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諡議之我見

2021-02-19 南豐縣地方文化研究中心

三十餘年前我在拙著《曾鞏評傳》中,曾提及曾鞏在南宋寶祐年間因陳宗禮之請而賜諡「文定」的問題。限於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許多圖書館中線裝書籍還處於封存狀態,資料的搜集非常困難。我所依據的,主要是《建昌府志》所載「理宗時賜文定,邑人陳宗禮所請」一語,及《南豐縣誌》卷5所載陳宗禮《曾南豐先生祠堂記》所說的一段話:「餘嘗竊祿中秘,偶當陛對。嘗述先生之文之道,請賜諡立祠以光往哲,以範後學。朝廷既以文定易名,賢太守又為祠以從眾欲,餘適需次與觀規畫,邑之士請書其本末,遂不敢辭。」並據陳宗禮此文末尾所署寫作時間,將賜諡時間定在寶祐四年。2008年第3期《文學遺產》雜誌發表了張燕嬰先生《稿本<故中書舍人南豐先生曾公諡議>述略》一文,介紹了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南宋末年劉漢弼撰寫的為曾鞏議定諡號的奏書文稿,並對我和學界此前所認為的寶祐四年賜諡之說提出了質疑。這大致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請賜者並非陳宗禮,二是請賜和賜諡時間不當在寶祐四年。主要理由是,劉漢弼曾於嘉熙二年(1238)八月至十二月間和淳祐二年(1242)兩度兼任考功員外郎一職,此文當作於淳祐二年第二次任職期間,後三年劉漢弼即已去世。而陳宗禮則在劉漢弼去世那年方進士及第,8年後的寶祐元年(1253)至寶祐二年(1254)才供職於秘書省,劉漢弼不可能在去世後再應陳宗禮之請諡奉命為曾鞏作諡文。其次,劉漢弼在曾鞏諡議稿中說,曾鞏的賜諡,是應南豐旴江學舍諸生所請,朝廷頒付有司核議的。所以曾鞏賜諡文定,既非因陳宗禮之請,也不應是在寶祐四年。

在學術討論中,有新材料發現並引發對研究對象的更深入的討論,這是很值得高興的事。從這個意義上講,稿本《故中書舍人南豐先生曾公諡議》的發現並面世,確實有著很重要的學術價值。但劉漢弼這份稿本被發現之後,原南豐縣博物館邱模楷館長和我,經過搜集和查閱相關資料,覺得有些問題仍舊是值得討論的。本文擬就這些疑點,談談我的看法。

曾鞏諡文定,曾有朝廷頒發的諡文,這是無疑的。但學界一直沒有找到撰稿者及諡文的確鑿的線索,所以有關論著多隻簡單提及。我在寫《曾鞏評傳》之前,於上世紀70年代搜集曾鞏資料時,曾在四部叢刊本的《金華黃先生文集》卷21和卷16中,發現了《跋南豐曽公諡文定覆議》和《劉忠公奏議集序》兩篇文章。這兩篇文章亦見於四庫全書所收黃溍《文獻集》卷4及卷6。後一篇不涉及曾鞏諡議問題,前一篇全文如下:

宋制:文臣光祿大夫,武臣節度使以上,法當定諡者,皆太常博士議之,考功郎中覆之,乃以上於朝而降勅。紹興初,欲旌死節之臣,始有賜諡。徑令中書舍人行詞給吿,太常、考功鹹不與焉。由是應得諡者,亦援以為比。幹道末,臣寮言其非故事而申明之。淳熈中,遂詔特命諡者,並經有司議定,取旨出勅。曽公官止四品,因鄉郡之請而賜諡。其議於太常,覆於考功者,用近制也。然其發揚褒美,雖書贊之辭,殆不是過。豈以降勅給吿為輕重哉?劉公自嘉熈戊戌訖淳佑壬寅,凡兩兼考功,又真除員外郎,不知此議作於何時?今言者方建白重修《宋史》,考其歲月,上之有司,以補曽公列傳之闕可也。

