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甲聯賽第四輪,米蘭德比。伊布在開賽16分鐘梅開二度,助米蘭取得領先,盧卡庫上半場扳回一球縮小差距,下半場藍黑軍團未能改寫比分,最終以1-2主場告負。
1-2
本場比賽失利,原因很多。有陣容不整、體能不支,也有戰術布置方面的問題,接下來我們詳細解讀:
【客觀原因】
首先是陣容不整。
巴斯託尼、什克、佳麗、納因、楊、拉杜六人感染新冠,森西紅牌停賽,一下子少了7個人,使得本來厚實的板凳幾乎被清空。勉強湊出了一套首發陣容,但替補席上坐的除了二線隊小將,只剩埃裡克森、桑切斯、皮納蒙蒂、拉諾基亞、達米安五人,這其中皮納蒙蒂實力不足,拉諾基亞和達米安是防守球員,對進攻沒幫助,真正能用的,只有埃裡克森和桑切斯兩人。
而桑切斯在國家隊受傷回來,能踢十分鐘,已經是非常冒險的舉動。板凳上唯一能用的埃裡克森,60多分鐘已經換上去了。
所以,雖然我也經常噴孔蒂的換人,但今天這個鍋實在不該孔蒂背。
能換誰?用拉諾基亞打中鋒還是達米安打翼衛?
首發及評分
第二個問題是體能。
國米首發11人裡,只有漢達和阿什拉夫沒有踢國家隊比賽,替補席上能用的埃裡克森和桑切斯也是剛剛從國家隊歸來,也就是說全隊能用的人裡,只有阿什拉夫一個體力充沛的。
AC米蘭雖然也有不少國腳,但首發裡有四人是沒有踢國家隊比賽的,替補席上能用之人也更多。
半場數據
具體到場上,就是上半場的跑動距離只有47.4公裡。
上一輪打拉齊奧,下半場跑動只有48公裡,我就說此數據暗藏崩盤隱患,結果今天上半場再創新低。
誠然,AC米蘭上半場的跑動也只有47公裡,但問題是人家靠伊布,可以站著踢,而孔蒂的球隊不跑就不會踢球了。即便是雙方體能都不好,那對孔蒂的影響也更大。
下半場雙方跑動都達到60公裡左右,最頂級強度的跑動,國米的場面就好看多了。
下半場能跑60公裡,上半場只跑47,這顯然不單純是跑不動的問題,應該還是考慮到球員的疲勞程度,存在一個體能分配的問題。
孔蒂選擇了下半場後發制人,但無奈板凳無人。
當然本場裁判的判罰也存在不少問題,但那不是討論的重點,下面還是主要來討論一下戰術問題。
【主攻哪一側?】
開場一看布羅佐維奇站在偏左的位置,我就暗叫不妙。
雖然whoscored和sofasoce數據網站給出的國米本場陣型都是352,中場B羅單後腰拖後,比賽中也確實經常出現中場三人呈倒三角站位的情況,但實際比達爾的位置更多還是在雙後腰偏右。
本場站位圖
從賽後的活動熱區站位圖也可以看出來,基本還是以雙後腰為主。
上輪打拉齊奧,孔蒂排出全肌肉陣,導致後場出球不順。本場沒得選,科拉羅夫和B羅兩名有出球能力的球員首發,問題是兩人都在左側。
本來,左中衛和左後腰都有出球能力,兩人湊在一起可以保證左路出球的順暢,以左路為主攻側,吸引對方兵力,然後大範圍轉移,給右路的阿什拉夫製造單挑機會。很美好的設想。
但問題就出在左翼衛不是能拿住球的楊教授,而是有球能力極差的佩奇。
當年刀劍鈹組合叱吒江湖時,大家總是詬病坎刀揮霍球權。但其實坎刀也很無奈,伊卡爾迪觸球不能超過三腳,佩裡西奇只會踩單車往底線加速強突,前場能拿住球的只有坎刀一個人,他雖然帶球扣來扣去無法擺脫,但好歹是能把球控在腳下。
今年佩奇留隊,實屬無奈,賣不掉。但回歸後的佩奇似乎連走外線強突的能力也失去了,變得跟伊卡爾迪一樣,觸球超過三腳一定丟。
這樣的特點就很尬尷了。作為強側,傳控能力不足以勝任,作為弱側,拉開空間之後單挑過不了人,只剩下一個包抄後點搶點的能力,但就憑這個,孔蒂會為他專門設計戰術?
