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們殘疾人來說,房子意味著一個世界,一個被依賴的家。」楊釗在談起自己創辦「屋界·空間」無障礙體驗館的初衷時說。作為一名高級室內設計師,楊釗研發了聾人多功能集成手環和肢體障礙人士專用扶手等無障礙改造器具,致力於為山東殘疾人生活空間的改造貢獻力量。
自強不息,用行動實現夢想
出生於淄博的楊釗是一名標準的95後,曾在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聾生班學習藝術設計。雖然楊釗自己也有聽力障礙,但當時班裡只有他自己是從普通學校考入的學生。學習期間,楊釗與殘疾人群體有了更加深入的接觸,也更堅定了要幫助、服務殘疾人群體的決心。
後來,楊釗憑藉自己的努力考入山東輕工職業學院,畢業後到上海創業。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學習生活的山東熱土,在山東創立「屋界·空間」無障礙體驗館。「讓每一房屋,自成一界,所以取名「屋界」。我唯一的目的,是給予殘疾人空間自由、使用自由、安全自由。」楊釗說。
腳踏實地,以「更好」回報信任
憑藉著自強不息的精神,楊釗成功將自己的身份由聽障人士轉為一名創業者,他以一己之力打破了社會偏見貼在95後身上的標籤,更讓殘疾人群體看到靠自己的雙手拼出一個未來的可能。但楊釗從未有一刻自滿,更沒有絲毫鬆懈,他總說,要對得起客戶的信任和期待。
一次,楊釗接到了一個項目。工作時,聾啞夫婦的兒子很認真地對楊釗說:「叔叔,你這麼厲害,能不能讓媽媽聽到聲音?」楊釗聽到這句話覺得孩子很天真,問他為什麼要這麼想。孩子說,因為自己不想每次回家都在門外等很久,也不想做個保姆照顧一家人,他覺得好累。孩子揚起天真的小臉問楊釗:「怎麼才能讓媽媽聽到我回家並及時開門,水開了能不能讓他們聽到,我哭的時候他們能不能聽到……」面對孩子一連串的問題,楊釗沉默了。
「後來,我每一天都在想這件事,我不知道該怎麼給那個孩子完美的回應,我必須把工作做得更好,才能不留遺憾。」怎麼提高殘疾人和殘疾人家屬的生活質量,是他一直在思考的事。
無礙有愛,許殘疾人一個溫暖的家
通過自己多年工作經驗和對市面產品的考察,楊釗發現,許多面向聽障殘疾人的產品有或多或少的不足之處。於是,楊釗從殘疾人生活實際出發,與流行的智能家居相結合,設計出聾人多功能集成手環、嬰兒哭聲報警器、感應燈扶手等多款產品。
以集成手環為例,集成手環在普通手環的基礎上增加聽障需求功能,分為住家環境、外出交通、自身健康監測等三種模式,具有門鈴震動、車輛鳴笛提示、一鍵報警,自動求救定位、自動監測人身健康(心臟、血壓)數據、家庭危險報警(起火、燒水、煤氣等)等多項功能,及大地減少了聽障殘疾人生活中的安全隱患。
楊釗說,下一步,自己將繼續做好殘疾人的服務工作,滿足客戶的室內需求及配套產品,爭取把國內的無障礙設備和輔助器材全部集中,做國內第一家無障礙改造綜合體。
(記者 張豔 趙烜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