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媒體報導說,「當年,曾鞏在大明湖北岸築匯波樓,疏通城區積水,過了幾年又開鑿小清河,將濟南北部積水引入渤海,城區由南向北逐漸涸為平陸。」這是把小清河說成是曾鞏開鑿的人工河。問題是,小清河是降金的偽齊劉豫時期才出現的名稱,劉豫1130年建偽齊國,亡國於1137年。其間劉豫築堰導濼水東流才有小清河名稱。曾鞏生於1019年,逝於1083年。就是說,「小清河」名稱是在曾鞏逝世後40多年才出現的,而且是劉豫所為,與曾鞏毫不相干。再說,「開鑿」一詞也不妥,若小清河果為人工河,也應該用「開挖」,不能用「開鑿」。
實際上,小清河是古「四瀆」之一的古濟水下遊自濟南入海的一段。濟南即因其地處濟水之南而得名。這是古已有之的河道,也無需人工開挖。也有媒體報導說,小清河是劉豫「歷時8年」開挖的「新運河」,這是把偽齊劉豫政權存在的時間錯當成開挖小清河的時間了。還有影響較大的一種說法是:「南宋初年,大齊皇帝劉豫從公元1130年到1137年將山東境內古濟水殘留的部分故道進行了疏通整治,導入濟南的泉水,經現在的淄博、濱州、東營、濰坊,在今壽光市境內注入渤海的萊州灣,全長237公裡。人們給這條人工運河取名小清河。將北面的清河改稱大清河。」這段話的問題是:小清河既不是「人工運河」,大清河名稱也不是在有了小清河後「改稱」的。
那麼小清河的沿革究竟是怎樣的呢?《爾雅》曰:「江、河、淮、濟為『四瀆』。」濟即濟水,小清河原是古濟水自濟南至萊州灣的入海河段。濟南即因在濟水之南而得名。濟水在唐代時,由於黃河浸淤,上遊已湮沒。《水經注》:「濟枯渠注巨野澤,澤北即清水。」《禹貢錐指》曰:「唐人謂之清河」。這時,山東以上已無濟水。唐人為區別黃、濟兩河,將山東境內的濟水改稱清河。
到了宋代,又有南、北清河之稱。宋熙寧十年(1077年),黃河決於澶州(今濮陽),濟水在梁山泊分為南、北兩脈,即南清河與北清河。南清河入淮,北清河自東平匯入汶水後北行,在濟南以上仍沿濟水故道,濟南以下則改沿古漯水入海。但濟南以下濟水故道並沒有全河乾涸,而是以章丘的獺河為源而繼續存在,章丘以下原匯入濟水的各支流仍舊匯入以獺河為源的濟水故道,只不過水量少了,且僅濟南至章丘一段乾涸罷了。由於汶水在未匯入濟水故道前,從東平至戴村一段汶水河道被稱為大清河,故汶水匯入北清河之後,從東阿至海口的北清河亦統稱為大清河。
1855年(清鹹豐五年)8月1日,黃河決口於河南蘭陽(今蘭考)銅瓦廂,河水分為三股:「一股由趙王河走山東曹州府以南下注,兩股由直隸東明縣南北二門分注,經山東濮州、範縣(今屬河南),至張秋鎮,匯流穿運(運河),總歸大清河入海。」這次黃河奪大清河入海的改道,使不少後人誤以為今濟南以下黃河即濟水故渠,殊不知小清河才是古濟水故道。今黃河在濟南以下河道所循為大清河,而大清河又是循的古漯水故道。
導致對小清河沿革出現誤識的原因是劉豫對小清河的治理。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冬,金軍攻打濟南,同年剛任濟南知府的劉豫在金軍的利誘下,殺害守城的抗金宋將關勝,投降金軍。宋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被金人冊封為「大齊」皇帝。劉豫做齊王之後,在歷城東北華不注山「導濼水,築堰於歷城華山之南(名下濼堰),擁水東流以益章丘之流。」這樣就把以章丘獺河為源的河流向上延至濼水為源了,水量也大增。
劉豫為什麼要打通濟南入海的水上通道呢?主要就是為了把壽光羊口鹽場的鹽運到濟南,然後與南宋交換所需物資,目的是為了支持金宋戰爭和為偽齊政權服務。對山東來講,古濟水和小清河的最大價值就是鹽運,故小清河又有「小鹽河」、「鹽運河」之俗稱。山東沿海自古盛產鹽,而濟水是將海鹽運往中原的唯一水上航道。因此前已有大清河,故劉豫把這條源於濼水的河流取名小清河。
需要明確的幾點是:第一,小清河不是人工開挖的河流,劉豫只不過是把濼水導入了濟水故道,至多不過新挖了很短的一段,如果這裡原沒有河流而新挖一條河道,才可說是人工運河;第二,章丘以下的濟水故道一直沒有斷流,只是水量減少而已;第三,濟南至章丘的斷流也僅為區區50多年,這對流淌了千萬年的河流來說,根本不值一提。但正是劉豫此舉使不少後人以為大清河才是濟水故道。此說源於元朝於欽《齊乘卷之二》之言:「古濼水自華不注山東北入大清河。偽齊劉豫乃導之東行為小清河。」於欽此說影響深遠,元、明和清初《山東通志》及沿河州縣諸志書多採此說。
圍繞古濟水和小清河歷史沿革的誤說現象不應該再繼續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