佩奇單挑失敗1
雙前鋒集中到右側拿球吸引兵力,盧卡庫完成橫向轉移,給佩奇製造了單挑機會,但如此大的空間,他卻沒能把球傳出來。
佩奇單挑失敗2
盧卡庫支點做球,巴雷拉右路斜傳,佩奇再次拿球獲得單挑機會,阿什拉夫橫向移動到了弧頂處接應,勞塔羅也靠近接應,局部形成三打二,但佩奇選擇了埋頭苦帶,然後強行傳中,試圖穿越三名防守球員找盧卡庫,結果自然是被封堵,像極了當年的坎刀。
佩奇單挑失敗3
強行加速想走外線傳中,結果被對方直接把球斷了下來。阿什拉夫又一次想靠過去接應,小夥子還是太年輕,要是鐵皮人,熟悉佩奇的本性,根本就不會做這些無用功。
本賽季國米的陣容厚度確實有所增強,但主要是中場,邊翼衛其實是不足的。拋開丹布和達米安這種傳統邊後衛,其實只有阿什拉夫、楊和佩奇三人而已,楊教授老矣,沒法堅持一周雙賽,所以佩奇如何用,將是一個很無奈卻又很關鍵的課題。
右路的阿什拉夫有球能打配合,無球能夠單挑,但當然還是打無球側時威力更大,左路楊教授的腳下能力也足夠勝任有球側的傳控,這是最佳配置。但問題就在佩奇首發打左路時,哪一側為強側?
本場國米進攻方向
本場阿什拉夫觸球77次,全場第一,佩裡西奇觸球46次,倒數第三,顯然阿什拉夫這一側是主攻側。但如果只看上半場,阿什拉夫觸球33次,佩裡西奇29次,其實差距沒有那麼大。
因為在一開始,孔蒂是打算以左路為主攻側的,畢竟能出球的科拉羅夫和布羅佐維奇都在這一側。
上半場勞塔羅觸球點
而與之配套的,是上半場左側前鋒勞塔羅的位置。勞塔羅上半場回到中場位置接應超過10次,遠超搭檔盧卡庫,上鏡率很高,就是為了在左路形成人數優勢,推進配合,完成進攻。
但佩奇處於強側時,表現實在很難令人滿意。
佩裡西奇傳球路線
我們可以看到佩裡西奇的傳球明顯分為兩個部分,在中場的時候,基本全是回傳,只有一次向前傳球;到了禁區附近時,就是抬腳往禁區裡掄,成功了三次。傳球成功率70%,全隊最低。
佩奇唯一一次成功的向前傳球
這是盧卡庫拉到左路拿球,分給佩奇之後立刻前插,用跑動帶出了傳球空間。也就是說,佩奇全場唯一一次向前傳球,是隊友強行帶出來的,他自身不具備推進傳球的能力。
在強側傳中勉強找到隊友
下半場主攻右路,阿什拉夫觸球44次,佩裡西奇只有17次,那佩奇在弱側表現如何?
單挑完成傳中
阿什拉夫大範圍轉移,佩奇單挑製造角球
唯一一次進入禁區
又一次單挑機會,也是佩奇全場唯一一次禁區內觸球,還是無法擺脫,只能回傳比達爾。比達爾過頂球找到了後點插上的阿什拉夫,這個球阿什拉夫已經衝起來,沒法在空中控制力量輕輕擺給近在咫尺的盧卡庫,只能選擇直接攻門。
佩奇下半場傳球點
變為弱側以後,佩奇觸球極少,除了上面動圖展示的兩次以外,其他幾乎全是回傳,沒有帶球突破的能力。佩奇在弱側比強側好一些,但也好得有限。
這就非常尷尬了,打強側不會向前傳球,沒法幫助推進,只會回傳;打弱側拉開空間了不會過人,只會延誤戰機,唯一一招搶後點,本場一次都沒有。
那佩裡西奇的助攻是怎麼來的呢?
