,指的是用芝麻醬、韮菜花、辣椒糊澆面。
  • 今兒夏至,吃碗什麼面才過癮!
    夏天吃茄子肉丁面,鹹香適口,趁熱吃,過水兒涼著吃,都舒坦。作為半葷半素的澆頭,五分肉五分茄子的比例,怕是最可口了。它也是一種好調料,尤其用它來澆面吃,味兒更妙,除鹹味外,還有一種說不清的美味。再配上應時的麵碼兒,其味妙不可言。用臭豆腐加湯兒拌鍋挑、熱面吃,其味難聞但吃起來特美,這也是一種吃食。麵碼兒很講究,有青豆嘴兒、白菜絲兒、菠菜段兒等。又稱窮人笑,指的是用芝麻醬、韮菜花、辣椒糊澆面。
  • 講究!今天夏至,老北京人得這樣吃麵才過癮!
    除非,讓小南看見那一碗碗——過了涼水、拌上面碼、澆頭的「夏至面」。說起咱北京人夏至吃麵的習俗,清代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就有記載:「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這說的就是夏天要吃過水兒面。麵條做法千千萬,蘭州人吃牛肉麵沒夠,山西人吃刀削麵沒救,陝西人吃油潑麵都跟白嘉軒一樣的玩命。我們北京人嘛,則最好炸醬麵這一口兒,夏至了,先來它一大碗。
  • 咱老北京吃麵真講究!今兒的晚飯,您要來碗什麼面?
    夏至吃麵的「爆款」裡,怎能少了芝麻醬麵呢?北京人吃麻醬麵,講究麻醬、麵碼兒和麵條分開單放著。它也是一種好調料,尤其用它來澆面吃,味兒更妙,除鹹味外,還有一種說不清的美味。再配上應時的麵碼兒,其味妙不可言。用臭豆腐加湯兒拌鍋挑、熱面吃,其味難聞但吃起來特美,這也是老北京的一種吃食。麵碼兒很講究,有青豆嘴兒、白菜絲兒、菠菜段兒等。又稱窮人笑,指的是用芝麻醬、韮菜花、辣椒糊澆面。
  • 今兒「二伏」要吃麵,吃什麼澆頭才過癮!北京人最愛吃的面都在這
    圖源  圖蟲二伏天酷暑難耐,還是個「雙double plus」加長版,吃什麼都會索然寡味,所謂「頭伏餃子二伏面」,咱北京人,就是靠這一碗碗舒心爽口的麵條,過活了!作為半葷半素的澆頭,五分肉五分茄子的比例,怕是最可口了。這碗面充分體現了咱北京人吃麵條的講究!得是東北的木耳,口外的蘑菇,上好的五花肉切薄片,配上幹黃花,最後再甩上一個雞蛋花,願意漿糊點您就勾個芡。
  • 二伏吃麵!吃什麼澆頭的面最過癮最將究?100種面送上
    所以,今天吃碗什麼面,您想好了麼?作為半葷半素的澆頭,五分肉五分茄子的比例,怕是最可口了。這碗面用料極其講究!得是東北的木耳,口外的蘑菇,上好的五花肉切薄片,配上幹黃花,最後再甩上一個雞蛋花,願意漿糊點您就勾個芡。
  • 夏至吃麵:人生淂意一碗麵,翰墨生涯數行書
    到了夏至,就到了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了。登封人的老例兒,到了這天一定要吃麵條。這裡有講究,叫「冬至疙瘩夏至面」,好像很多人都還記得這個老例兒,但為什麼就不一定知道了。小時候到了這天,祖母會說今天夏至哩,晌午要吃頓肉澆面,祖父會去集上割塊肉,中午一定是肉澆面。
  • 今兒「二伏」要吃麵!
    圖源  圖蟲二伏天酷暑難耐,還是個「雙double plus」加長版,吃什麼都會索然寡味,所謂「頭伏餃子二伏面」,咱滄州人,就是靠這一碗碗舒心爽口的麵條,過活了!圖源  圖蟲再說麵條,吃炸醬麵通常分抻面和手工切面兩種。抻面,最好用半燙麵和面,揉面的時候要加點細澱粉,這樣抻出來的面才夠勁道,夠透亮,吃到嘴裡才爽滑。
  • 老西安人吃麵離不開的澆頭,你知道幾樣?
    曾經有句老話說的好,冬至餃子夏至面,西安人尤其愛吃麵,面的澆頭也是千變萬化,
  • 夏至今天傍晚才到?「四加三減」加碗面!
