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姜涵育 新周刊
一襲白裙的譚元元,將芭蕾舞極致而純粹的美感呈現在觀眾眼前。圖/由被訪者提供
天鵝是候鳥,總會回歸它起飛的地方,譚元元覺得,《歸來》代表了她尋找今年3—10月這7個月間失去的舞臺的旅程。「現在是時候我要回歸舞臺。」
樂曲響起,一襲紅裙的譚元元出現在舞臺中央,足尖將她撐起,優美的肌肉線條在紅色裙擺間隱約可見。曲終人散,她一天的工作也接近尾聲。
這天早上,譚元元醒來的第一件事是感受一下身上有沒有酸痛,然後衝個熱水澡,鬆弛筋骨。在完成一系列準備工作後,譚元元準時到達演播廳,從中午12點一直跳到晚上8點多。
等待拍攝《舞蹈風暴》(第二季)宣傳視頻時,譚元元低著頭安靜地在照片上簽名。幾十分鐘裡,她始終腰板筆挺,只有腳上的灰黑色平底棉布短靴宣告她處於休息狀態。她每次跳完舞都會換上這類鞋子,「舒服,把腳完全放鬆」。
如果生活中沒有芭蕾,譚元元無法想像,「這就不是我了」。她的休假就是拉筋,如果還有時間和精力,就看看書和電影,再喝喝茶。
歷盡傷痛,也毫無保留
「為什麼會這麼愛芭蕾?」
「我不知道,我覺得我選擇了芭蕾,芭蕾也選擇了我,就是雙向選擇。就這麼著吧!」
譚元元的笑聲特別乾淨,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小女孩的單純和真摯。小時候,大家叫她「小黑皮」,因為曬得很黑,性格又像男孩,別人玩洋娃娃,她卻偏要爬樹,摔下來被爺爺打了一頓。
由於晚一年入學,譚元元一開始跟不上班級進度,總是慢一拍。原本性格開朗的她,躲在角落裡哭鼻子,「覺得自己是醜小鴨,有點自閉」。譚元元骨子裡非常要強,雖然愛哭,但哭過之後馬上站起來練習,別人做一遍,她就做十遍。也許正是這樣的性格,造就了之後她大大小小的成績。
譚元元的魅力來源於從骨子裡散發出的優雅與自信。圖/由被訪者提供
此後,她練得更加刻苦,並養成了伴隨一生的習慣:「一定要做到極致,一定要儘量做到完美。雖然完美是不可能的,但今天一定要比昨天做得更好。」
15歲是譚元元舞者人生的第一次蛻變。以國家代表身份出國比賽,讓她初嘗失眠的滋味。「當時心理壓力太大,覺得如果沒有拿到獎,我怎麼辦?」雖然整個人不在狀態,負擔很重,但她還是連過三關,進入了決賽。跳參賽曲目《晨曲》時,她第一次感覺到自己在享受舞臺。「舞臺是有魔力的,我那時覺得自己從一隻醜小鴨變成了潔白的天鵝。」
兩年後,譚元元獲得德國斯圖加特芭蕾舞學院兩年的獎學金,在德國入學半年後,她收到了舊金山芭蕾舞團的邀約。於是,譚元元選擇留在美國,成為舊金山芭蕾舞團的獨舞演員。
譚元元的職業生涯,印證了「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句話。譚元元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宿命,機會會找到你,你也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機會。
從18歲加入舊金山芭蕾舞團,成為獨舞演員,到18個月後,成為首席演員,譚元元的訓練強度增大,演出一個接著一個。雖然她始終小心謹慎,卻險些與舞臺告別。
「我受傷最嚴重的一次,是在跳《吉賽爾》二幕舞的時候。」舞臺上,譚元元已經完全投入角色,在跳一個大幅度跳躍即Tour Jeté的動作時,她想讓自己的腰再彎一點、腿再高一點,想讓自己在空中多停留一會兒。在她舒展腰肢的當口,胯骨處猛然傳來一陣刺痛。「我覺得可能是抻了一下,但我還是繼續跳,因為這種事對我來說是家常便飯,當時並沒在意。但在繼續跳的時候,我隱隱約約有種不祥的感覺,因為我最了解自己的身體。」
回到更衣室,譚元元根據經驗做了一系列救急措施,可胯骨還是越來越疼,就選擇先回家休息。但第二天醒來,她下不了床,更走不了路,只能焦急地求助爸爸媽媽和隊裡的醫生。
芭蕾女皇的美譽是她用無盡的熱愛與堅強的意志換來的。圖/由被訪者提供