佩裡西奇助攻
盧卡庫拉邊吸引兵力,阿什拉夫橫向轉移,科拉羅夫帶球壓至三十米區域內,對方右後衛以一防二,不敢撲也不敢退,佩奇邊路插上傳中,被對方門將撲了一下,數據統計沒算他助攻。
現在看出來了,佩裡西奇需要有人帶,他只負責衝刺,然後掄一腳,這樣的工作他可以做到。要是讓他觸球超過3次,就什麼機會都沒了。
但問題是這種大局壓上,連邊中衛都到壓進三十米區域,而且還順利完成橫向轉移,再遇上對方邊前衛不回防,以多打少,這樣的機會有多少?
出現這樣的機會了,丹布、達米安,誰不能來掄這一腳?
而且論搶後點的能力,丹布也不比佩奇要差。
賽後孔蒂表示對佩奇很滿意,因為他在防守端下了很大的功夫,有利於攻守平衡。但要論防守,佩奇再勤奮,畢竟也是業餘的。
所以,佩奇打邊翼衛的特點,丹布完全能夠替代,就這樣的表現,不久之後,丹布甚至達米安,在邊翼衛的出場順序都會排在佩奇之前。
【主攻右路】
因為佩奇的不給力,哪怕是勞塔羅頻繁回接,左路進攻還是很難打上去。所以在下半場,孔蒂改變思路,主攻右路。
阿什拉夫傳球路線
可以看到,阿什拉夫的傳球大部分是橫向傳球,特別是進入三十米以後,幾乎都是內切聯繫中路或肋部,極少有往底線走的情況。
阿什拉夫內切與盧卡庫配合,被放倒,未判罰
阿什拉夫再次內切配合,被踢倒,未判罰
阿什拉夫喜歡走內線,不愛下底,這是他的風格。他的內切確實與隊友形成了聯繫,製造了威脅,但對方防守球員動作較大,加上裁判尺度寬鬆,幾次內切都以阿什拉夫對抗倒地而告終。
另外盧卡庫的位置也有問題。
盧卡庫拉邊前插,堵住了阿什拉夫走外線的通道,阿什拉夫只能回傳
盧卡庫拉在外圍,阿什拉夫拉開傳中,禁區內無高點
盧卡庫拉邊與阿什拉夫強行配合
靠近與阿什拉夫配合沒問題,但盧卡庫拉得太靠邊了,一是堵住了阿什拉夫走外線的通道,沒法下底;二是他拉出來背身扛住人要球,阿什拉夫就只能走內線傳給他,線路太單一,容易陷入包圍之中;三是造成禁區內沒有高點,傳中進去也搶不到。
其實上面這幾次右路進攻時,左路的佩裡西奇幾乎都從後點插入禁區了,而且好幾次都沒人盯防,但無奈阿什拉夫打得太小,沉迷於與盧卡庫做配合,沒有看到後點的佩奇。
盧卡庫下半場活動區域
阿什拉夫在強側時,空間太小,會限制他的發揮,雖然也與隊友配合打得有聲有色,製造了一些威脅,但最終能形成攻門的並不多。
而在上下半場開局階段各有一次,阿什拉夫獲得了弱側單挑機會,他立刻就製造了巨大的威脅。
科拉羅夫轉移,阿什拉夫單挑過掉特奧傳中
科拉羅夫轉移,阿什拉夫再次過掉特奧突入禁區
所以對比看起來,阿什拉夫還是作為弱側更有威脅。不過在下半場前15分鐘,作為強側主攻,多次拿球內切,雖然由於各種原因最終沒能形成射門,但還是表現不錯,製造了不少威脅。
皮奧利敏銳的發現了這一點,第60分鐘就迅速用克魯尼奇換下這一側的邊鋒萊奧,用一名中場換下邊鋒,增強了跑動和對抗,增加了對防守的保護。在此之後,阿什拉夫再也沒有那麼輕易的能在三十米區域拿球內切了。
當然這還與比達爾有關,因為丹布羅西奧的傳球慘不忍睹,所以右路得靠比達爾來輸送推進,但是60分鐘以後,對方換上生力軍,比達爾體能下降,這一側就再也沒有這麼順利能夠推進上去。
丹布傳球失誤,阿什拉夫反搶犯規
丹布傳球失誤被打反擊
一旦比達爾跑不動,靠丹布想把球順利傳上去?主攻右路的問題就在於,這一側只有比達爾勉強具備傳球能力,一旦比達爾有事,從後向前的輸送就成問題。所以在對方換人之後,直到傷停補時,國際米蘭僅完成了兩腳射門。
