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空之城》中,故事的背景可以肯定是來自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格列佛第三次出遊到達的國家「天空之城拉普塔」,這個背景資料也許太明顯了,以致我從來沒聽人正式反對過。斯威夫特創造出「拉普塔」,以諷刺「科學研究脫離實際、脫離生產」,但宮崎駿卻把「拉普塔」描繪成一個真正具有高度科技,憑藉其高度科技建立絕對統治的國度。
可是,這個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度,卻毀滅了。故事沒有直接說出「拉普塔」是怎樣毀滅的,只通過希塔的口說了一首童謠:「我愛人間樂土,但願與風和唱,鳥語花香、春回大地,普天同慶。就算有千噸大炮,萬匹火力,就算有更發達的科技,可愛的大地,永遠是人類的家鄉」,讓這首童謠回答了問題。到最後,拉普塔「科技」毀滅時,仍舊是「自然」——代表「自然」的一棵大樹挽救了整個「天空之城」的生命,使其還能存在下來。其中的隱喻是不需要再挑明的了。
到了《龍貓》,「自然和科技」的對抗,對人類前途的隱隱不安——總之,一切負面的、沉重的思想都暫且消退了,轉而更加突出「自然」「輕快」的主題。鄉村的一切,甚至連沉在一條清澈小溪裡的舊玻璃瓶,都充滿趣味。
宮崎駿說:「日本是一個四季分明的國家,有著豐富而美麗的自然風光。清澈的河流,森林,田野,人們生活在其中,鳥類,動物,昆蟲,悶熱的夏天,大雨,突然颳起強風,可怕的夜晚……所有這些都顯示了日本的美麗。我認為保護這些自然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些自然環境可以讓生物茁壯成長。」《龍貓》就是以充滿自然風光的鄉村為背景,充分表達宮崎駿對這種自然的熱愛。這部平靜而溫暖的電影代表了宮崎駿所嚮往的世界。
嚴格來說,這部漫畫並不是一個精彩的「故事」,而是一首充滿田園情調的詩,人與人和諧共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這個「夢」中,宮崎駿完全回到了童年,放下了心中的對戰爭的思考。此時的宮崎駿「年輕而快樂」,故事中沒有一絲「陰影」。無論是鄉村的自然環境,鄰居還是森林裡的精靈,一切都是美麗而友好的。因此,在那之後,「龍貓」的形象成為了「宮崎駿卡通」的象徵。
《魔女宅急便》的主題是「成長」和「獨立」。也許在創作這部作品時,宮崎駿反思了70年代以後出生在日本的孩子們的「缺點」——對物質的追求、精神的喪失、嚴重的依賴、冷漠和自私——這些都被千尋在2001年作為《千尋與千尋》的主角「總結」出來了。千尋可以說是「壞孩子」的代表。雖然《魔女宅急便》的主題是反思以千尋為代表的孩子們的缺點,但它的「主角」琪琪並不是那麼的「壞孩子」。相反,她是作者的「理想」,純潔、勇敢、獨立、善良,雖然有一些小缺點,如女孩的虛榮心、小玩意、過於敏感等,但仍然不損害她的可愛;此外,琪琪可以克服她的缺點,長大。
《飛天紅豬俠》於1992年7月上映,打破了宮崎駿漫畫中以年輕女孩為主角的刻板印象,由一個長得像豬的中年男子變成了一個開飛機的紅豬。主角的設定可以說是宮崎駿的「自我投射」。波魯克,一位前空軍英雄,對民族主義有著強烈的抵制,他更願意被「追捕」而不是再次被政府徵召。沒有被納入「代表」國家和民族利益範疇的政府空軍,像其他退役飛行員一樣,淪為「海上強盜」。然而,波魯克剛剛開啟了一種只屬於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兩種選擇之間——靠賞金生活還比別人更自由地生活。波魯克的選擇體現了一個離經叛道的中年男子的驕傲。這一選擇反映了一個與社會現實和時代主流格格不入的中年男子的孤獨和自負,傳達了對自由精神的謳歌。
為什麼波魯克是宮崎駿的「自我投射」?
雖然宮崎駿久負盛名,同時他的作品多次獲獎,票房也有很大保證,但是「吉卜力工作室」已經負債很久了,這很可能與宮崎駿一絲不苟的創作精神有關。熟悉日本卡通的人知道大多數日本卡通是「能省就省」的。其他國家,如迪士尼卡通,被繪製到每秒24幀的標準,而日本通常只有每秒8幀,並且經常通過只改變眼睛和嘴巴的運動,或者只是搖動相機來減去原稿的「繪製量」。
雖然手塚治虫發明的這套「操作方法」大大提高了日本動畫片的操作效率,為日本動畫片的產業化奠定了基礎,在「大製作」上、日本動畫片在「動感」上,它仍然比迪士尼動畫片粗糙得多。然而,「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中,畫面的「動態」和「精細」,一直可與迪士尼卡通相媲美。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這也是日本最「精緻」的漫畫。另一方面,日本動畫片後來有了更「商業化」的大規模生產趨勢,動畫片的人文精神日益淡薄,只關心表面的「趣味」。而「吉卜力工作室」仍然堅持自己的風格,與時代主流格格不入。在背負沉重包袱,任然堅持不入「俗流」的叛逆精神中,「紅豬」波魯克是宮崎駿內心和思想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