拍完核磁共振,她被告知「臀唇撕裂」,醫生建議她做微創手術,但可以繼續跳芭蕾的成功率只有35%,恢復時間需要大半年,甚至更長。譚元元當場拒絕,回家靜下心來想解決方案。她嘗試了復健、休養、針灸、偏方等方法,走一步看一步。
兩周後,她開始慢慢做一些簡單的動作,訓練輔助肌群,以幫助胯骨固定。兩個多月後重返舞臺時,她調整了自己的重心,不再把全部重量壓在受傷的胯骨上面。
這是譚元元職業生涯中最大的一次危機,接下來的12年裡,每到陰雨天,受傷的胯骨就變成了天氣預報機。能夠堅持到今天,除了自己的努力,也因為芭蕾選擇了她:「它還沒有放棄我,所以我還可以站在舞臺。」
這件事雖然給譚元元留下了一定的陰影,但在舞臺上,譚元元依舊是120%地投入。即便她跟自己說悠著點兒,但到了節骨眼,她還是會做大幅度的動作。2016年,舊金山芭蕾舞團在中國巡演,譚元元在國家大劇院出演《吉賽爾》,她覺得那是自己表現最好的一場,至於那個大幅度的跳躍動作,她還是完成得毫無保留。
年輕時跳《吉賽爾》,可能技巧方面沒問題,但細節上總有欠缺。「吉賽爾情竇初開跟阿爾伯特訴說愛情時,一邊數花瓣,一邊說『你愛我,你不愛我』。我小時候就這麼直接數,但長大以後不會這樣數了。」此時的譚元元指尖輕顫,歪著腦袋將這一幕呈現出來。
在新的舞臺呈現無限可能
每周,譚元元至少要練5天。熱身、練功、排練是基本順序,結束之後如果累了,她就把腿抬到高出心臟的位置,讓血液回流,儘量放鬆。休息時,她會去做按摩或SPA,但很少逛街,因為要保護腳,「就是省著點用」。
舞者的世界相對簡單,每天沉浸在美好的事物裡,是一種難得的滋養。這種氛圍塑造了譚元元脫俗的氣質,她眼中的世界永遠是美好的,通過舞蹈和藝術,可以將美好的時間延長一點,再把黑暗的角落藏起來一點。
驕傲挺拔的身軀,清澈堅定的眼神。圖/由被訪者提供
受疫情影響,譚元元已經很久沒登上舞臺,如何延長美好,成了一個難題。沮喪之時,《舞蹈風暴》(第二季)找到了她。
此前,譚元元看過第一季的《舞蹈風暴》,這檔節目讓大眾認識了各個類別的舞蹈,這是譚元元最喜歡的地方。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能夠最直接接觸舞者的平臺。「我覺得舞蹈是世界的語言,現在我們有這個舞臺,能夠呈現我們的藝術,各種各樣的語言可以通過舞者的身體來講述。」
同時,譚元元最近也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一年有10場演出,在劇院裡有多少觀眾能夠看到?但在電視節目中,所有人都能看到她呈現的舞蹈。如果有成功的作品,也可以拉近觀眾與芭蕾之間的距離,何樂而不為?
讓譚元元下定決心參與節目的,還有導演馮明哲的一句話:「你來這個舞臺,我們有無限的可能。」
來到長沙,譚元元不可避免地開啟了打雞血模式,一直規律的作息被熬夜打破。作為參賽選手裡的大姐姐,她不允許自己在鏡頭前露出倦意,更不能倒下,要竭盡全力做好表率。雖然精力有限,但可以靠意志力去撐,「永遠不可以低估你的意志力」。
合格的舞者都是自律的,優秀的舞者對自己則是嚴苛。有想放過自己的時刻嗎?譚元元回答道:「其實剛才在做採訪前我就想,放過自己吧,來不及了吧,再說吧……但是人的狀態出來以後,我覺得有無限可能。」
轉折來得很突然,也理所當然。譚元元的舞者生涯遠看光鮮亮麗,近看則有諸多的不平坦。採訪間在譚元元休息室的樓上,她上來前告訴自己,大家也等得很累,無論如何都要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完,「打起精神,我是可以的」。
譚元元初到舞者大廳時,所有選手都驚呆了,很多人都不相信她真的會來。只有她內心最清楚,自己此行的目的只有一個——回歸舞臺。
舞臺上的譚元元因熱愛而閃閃發光。圖/由被訪者提供
當譚元元跳完第一支舞,舞者們感受到了她的初心,溼著眼眶主動擁抱了她。《歸來》這段舞蹈講述了一隻天鵝重歸來處的故事。25年前,《天鵝湖》是譚元元出演的第一個全幕芭蕾舞劇,她也是當時少有的幾位能在那個年齡段,一人勝任黑、白天鵝兩個角色的女演員之一,因此,天鵝對她來說,是一個極有意義的意象。天鵝是候鳥,總會回歸它起飛的地方,譚元元覺得,《歸來》代表了她尋找今年3—10月這7個月間失去的舞臺的旅程。