【攻守平衡】
先來看看兩個丟球。
第一個丟球
這次本是國際米蘭進攻,巴雷拉在禁區內倒地,裁判未吹,對手反擊,右後衛卡拉布裡亞帶球推進。此時對手前場只有伊布一個人,右路的薩勒馬克爾和中路的恰爾漢奧盧都是從後場啟動插上去的,也就是說,雖然壓在前場,但國際米蘭如果要退守,是完全來得及的。
但國米的中場卻沒有選擇及時退回後場布防,而是選擇了在中場進行攔截。
首先,距離卡拉布裡亞最近的勞塔羅沒有選擇去追搶,而是放任對方過去,在剛開場十多分鐘,顯然不存在體力問題,所以這就表示,放棄了前場逼搶的意圖。
此時,中場有佩奇、B羅和比達爾三人,他們三人完全可以選擇退回後場,等空間變小,隊友回來之後,變成陣地防守,因為此時對方的進攻球員並不比本方防守球員多。
但佩奇首先選擇停下,試圖去正面攔截卡拉布裡亞,他一停下,B羅和比達爾也只能跟著停下,試圖在中場圍剿,但是面對已經帶球衝起來的對手,你站在原地怎麼攔得住?除非對手帶球往你身上撞。佩奇去攔截,距離最近的B羅靠近保護,試圖在對手過人趟大時斷球,是合理的選擇。但此時位於最後一名中場的比達爾,他放棄了前插的恰爾漢奧盧,也停在了半路,這就非常不合理。
卡拉布裡亞突破佩裡西奇,但並沒有趟得太大,在B羅趕到之前把球傳出,此時前腰位置的恰爾漢奧盧無人盯防,加上兩側插上的邊路球員,對手形成了4打3,也就是卡拉布裡亞一個人在中場兌掉了國米三個人,把本來5打6的反擊變成了4打3。
此時拖後中衛德弗賴只能頂出來防持球的恰爾漢奧盧,防線三人形成反弓形,伊布順勢插上。科拉羅夫本來是兼顧著邊路的薩勒馬克爾的,所以並沒有貼身伊布,啟動就慢了兩步,也幸好伊布速度慢,被科拉羅夫都能追上,單刀沒了,可惜還是出腳倉促送了點球。
這個球關鍵就在於思想不統一,前場沒有進行逼搶,人數佔優本可以有序退回變陣地防守,卻突然臨時改為半路攔截。中場這麼開闊,對方又已經起速,你在中場怎麼攔截?
第一鍋是佩裡西奇,他的心態還是邊鋒式的前場撲搶,撲不到放對手過去也無所謂,沒有作為防守球員的整體退防意識,這作為邊翼衛就是大忌。
第二鍋是比達爾,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老隊員,放棄了自己盯防的對方前插球員,停在了一個不上不下的尬尷位置,導致後場以少打多。雖然是佩奇帶頭停下的,但以比達爾的經驗,應該可以做出更好的選擇。
第二個丟球
又是一次反擊。佩奇邊路單挑直接被對方斷球,同側的B羅上去貼身防薩勒馬克爾,被直接過掉。對手轉移到左路,丹布被萊奧生吃。丹布這個球被過得太輕鬆,是因為沒有堅決防外線,留著餘地防內切。你作為一名沒速度的後衛,首要任務就是看死外線,不讓對手起速突你,他要是扣球內切,中路自有補防的隊友,而邊路一旦突過去就是一片開闊。
德弗賴橫移過來保護沒問題,而科拉羅夫單防伊布,必須在身前卡路線,但把對手放到身後就無法判斷他的位置,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但正常情況下後衛選擇卡身前是對的,沒有太大問題。
伊布進球時還要注意國米兩名中場的跑位,B羅前搶失敗,但是一路回追,只差兩步就追到了伊布。勤奮能跑沒問題,但防守選位總是差一些,所以總是成為丟球的背景板。本場B羅發揮一般,主要是因為他作為一名組織者,球權卻不在他這一側,他只能變成一個疲於防守的工兵,不能發揮他的長處。
