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鰲拜集團為何會輸:從皇太極、順治到康熙,皇權集中不可阻擋

2020-12-17 觀汗青

明清交替之際,建州從白山黑水間崛起,一統天下之心從來沒有停止。由浙江人毛文龍在皮島建立的海上基地是威脅努爾哈赤的重要戰略地域。鰲拜作為鑲黃旗的猛將親自握著刀和盾牌,乘坐木船登陸皮島,奮勇衝殺,因勇武被封為巴圖魯。因軍功升遷的鰲拜,正式晉升到中級軍官階層,獲得了皇太極的重視。

不過鑲黃旗的鰲拜因擁立豪格一派,與多爾袞並不是一個派系,但是卻獲得了順治皇帝的重視。在順治皇帝早逝的時候被冊封為四大輔佐大臣之一。其中索尼是正黃旗,鰲拜是鑲黃旗,蘇克薩哈是正白旗。四個人都是皇帝掌握的上三旗的功臣貴勳,但並不是愛新覺羅的宗室。清朝進入關內十八年,代表封建皇權的上三旗一舉壓倒下五旗。下五旗的旗主雖然享受高貴封號和賞賜,但是皇權卻在進一步強化,四大貝勒共同議政已成過去。但是皇權集中的趨勢下鬥爭並沒有停止,只是不再是八旗相互之間,而是縮小到上三旗內部,表現為皇帝與輔政大臣之間的鬥爭。

順治遺留的四大臣都是以戰功為發家,並與滿族古老傳統相聯繫,與不斷發展的經濟和文化制度總趨勢卻格格不入。比如順治時期每年殿試錄取的進士有四百人,到了鰲拜當政時期只有區區的一百五十人。因為鄭成功進攻南京時候,江南士民響應,事後牽連很多,這也是金庸筆下的鹿鼎公的時代背景。另外鰲拜提倡恢復太祖時代的制度這與統一時代的國家上層制度建設也並不匹配。

鰲拜清除政敵,把自己的黨羽進入三大院各部任職。鰲拜弟弟穆裡瑪封靖西將軍是八旗中的著名將領,他的兒子與順治帝的女兒結婚。到了1669年鰲拜在群臣向康熙朝賀新年的時候,已經身穿黃袍,只是帽珠不同而已。

不過鰲拜的對手是康熙的祖母孝莊皇太后,她是皇太極的妻子,順治的母親,自然不會讓外姓的鰲拜來奪自己孫子的權。孝莊皇太后為人精明能幹,善於利用各方關係,在順治年幼的時期就周旋於多爾袞、濟爾哈朗等權勢集團中間,度過多次政治旋渦。

鰲拜的復古運動自然是為自身集團分得利益,但是滿族統治者新的一代已不留戀關外生活和傳統,這與鰲拜企圖恢復舊時代的政策必然違背。也正是這種趨勢下,康熙才有了索爾圖、明珠等新的心腹力量的支持。索爾圖是索尼的兒子,又是康熙的皇后的叔父。明珠是康熙侍衛,刑部尚書。一個新的勢力集團已在康熙身邊形成,再加上京師的衛戍權已歸康熙親信掌握,鰲拜與康熙的鬥爭力量天平正在傾斜。

鰲拜另外一個失策在於他排擠漢官,被輿論所不容。1679年康熙與索額圖等人定下計謀,在宮中布下少年,並將鰲拜黨羽一網打盡,宣布鰲拜三十項罪狀,將他永遠拘禁。鰲拜之前逼死蘇克薩哈、圈佔土地的政策被平反,自己也成為階下囚。

鰲拜作為皇太極時期發跡的軍功將領,並在多爾袞和順治時期栽過跟頭,卻在康熙時期忘記了伴君如伴虎的危險,最終栽在了小輩康熙的手裡。鰲拜集團的覆滅除了他個人的原因之外,還與他狹隘的政治眼光有一定聯繫。統一安定的大趨勢和皇權集中註定鰲拜前半生榮耀,後半生卻悔恨到老的悲慘結局。