譚元元見過馬友友在公園裡用大提琴拉聖桑的《天鵝》,旁邊有一位舞者在跳街舞。「所以我覺得這個音樂也可以做一個不是古典的而是我自己的『天鵝』。」經過與兩位編舞老師的溝通,譚元元在《歸來》裡融入了一些現代的、中國風的動作,因為候鳥總是要回到自己應該歸屬的地方,「舞臺就是我的歸屬」。
不少觀眾將白天鵝形象與芭蕾舞者譚元元畫上等號,但在譚元元看來,演員不應該被貼上「××專業戶」的標籤。因此,她在《舞蹈風暴》上的第二次表演選擇了獨舞《卡門》,呈現給觀眾一個完全不同的角色,也是一個完全不同的譚元元。
以芭蕾為使命
歸來的譚元元,在《舞蹈風暴》的圓形舞臺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360度的舞臺與劇院的長方形舞臺完全不同,她的每一個動作和表情都無處遁形,不僅有鋪天蓋地的攝像機,觀眾的目光亦如影隨形。
不過,壓力中也蘊藏著機遇,全新的舞臺設置敦促她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肢體表達能力。「後背永遠不能鬆弛,我背朝著觀眾的時候,也是在講這個故事。所以有的人說我的背會說話,因為我顧及了觀眾,他們也看到了。」
從譚元元舞動的身姿中便能感受到何為「自律與沉澱「。 圖/由被訪者提供
對於舞者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容易拿捏和掌握的技巧,需要大家在一起切磋學習,不斷嘗試、不斷成長。譚元元覺得,她做到了。
舞蹈是人類最初的語言,即使沒有文字和話語,人們依然能夠通過肢體動作進行交流。舞者不說話,用自己的肢體讓你聽得懂、看得懂。舞蹈也是一門視覺藝術,舞者的每一個肢體動作就像音符,是一種語言的描述。
「對很多人來說,通過一些簡單的肢體語言,他們就可以看懂舞者在說什麼。我不善言語,但如果你看過我的演出,在舞臺上的我是非常『能說會道』的。」最能展現譚元元表現力的舞蹈,非《小美人魚》莫屬——這個角色自從融入她的身體,就再也沒有離開過。
小美人魚為愛付出一切,正如譚元元為芭蕾付出一切。這個角色對她的難度要求很高,從穿著魚尾巴長褲到赤腳詮釋蹣跚學步的姿態,再到躲在小盒子裡表現痛苦和壓抑,強烈的情緒波動和高難度的動作轉換,把譚元元從一個優秀的舞者變成了一個藝術家。
最後的收場像一個休止符,譚元元還沉浸在角色裡,舞臺時空就此凝固。一段好的舞蹈足以讓人真切感受到那個永恆的瞬間,芭蕾竟然這麼美!
一舉一動都充盈著生命的能量。 圖/由被訪者提供
小美人魚有多愛王子,譚元元就有多愛芭蕾,「無私的愛,就是一生的契約」。每次演完《小美人魚》,譚元元都非常悲傷,很難出戲。她曾經連演5場,整個人累到脫形,但她希望做到極致。
人生不可能完美,多少會有遺憾,譚元元認為做到自身範圍的極致就是完美。年齡的增長也好,身體的老去也罷,譚元元覺得,不應該被這些框架所束縛,你就是你。譚元元說,自己的偶像是奧黛麗·赫本,赫本因大愛成為不朽的美人,而對於譚元元本人來說,可以把她的藝術理念傳遞給大家,讓大家感受到芭蕾舞之美,「這是我的使命」。
一直毫無保留地把自己奉獻給舞臺、奉獻給芭蕾,譚元元從來沒有後悔過:「我覺得沒有遺憾,因為芭蕾是我的生命。」她的職業生涯永遠都不會有終點,就算有一個非常完美的謝幕,也還有很多東西要做。「我是離不開這個舞臺的,之後我可以做教育,培養出很多學生在舞臺上綻放。我也可以自己編舞、編導,好多事情可以做。」
譚元元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芭蕾就是她的使命。
✎作者 | 姜涵育
原標題——舞者譚元元:我選擇了芭蕾,芭蕾也選擇了我
首發於《新周刊》576期
原標題:《舞者譚元元:我選擇了芭蕾,芭蕾也選擇了我》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