    夏至以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八寶辣醬面號稱炸醬麵的「高級版」,底醬由辣醬、豆瓣醬和甜麵醬三合一,再加入蝦仁、雞肉、鴨肫、豬腿肉、肚子、開洋、香菇、筍片這「八寶」才得以製成澆頭,一般只有在飯店才吃得到。
  • 今兒個立夏,咱聊聊這老北京的澆頭!
    這一立夏,咱們北京人兒最離不開的就數這爽滑的麵條了,尤其到了三伏天,您累了一天到家了,來一碗過的涼涼的麵條,稀裡呼嚕這麼一搓,再啃根兒水裡拔的哇涼哇涼的黃瓜,對了,再來瓣蒜,嘿~甭提那叫一個舒坦嘍!       說到麵條必然要說到澆頭,咱這老北京的澆頭可是種類繁多了。今兒個串子就和您聊聊咱們老北京這澆頭。
  • 老北京的羊肉汆面、酸菜熱湯麵、白湯麵 ...
    在老北京最舒服的一天:早上喝個豆汁兒;晌午來一碗羊肉汆兒面或者酸菜熱湯麵、白湯麵,沏點茶,三五好友神侃一會兒,晚麼晌再攢頓刷鍋子。
  • 夏至吃麵!炸醬麵最能代表北京嗎?
    「冬至餃子夏至面」,不僅北京有這慣例,全國上下,不少地方都有夏至吃麵的傳統。對老北京來說,有兩碗面的重要程度不相上下,但名氣卻相差懸殊。一個是炸醬麵,「老北京炸醬麵」幾乎成了專有名詞,無人不曉。去年米其林推出的「必比登」小吃,就有一家本土炸醬麵館上榜,可見名頭之大。但要說起「打滷面」呢,關注的人可就少多了。
  • 夏至吃麵,18道難忘的南方麵條!
    流傳至今,無錫人有夏至吃餛飩的習慣,但民間也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因此,吃麵也是夏至的一項重要習俗。通常,人們都認為北方的麵食更好吃,因為北方盛產優質小麥,而小麥是製作麵粉的原材料,例如山西刀削麵、蘭州拉麵、北京雜醬面等,都是北方地區具有代表性的麵條。
  • 老北京麵條的澆頭
    北京人愛吃麵,澆頭當然也是種類繁多了。今天串子就和大家聊聊老北京的澆頭。
  • 今兒夏至吃什麼?當然是芝麻醬涼麵!
  • 老北京炸醬麵,到底是碗什麼面?
    如果說每一個城市都有一道離不開的麵食的話,那麼北京人離不開的一定是炸醬麵。作為北京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北京炸醬麵處處透露出一股「京範兒」。北京人記憶深處的炸醬麵,帶著熱熱鬧鬧的煙火氣,各色面碼拌出誘人的色彩,濃香的肉和醬勾勒出最鹹香的那一筆,再加上勁道的麵條。
  • 今兒大寒!吃什麼滋補身體,迎接新春?講究!
    還可用作吃麵條的澆頭兒,熱乎、勁道的「鍋挑兒」切面或者手擀麵,澆上一勺燉肉湯,再來五、六塊牛肉,吃起來就是滿足、舒坦。而小碗牛肉是面的澆頭,肉質細膩,香味四溢,湯底鮮香。涮羊肉的種類繁多,什麼:大三叉、羊筋肉、羊上腦、羊磨襠、羊裡脊、羊腱子肉、一頭沉和黃瓜條。涮羊肉片的時候切忌時間過長,變色基本就能吃了。
  • 大年初二這碗面,南北各異,原來都這麼講究!
    初二面,講究頗多,合格的面需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而且這面須過冷湯,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後用冷水浸過。現今,人們按照當地的飲食習慣,製作屬於自己家的那碗面,但是很多地方還是堅持用冷水浸過,以保留「初二吃冷麵」的風俗。放眼望去,中國各地,面種頗多,臺臺就為大家盤一盤,大年初二我們究竟能吃到哪些面。
  • 老北京打滷面,真正上得了席面的是它,而不是炸醬麵!
    一年當中光固定吃麵的日子就這麼多,加上愛吃麵的主兒變著法兒的做,這就促使了北京麵條兒吃法的多樣化,所謂的多樣化,麵條兒本身,無論是切的、抻的、還是壓的,並沒多大區別,差別主要在澆頭兒上,老北京吃麵有十八澆頭兒之說(其實嚴格說來可能都不止十八種,有工夫咱們再細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