此即張先生所發現的劉漢弼《故中書舍人南豐先生曾公諡議》稿本上黃溍的題跋。我當時曾按文中所謂「劉公自嘉熙戊戌訖淳祐壬寅,凡兩兼考功,又真除員外郎,不知此議作於何時」一語,試圖查找到這位「劉公」的具體材料,但鑑於當時的條件,惜其未果。出於慎重,只好在書中附帶提及,而未展開討論。數十年過去,看到張先生所發現的這個稿本,作為曾鞏的研究者,我是很高興的。至於我將賜諡時間定在寶祐四年,則是參照了方志研究中確定郡縣設立時間的慣例。在歷史上,大凡設立新的郡縣,一般都有一個從倡議,到寫出呈文上報有司,再到有司核議,朝廷批覆,下達地方,再由主管部門選派長官,直至首任長官正式上任,並組建相關政府機構行使權力,才算完成。所以學界多以最後一道程序的完成作為確定設立時間的依據。對已故官員中屬於追諡一類官員的賜諡,與此有些相似。從提出請賜要求,到太常寺和禮部分別作出諡議和複議,再到批准,然後頒發告詞,所在州郡建祠祭祀,同樣有個過程。我當年將曾鞏賜諡時間定在寶祐四年,就是在請教了有關歷史學家後,參考了設立新郡縣時間的劃分慣例而定的。

今天看來,我的這種選擇可能是有些不妥。但正如我在前文所說的,將劉漢弼撰寫諡議文稿定作賜諡時間,我覺得也同樣是值得商榷的。事實上,陳宗禮為曾鞏請賜一事,現在我們已發現的材料,遠不止於他那篇《曾南豐先生祠堂記》。邱模楷先生在南豐《二源曾氏族譜》中,發現過一篇曾鞏從裔孫曾淵子寫的《重建南豐先生曾文定公祠堂記》。此文亦見於同治《南豐縣誌》。全文如下:

聖賢之道,流行天地間,而其神氣,則無所不知(《縣誌》作「不之」,族譜誤)也。吾七世祖曾文定公,蓋傳聖賢之道為世儒宗。而生居南豐,其神氣尤顯。邑東之奉親坊與秋雨堂之在城西者,實世居之第,與安禪寺跬步而近。公嘗有《贈懃上人詩題寺壁》(《元豐類稿》作「《贈安禪懃上人》」)云:「詎知瀟灑吾廬近(《縣誌》作「舊」),卻有高明此寺鄰。水竹迸生剛節老,秋山迴(《元豐類稿》作「過」,誤)抱翠嵐新。誰(《元豐類稿》作「惟」)憐季子歸來困,自笑原思久更貧。深識幽人風誼(《元豐類稿》作「義」)厚,掃軒開榻最相親。」予少時讀書其中,建(當為「見」字之誤)公手譯(當為「澤」字之誤),不勝感慨,乃為摹刻,藏之《全(當為「金」字之誤)石錄》中,經今幾載矣!寶祐間,予友千峰陳君立之居官中秘,為公請諡得賜文定,而郡守楊公為之立祠於迎旴門外一裡許,仍復近窠(按:《縣誌》作「祠」,族譜誤)之族一家,俾領祀事,甚盛舉也。然寺(《縣誌》作「祠」)距邑治稍遠,凡四方士君子來者,欲瞻諸公,多不便於行。餘奉命西巡,過家拜祖壟,族眾以為言,欲以當邑之中重立公祠,且得為諸子姓聚學計,適當餘心。則憶當時讀書,僧院之外多空地棄(應是空棄地),乃出資二十金輸之官以易其地。以丈計者,周圍皆六有奇。於是族眾之富者出財,貧者效力,其有心計而勤者督工。以茲歲之秋八月興作而十月告成焉。視迎旴之祠雖若少隘,然憶公嘗寓此,則公神氣當益顯於此。而吾子姓學道於此者,又皆樂有所依歸,不特士君子瞻諸者之為便也。於是族眾皆喜,而又語餘曰:「祠建矣,公德以專祀矣,不有叔茂、安仁、湘潭、文肅、文昭為諸宗之祖乎?固皆公手足至戚也,獨不可以並祀於此乎?」餘時愴然者久之,乃府(應為「俯」之誤)而思,曰:「祀公之專者,有眾平時之公議也;欲並祀諸祖者,吾家一本之私情也。祀不以專則弗尊,而於公議有咈;不並諸祖而祀之則弗親,而於私情為不申,是謂難為兄難為弟者也。」於是酌公私之間有權焉。乃於室之內設為諸祖神位,而六位以次列於上,若生平聚食於斯者然。特於中堂立公像位,以慰其來瞻諸者。若夫歲時祀事,則並舉於室中。而牲醴品儀則取諸寺田之入,更不以費於官,庶幾公私曲盡,可垂永久。於是族眾乃欣然色喜曰:「如是則尊尊親親之道備矣!」遂礱石碑,餘次其言為記而刻之。時宋鹹淳十年甲戍歲冬十月望立石