而比達爾在B羅上搶之後,作為拖後的後腰,理應保護中路,但在最後時刻,與他對位的恰爾漢奧盧甩開了他插入禁區,為傳中多製造了一個接應點,雖然沒用上。
比達爾雖然也打過後腰,但更多是作為工兵型B2B或者硬漢型前腰來使用,防守意識和位置感也非他強項。
其實不管是比達爾還是B羅,包括巴雷拉,都不是專職後腰,在防守意識和位置感方面都有缺陷。在孔蒂的戰術中,就是依靠跑動,生生比對方多跑出一個人來,自然什麼漏洞都堵住了,而一旦跑不動的時候,位置感差的問題就暴露明顯。
孔蒂
其實三後衛本來就是進攻陣型,減少一個後衛,就是為了加強進攻。而強調進攻,自然是要犧牲防守。像02年的巴西,像現在的亞特蘭大,都是進攻熱情似火,但防守不是最佳。就拿孔蒂自己來說,人生最高成就,16-17賽季英超冠軍,那也是攻強守弱,前面放三叉戟,右翼摩西是邊鋒出身,左翼阿隆索同樣攻強於守,足足五個進攻球員。至於在意甲奪冠,第一年是因為國米內亂,之後幾年尤文的實力和總身價都是遙遙領先,作為教練,雖然有功,但並不顯赫。
而現在,孔蒂張口就是攻守平衡。針對這場比賽,孔蒂說,我派上兩名前鋒以及兩名攻擊型邊翼衛,所以需要花大量工作去保證攻守平衡,就這樣你們還想讓我加一名前腰,那怎麼做到攻守平衡?
想要攻守平衡,你就不要玩三後衛,你用平行442,那最平衡。
孔蒂對攻守平衡已經魔怔了,不光要求陣型攻守平衡,甚至連每一名球員都希望是全能戰士。後衛要能出球,中場要能傳能跑,前鋒也要能扛能射。他巴不得場上是十一個機器人,而容不下特點鮮明的球員。因為一旦有突出的優點,自然就會有相應的缺點,而孔蒂沒有能力通過戰術來掩蓋或者彌補這些缺點。所以,乾脆選11個沒有特點,只要能拼能跑的人,最符合他的戰術。
其實有缺點不怕,只要我的優點更強大,就足夠彌補缺點帶來的損失,而不是一味的尋求平衡和完美。
今天的上半場,只跑了47公裡。前場不跑動不逼搶,思想不統一,那中場球員就得一路長跑追回後場,這一趟趟的來回跑,中場也跑不動啊,體力不支想要省點力氣,停下來就地攔截,立刻被打穿。其實漏洞百出就源自於跑不動。
跑動和對抗才是孔蒂攻守平衡的基礎。
【結語】
數據統計
本場比賽不管從場面上還是數據上國際米蘭都是佔有優勢的,輸球有人員不整導致無人可換的因素,也有體力不支導致戰術漏洞,還有裁判尺度以及運氣問題。
但就這場比賽來看,孔蒂的問題不大,國際米蘭也確實配得上至少一個平局。
很多人在說三後衛的問題,其實陣型沒有好壞,只看怎麼用。現在的球員大部分都是按三後衛的打法配的,你要改四後衛,能不能激活什克、埃裡克森不一定,但德弗賴、阿什拉夫怎麼辦?練熟了的雙前鋒怎麼辦?想來想去,能兼容四後衛和雙前鋒的只有4312了,強力邊後衛助攻陣型,但孔蒂從來沒玩過啊。
孔蒂
其實孔蒂在首輪嘗試一個半後衛的時候,就已經有為了加強進攻而不惜犧牲一定防守的言論,這是好事。但或許是總被詬病丟球太多,最近又開始滿嘴的攻守平衡。
孔蒂還在摸索,要讓他放棄一直堅信的攻守平衡並不容易,但只要讓他嘗到甜頭,他就會明白,以攻代守才是三後衛的真諦。
不要太過悲觀,一場失利並不代表什麼。等傷病員全部回歸,等孔蒂摸熟了幾名邊翼衛的強弱側使用方式,本賽季的國際米蘭還是大有可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