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陝西出差,當地熱心人推薦嘗嘗臊子麵。「臊子」是什麼意思?帶著疑問,閒暇時間隨意品嘗了幾家街邊麵館的臊子麵。
雖算不上地道、正宗,但還是弄懂了一件事:「臊子」原來就是「滷」,臊子麵就是打滷面。俗話說「餃子好吃不在褶兒上」,打滷面好吃不好吃,不在面,而在滷。但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天南地北,這個「滷」可就有說道兒了。
與吃過的山東打滷面、老北京打滷面、東北農村流水席上的打滷面,以及自家做的打滷面相比,臊子麵不僅好吃,還好看,而且面似乎也很特別。細細想來,臊子麵不叫打滷面,而叫臊子麵,而且還大有名氣就很有道理了。「臊子」是不一樣的「滷」,臊子麵是不一樣的打滷面。
閒來無事,整理一些資料,為陝西之行添點味兒道,留點念兒想,也琢磨著比劃比劃,做碗——東北風格的陝西臊子麵。
一、臊子麵的由來
凡名吃背後必有好故事。故事分「杜撰」和真實,以及半真半假很多種。先整理分享一下有關臊子麵的傳說,然後說說個人推斷。
傳說之一:龍肉為滷。傳說古時,周人由豳(bīn)(今陝西彬縣、旬邑一帶)遷至岐之周原(今陝西寶雞岐山縣),在渭河邊上繁衍生息。後有一惡龍在渭河上為禍,水患旱災連年不絕,民不聊生。周氏族人奮起反擊,大戰七日將惡龍殺死。飢餓的人們將龍肉剁碎炒製成滷,和面集體食之,鮮美無比。於是,這種做法就慢慢流傳開來。龍肉吃完了,就改用豬肉代替,而且不斷添加各種輔料,慢慢的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滷」。
傳說之二:「神來之食」。據岐山文化館李辛儒考證:臊子麵源於周代屍祭制度的"竣餘"禮儀,即先敬神靈祖靈,剩下的才輪到君卿,最後才是一般人。陝西岐山地區,家裡辦紅白喜事都要吃麵,而第一碗麵先由小輩端出門外潑兩次湯,象徵祭祀天神地神,剩下的湯叫"福把子",潑向正堂的祖靈牌位,然後才上席,並按輩數和身份次序上飯。過去吃麵剩下的湯不能倒掉,還得回鍋。即取「」竣餘」的「餘」字之意。
傳說之三:來源於唐代「長命面」。臊子麵是在唐代"長命面"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南宋朱翌《猗覺寮雜記》記載:"唐人生日多俱湯餅,是皇親國戚慶祝壽辰的壽麵,世所謂'長命面'者也」。唐代詩人劉禹錫有詩云:餘為座上客,舉箸食湯餅。詩中提到的「湯餅」就是"長命面"。相傳,蘇東坡在陝西為官時,特別喜食這種麵條,並寫下了對它的讚美詩句:剩欲去為湯餅客,卻愁錯寫弄獐書。
傳說之四:民間八卦。一說陝西大戶人家媳婦做得一手好面。某日,小叔子的幾個朋友到府上做客,趕上飯口,大嫂下廚給每個人做了碗面,大家甚覺好吃,讚不絕口,問是什麼面。面本無名,小叔子隨口說道「嫂子面」,於是就有了「臊(嫂子面」的說法。二說早年頭,陝西岐山城裡有一麵館,麵食一絕,遠近聞名。某日,一外地商人進店吃麵,面熱燙嘴,商人用嘴吹面發出哨聲,甚是討喜。臨走,商人問店家這是什麼面,店家順嘴答道「臊(哨)子面」。
我對臊子麵由來的看法:
第一,臊子,指烹製好的肉末、肉丁。展開說就是炒制的肉末、肉丁。炒制過程中肯定會加入鹽、辣椒等很多輔料。所以說,臊子,最早是陝西人根據自己的生活習慣和口味愛好炒制出來的肉末、肉丁。
第二,為什麼要把肉炒製成肉末、肉丁?原因很簡單,為了保存。這就跟南方人做臘肉,東北人用雪和冰凍肉一樣。經過炒制的肉可以保存更長的時間。因為以前沒有冰箱,以前殺豬不容易,豬肉奇缺。
第三,為什麼叫「臊子」?臊,說的是一種味道,臭的味道。明代湯顯祖《牡丹亭·圍釋》中有云:氣也氣也!這臊子好大膽,快取槍來。添加了各種輔料,經過炒制,特別是存放一段時間,經過發酵的肉末、肉丁會發出一種味道,當地人把這種味道稱為「臊味」,把帶有這種「臊味」的面稱為「臊子麵」。
這或許才是「臊子麵」的真正由來。雖然不精彩,但是應該真實。臭豆腐,聞著臭,吃著香。中國很多傳統美食都是如此,都帶著濃鬱的地方特色,地方味道。這就叫:家鄉的味道,媽媽的味道……。
作為地方傳統特色美食,西府著名小吃,陝西臊子麵已經有一千多年歷史了。宋代吳自牧所著《夢粱錄》中就有關於專門加工出售臊子肉的店鋪的記載,但當時是否已經出現了臊子麵,目前還不得而知。
好啦,先寫到這裡啦!有緣看到這裡的朋友,謝謝您的耐心,同時更謝謝您的評論、關注和轉發。精彩內容,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