曾淵子,生卒年月不詳,字廣微,又字留遠,理宗淳祐十年(1250)進士,歷官右正言、監察御史、權戶部尚書,浙西制置使,同知樞密院、參知政事,廣西宣諭使。這篇記是為鹹淳十年(1274)南豐重建曾鞏祠堂所作,一是說明何以將祠址由城郊遷入城內,二是說明和族人商討如何處理曾鞏與曾氏諸祖共祀的問題。對我們的討論來說,有價值的是文中這句話:「寶祐間,予友千峰陳君立之居官中秘,為公請諡得賜文定,而郡守楊公為之立祠於迎旴門外一裡許」。這位千峰先生陳立之,就是陳宗禮。這段話中,關於曾淵子和陳宗禮的關係,陳宗禮之請諡,曾鞏之賜諡,地方官員建祠以落實諡議的過程,記錄得非常明白。這裡所說的「楊公」即楊瑱,寶祐年間曾知建昌軍事,《江西通志》、《建昌府志》記載了好幾起他在南豐和南城主持對曾鞏、李覯等地方文化名人的建祠祭祀活動。

此外,還有一個材料也是應該注意的。這就是劉壎在其《隱居通議》卷9的《陳文定公詩句》一則中,也說及曾鞏的賜諡過程:「初,南豐先生曽公以碩學鴻文師表一世,歿且一百年,易名禮缺。公(陳宗禮)寶祐立朝,因轉對,為穆陵言之,得諡文定。其後公薨,亦諡文定,異哉!」陳宗禮去世後也被賜諡為「文定」,劉壎覺得很巧合,所以在文中說及這件事。劉壎(1240——1319),字起潛,南豐人。宋亡時,已三十六歲,對曾鞏被賜諡、南豐建祠堂祭祀,應當是很清楚的。

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曾鞏諡議問題的材料,除劉漢弼的文稿之外,其餘幾乎都是出自南豐本土或鄰邑學者之手。這些作者有的甚至還是曾氏的後人,陳宗禮、曾淵子還都是有著相當高的政治地位的官員。朝廷給一位已故前朝官員賜諡,是相當嚴肅的事。無論從禮儀上講,還是從這些官員的身份講,都是不容弄虛作假的事。陳宗禮和曾淵子官位顯赫,他們在各自所作的曾文定公祠堂記中,都言之鑿鑿地說是因陳宗禮之請而賜諡,說他們有假,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楊瑱作為地方行政長官,也決不可能假造聖旨、欺君罔上,在朝廷沒有賜諡的情況下,在南豐主持修建文定祠堂來落實朝廷頒賜的諡號。更何況劉壎還特別說到是陳宗禮在陛對時對「穆陵」說的,「穆陵」即理宗。所以,以劉漢弼稿本及此諡議文稿的寫作時間為依據,來全盤否定陳宗禮與曾鞏諡議的關係,顯然也是不妥當的。