相關焦點

  • 鰲拜輔佐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三代帝王,到康熙時就叛變了?
    但八旗旗主的勢力依然不容小覷,不然為何皇太極死後,多爾袞不能夠成為皇帝。八旗內部的鬥爭依然劇烈,多爾袞執政的八年,基本上是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度過的,戰爭的特殊環境,使得多爾袞得以建立高度集權體制,打壓反對他的八旗貴族勢力。
  • 鰲拜號稱滿洲第一勇士 為何輕而易舉就被康熙扳倒
    鰲拜是皇太極忠實的心腹。當皇太極意外去世後,皇太極弟弟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爭奪皇位繼承權。彼時,多爾袞獲得了大部分八旗宗室的支持,如日中天,氣焰囂張。鰲拜作為鑲黃旗護軍統領,與索尼等效忠皇太極的將領極力抵抗,最終迫使多爾袞讓步,改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為帝,是為順治皇帝。順治皇帝親政後,知道了這段歷史,對鰲拜、索尼等人極為敬重。
  • 康熙為什麼會找一群少年擒拿鰲拜,而不是叫侍衛負責擒拿?
    戰功赫赫的鰲拜其實是忠臣鰲拜是清朝開國元勳費英東侄子,早年一直追隨皇太極南徵北戰,雖然後來的鰲拜權傾一時,不把康熙放在眼裡,但是從根本上來說,鰲拜還是忠於愛新覺羅氏,他沒有行篡逆之實,同時鰲拜確實對皇太極一脈極為忠誠。
  • 康熙少年智擒鰲拜,晚年為何會後悔,鰲拜是忠是奸?
    提起鰲拜你會聯想到什麼?有手段?有野心?01不管如何,最終還不是落到了康熙的手中。鰲拜結黨營私阻礙了皇權集中,破壞了皇帝獨攬大權,獨立管理天下的局面。這裡有必要說一下,這個「結黨營私」和「謀權篡位」可不是一回事。結黨營私是一幫人勾結在一起,專門為了自己的利益幹壞事,而謀權篡位是指對皇位有想法,想掌管天下。試想一下,憑藉著鰲拜的實力和手段,如果想謀反豈不早就行動了,還會留著康熙?
  • 滿洲第一勇士鰲拜為何被康熙囚禁終身
    最近播出的《鹿鼎記》挺火,好評也好差評也罷,咱們在這裡不做評論,只是對裡面的康熙智勤鰲拜有點自己的想法不吐不快,鰲拜被稱為滿洲勇士,開國功勳為何會被康熙視為眼中釘,意圖殺之後快,下面我來給大家分析分析……說起鰲拜,我們先來瞅瞅此人生平。
  • 鰲拜權勢滔天,為何不取代康熙自己做皇帝?
    圖:鰲拜權力滔天康熙自從登基之後到首輔索尼病死之前一直沒有親政,不是他不想,而是沒有實力去親政,如果貿然親政只會加劇朝堂的不穩定,不如先坐山觀虎鬥,靜觀其變。圖:康熙從小學會忍耐康熙從小就表現出堅強的意志和勤奮好學的精神,絕不是泛泛之輩。自從鰲拜得勢以後,康熙故意示弱,對鰲拜的策略就是順從和獎勵,這一度讓鰲拜膨脹到無以復加,索尼死後,已經完全不把康熙看在眼裡了,所以康熙只能秘密籌劃,想辦法將鰲拜一舉擊潰,沒有萬全之策不敢輕舉妄動。
  • 鰲拜究竟是忠是奸?扳倒他後,康熙為什麼饒他不死
    相信大部分人對鰲拜的了解僅僅限於各類影視作品,不可否認的是,許多影視作品裡,鰲拜都被描述成大奸大惡之人,強權、飛揚跋扈、密謀造反、目無君上。
  • 康熙少年擒鰲拜,真是既魯莽又絕情!
    事實上,康熙和歷史上的那些傀儡皇帝不同。鰲拜雖然大權獨攬,但卻對康熙對清朝仍然忠心耿耿,絲毫沒有任何造反的企圖。所以他才在單獨覲見康熙時,沒有任何的防備,而這才給了康熙機會。而歷史上的一些權臣,在立了傀儡之後,為了自身安全,身邊一直會跟從著大批侍衛,這就很難給皇帝下手的機會。說到底還是因為鰲拜從來沒想過防備康熙,所以康熙最後才能成功。
  • 康熙十五歲就擒住了鰲拜,可為何沒殺他,而是選擇了終身監禁呢?
    皇太極死後,誰來執掌大清江山以圖入主中原就成為提上日程的大事。最有希望也最想當皇帝的人中有四位,分別是努爾哈赤的第二個兒子禮親王代善、皇太極堂弟濟爾哈朗、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和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四人之中又屬豪格實力最強,是最有希望繼承大統的人選。在皇權爭奪的關鍵時刻,無意爭奪皇位的禮親王代善立場發生變化、開始轉而支持睿親王多爾袞。
  • 鰲拜被抓後,康熙為何對他只囚不殺?其原因竟是如此
    那麼,歷史上的鰲拜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為何康熙對他又只囚不殺呢? 鰲拜是一個為大清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人,當年跟隨皇太極南徵北戰,是皇太極最信任的武將,號稱「滿洲第一勇士」。皇太極死後由多爾袞攝政,鰲拜立誓擁護九皇子福臨繼位,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於是就和多爾袞展開了激烈的對抗。
