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豔精彩的壁畫,是城市快節奏生活的調和劑,人們願意放慢腳步,尋找這些散落在大街小巷的作品,拍照留念。然而,這些獨樹一格的街頭壁畫裡,還藏著不少關於新加坡的文化符號,有庶民、有趣味、有懷舊、有新穎。這些秘密,你解開了嗎?
走在新加坡街區,不時可看到五彩繽紛的街頭壁畫,而這些地點也成為許多旅客的打卡「聖地」"。只要在這些壁畫前擺好ρose,按下快門,一張張吸睛的Insta照片,便可上傳分享到社交媒體的朋友圈秀一下。惟多數人都是短暫停留,拍照後就離開,沒有好好欣賞感受這一街頭的藝術形式。
從邊緣文化 到城市新寵
所謂街頭藝術(Street Ar),是指一種創作於公共場域,而非傳統藝術場所的視覺藝術,其種類包括模板塗鴉、海報粘貼、貼紙藝術等,而街頭壁畫創作是目前最受歡迎、主流的街頭藝術之一。實際上,街頭藝術的起源來自於塗鴉(Graffiti)。
塗鴉藝術於1960年代從美國興起。起初是一群與社會主流價值相牴觸的小眾透過塗鴉,為個人與邊緣群體發聲,是一種反主流的藝術形態,具地下文化屬性。
只不過塗鴉藝術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後,表達逐漸偏向大眾化,於是演變出新的存在形式,也就是街頭藝術。不少人將街頭藝術劃為「後塗鴉」(Post graffiti)時代,因為此藝術是由塗鴉精神演變而來。與塗鴉藝術相比較街頭藝術作品更廣為大眾接受與喜愛,街頭藝術家也會與主流機構合作進行藝術項目創作,從而有了更好的傳播性,也因此街頭藝術能深入傳播到世界各大城市,包括新加坡。
尋覓獅城街頭藝術
街頭藝術於1990年代在新加坡萌芽。當時新加坡政府開始強化國內的藝術文化環境,為數不多的塗鴉壁畫悄悄冒出頭。直到2000年新加坡政府頒布《文藝復興城市計劃》(Renaissance City Plan),以細緻化的政策,大力推動提升國內的人文內涵與藝文環境,使新加坡成為東南亞的藝術國際交流中心,街頭藝術才在這時期逐漸成為主流。
2006年,新加坡政府在索美塞滑板公園設立第一座官方塗鴉牆;2010年代初,哈芝巷的一些私人建築物和小巷子開始出現大大小小的街頭壁畫;2013年,聯邦道高架橋底下的鐵道走廊(Railway Corridor)騰出來作為街頭藝術創作空間。在政府良好規劃,並善用公共空間下,國內外藝術家得以在街頭展現才華,用百花齊放的作品,讓世界看見獅城的與眾不同。這期專題讓我們以街頭畫家的視角,深入了解新加坡的街頭壁畫故事,讓壁畫不再是打卡式到此一遊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