以此,我覺得我們在對這一歷史疑案作出判斷時,在研究方法上,可能走入了一個「非此即彼」的誤區。確實,劉漢弼為曾鞏諡議的最初起草者應是無疑義的,這有黃溍的跋文為證。但這並不足以否定陳宗禮之請諡,因為這裡存在一個劉漢弼作出諡議之後,是否即已頒行告詞的問題。而且陳宗禮之為曾鞏請諡,也不一定非得到他任職秘書省時。張先生文章發表後,一些學者似乎誤解了這種區別,在介紹張先生文章時,將這兩者混為一談了。縱觀所有材料,沒有任何一處說陳宗禮是諡議的起草者,而只說他是請諡者。如果考慮到劉漢弼起草的諡議可能沒能及時頒發的因素,我們就沒有理由去否定陳宗禮的再次請諡的可能性。更何況,劉壎已說得很明白,陳宗禮是在應詔陛對時,向理宗提出這個請求的。其次,古代的諡議,通常為三類,一是去世後即予賜諡的。這一般是適用於當朝符合賜諡條件的官員。但也有個請諡和議諡到最後頒發的過程。如歐陽修於熙寧五年(1072)去世,頒諡「文忠」則在兩年以後的熙寧七年(1074)。楊萬裡於開禧二年(1206)去世,詔令賜諡則在兩年之後的嘉定元年(1208),但真正頒發諡告,卻是在其去世八年之後的嘉定七年(1214)。二是對已故所謂「罪官」,在去世多年後得以昭雪,然後給予諡號的。如黃庭堅於北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逝世於宜州貶所,一直到南宋恭宗德祐元年(1275),才被太常寺諡議為「文節」。三是如曾鞏這類官階品級不夠但又有深遠影響的官員,在若干年後經地方或子弟請諡而追諡的,其諡議過程可能就更複雜一些。但不管哪類,其中存在一個時間差是可以肯定的。這最典型的例子是楊萬裡。從《誠齋集》卷133所附《諡文節公告議》中可看出,早在開禧三年(1207),其後人即已向朝廷上呈了議諡的申請,次年(即嘉定元年)就已詔令賜諡,下禮部評議。同年四月十九日,禮部收到太常寺博士陳貴誼所撰諡議及四月十三日考官郎官李道傳所撰諡議。但一直到嘉定六年(1213)十二月八日,才確定諡號,嘉定七年(1214)正式頒發《諡文節公告議》。從起草諡議到最後頒發,相隔了七年。這中間也可能和上層官員對其評價有異議有關,也可能和職能部門辦事效率有關,甚至還可能有某些不為人知的因素在內。總之,在古代官員賜諡中,這類情況不在少數。象曾鞏這類品級不及的前朝官員的追諡,是否也存在這種被一再延遲的情況呢?淳祐年間朝廷依旴江學舍諸生之請,由劉漢弼撰寫了曾鞏的諡議文稿,但是否當時就獲得批准並下達,恐怕是值得存疑的。黃溍既然為劉漢弼的奏議集寫過序,他在那裡邊並未看到這篇諡議,而恰恰在這篇諡議稿本的跋文中又特別指出此諡議不知作於何時,這中間應該是感覺到了有某種原因存在的。

以此,我想我們不妨作這樣一個推斷,即早在淳祐年間,朝廷接到過旴江學舍學子為曾鞏請諡的申文,由劉漢弼起草了諡議,但出於某種原因而被擱置。直到寶祐年間,陳宗禮在陛對時,再次向理宗提出了這一請求,終於得到批准,頒發了正式的諡告,於是由知建昌軍事楊瑱主持了南豐曾文定祠堂的修建,以落實朝廷的諡告。其頒賜時間,大致可推定在著手建祠的寶祐三年夏天之前。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理解,提出來和學界共同商討,更為準確的判斷,自然還有待於新材料的發現。