  • 鰲拜被擒後,康熙如何處置其後代?無一人被殺,如今遍布全國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中國擁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此過程中,曾誕生了許多封建王朝,其中距離我們最近的就是滿清,眾所周知,清朝第1位皇帝是皇太極,他在位期間並沒能順利入關,直到離世,多爾袞才攻破大明、率清軍定都北京。毫不誇張地說,建立清朝,多爾袞的功勞最大。
  • 鰲拜手握40萬大軍,為何到死也不敢造康熙的反?你看他最初效忠誰
    清代權臣鰲拜就是很典型的一個例子,他是皇太極最信任的一個臣子,也是天聰、順治、康熙的三朝元老,可謂是位極人臣。然而在康熙即位後,他與鰲拜卻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最終將鰲拜下獄論罪,使其囚死於牢中。 在很多影視作品裡喜歡將鰲拜刻畫成一個兇惡的奸臣,但其實鰲拜絕對是有功於清王室的一個臣子,最重要的是他並沒有產生過反叛之心。鰲拜是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他出身勳貴又精於騎射,早年是皇太極麾下的一員猛將,跟隨君主徵戰四方,立下赫赫戰功,被稱為「滿洲第一勇士」。
  • 康熙為何不殺鰲拜,不是他罪不至死,而是鰲拜功勞實在太大
    皇太極死後,他的弟弟多爾袞和兒子豪格兩人開始爭奪起了皇位,但多爾袞和豪格的實力相當,誰也贏不了誰,最後他們選擇了一個折中方案,扶持皇太極的另一個兒子福臨當了皇帝,而多爾袞在扶持福臨當皇帝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所以事後因功做了福臨的攝政王。
  • 鰲拜有沒有反心?康熙對鰲拜為何只擒不殺?當時鰲拜根本沒有反抗
    「智擒鰲拜」是少年天子康熙一項重要的功績,也是從這裡開始,康熙才算是正式掌權。即便當時康熙只有14歲,輔政大臣死的死,關的關,但是僅憑「智擒鰲拜」一事,足以讓朝野上下信服。當時康熙歷數鰲拜的三十大罪狀,條條都是罪大惡極,罪不容誅。但是最後,為什麼康熙只是將鰲拜關了起來,並沒有將他處死呢?縱觀鰲拜這幾十年,歷經三朝,到康熙這一代,究竟有沒有反心?
  • 清朝權臣鰲拜被康熙擒拿後,為何沒有殺死他?康熙到底在懼怕什麼?
    現如今的很多關於清朝的小說中,鰲拜都是被康熙帝囚禁了。歷史上的鰲拜確實被康熙囚禁了。當初康熙冒著非常大的風險的擒拿鰲拜,這其中的風險是非常大的,弄不好會搞得鰲拜逼康熙退位,這完全是有可能的。
  • 鰲拜真面目
    真正歷史上的鰲拜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人物,你要說他是大奸臣,可能不能完全解釋得通,你說他是忠臣,康熙為何要擒拿他? 本文就單純的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看鰲拜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 削藩需要謹慎行事,為何康熙不聽人勸告,就要冒險削藩
    到了清朝,康熙同樣面臨削藩的難題,可他沒有採用婉轉的方法,而是決定直接下手。結果就導致了「三藩之亂」,雖然最後平定了,可是康熙削藩的方式,仍然受到很大爭議。很多人都認為,康熙這樣做太冒險了,包括當時的孝莊太后以及群臣,都不支持他這樣做。因為一旦失敗,康熙就可能重蹈建文帝覆轍,而且好不容易入關的清人,很可能又會被趕出去。
  • 16歲的康熙皇帝扳倒60歲的鰲拜,為何沒有將他殺掉?
    順治皇帝的輔政大臣多爾袞意外去世,使得順治皇帝能夠提前親政;而康熙皇帝的輔政大臣鰲拜,哪怕在康熙皇帝已經親政後,也遲遲不肯放棄手中的權力,讓康熙皇帝很是頭疼。一鰲拜是滿洲鑲黃旗人,生於1610年。鰲拜從小就練習武藝,精通騎射,曾經跟隨皇太極南徵北戰,立下赫赫功勞,號稱「滿洲第一勇士」。在那以後,鰲拜在決定明朝、清朝國運的松錦會戰中表現得非常搶眼,立下大功。1644年,清軍入關後,鰲拜又先後參與圍攻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軍的軍事行動,因屢立軍功而頻繁升遷,成為一名手握實權的八旗將領。鰲拜是皇太極忠心耿耿的心腹。
  • 鰲拜的權勢有多大,為什麼被年僅14歲的康熙制服了
    4、1669年,被康熙聯合索額圖、黃錫袞、王弘祚等人逮捕下獄論罪,囚死於牢中。鰲拜上位從鰲拜的履歷我們可以知道,在皇太極時期,鰲拜是一個單純的戰將,在政治上沒有任何作為。好在沒多久,多爾袞就死了,豪格泉下有知應該會非常開心,他的宿敵多爾袞死時才39歲,比他還短命。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終於得以親政,得知鰲拜的過往,對他極為敬重,視為心腹重臣。從此,鰲拜終於正式登上了大清的政治舞臺。
  • 康熙生擒鰲拜時,為何要用一幫小孩,而不是紫禁城裡的大內高手?
    每當說起清朝的歷史,或許人們都要為他們前期的運氣感到驚嘆,客觀上來說,從皇太極到康熙,清廷的危機,不但體現在民間的重重矛盾,在皇宮中發起的鬥爭,也幾乎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順治皇帝時期的多爾袞專權,再到康熙時期的鰲拜專政和三藩之亂,各種麻煩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