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記中的鰲拜形象
很多人對鰲拜的了解都來自於童年時期看的金庸武俠《鹿鼎記》,在這部武俠劇當中,鰲拜是一個圖謀不軌的野心家,作為四大輔臣之一,鰲拜排除異己,結黨營私,時刻準備著替換掉年幼還沒有親政的康熙皇帝。
但《鹿鼎記》中的康熙宮廷是否符合史實?康熙帝與鰲拜到底是怎樣的關係?順治帝去世後康熙年幼繼位,四位輔政大臣掌握實權,鰲拜是其中一位。這一久經戰場的滿洲大臣左右了康熙朝政的前八個年頭。直到少年皇帝設計擒鰲拜、讓其革職下獄,才結束了輔政大臣執政的局面。
真正歷史上的鰲拜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人物,你要說他是大奸臣,可能不能完全解釋得通,你說他是忠臣,康熙為何要擒拿他?
本文就單純的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看鰲拜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鰲拜
對康熙的祖父皇太極、父親順治忠心耿耿的鰲拜
由於皇太極是暴斃而亡,並沒有留下明確由誰來繼承皇位,這就導致滿洲權貴在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出現矛盾,其中競爭力最大的兩個人選一個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一個是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
從實力上來說,豪格擁有兩黃旗的支持,而多爾袞則有兩白旗的支持,因此不相上下,形勢也極為嚴峻,鰲拜當時是鑲黃旗的大臣,也是這場皇位繼承爭奪中的關鍵人物,鰲拜跟兩黃旗的其他大臣主張是一樣的,那就是繼位的君主必須是皇太極的兒子,而不能是他的兄弟。
皇太極的兄長代善在崇政殿召開會議討論皇位繼承人選,鰲拜命兩黃旗的精銳全副武裝守衛在崇政殿,甚至以武力威脅多爾袞,"我們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
在鰲拜等人的震懾下,多爾袞從大局出發,也害怕刀兵相見,因此不得不做出讓步,但是多爾袞也提出一個條件,那就是不允許讓豪格繼承皇位,最後選出了順治繼承皇位,這也是鰲拜等人極力爭取的結果。
順治即位後並沒有忘記鰲拜等人,《清史稿》中記載:「世祖考諸臣功績,以鰲拜忠勤戮力,進一等。」
然而鰲拜卻成了攝政王多爾袞的眼中釘,多爾袞專權後,開始多次打壓鰲拜,鰲拜差點就被多爾袞整死,不停的被降爵,一直到多爾袞死後,順治親政,鰲拜才熬出頭來。
《清史稿》中記載:「世祖親政,授議政大臣。累進二等公,予世襲。擢領侍衛內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十八年,受顧命輔政。」
順治
晚年擅權自重,被康熙除掉的鰲拜
順治死的時候,並非鰲拜一個輔政,而是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等四人一同輔政,論排名鰲拜排在最後。
但是四輔臣中,索尼雖然位高權重,但是年事已高且體弱多病,不喜歡管理政事,蘇克薩哈是鰲拜的死敵,兩個人經常發生爭論,在朝堂之上也是明爭暗鬥,遏必隆則是鰲拜的黨羽。
在這樣的情況下,鰲拜逐漸走上專權的道路,「鰲拜受顧命,名列遏必隆後,自索尼卒,班行章奏,鰲拜皆首列·····黨比營私,凡事即家定議,然後施行。侍讀熊賜履應詔陳時政得失,鰲拜惡之,請禁言官不得陳奏。上親政,加一等公,其子納穆福襲二等公。世祖配天,加太師,納穆福加太子少師。」
索尼病死之後,鰲拜因為沒有掣肘,徹底成了結黨營私、獨斷專行的權臣,事實上康熙親政,但是鰲拜並不想歸政,造成了康熙親自己的政,鰲拜也輔自己的政,在此期間鰲拜甚至和黨羽網絡同為輔政大臣的蘇哈薩哈的罪名,最後將其殺害,此舉也造成鰲拜與康熙之間的矛盾上升。
一直到康熙八年,康熙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對鰲拜實行了扳倒計劃,在鰲拜入宮拜見康熙的時候,康熙命手下擒住鰲拜,按照牆倒眾人推的法則來看,曾經對鰲拜有多忠心的黨羽,當時就多想搞死鰲拜以擺脫與鰲拜的關係。當時大臣羅列鰲拜30條罪狀,按大清律應該處以斬首,但是康熙並未直接殺了鰲拜。
對此,康熙的說法是鰲拜「效力年久,不忍加誅,但褫職籍沒。」據法國傳教士白晉記載,當時鰲拜請求覲見康熙,讓康熙看他為救康熙祖父皇太極而留下的傷疤。康熙看後,感念鰲拜的功勞,遂對他寬大處理,死罪可免,活罪難逃,鰲拜隨後被監禁。
康熙
鰲拜死後的後續
然而,關於鰲拜的故事並未就此結束,在康熙晚年的時候,想到鰲拜早年立過的功勞,「追賜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從孫蘇赫襲。蘇赫卒,仍以鰲拜孫達福襲。」
這一舉動可謂是讓人意想不到,如果鰲拜真的是大奸大惡之徒,康熙為什麼會在晚年有這樣一個行為?縱橫認為,大概康熙也意識到,其實鰲拜並未謀逆之心,只不過不願意讓權而已。
以鰲拜對皇太極、順治兩帝的死忠來看,未必會反康熙,鰲拜的悲慘結局其實是清朝加強君主專制導致的,在皇權至上的形勢下,鰲拜這樣的輔臣不論忠奸都不會有好下場,這一點,從中國古代商鞅、張居正等人的身上就可以看出來。
到雍正時期,不僅恢復了鰲拜的一等公的爵位,還允許世襲,徹底為鰲拜平反了。
當然,到這裡並沒有結束,乾隆四十五年的時候,開始對歷史上的冤假錯案進行撥亂反正,雍正給鰲拜平的反,乾隆又給推翻了:"鰲拜當日自恃政柄在握,輒敢擅權骫法,邀結黨羽,殘害大臣,罪跡多端,難以枚舉。"
並且宣諭群臣「追核鰲拜功罪,命停襲公爵,仍襲一等男;並命當時為鰲拜誣害諸臣有褫奪世職者,各旗察奏,錄其子孫。」
可見鰲拜人物的複雜性,並非一句話兩句話就成說明白的,從人性的角度來說,並非只有忠奸兩種,而是在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呈現不同的形象,當然,從文學藝術作品中加強對歷史人物的形象勾踐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將其認定為歷史形象,則明顯是不夠的。
贈人玫瑰,留有餘香!
喜歡就請:分享 點讚 在看
—全文結束—