出品:南豐縣地方文化研究中心

電話:0794-3229366

郵箱:nfdfwhyjzx@126.com

相關焦點

  • 比肩孔孟,超凡入聖,唐宋八大家之曾鞏
    相比三蘇、王安石等人,曾鞏的家境的確不太好。一直到第三次科舉考試,曾鞏「廣文曾生,文識可駭」一文成名,曾鞏也如願以償,步入了仕途。 曾鞏到任後緊鑼密鼓的組織捕快組成小分隊,隨時出擊,同時組織民間的百姓團結起來,一旦有人遭遇強盜,就敲響鑼鼓,住在附近的百姓聞起而攻之,不久霸王社銷聲匿跡,百姓們又過上了夜不閉戶的好日子。
  • 書法人物曾鞏
    文風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平實質樸,溫厚典雅,為時人及後輩所師範。王安石說:「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蘇軾認為:「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朱熹也推崇他「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其詩文曾被選譯成英文,在國外發行。曾鞏還十分重視興教勸學,培養人才。
  • 曾鞏:打黑除惡的一代醇儒!
    但是這個年紀輕輕就學富五車的曾鞏卻遇上了屢試不第的尷尬情況,而這樣的情況恰恰是因為曾鞏獨特的文章風格。當時的文章風格追求以辭藻華麗,文風奢靡的"西崑體"為代表的寫作形式。文人追求華麗的語言而不在乎文章的內涵。而曾鞏恰恰相反,他認為文章時經世致用之學,不是束之高閣的花瓶飾品。
  • 向曾鞏學 「醇正」
    那個時候,我是真的不知道曾鞏是誰,因為被老師懲罰過,甚至有些討厭他,原因無他,名字難記,聲名不顯,就連「鞏」字,都長得奇形怪狀。當然,被老師打過兩次手心之後,我再也不會寫錯這個字了。可當我時隔多年再次品讀唐宋八大家之後,忽然發現,曾鞏這個人,真 的不簡單。歐陽修曾在《送楊闢秀才》中這樣寫: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學。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鶚。
  • 曾鞏的千古名作《詠柳》,到底有何出彩之處?極盡嘲諷之能事!
    概括來說,這首詩的妙處,是通過詠自然之景來諷刺人世之事,對那些猖狂的勢利小人,極盡嘲諷之能事,狀物與哲理相交融,意味深長,引人無限深思。曾鞏的這首《詠柳》詩,流傳非常廣,原文如下:詠柳宋代:曾鞏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 通判曾鞏
    曾鞏正是在這一年離開了京師外放紹興當了個通判。        曾鞏外放越州不知道是自己選的,還是吏部指派的。對於曾鞏來說,紹興他太熟悉了。他的爺爺在紹興做過官,他的父親在紹興做過官,現在他也過來了。        曾鞏和紹興的淵源還不止於此,他的後人最後還定居在紹興成了「會稽曾氏祖」。
  • 曾鞏與歐陽修是什麼關係?
    這封信就是《上歐學士第一書》,曾鞏在信中先表明自己為人觀點,說自己絕不是隨波逐流之人,也不是攀枝附葉的小人。透露出渴望拜歐陽修為師,希望收下他這個學生。別說,曾鞏採取上書的辦法,可謂是妙招,起到了作用。歐陽修看過信後,看出曾鞏的文採功底和志向,評價到「廣文曾生,文識可駭」。認為曾鞏是個人才,很快熱情地招待了曾鞏。
  •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險些被人遺忘的才子!
    這個故事裡值得玩味之處並不在於蘇軾之才高,歐陽修之謹慎,而在於那個被錯認之人——他的才情可說和蘇軾不相上下,卻在歷史神奇的巧合中被悄然掩藏。然而,真正的才華終究會透過千年的塵埃而熠熠生輝,這個險些被人遺忘的才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此時少壯自負恃,意氣與日爭光輝。」
  • 濟南的「曾鞏時代」
    到北宋末年,濟南就從「齊州」升格為「濟南府」,雖然這有一點很特別的政治原因,但濟南總體實力在「曾鞏時代」的提升,則是不爭的事實。到了元代,就有了「濟南官府最風流,聞是山東第一州」的說法,濟南在文化心理上作為山東地區「首府」的地位,最終得以確立。濟南素有「泉城」「泉都」之稱,但是歷來 「士大夫過濟南,至泉上者不可勝數,而無能究其所以然,亦無一人題詠者」。
  • 曾鞏:求學東皋 輝映華夏
    作為一縣之長,他可沒把兒子養尊處優慣成「衙內」,而是讓兒子在中禪寺東廂房專心讀書。兒子苦讀之餘,就在近在咫尺的洗缽池清洗筆硯,洗啊洗啊,久而久之,池水也洗成墨黑色了。清詞壇巨擘、曾在水繪園生活多年的陳維崧在《水繪庵記》中也說:「……其一徑達寒碧堂。堂之前白波浩淼,曰洗缽池。蓋自宋尊宿洗缽於此,因以為名焉。」他認為洗缽池其名就是紀念前輩學者的。
  • 曾鞏名氣不大,我們也沒讀過他什麼文章,為何躋身唐宋八大家
    不過,這「八大家」中,有一個名字讓我們很疑惑,就是「曾鞏」。為什麼說「曾鞏」這個名字,讓我們很疑惑呢?「八大家」中,唐朝有兩人:韓愈和柳宗元。其中韓愈「文起八代之衰」,是「古文運動」的領袖,同時也是儒學史上的劃時代人物,被稱為「韓子」。對韓愈,我們當然再熟悉不過了。柳宗元我們也是很熟悉的,他的許多作品都選入中學課本。
  • 「史話濟南名士」曾鞏:被歐陽修稱為「百鳥之一鶚」,與王安石相愛...
    在這個豪華天團裡,韓愈是隊長,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柳宗元的《捕蛇者說》《黔之驢》大家耳熟能詳,《江雪》亦熟記於心;《醉翁亭記》是歐陽修的知名作品,詩句「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也曾無數次打動人心;蘇軾、蘇轍、蘇洵,豪門「三蘇」,文學界的星辰北鬥,光耀千古;王安石變法更是歷史老師一再念叨的重點考試內容,還有他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文學家曾鞏為能臣幹吏 任職期間曾打擊豪強(圖)
    作為地方一把手,曾鞏深知責任之重,他不像有些官員,眼睛只盯著上面的好惡,專揀上頭喜歡的事做,「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反倒把本身的守土愛民之責拋卻一邊,甚至不惜弄虛作假,勞民傷財。曾鞏不這樣,他既勤政,更務實,而且凡事從實際出發。當時,為治理黃河,朝廷從各地調集民工,要從齊州調丁2萬,按註冊戶口計算,當三丁抽一。
  • 曾鞏的一首七律,開篇就骨力遒勁,果然開卷有益
    曾鞏是北宋著名文學家,他從小勤苦讀,志向高遠。38歲進士及第,入仕後勤政愛民、聲名遠播。曾鞏還是新古文運動的骨幹,在古文理論方面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平實質樸,溫厚典雅。他的散文上下馳騁,詩歌雄渾超逸,形象鮮明,頗得唐人神韻。
  • 曾鞏《扃事帖》之「扃」「局」考析
    《扃事帖》之「扃」「局」考析       劉建平(湖南長沙)唐宋八大家曾鞏唯一傳世墨跡《局事帖》,在5月15日的中國嘉德「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專場拍賣中,以1.8億元落槌,加佣金成交價為2.07億元。
  • 北宋曾鞏一家六人同年中進士,創造了古代科考的奇蹟
    嘉祜二年(1057年)舉行會試,這一次曾家去的是曾鞏與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四人,另外還有兩個女婿,共計六人。 繼母朱氏十分擔心一個也考不上,會鬧大笑話。因此當六人啟程前向她辭行時,她說:希望菩薩保佑你們,那怕考上一個,也算我對得起曾家的祖先,給他們有個交待了。
  • 小清河 | 是曾鞏開鑿還是劉豫開挖?
    曾有媒體報導說,「當年,曾鞏在大明湖北岸築匯波樓,疏通城區積水,過了幾年又開鑿小清河,將濟南北部積水引入渤海,城區由南向北逐漸涸為平陸。」這是把小清河說成是曾鞏開鑿的人工河。問題是,小清河是降金的偽齊劉豫時期才出現的名稱,劉豫1130年建偽齊國,亡國於1137年。其間劉豫築堰導濼水東流才有小清河名稱。曾鞏生於1019年,逝於1083年。
  • 魏玩:二月花神 曾鞏弟媳 宰相夫人 與李清照齊名的女詞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就出自這一家族。自曾鞏祖父曾致堯於太平興國八年(983)舉進士起,77年間曾家出了進士19位。進士中,祖曾致堯輩7人,父曾易佔輩6人,曾鞏輩6人。此外,曾鞏之妹婿王安國、王補之、王彥深等一批人也都是進士。
  • 曾鞏《詠柳》詩別具一格,不說相思不說離別,用楊柳諷刺成小人
    前言前兩天遇到了一個問題:都說曾鞏的《詠柳》寫得好,到底有何出彩之處?曾鞏(1019年 —1083年 ),字子固,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曾鞏文學成就最高的是其文章, 被後人評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稱「南豐先生」。不過,他的詩也有很高的水平,這首詠柳就是其代表作之一。一般人詠柳,常常用來寄託相思、嘆息離別。但是曾鞏的這首詠柳別具一格,把楊柳寫成了一個得志便猖狂的小人。
  • 歐陽修,北宋大伯樂,曾提攜蘇軾、王安石、司馬光、包拯、曾鞏
    唐宋八大家中佔了三位:蘇軾、蘇轍、曾鞏。蘇軾和蘇轍名氣不小,不用多說。但曾鞏,儘管是八大家中名氣最小的,卻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他的行文風格被明清兩朝皇家喜愛,科舉中的八股文,就是參考曾鞏的文風而創。而且曾鞏家族實力極為強大,著名的「南豐七曾」說的就是他們家,家中幾乎人人都是高官,而且好幾位都是宰相級別。除了八大家中的三位,歐陽修還選出了兩位大哲人:程顥和張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